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1. 列夫·洛謝夫的序言——約瑟夫·布羅茨基的文學傳記,詳細地述評他在各個時期詩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演變過程;
2. 布羅茨基的作品,搜羅之詳盡無出其右,然而其核心是他被蘇聯(lián)政府驅逐出境后在美國以俄語出版的六部詩集;
3. 注釋,占據(jù)本書篇幅的絕大部分,而其中的絕大部分是引述詩句,詳解其含義、隱喻、象征、言外之意,詳細分析詩的格律特點及其與傳統(tǒng)和外語詩的關系等。許多難以理解的地方只有在注釋中才能找到答案。
顯然,這三個部分是相互呼應,融為一體的,閱讀本書應從認真閱讀序言入手。
布羅茨基在西方的生活,簡略地說,就像沿著成功的階梯上升:薪酬相當可觀的名牌大學教授職位;文學家所可能獲得的一切最高的獎項和獎金,其中包括1981年的“天才獎”、198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1991年的美國桂冠詩人稱號;耶魯、達特茅斯、牛津的榮譽博士,佛羅倫薩和圣彼得堡的榮譽市民,榮譽軍團勛章獲得者,如此等等。
布羅茨基由于其隨筆而在美國,很大程度上也在整個西方確立了作家的聲譽。正是由于英語隨筆《小于本人》(Less than One)、《水印》(Watermark)和《悲傷與理智》(On Grief and Reason)西方才能理解和評價布羅茨基的才華的真正水平,布羅茨基被譽為“最偉大的隨筆大師之一”。1987年被授予諾貝爾獎便是對他的才華的承認。
不過,布羅茨基七歲上學,十五歲退學。他對詩感興趣較晚,十七歲開始寫詩。十八九歲寫的詩還只是青少年的試筆(因為醉心于華麗的辭藻、浮夸的文風和賣弄空洞無物的外來語而受到詬?。?,生活長期處于動蕩之中——逮捕、監(jiān)禁、精神病院、法庭審判、流放、驅逐出境、致命疾病的發(fā)作,然而逆境沒有摧毀他。他終于成為有廣泛文化教養(yǎng),并在某些知識領域達到高深造詣的人,是“由于不倦地自我教育”——這是與布羅茨基相知三十余年的列夫·洛謝夫所下的結論。布羅茨基早在年輕的時候就通過自學掌握了英語和波蘭語,后來可以憑借詞典閱讀拉丁文、意大利文和法文,在生前的最后幾年又開始學習中文。
在他親密的朋友中有杰出的語言學家、文藝學家、藝術史學家、作曲家、音樂家、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而布羅茨基的一個廣為人知的特點是就其感興趣的學科非常仔細地向專家求教。與他交往甚密的謝爾蓋耶夫感慨地寫道:“約瑟夫能在空氣中抓到無數(shù)的東西。他如饑似渴地捕捉每一個新出現(xiàn)的item(英語,此處的意思是:資料),竭力記下此項收益,在詩中加以運用??梢哉f,什么也不會白白放過,一切都用得上。其驚人的技巧是難以想象的?!?/p>
1970年起,布羅茨基本人或在他的監(jiān)督和積極參與下選編的六本詩集以俄文在美國出版:
《在曠野扎營》(Нью-йорк: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имени Чехова,1970);
《美好時代的終結》(Ann Arbor,Michigan: Ardis,1977);
《言語的一部分》(Ann Arbor,Michigan: Ardis,1977);
《獻給奧古斯塔的新四行詩》(Ann Arbor,Michigan: Ardis,1983);
《烏拉尼亞》(Ann Arbor,Michigan: Ardis,1987);
《洪水泛濫的景觀》(Dana Point,California: Ardis,1996)。
本書目錄中的第一首詩是:1.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ий романс《圣誕節(jié)浪漫曲》。
請注意,此處的1.(№ 1,以下類推)其實是注釋的索引,可以在注釋“1.”中查到。在這第一條注釋之前還有說明注釋的內容和范圍的章節(jié),如“本書的構成”、“注釋的結構”、“作品的史料”、“參考資料和圖書索引”,瀏覽這些章節(jié)乃至了然于心是必要的,這樣才能逐漸熟練地查閱注釋,獲得釋疑解惑的大量信息。
婁自良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