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最后的凈土”

大陸黃金運臺秘事 作者:曹學思 著


第二節(jié) “最后的凈土”

蔣介石最后的賭注,也是最后挽救蔣介石危局的“黃金稻草”,指的就是寶島臺灣。當時社會各階層,甚至包括共產(chǎn)黨,都沒有料到蔣剛被選上總統(tǒng)(1948年5月),年底前就已經(jīng)開始做逃往臺灣的準備了。就國共斗爭而言,這一步棋蔣算先了一著。

之前,蔣介石在1946年10月21日偕夫人宋美齡訪問臺灣,于27日在臺北發(fā)表感想說:“以臺灣教育的普及,社會基礎的健全,三五年之后,必可成為中國之模范省。”這雖則是官方文告,但由此足見蔣介石對臺灣印象良佳。尤其是去年10月17日國民政府接管臺灣時,剛剛擺脫了日本政治壓迫和經(jīng)濟榨取的臺灣民眾,30萬人砌成人墻夾道歡迎的場面,讓他感慨良多。他注意到臺灣民心可用,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這里不僅有日本經(jīng)營多年留下的獨立工業(yè)體系,而且還是一塊“未被中共滲透的凈土”;尤其中共打游擊出身,沒有海空軍基礎,臺灣海峽就可成為安全的天然屏障。因此,當大陸敗局漸明時,蔣最終在西康、海南、臺灣三個撤退方向中選擇了臺灣。

然而,就在蔣介石在臺北發(fā)表感想的第二年,臺灣就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民眾反抗國民政府的事件,是為“二·二八”事變。

臺灣產(chǎn)業(y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遭受重創(chuàng),戰(zhàn)后臺灣農(nóng)業(yè)產(chǎn)值只有1937年的49%,工業(yè)產(chǎn)值則不到33%。此外學校、商店、工廠、醫(yī)院、鐵路、發(fā)電廠等建設也受到戰(zhàn)火嚴重破壞,加上日本政府停止臺灣人儲蓄金歸還申請,債券成廢紙,造成金融與物價秩序混亂。

國民政府在接管臺灣之后大量印制鈔票應付財政支出,并將臺灣人賴以維生的米、布、鹽、糖等民生物資運往大陸以資助國共內(nèi)戰(zhàn),并強行征糧,造成臺灣的糧食短缺、物價飛漲以及惡性通貨膨脹(后來的幣制改革中,竟以1元新臺幣兌換4萬元舊臺幣),短短一年多,臺北市零售米價就漲了400倍。臺灣開始出現(xiàn)饑荒,途有餓殍?!度嗣駥蟆酚?947年2月12日的第三版報載“高雄饑民僵斃路上令人慘不忍賭”,恒春一帶的貧民吃檳榔葉果腹,各地發(fā)生搶米風潮,四處盜賊橫行。這與當時的大陸毫無二致。國民政府管轄臺灣的第一年,刑事案件較前一年增加了28倍。由于物資的短缺與人禍,國民政府管轄臺灣的第二年(1946年),臺灣的生產(chǎn)指數(shù)竟然不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前一年(1944年)的一半,臺灣的生產(chǎn)陷入停頓,臺灣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而且國民政府一方面接收原屬日本人的財產(chǎn),將戰(zhàn)后日本人留下的237家公私企業(yè)以及600多個單位,通通納入由行政長官公署各處局設置的27家公司來經(jīng)營;另一方面又延續(xù)日本殖民政策中的專賣制度,壟斷如煙、酒、糖、樟腦等的買賣,憑借公權力排擠民營公司與民爭利。同時,行政長官公署積極實施全面的統(tǒng)制經(jīng)濟措施,管制各類物資,不僅扼殺了民間工商企業(yè)界的商機,又壟斷了臺灣與大陸貿(mào)易的經(jīng)濟管道,從而造成大量民眾失業(yè)。雖然時值國共內(nèi)戰(zhàn)的非常時期,政府聲稱嚴格的管制政策是為避免奸商操縱圖利,但是政府官員本身卻經(jīng)由臺灣省貿(mào)易局(與臺灣省專賣局并列臺灣兩大統(tǒng)制經(jīng)濟機關),以官商勾結(jié)或亦官亦商的行徑,私自從中牟取暴利,統(tǒng)制所得絕大部分納入官員私囊,這使臺灣的經(jīng)濟命脈遭受到近乎全面性的壟斷與掠奪,導致民不聊生。許多公共建筑、學校的設備以及工廠的生產(chǎn)機具也被軍人洗劫一空,拆卸后以低價賣往上海謀利,以致工廠因無法生產(chǎn)而關門,工人失業(yè)。原本期待結(jié)束殖民控制的臺灣人,對國民政府延續(xù)日本的殖民治理方式壓榨人民生機,非常失望和不滿。

