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艱苦創(chuàng)業(yè)

共同富裕:華西村的富民政策與發(fā)展 作者:于杰 著


一、艱苦創(chuàng)業(yè)

●吳仁寶說:“人家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說,支部書記不是官,是為我們百姓辦事的,辦事就要擔(dān)風(fēng)險,辦對了,大伙的功勞,辦錯了,找我吳仁寶?!?/p>

●吳仁寶說:“學(xué)大寨,就要學(xué)大寨人愛國家愛集體的風(fēng)格。學(xué)大寨,就要學(xué)大寨人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孫阿財?shù)搅诵戮右豢?,新房子寬敞、明亮,一排排新房整齊劃一,鄰居伙伴們湊在一起很方便?;氐嚼险螅桨l(fā)覺得守在老屋里太孤單、太沒意思了。

吳仁寶當(dāng)上華西村支部書記

1961年,華西建村,由于位于江蘇省江陰縣華士鎮(zhèn)的西邊而取名華西村。但當(dāng)時的華西村,還只是一個貧困村莊。

相傳3000多年前,當(dāng)時在陜西渭水流域岐山一帶有一位周太王,他有3位王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其中季歷最得太王的偏愛,以致想把王位傳于他。

后來周太王生了病,這時泰伯在父親的病榻前無意中聽見了父王的心愿,于是假稱為父王采藥,帶著二弟仲雍,出走到江南,在太湖之濱的無錫梅里避居,以成全父王的心愿。

泰伯在梅里傳播了黃河流域的先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并興修水利,教當(dāng)?shù)厝朔N桑養(yǎng)蠶,開發(fā)了江南肥沃的土地,深受當(dāng)?shù)夭柯淅杳竦膼鄞?,形成了江南的“勾吳”國。泰伯于是被稱為開發(fā)江南的始祖,并改姓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

漢高祖時,封吳泰伯的后裔吳芮為長沙王,統(tǒng)轄兩湖地區(qū),吳芮的后裔又逐漸遷回祖先所居的江陰。

到了明朝的時候,吳泰伯的第八十六代子孫在華西開荒、耕耘,定居下來,香火代代旺盛起來,慢慢地形成了一個小小的自然村孫家基,這就是華西村最初的雛形。

時光到了1952年1月至1954年4月,1934年出生的吳仁寶,就在他土生土長的江陰縣華士區(qū)瓠岱鄉(xiāng)第三村任村長、民兵中隊長、互助組組長、初級社社長。

這里就是后來的華西村

到1957年11月,第三村在撤區(qū)并鄉(xiāng)后,改屬華墅張,取名華墅張第二十三高級社,吳仁寶任社黨支部書記。

當(dāng)時,鄉(xiāng)里考慮的是,吳仁寶生在華西,長在華西,對于龍砂山、泰清河、消塘池,還有那一片七高八低的田地最熟悉。而且吳仁寶對農(nóng)時、農(nóng)活都非常懂,特別是他腦子活,點子多,工作勁頭足。

鄉(xiāng)黨委尤其看重的是,吳仁寶善于與人溝通,有很深的群眾基礎(chǔ),在百姓中很有威信。

于是,吳仁寶開始把心思放到了村里,他一直希望華西這塊貧瘠的土地好起來,再挖條河,修條路,種上樹,家家都養(yǎng)上豬、織上布,塊塊農(nóng)田獲得大豐收,父老鄉(xiāng)親們吃穿不愁。

上任伊始,一間破房子,就是二十三社的辦公室,一張三條半腿的桌子,就是吳仁寶的講臺。吳仁寶對村民們說:“人家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說,支部書記不是官,是為我們百姓辦事的,辦事就要擔(dān)風(fēng)險,辦對了,大伙的功勞,辦錯了,找我吳仁寶?!?/p>

吳仁寶講話風(fēng)趣,聲音洪亮,特別是他那種敢于承擔(dān)責(zé)任的爽氣,深為年輕人欣賞,他們帶頭為吳仁寶鼓掌。

吳仁寶話頭一轉(zhuǎn)接著說:“當(dāng)然,我們不做傻瓜,專去辦錯事。對大伙有利的事,對社里有利的事,我們要拼命去辦好!我不是官,但也要放火,第一把火要燒掉七高八低的荒田,把地平好,多打糧食。種地的不動腦多打糧食,一對不起肚皮,二對不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給我們分了田,我們種不好就說不過去了。所以,第二把火要燒掉華西的‘窮’。窮就要變,坡上多種樹,塘里要養(yǎng)魚,家家戶戶的圈里要多養(yǎng)幾頭豬?!?/p>

