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浩然

唐詩三百首(升級版) 作者:顧青 編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鹿門山,開元間入長安,應(yīng)試不第。開元二十五年(737)入荊州長史張九齡幕為從事,次年歸里。二十八年(740)病卒。孟浩然雖終身是個布衣,但當時的詩名卻很大。唐殷璠曰:“浩然詩文文采?茸,經(jīng)緯綿密,半遵雅調(diào),全削凡體?!保ā逗釉烙㈧`集》)他的詩沖澹清遠,“出語灑落,洗脫凡近,讀之渾然省凈,而采秀內(nèi)映,雖悲感謝絕,而興致有余”(明徐獻忠《唐詩品》)。何景明稱他的詩“秀雅不及王(維),而閑澹頗自成局”(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簽》引)。沈德潛說:“襄陽詩從靜悟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此詩品也?!保ā短圃妱e裁集》)孟浩然最擅長做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明謝榛稱贊說:“浩然五言古詩近體清新高妙,不下李杜?!保ā端匿樵娫挕罚┟骱鷳?yīng)麟說:“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詩藪》)明許學夷稱“浩然五言律興象玲瓏,風神超邁”,“乃盛唐最上乘”(《詩源辨體》)。今有《孟浩然詩集》三卷傳世,《全唐詩》編其詩二卷。

秋登蘭山寄張五(1)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2)。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3)。

愁因薄暮起(4),興是清秋發(fā)。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5)。

天邊樹若薺(6),江畔洲如月(7)

何當載酒來(8),共醉重陽節(jié)(9)

【注釋】

(1)此詩描寫清秋登高憶友的情景。蘭山:一作“萬山”,在今湖北襄陽,山上多蘭草,故名“蘭山”。張五:當是張諲,永嘉(今屬浙江)人,官至刑部員外郎,與王維相善,長于書畫。

(2)“北山”二句:化用晉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詩意。北山,即上文所提“蘭山”、“萬山”。因山在襄陽北,故稱北山。隱者,孟浩然自稱。

(3)滅:消失。

(4)薄暮:太陽將落山之時。

(5)沙行:在沙地上行走。渡頭:渡口。

(6)天邊樹若薺(jì):遠看天邊的樹像薺菜一般細小。薺,薺菜,一種野菜,莖高數(shù)寸,葉可食用。

(7)洲:水中的小沙丘。

(8)何當:何時能夠。

(9)重陽節(jié):舊以陰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在這一天民間有登高、賞菊、飲酒等習俗。

夏日南亭懷辛大(1)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2)

散發(fā)乘夕涼(3),開軒臥閑敞(4)。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5)。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注釋】

(1)此詩由夏夜乘涼所見的自然景觀巧妙過渡到懷念老友,景情相生。辛大:其人未詳,應(yīng)當是孟浩然的老朋友。

(2)池月:映在池水中的月亮。

(3)散發(fā):披散開頭發(fā)。古人在正式場合要束發(fā)戴冠,閑時就松開頭發(fā),披散下來。

(4)軒:窗。閑敞:寬綽幽靜的地方。

(5)知音:相傳春秋時鐘子期能聽出伯牙琴聲中《高山》、《流水》之曲意,伯牙稱之為知音。后以之比喻知心朋友。

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1)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2)。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3)

之子期宿來(4),孤琴候蘿徑(5)。

【注釋】

(1)此詩描寫詩人在山中等候友人的情景。宿:過夜,住宿。業(yè)師:名字叫業(yè)的僧人。山房:山中的屋舍,此指僧房。丁大:即丁鳳,排行老大,生平不詳,是詩人的朋友。

(2)壑(hè):山谷。倏(shū):忽然。暝:昏暗。

(3)煙鳥:暮靄中的飛鳥。

(4)之子:此人。期:約定。

(5)蘿徑:長滿懸垂植物的小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