日本人投降撤出臺灣后,臺灣人原本認為應該有更多自治與參政的機會,但是國民政府在臺灣政治方面,重要職位幾乎全由外省人控制。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9個重要處會的18位正副處長中,只有1位副處長是臺灣本省人(宋斐如,歿于二·二八事件);17位縣市長中,僅有4名臺灣本省人,且均為從重慶返臺的“半山仔”,并不受臺灣人歡迎。此外,同工而不同酬的待遇,以及臺灣人不易謀得公家機構職務的差別待遇,更是引發(fā)臺灣人不滿。相較之下,反倒不如日治時期,臺灣人擁有更大的自治權力。

管轄臺灣的國民政府官員也有嚴重的官僚作風與貪污問題,例如營私舞弊,中飽私囊,把持機關任用自己人,涉足不良場所,不守紀律等常為報刊媒體所報道。駐守臺灣的國民政府軍隊軍紀敗壞,乘車、吃飯不付錢,低價強買,仗勢賒借,乃至偷竊、搶劫、詐欺、開槍傷人、奸污婦女,與民眾之間的大小沖突不斷。這也使得臺灣人民越來越輕蔑與敵視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士。

統(tǒng)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臺政策錯誤,官民關系惡劣,軍隊紀律不良,通貨膨脹與失業(yè)等問題嚴重,再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國民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使得臺灣人民深受其害,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的總爆發(fā),于1947年2月28日發(fā)生“二·二八事變”,并從3月1日起發(fā)展成蔓延臺灣全島的反政府行為。以“臺灣省專賣局臺北分局”查緝員打傷販賣私煙女販、誤殺路人事件為導火索,憤怒的民眾罷工、罷市,沖擊專賣局,包圍警察局,數(shù)千民眾集結(jié)于長官公署門口示威請愿。時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臺北警備總司令部、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等派出軍警鎮(zhèn)壓,對市民開槍掃射;并申請南京國民政府緊急派兵來臺鎮(zhèn)壓。形勢迅速惡化、失控,最終轉(zhuǎn)化為民眾與政府軍的武裝沖突,并造成臺灣民眾排外情緒,一些暴徒、流氓趁機滋事,演變?yōu)榇?、砸、搶、強奸外省人騷亂事件。

事變最后被鎮(zhèn)壓,這場血案,國民黨系的報紙以及陳儀的記者會上,都強調(diào)外省人的傷亡,如官方的《中央日報》以《臺北秩序恢復,臺胞傷亡數(shù)十人,監(jiān)察院已電令查辦》為標題,稱臺胞死傷不足百人,外省人則死傷超過四百。而實際上,關于事件中外省人被害的情況向無精確統(tǒng)計。3月5日,臺北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報告稱:外省人之被襲擊而傷亡者,總數(shù)在800人以上。3月6日,陳儀向蔣介石報告稱:“遇外省人,不問何人,即肆毆打,不只對公教人員而已。商人亦遭波及,外省人開設之商店亦被搗毀。外省人(臺北市)受傷人數(shù)約在200人左右,且有致死者?!睋?jù)事后各單位向臺灣警備司令部的匯報,在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隊抵臺之前,外省人死亡或失蹤470人(公務員72人,軍警130人,民眾268人),受傷2131人(公務員1351人,軍警397人,民眾383人)合計為2601人。公家財產(chǎn)損失1.4億臺幣,私人財產(chǎn)損失4.7億臺幣。除毆擊外省人,搶奪公私財產(chǎn)之外,外省婦女也成為侮辱對象。李益中記載:暴徒“見婦女則恣情凌辱,或令裸行以取笑樂”。賴澤涵等人的《研究報告》則稱,“強奸事件也‘偶有所聞’。”

“二·二八”事件死傷最終人數(shù),據(jù)事后受命巡按臺灣的國防部部長白崇禧報告書,死傷人數(shù)為1860人;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調(diào)查為死3200人;保安司令部調(diào)查死6300人;4月11日上?!洞蠊珗蟆返禽d了臺灣旅滬六團體的報告:“據(jù)報告書所載,自三月八日至十六日止,臺胞被屠殺者約在一萬人以上?!比毡尽冻招侣劇氛{(diào)查研究室認為死1萬至數(shù)萬人;美國駐臺領事館副領事喬治柯爾認為死2萬多人;行政院官方調(diào)查報告則是死18000人至28000人。