1958年9月,華墅人民公社改稱華士鄉(xiāng),第二十三社改為第十七大隊,吳仁寶任大隊黨支部書記。

當(dāng)時,縣里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解決農(nóng)田灌溉問題,決定開挖疏浚張家港河,要求各個公社、大隊都要出勞力,并下達了人數(shù)指標。

當(dāng)時中國農(nóng)村辦事,往往采取“一刀切”的辦法,挖河的任務(wù)層層傳達下來后,不管農(nóng)活是否緊張,或者有什么急辦的事情,一律要全體勞力齊上陣。

就在全體上陣挖河的時候,吳仁寶到縣上開會去了,村里的大隊干部就根據(jù)縣上的號令,把全大隊的所有勞力都拉到了挖河工地上去了,并且還拉出了“十七大隊”的紅旗。

吳仁寶回到村里,立即發(fā)覺到從未有過的安靜,他心里倒覺得不安起來。走到田里,空蕩蕩的看不到一個勞力,走到村頭,冷清清的看不到人們聚會說笑,加工廠的機器也都停了,就連趙會計也不在家。

吳仁寶明白了:所有勞力都到工地上挖河去了。那農(nóng)活還干不干呢?村里的副業(yè)還抓不抓?到了明年大家吃什么?年終的時候能分給大家什么?

吳仁寶正想著,有一個老年人迎上前來對他說:“唉,眼下冬麥管理需要勞力,施肥也需要人手,你這當(dāng)支書的可不能顧前不顧后啊!”

吳仁寶只好回答:“老叔,你說得很對,我今晚就開會商量這件事?!?/p>

于是,吳仁寶連飯也沒顧上吃就到了周莊工地,馬上召開了干部會,商量在“兵力部署”上的辦法。吳仁寶說:“我們大隊比其他隊勞力少,但任務(wù)卻并不少,說明我們有能力。但是,我們干部不能所有事都‘一刀切’,因為地還要有人耕種、管理,要保證來年豐收,機器也不能停,副業(yè)要留人,明年還靠它分配呢?!?/p>

大家也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了,有的人擔(dān)心縣上每半個月來檢查評比一次,工地上的人如果少了,就難免會有麻煩。

吳仁寶果斷地說:“不行,我也來個‘一刀切’,挖河的人切掉一半,由我?guī)Щ卮迦?,頂住大隊的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

但吳仁寶并沒有蠻干,他帶人回到村里搞農(nóng)田管理、副業(yè)生產(chǎn)后,并讓人殺豬宰鴨,并準備了充足的大米、面粉,不斷地運到工地食堂。

工地上的伙食改善之后,大家的精神旺盛了,土方任務(wù)比“全體上陣”的時候還要快,一個人能頂兩個人干的活多。

吳仁寶還做了安排,讓專人掌握縣上、公社來檢查的信息,每逢15天檢查的頭一天,他就把帶回村的人拉回到工地上。

縣里本來也聽到有人反映吳仁寶撤了一半人回村抓生產(chǎn),但到工地一看,十七大隊鑼鼓喧天,紅旗招展,人聲鼎沸,你追我趕,一片熱火朝天的場面,而且工程質(zhì)量和土方的進展速度也名列全縣前茅。一時也弄不明白怎么回事了。

1959年,張家港河開通了。華西農(nóng)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但也同時獲得了農(nóng)田、副業(yè)大豐收,年終分配社員們都分到了錢。

1961年10月15日,第十七大隊分為華西、前進、向陽、立新4個大隊,吳仁寶任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這時,華西大隊人口667人,集體資產(chǎn)2.5萬元,欠債1.5萬元,人均分配53元。

當(dāng)時有一首村謠描述了它的貧瘠和荒涼:

高田崗,高田崗,

半月無雨苗枯黃。

低田蕩,低田蕩,

一聲大雨白茫茫。

村破田地瘦,

十年九年荒。

百姓淚汪汪……

擔(dān)任第一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吳仁寶,為了改變貧窮落后面貌,與村民一起,起早貪黑,肩扛手推,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吳仁寶創(chuàng)辦石磨房搞加工

1961年10月,吳仁寶創(chuàng)辦石磨房,逐步發(fā)展為華西糧食飼料加工廠。

正當(dāng)吳仁寶建磨房,為改變?nèi)A西貧困面貌日夜苦想而上下求索時,村里接連發(fā)生的兩件事又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一件是村里農(nóng)具壞了,請村里一位木匠來修,他外出掙錢去了。第二次去請他,他連面也不給見,叫老婆出來擋駕說:“病了”。第三次去請他,他未能躲開,干脆擺下臉說:“若要我為集體出力,除非集體收入超過我單干?!?/p>

英年氣盛的吳仁寶,還沒有碰到過這樣的釘子。雄才大略的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還出山哩!現(xiàn)在華西窮,我吳仁寶三顧茅廬,竟然請不動一位木匠,這還叫什么集體,難道集體就競爭不過單干?

另一件是一位力氣大、肚皮也大的村民孫龍泉,吃不飽飯,拋開集體的農(nóng)活,去捕魚捉蝦,換點糧食,填飽肚皮。哥哥勸他,勸不醒;親戚擋他,擋不??;吳仁寶和干部們說他也說服不了。

孫龍泉怨腳下這片土地怎么這樣不養(yǎng)人,叫自己受著饑餓的折磨,恨自己身為華西人。他一氣之下,懷著絕望的無奈,背井離鄉(xiāng),逃荒到浙江嘉興去了。

集體經(jīng)濟為什么沒吸引力?孫龍泉為什么還要背井離鄉(xiāng)?

劣質(zhì)煙的煙霧已彌漫全屋,地上的煙頭已碾碎了一片,可吳仁寶還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一根接一根地抽著,望著如豆大的燈光長吁短嘆。

妻子趙根娣關(guān)切地說:“仁寶,該休息了,別再一個勁地抽啦,再抽孩子也叫你嗆醒了。”

吳仁寶說:“唉!你帶孩子睡吧,我睡不著!”

也不知什么時候,吳仁寶走出了那間小屋,像在夢中一樣走著,不知是什么力量牽引,使他不知不覺登上了華西地勢最高的一個土墩,墩池河的河心墩。

夜,月明星稀,萬籟俱寂。孤零零的吳仁寶,一會兒充滿摯愛地撫摸著腳下的土地,一會兒滿懷深情地凝望著華西大地,撫今追昔,思潮如大江東去,波浪翻滾。

解放10幾年了,華西的坎還是那道坎,河還是那條河,一個個土墩,一片片鍋底洼,把全大隊800多畝土地切割得零零碎碎,分成了1300多塊,還保留著吳家2畝、瞿家3畝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痕跡。

河道溝渠彎彎曲曲,農(nóng)田灌溉還要靠人力車水,吳家基、孫家基、朱家基、唐家巷等12個小自然村落,像天上的星星,稀稀落落,扯不成線,聯(lián)不成片。

“窮夠了,窮透了”6個字濃縮了華西的全部歷史!吳仁寶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nèi)A西貧窮落后的面貌。

1961年10月底的一天,在華西鄰近的向陽大隊的一座磨房前,一群人正圍著一盤大石磨指手畫腳,嘰嘰喳喳,議論紛紛:“誰當(dāng)?shù)暮眉?,把石磨賣給華西大隊了?我們是敗家,華西是興家啊!”

也有的向陽大隊社員說:“這石磨重一千三四百斤,華西大隊買了也難以運走的?!?/p>

可是,華西人還真來要把它運走了。

向陽人問吳仁寶:“吳書記,你帶人來搬石磨啦!”

吳仁寶爽朗地和向陽大隊的父老兄弟打著招呼:“你們好,你們這石磨賣給華西,也是支援華西!”

向陽人又說:“吳書記,這么重的家伙,就怕你搬不走,你搬不走,還是我們向陽的。”

吳仁寶響亮地回答:“搬不走,你們也不要退錢了,就算我們支援向陽了!”

