正文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西洋鏡:海外史料看李鴻章(全二冊) 作者:趙省偉 編,許媚媚,王猛,邱麗媛 譯


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解璽璋

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清朝與西方各國的交往越來越多,西方媒體對于清朝的興趣也明顯地增強了,表現(xiàn)之一就是各種報道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大有發(fā)現(xiàn)新大陸而好奇心不可阻擋之勢。近年來,頗有些出版界的朋友,致力于搜集整理西方報刊對于近代中國的報道,成績十分顯著,為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研究貢獻了許多難得的資料。趙省偉便是做得有聲有色的一位,他的“西洋鏡”“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都在讀書界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這次推出的《西洋鏡:海外史料看李鴻章》,相信也會給讀者帶來一些意外的驚喜。

就中國近代歷史而言,李鴻章顯然是個繞不過去的存在,尤其是在同治、光緒兩代,他的位置幾乎是不可替代的,無論病之譽之,都不能不面對他。多年來,官方歷史敘事對李鴻章是貶多于褒,把清末幾次外交敗局的責任都推給他,甚至稱他為漢奸、賣國賊,因為他在與列強打交道時,往往以妥協(xié)對強權。近年來,風向逆轉,對李鴻章的評價水漲船高,大有成為“賢相”“偉人”的可能。這種變化的發(fā)生,首先是人們的歷史觀正在回歸歷史本身,不再限于政治的、黨派的層面,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結論自然是不同的;其次是研究方法的改變,從重視觀念、尋求真理、強調主觀,轉向重視史實、尋求真相、強調客觀。于是各種“翻案”文章出現(xiàn)了,為李鴻章的妥協(xié)、賣國辯解。有些固然是有說服力的,有些則說服力不強,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強有力的史料支持,以至于偏離了原本的觀念。這幾乎成為中國歷史書寫中無法擺脫的歷史性宿命。

我無意責備歷史研究者。這種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長期形成的由官方壟斷信息資源的傳統(tǒng),個人難以獲得有價值的史料、文獻和信息;另一方面,文化傳統(tǒng)中“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禮儀規(guī)范,使大量有價值的史傳資料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后來者只能望而興嘆。的確如這本書中所說:“如果一個人想了解美國總統(tǒng)的個人經(jīng)歷,他很容易就能得到相關信息,而想要獲得李鴻章總督的相關信息卻并非易事?!边@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這也正是此書讓我們有所期待的原因之一。書中收集了自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李鴻章病逝前西方報刊關于他的大量新聞報道和特寫,其中涉及他在洋務方面的種種表現(xiàn)、他對美國《排華法案》的強硬態(tài)度、簽訂《馬關條約》時的兢兢業(yè)業(yè)、處理義和團事件時的前倨而后恭,特別是出訪歐美時的情景……書中對這些都有非常生動的描述,并配有新聞圖片,展現(xiàn)了瞬間記錄下來的現(xiàn)場感。

西方看東方與東方看西方有很相似的一點,即難以超越在本土文化中形成的思維方式的限制。實際上,異域形象往往都是本土文化運用其自身傳統(tǒng)所形成的思維方式重組、重構、重寫的結果,其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偏見、誤讀、虛構和夸張。不過,新聞報道的特殊性恰恰要求客觀敘述和現(xiàn)場描寫,只寫眼前見到的東西,沒有見到的少寫或不寫,而且盡可能地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較少地涉及歷史和文化,謹慎地處理主觀感受和評論,不受作者身份的影響,至于新聞述評則另當別論。因而,這批材料頗有史傳材料的價值,特別是傳統(tǒng)史料中涉及較少的李鴻章的內心活動、所思所想、情感表達,都由于西方記者敏銳的觀察力而得以充分地展現(xiàn)和表達。有些是本國文獻記述中不肯、不屑、不忍、不能給予關注的,然而卻是深入理解和完整呈現(xiàn)李鴻章的復雜性所不可缺少的。當初梁啟超寫作《李鴻章傳》,在身居海外、檔案文獻不易得到的情況下,就大量采用了西方記者的新聞報道。比如《緒論》開篇即提到李鴻章與德國前首相俾斯麥的那段對話,在這里就有原汁原味的報道,并有各報記者就此事所作的多篇訪談。而這段對話,恰恰透露了李鴻章難為人言的苦衷。梁啟超曾明白指出:“吾觀于此,而知李鴻章胸中塊壘,牢騷抑郁,有非旁觀人所能喻者?!?/p>

我的意外驚喜,是在書中看到一篇1900年6月1日發(fā)表于美國《夏威夷星報》(The Hawaiian Star)上的關于李鴻章給梁啟超復信的報道。雖然不見復信全文,但報道所引述的復信內容還是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梁啟超的《上粵督李傅相書》,相當于一封公開信,最初發(fā)表于1900年3月1日出版的《清議報》第四十冊,后收錄于《飲冰室文集》第五卷。信很長,有五千余字,信中分析了世界局勢,以及清朝在其中的危險處境。而執(zhí)政者對于這種危險卻置若罔聞,大敵當前,竟置國家安危于不顧,反而謀劃著廢明君,不但立一個9歲乳臭未干不解漢語的孩子為儲君,還把?;蕫蹏暮M饷癖娨暈槌鹱?,不惜以其家屬的安危相威脅,甚至派人暗殺改革派人士。雖然他表示,這些做法或非李鴻章本意,“憚于炙手可熱之權威,不得不奉行逆命”是可以理解和體諒的;但他也提醒這位行年且七十余的老翁,不能不顧及自己的晚節(jié),并以順應時勢相勸,“天下力量最大者,莫如時勢”,而當今的時勢,就是倡民權而尊民意。據(jù)報道,李鴻章的復信回應了梁啟超公開信中提到的一些問題,也為自己做了一些辯解,他說自己一直都是主張改革的,在平息太平天國叛亂的過程中,就與外國人有很好的合作;對法國、對日本,他都不主張開戰(zhàn),但朝廷中有人希望開戰(zhàn),他也無可奈何。至于下令追捕、處決改革者,都是太后的決策,他沒有辦法阻止她這么做。他勸梁啟超要有耐心,因太后年事已高,不會活得太久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