事后,引發(fā)“二·二八”事件的查緝員傅學通、葉得根等六人,于“二·二八”事件平息后的3月31日,以殺人及傷害案件被臺北地方法院提起公訴。4月3日下午,地方法院判處誤殺路人的傅學通死刑,剝奪公權終身;打傷林江邁的葉得根判處有期徒刑4年6個月,剝奪公權3年;其余4人無罪開釋。同年5月17日,傅學通上訴最高法院,獲得改判10年,而葉得根則維持原判。但這項追究罪責的判決并不能代表“二·二八”事件本身或事件中眾多受難者的平反。而時任臺灣省行政公署長官的陳儀,于1948年春被調(diào)任浙江省主席。

“二·二八”事件在臺灣歷史上影響深遠,其實純屬官逼民反,是臺灣同胞反貪污、反腐敗、反專制的群眾性自發(fā)斗爭,是反對國民黨腐敗專制的愛國民主運動,與同時期大陸國統(tǒng)區(qū)發(fā)生的“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反迫害”的“五二○”愛國民主運動遙相呼應。同時,它“既是抗暴,反對腐敗政治,又是騷亂;既有正義性與合理性的成分,又有非正義性與非理性的成分。這就是‘二·二八事件’的雙重性。只有同時看到這兩個方面,才能正確地掌握事件的性質(zhì),也才有可能正確地分析并評價它的善后處理”。

“二·二八”事件后,1947年年底,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向中央建議:臺灣需要派駐一支部隊,并規(guī)劃人選。軍務局局長俞濟時于是向蔣中正建言,由于大陸情勢惡化,臺灣是最后的落腳地,必須以精銳的親兵屯駐。于是擱置彭孟緝自行預為規(guī)劃的建議人選名冊,官佐全部都由總統(tǒng)府警衛(wèi)總隊派任,主要干部名單為:警衛(wèi)總隊副總隊長任世桂少將為旅長,俞濟時的機要劉鐵君上校為參謀長,總隊副王瑞鐘上校為第二團團長;其他營長、連長、排長、班長全由官邸派出。1948年2月,這支以蔣介石官邸衛(wèi)隊中的親信官佐為基礎的“臺灣警備旅”,浩浩蕩蕩來臺成軍。為保衛(wèi)臺灣這個逃亡的“避風港”、未來國民黨政府的“復興基地”,“臺灣警備旅”在1950年普遍縮編的情勢下,反而逆流擴編為一個步兵師。

為有計劃地向臺灣轉(zhuǎn)移,放棄大陸,除在臺灣設立警備旅外,在人事上蔣介石也做了一些安排。

1948年8月1日,任命王逸芬擔任財務署第12收支處(臺灣)處長。此項任命可顯示,蔣在1948年的6月至7月早已在部署臺灣的退路。王逸芬為湖北咸寧縣人,生于1907年,逝于約1971年。1940年畢業(yè)于重慶軍需學校,1941年至1948年任職國民政府警衛(wèi)總隊的軍需部門,從團、旅主任到師軍需處長,追隨俞濟時、石祖德,算是蔣介石“官邸”的親信。1949年至1950年1月底,王逸芬在臺的主要任務是看守臺北財務署的金庫,并且監(jiān)督把400兩一塊的金磚,在臺北鑄為1市兩重的小條,即“小黃魚”,發(fā)放給忠于蔣的國民黨軍隊;另外還要到各地接洽金銀運臺灣或算賬。王逸芬的繼配王愛筠為浙江奉化人(蔣介石同鄉(xiāng)——作者注),故在此危疑震撼的關鍵時刻,受到蔣的高度信賴。

12月15日,任命傅斯年為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12月29日,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不久任命蔣經(jīng)國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1948年5月13日,陳誠被免去東北行轅主任,后赴上海割治十二指腸潰瘍。10月,因國共雙方在錦州展開攻防戰(zhàn)離開東北,并且辭去參謀總長軍職,接受蔣介石建議來到臺灣,住臺北近郊的草山養(yǎng)病。12月29日,正在養(yǎng)病的陳誠,突然接到了蔣介石的人事派令。在電文中,蔣介石以不容置疑的語氣,令陳誠接任臺灣省主席。

時任空軍總司令的周至柔與陳誠是保定軍校的同學,但與陳誠交惡,有任臺灣行政長官職務的意圖。但蔣介石認為周野心太大,對其不但是私衷里不信任,而且厭惡至極。而對陳誠,不僅信任有加,而且在大陸易手前后,甚至倚為救命的稻草。