吳仁寶一邊和向陽大隊的群眾說笑,一邊招呼著同來的伙伴們,把這盤大石磨的兩扇分開,用粗大的繩子捆的捆、系的系,里里外外捆了個結(jié)結(jié)實實。

隨后,4個人抬一扇,呼著號子,艱難吃力地往華西走去。

抬回了石磨,吳仁寶與華西人又到河里撿石塊、撿磚頭,還拆了一座土地廟,才建成了磨房,為本大隊和周邊的群眾加工糧食和飼料。

由此,在吳仁寶這頭老水牛艱難吃力的拉動下,聯(lián)結(jié)了華西農(nóng)業(yè)文明和今天的工業(yè)文明。

后來,吳仁寶又創(chuàng)造了機械拉石磨的奇跡,增添了一臺30馬力的柴油機,一天能磨600斤。再后來,華西人又鳥槍換炮,大石磨換成了大鋼磨,一天能磨2500斤,每年可獲凈利5000多元。到1967年,華西的糧食飼料加工廠,一年能掙1萬元。

只花了7年時間,吳仁寶帶領(lǐng)群眾硬是用人工重造了華西村地貌,實現(xiàn)了畝產(chǎn)2000斤糧,建成了一個農(nóng)業(yè)的樣板村。

當(dāng)中國農(nóng)村都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候,吳仁寶卻認準了“無農(nóng)不穩(wěn),無工不富”這個理,領(lǐng)著華西村偷偷地辦了一個小五金廠。這個小廠子,一年為華西村創(chuàng)利30多萬元。

幾年里,靠這筆錢,全村人住上了新瓦房,人均分配從130元上升到220元,村里還建成了當(dāng)時連蘇南大部分縣還都沒有的5層大樓,用來辦托兒所、中小學(xué),被華西人自豪地稱為“教育大樓”。

帶領(lǐng)村民平整農(nóng)田興修水利

1964年,吳仁寶帶領(lǐng)村民制定了《華西村15年發(fā)展規(guī)劃》,在艱苦的自然條件下,他帶領(lǐng)村民戰(zhàn)天斗地,平整農(nóng)田,興修水利。

這個規(guī)劃,吳仁寶為了讓全大隊干部社員易記好懂,概括成為“五個一”:

人人有一個愛國家愛集體的思想;

開挖一條排灌兩用的華西河;

平整一片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農(nóng)田;

實現(xiàn)畝產(chǎn)一噸糧;

建設(shè)一個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

吳仁寶的心思,是要把七高八低的薄田瘦地整治好,把糧食畝產(chǎn)量翻上去,把破破爛爛的舊村變模樣,要在這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畫一幅“幸福村”的新圖。

這個規(guī)劃剛一宣布,整個華西村就震動了。因為大家感到,這“五個一”的分量太重了。甚至有人說這簡直就是異想天開,是吳仁寶在吹牛。

而吳仁寶從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起,他就認準了一條:農(nóng)村要有效地抗御自然災(zāi)害,從靠天吃飯到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必須首先拋開自然的地理條件,而要用大家的汗水和智慧改造他,把僅有的土地整治好,讓它變成旱澇保收,產(chǎn)生不受任何災(zāi)害侵襲的保產(chǎn)田,首先就要興修水利,遇到洪水時能排澇,遇到大旱的時候能提水灌溉。

另外還要建設(shè)林帶,抵御大風(fēng)和沙塵暴。

吳仁寶在村民中的威信也越來越高,主要是吳仁寶本人坐得端,行得正,不用權(quán)去占隊上的利益。大家都餓肚子的時候,吳仁寶掌管著全大隊的糧食,但從不多吃一兩,甚至連餓急的兒子接受好心人送的一點米糠,也被他痛打了一頓。

當(dāng)吳仁寶聽到人們對“五個一”的議論時候,他自信地說:“該‘吹’的時候就‘吹’,心里如果沒有底,連‘吹’也不敢‘吹’呢。”

“五個一”核心的任務(wù)是改土治水,建設(shè)一片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農(nóng)田。因為民以食為天,糧食永遠是第一位的,有道是“手里有糧,心里不慌”,百姓心里就踏實,就能再集中力量辦其他的事。