陳誠,浙江青田人,出身于保定軍校,東征期間因為惠州戰(zhàn)役受到蔣介石賞識,33歲就當上了軍長;其妻譚祥為譚延闿之女,宋美齡的干女兒。譚延闿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28歲欽點清朝的翰林,三任湖南總督,中國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而且書法名滿天下,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譚延闿與蔣介石夫婦交情甚契, 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jié)婚,譚延闿即為介紹人。1930年9月,譚延闿患腦溢血,去世前把小女兒譚祥托付宋美齡,囑托蔣氏夫婦在青年軍官中為其物色才識卓越、前途遠大的乘龍快婿。后來,蔣氏夫婦從胡宗南、陳誠兩位人選中最終選中了陳誠,做媒將干女兒嫁給了他。但陳誠為有婦之夫,其原配夫人吳舜蓮為舊式裹足家庭婦女,在外求學、從軍多年的陳誠對其毫無感情,即使回家也是獨居一室,拒絕與夫人同室共寢;吳舜蓮曾因不堪冷落而用剪刀自殺過,其婚姻可謂名存實亡。陳誠便托同鄉(xiāng)前輩、吳舜蓮的哥哥等人,出面進行勸導,要吳氏同意辦理離婚手續(xù)。淳樸、老實的吳舜蓮,在各方勸說下只好同意離婚,并決心終身不再婚嫁。當時她只提出了一個可憐的條件:“生不能同衾,死后必須同穴。”陳誠婚后,宋美齡的這個干女兒便成了蔣介石和陳誠緊密合作、相互信任的一種推動力。而每當陳誠在人事關系上遇到麻煩時,譚祥也親自出面到干媽宋美齡面前說情表白,使之化險為夷。

諸多史料都認為,陳誠堪稱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自投身黃埔以來,一直是蔣介石最信任的核心骨干,追隨其左右,達半個世紀之久。陳誠也是少數(shù)國民黨高級干部中,敢于在蔣介石面前講真話的人。他之所以自始至終能得到蔣介石的信任,其在風雨飄搖的歲月中表現(xiàn)出的耿耿忠心,當為主要原因。在臺灣時期,陳誠更是蔣介石治理“黨國”的途程中,不可或缺的頭號旗手。設若蔣介石沒有陳誠在危急存亡之秋伸以援手,化險為夷;在局勢稍事穩(wěn)定后,假使沒有陳誠從旁匡輔,將一團亂麻的軍政事務一肩挑起,那么,不僅蔣氏個人的政治生涯將發(fā)生丕變,即便是國民黨當局撤退臺灣的歷史恐怕亦將改寫。國民政府接手后的臺灣,由于受國共內(nèi)戰(zhàn)影響,舊臺幣也貶值相當嚴重:1948年1月19日,臺幣對法幣(當時已巨貶)之匯率為1:95;5月17日,臺灣銀行發(fā)行500元及1000元大鈔;新臺幣發(fā)行時(1945年6月15日),1元新臺幣就可兌換4萬元舊臺幣。當時臺灣省政府奉命依金圓券發(fā)行準備移交保管辦法,將臺糖總資產(chǎn)1.2億美元,劃撥4300萬元;將臺灣造紙總資產(chǎn)2500萬美元,劃撥800萬元,使臺灣進一步被卷入中國大陸惡化的經(jīng)濟情勢中。而當時金圓券1元兌換臺幣1835元亦明顯高估,中國大陸流入臺灣套匯的活動,使臺灣面臨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壓力,經(jīng)濟情況更趨惡化。陳誠接受臺灣省主席任命后,與蔣介石商量,需用一大筆金銀“現(xiàn)金”,向臺灣購買米糖及臺幣,借以穩(wěn)定臺灣基地的經(jīng)濟金融,以避免大陸黃金擠兌慘劇在臺重演,臺灣被通貨膨脹的巨嘯所沖毀淹沒。那么,這批金銀“現(xiàn)金”從何而來呢?

1948年3月16日,中國文物寶藏600箱由上海運往臺灣。

11月10日,傅斯年、王世杰等決定將倫敦故宮精品500箱,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及中央圖書館之珍貴文物運臺灣。

12月15日,國民政府派機赴北平接出胡適等學者。

與此同時,大批大陸重工業(yè)設備也開始陸續(xù)運往臺灣。

……

一場創(chuàng)世紀大遷徙,已拉開了帷幕!

1948年11月中下旬,國共戰(zhàn)爭情勢劇變,人民解放軍飲馬長江,京滬蘇杭震動。此時的蔣介石又緊受李宗仁、白崇禧為核心的桂系的壓力,逼他早日下野。腹背受敵,他心知,保存在上海中央銀行的這些金銀美鈔必須在下野前移送“安全地點”了。此“安全地點”就是隔海的臺灣。那么,在這河山變色、乾坤易主之際,蔣介石又是怎樣部署,瞞天過海,偷運這些“深染兩岸人民血淚”的黃金的呢?

  1. 楊天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

  2. 楊天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