華西有幾百畝土地,但都是坑坑洼洼、分散零亂,大大小小有1300多塊,大的三五畝,小的只有一兩分,最高的比最低的相差兩三米。

而且,這些土地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整治,只有少數(shù)有排灌的小渠溝,幾乎全部靠勞力、牛力車水灌溉,人和牛都累壞了,也只澆灌不到一半。而如果遇到下大雨,洼地里的水好幾天都難以排干。

當(dāng)時,要整治這些零散的土地,沒有大量的人力是不行的,而且華西沒有推土機和拖拉機,更沒有翻斗車,而是硬靠大家的一副肩膀兩只手,一起努力去移崗填坑。

這時,吳仁寶巧妙地借用了“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的東風(fēng),他及時地召開動員會,向大家宣傳大寨精神。在大會上,吳仁寶聲音洪亮地說:

學(xué)大寨,就要學(xué)大寨人愛國家愛集體的風(fēng)格。

學(xué)大寨,就要學(xué)大寨人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我們這里沒有虎頭山,卻有七高八低的薄田瘦地,大寨人能在山上開出“梯田”,我們就不能把平原的田地平整為“格子方”?

能!我們不是光用嘴“吹”,而是要甩開膀子來干。

吳仁寶就喊著這個口號,帶著大家苦干了10年。多少個日夜晨昏,一天天揮汗如雨,人們都帶著美好的希望幸福地跟著吳仁寶干著。

歲月如梭,幾年很快就過去了,華西這塊田地,竟然在大家的手中整治得頗具規(guī)模了:原來1300多塊零碎土地,變成了400多塊平整的方塊,田間溝渠縱橫。

人們看到,同一塊田高低相差不到一寸,當(dāng)?shù)咎锢锓潘畷r,棵棵都能在極少水的情況下澆到。這些“格子方”田塊就像被精心裁剪過一般,每塊約兩畝,長70米、寬20米。

另外,每一大方田都配建有一個小型的電灌站,大小溝渠相互貫通,電鈕一按,灌溉和排澇就全解決了。

華西大隊大搞了10來年的農(nóng)田基本建設(shè),期間吳仁寶也沒少受到挫折和委屈,但他都咬牙堅持下來了。

吳仁寶還帶領(lǐng)黨支部一班人,及時對社員做鼓動工作,激發(fā)大家的干勁,使大家在奉獻的同時,也能既得到實惠,又看到遠景,實實在在地享受著自己的勞動價值。

所以,華西人在艱苦的勞動中,也時時感到幸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shù)華西大隊青年業(yè)余宣傳隊編排的三出喜?。骸恫鹛旃媚铩贰ⅰ豆さ靥接H》和《向陽路上》。

《拆天姑娘》是照著吳仁寶的故事編排的,區(qū)別在于劇中的主人公是個女的,但同樣也是一個農(nóng)村大隊書記,帶領(lǐng)農(nóng)民改造天地,有人說這是拆天了,不得了了!有人則譏諷這是說得辦不到的“吹?!?,而“拆天姑娘”硬要拆天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則恰好反映了華西大隊當(dāng)時被稱為“吹牛大隊”的情景。

《工地探親》反映了華西同樣被當(dāng)時人們稱為“做煞大隊”的事,有個姑娘要嫁到“做煞大隊”去,母親來女婿家探望,到家里沒有看到人,村里也找不見,最后一直找到工地上,正好看到女兒也在做苦煞人的活,頓時心疼得非要把女兒叫回娘家,斷了這門親。這出劇目真實地反映了華西人苦干、實干、大干的場面和充滿必勝信心的意志和決心。

《向陽路上》則寓意華西經(jīng)過從“吹牛大隊”到“做煞大隊”的苦干、實干后,最終變成了“享福大隊”。故事講有個社員覺得吃夠了苦,就要歇口氣,享受一下了。但離幸福還尚早,需要做的事情還多得很,還需要繼續(xù)艱苦奮斗,這出喜劇教育華西全體社員,即使變成了“享福大隊”,也不能停步,還要為國家多做出貢獻。

由于是農(nóng)民演自己的事情,農(nóng)民唱農(nóng)民的歌謠,這三出喜劇演出后,就連中共江蘇省委機關(guān)報《新華日報》也為其撰文稱贊。

這三出喜劇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家在田里勞動的時候,一說到戲里的人物,都不由得笑起來。有人看到吳仁寶穿著補丁衣服下田來,都開玩笑地喊:“‘拆天姑娘’來了!”

吳仁寶心中規(guī)劃的目標一步步變成了現(xiàn)實,華西真的變成了畝產(chǎn)糧食2000斤的好地方!

華西村統(tǒng)一拆除舊房建新村

1964年,華西新村開始拆除第一間破屋,修建華西新村。

最初,這項工程就安排葛玉岐負責(zé),其實就是讓他召集全大隊幾十個建筑工匠,按照大隊“五個一”規(guī)劃來拆舊房建新房。

但吳仁寶把當(dāng)時正在蘇州干活的葛玉岐叫回村來的時候,他卻有點犯難了。雖然葛玉岐早年學(xué)得一手木匠手藝,經(jīng)常帶著十幾個徒弟外出干活,但他對吳仁寶說:“三年自然災(zāi)害后,華西村的元氣還沒有恢復(fù),從哪里拿錢建華西新村?”

吳仁寶和葛玉岐是從小一塊長大的伙伴,在他的再三邀請下,葛玉岐終于答應(yīng)接受這項難差事。

葛玉岐接下任務(wù)之后,就開始召集村里分散在各地的工匠們,他費了好大的勁,四處奔波,才把他們一個一個請回了村。

建筑隊伍組建伊始,葛玉岐就按照吳仁寶提出的意見,給大家來了個約法三章:一不能吃房主的飯和煙酒,二不能拿房主的喜錢,三不能放炮上梁搞鋪張。

這樣做,既是為了減輕房主的經(jīng)濟負擔(dān),也是為了改革幾千年來形成的老傳統(tǒng)。

按照農(nóng)村的老傳統(tǒng),匠人師傅要獲得較高的待遇,宅基開工后,房主要包一日三餐,要拿煙酒來招待師傅們,除了付給酬勞之外,到上梁的日子還要發(fā)喜錢。

但華西新村是大隊黨支部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shè),當(dāng)時社員們都不富裕,于是采用私建公助的辦法,由大隊拿出部分資金給予補貼,剩下的那部分還可以向集體賒賬。而對于建筑隊伍的報酬,則是按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的勞力一樣記工分。

吳仁寶采取私建公助的辦法,有著深遠的考慮:這里的農(nóng)民有他們的傳統(tǒng)習(xí)慣,總是覺得住在自己的家里心里才踏實,才不會有寄人籬下的感覺。如果集體給他們建公房住,他們難免心理上會有一點后顧之憂,擔(dān)心公家哪一天會收回去,或者將來自己去世后,后代不能承住下去。

因此,吳仁寶就主張倒不如集體補貼一些,讓社員們自己出錢,建好的新房產(chǎn)權(quán)歸他們所有,這就消除了社員們的顧慮,同時也會愛惜和維修自己的房子。

同樣是集體出錢,建公房和私建公助的效果就不同了,房主們也為自己能夠翻造新房子而揚眉吐氣,給兒子說媳婦也理直氣壯。在農(nóng)村,女孩出嫁,往往是先問男方家里有沒有住房,如果沒有房子,就連媒人也不容易請到。

剛開始,有的農(nóng)民不習(xí)慣,他們對吳仁寶和葛玉岐說:“大隊補助錢為我們造新房,我們就心存感激了,匠人師傅們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活,我們主家怎么著也要表一表心意吧,不讓拿喜錢,管頓飯還是可以的?!?/p>

但吳仁寶回答說:“不行!大隊資助大家建造新房,是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匠人師傅們是大隊派來干活的,干活是本職工作,而且都是前后兩村的鄰居,回家吃飯也方便。必須遵守這項規(guī)定,不然的話,哪家招待得好就好好干,哪家招待得差一些就應(yīng)付馬虎,到時就麻煩了?!?/p>

但是,成立華西新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原來華西的社員們都分散居住,幾百戶人家竟然分散在12個自然村,每個小村都有它們自己的歷史,每個家庭也都有不同的居住習(xí)慣,尤其是年紀大的人,他們特別眷戀居住了一代甚至幾代人的老祖居,一旦要搬遷新居,思想上是很難拐過彎來的,所以成立新村最難的是說服大家搬遷。

孫家基自然村的其他幾十戶都已經(jīng)住到新村去了,但孫阿財、孫淦寶叔侄兩家就是不愿拆遷,一直拖了很久。

葛玉岐到孫阿財家做動員工作,孫阿財說:“老房子再破再舊,但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老宅基風(fēng)水再差,但總是老輩人開的,我不能守好這份家業(yè),將來到陰間見了老祖宗會挨罵的?!?/p>

后來,葛玉岐總算做通了孫淦寶這個年輕人的工作,他拆了老屋,孫阿財聽說后氣得了不得,他大罵孫淦寶是“不肖子孫”。

孫阿財是個老木匠,他不但不拆老屋,反而又在老宅基上搭起一間屋,打算堅守到底。

孫阿財這樣做也影響了其他一些拆遷房。當(dāng)時有的大隊干部就說:“干脆強行讓孫阿財搬遷?!?/p>

吳仁寶立即批評了這種說法:“這是個餿主意,一強行搬遷,好事就讓你辦壞了,我們要讓社員們自覺自愿接受搬遷,群眾才能擁護我們?!?/p>

吳仁寶親自來到孫家基,他沒有責(zé)怪孫阿財,反而問他:“搭屋還缺什么,是不是派幾個人來幫忙?”

這一下孫阿財大受感動,他說:“還是仁寶書記有人情味!”

葛玉岐也改變了工作策略,他讓孫家基的一些老人說服孫阿財,并請孫阿財?shù)睦相従诱垖O阿財?shù)剿男戮尤プ隹汀?/p>

孫阿財開始不肯去,后來聽到人們都說新居好,也動了心,就去看了看。他到了新居一看,新房子寬敞、明亮,一排排新房整齊劃一,鄰居伙伴們湊在一起很方便?;氐嚼险?,他越發(fā)覺得守在老屋里太孤單、太沒意思了。

經(jīng)過幾天的思想斗爭,孫阿財主動上門找到葛玉岐說:“我想通了,給我安排新房子吧?!?/p>

說通了孫阿財,但上瞿巷的李金秋卻仍舊不肯搬。

李金秋是上瞿巷的上門女婿,本家在華西不遠的陸橋公社,戶口也在陸橋。他老伴不讓他把戶口遷到華西,是因為華西窮,遷過來要跟著受苦。他是怕一旦搬到新居去,以后更沒辦法遷回老家了。

上瞿巷的老屋拆得就剩李金秋一家了,他還堅守著岳父家的三間破屋不肯搬。

吳仁寶幾次上門做李金秋的工作,他總是說:“我是外村人,住你們建的新屋不好意思。”

吳仁寶一句話就把李金秋的心思說穿了:“你是怕在華西這個窮地方落腳生根,到時受一輩子苦吧?!?/p>

李金秋被說中了心事,低下頭不說話。

吳仁寶說:“我把話放到這,總有一天華西會變富的,你金秋會主動來找我的。”

就這樣,李金秋一直單獨居住在上瞿巷呆了5年,直到1970年5月,華西新村基本建成,他這才后悔當(dāng)初了。

李金秋的愛人也急了,催著李金秋快去找干部們說說,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李金秋買了一條香煙,來到了葛玉岐家,他不好意思地對葛玉岐說:“老葛,我以前的思想是不對的,我檢討,請你早點安排我家拆遷吧?!?/p>

葛玉岐其實早就給他安排好了,他故意把香煙一推,對李金秋說:“金秋,你要住新屋呀,那就快去找吳書記做檢討吧?!?/p>

李金秋惴惴不安地找到了吳仁寶,他心想:“吳書記非狠狠地批評我一頓不可。”

吳仁寶望著李金秋尷尬的神態(tài),他笑著說:“哈哈!我就知道你會來找我的。”

很快,李金秋一家就高高興興地搬進了五間新房,而且他也把戶口從陸橋遷了過來,成了華西人。

到70年代末,華西已經(jīng)有一半多的社員住上了新房子,但吳仁寶還住在祖輩留下的老房子里,而且老屋的前檐被削去了一只角,露著一個大大的洞。

原來,新村居民點有一幢房子正好建在吳仁寶家的老屋旁邊,按照規(guī)劃,又恰好需要削去他家一塊山墻和前屋檐。

葛玉岐就對吳仁寶說:“這樣削去一塊怎么看怎么別扭,反正早晚要拆掉住進新房的,你就干脆現(xiàn)在住進去吧?!?/p>

吳仁寶笑著回答說:“新屋先安排社員,這是咱們黨支部研究決定的,我怎么好帶著違反呢。”

葛玉岐勸道:“你這情況特殊嘛,山墻、屋檐和檁條如果削掉一塊,就沒辦法披住豁口,到了下雨下雪咋辦?而且住著也不安全啊。”

吳仁寶說:“到時再想辦法,你們按圖紙施工,該削多少就削多少?!?/p>

葛玉岐知道吳仁寶的性格,明白再說也沒用,于是就讓匠人師傅動手了。但葛玉岐親自在現(xiàn)場檢查削去一塊后的屋架是不是能支撐得牢固,人住在里邊會不會有危險。

1980年,華西人已經(jīng)不滿足僅住進新平房里了,他們又翻了樓房。

這次,李金秋積極擁護起來,他一天要跑好幾趟大隊,找領(lǐng)導(dǎo)快點安排他的樓房。1981年,李金秋的大兒子首先翻了兩間樓房,接著,他的二兒子、小兒子也在1983年分別翻了兩間樓房。

雖然這充分說明華西正在富起來,但趙祖成卻成了一個例外。

趙祖成蓋不起樓房,所以38歲了還成不了家,原來他以為有間新平房就能找到對象,但人家女方提出要有樓房才成,這下趙祖成急壞了。

趙祖成過去干活吊兒郎當(dāng),既不多干也不想多得,就想這樣閑散地過下去,所以沒有多少積蓄,別人都已經(jīng)大搞翻建樓房了,他1983年還住在平房里。

趙祖成看看人家,覺得特別自卑,走路也抬不起頭來,晚上翻來覆去地睡不著。

這時,吳仁寶來到了趙祖成家,真誠地對他說:“祖成,要想法成家立業(yè)才行呀。”

趙祖成傷心地說:“唉,我窮光蛋一個,拿啥成家,靠啥立業(yè)?!?/p>

吳仁寶在臨來之前,瞿滿清已經(jīng)告訴他:“祖成已經(jīng)看好了對象,女方嫌他窮,又沒有樓房,不肯結(jié)婚。”

吳仁寶看到趙祖成已經(jīng)開始知道反悔了,就進一步開導(dǎo)說:“你也有兩只手嘛,只要好好勞動,就能把窮趕跑?!?/p>

事后,吳仁寶與葛玉岐商量:“為了幫趙祖成盡快解決婚姻問題,先幫他把樓房蓋起來?!?/p>

葛玉岐一聽猶豫起來:“集體墊支了,到時他還不起咋辦?”

吳仁寶說:“38歲的老小伙子好不容易能談上對象,成家后或許會勤勞起來的,我們一定得幫他這個忙呀?!?/p>

葛玉岐被說服了,答應(yīng)抽出人員為趙祖成修建樓房。

這下全村都被震動了,有人說:“吳書記這是給自己找了一個大包袱,趙祖成肯定還不起造房子的錢?!?/p>

也有人說:“借錢給趙祖成這樣的懶漢造房子,這不是鼓勵‘懶’嗎?”

吳仁寶卻對大家說:“祖成沒有富起來,我們當(dāng)干部的也有責(zé)任,我相信他能勤快起來的,也會由窮變富的。”

這些話傳到了趙祖成的耳朵里,這個大男人哭了,第二天一早,他就來到了田頭,認真地做起農(nóng)活來。

經(jīng)過十幾天的緊張施工,趙祖成家的樓房就矗立起來了。

女方聽說趙祖成有一新樓房,當(dāng)即要媒人傳話說:同意結(jié)婚。

幾年之后,趙祖成兩口不僅還清了欠集體幫他蓋樓的債,而且還有了幾千元的存款,小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