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俄國與法國篇

游藝黑白(3):世界鋼琴家訪談錄1954-1965 作者:焦元溥 著


第二章 俄國與法國篇

前言 演奏學派的回顧與省思

本章收錄的九篇訪問,是本書最后一次以“鋼琴學派”做分類。這并不表示受訪者彼此類似,而是學派最后一次成為訪問要點。在第四冊的訪問中雖然也有法、俄兩大派別的相關(guān)討論,但筆者希望讀者能自行比較它們在20世紀后半至今的發(fā)展。當然,這也反映了歸類——如果不得不為——的難處。比方說,將布朗夫曼,這位今日美國鋼琴界的代表巨匠,歸類在俄國學派鋼琴家,其實是相當怪異的做法,他應該也不會贊同。然而他的學習、經(jīng)歷與演奏,正好讓我們看到學派影響如何變化消長,并使我們反思學派的定義與意義。

在本章法國學派鋼琴家中,埃馬德與穆拉洛都是蘿麗歐與梅西安的學生,也都演奏梅西安所有鋼琴作品,后者更錄制了梅西安鋼琴獨奏作品全集。從他們的學習經(jīng)歷與心得,我們更可理解梅西安作品與其詮釋手法。穆拉洛的音樂旅程非常特別。透過其極不尋常的鋼琴學習,我們能更認識蘿麗歐的教學。埃馬德和利蓋蒂也有多年合作,并在其監(jiān)督下錄制他諸多鋼琴作品。訪問中關(guān)于利蓋蒂《練習曲》與《鋼琴協(xié)奏曲》的討論足稱第一手資料,希望能讓大家更親近這些非凡創(chuàng)作。

路易沙達的演奏曲目較為傳統(tǒng)。在通說認為學派已不存在的今日,他有獨排眾議的觀點。他對昔日大師的回憶,也屬于本書最溫暖的篇章。蒂博代可能有本書受訪者中社會地位最顯赫的家世,更有感人的家庭故事。他接受了深厚的傳統(tǒng)熏陶,又融會出自己的心得。雖有多彩多姿的藝術(shù)與時尚活動,他始終不忘本業(yè),值得習琴者深思。相較于上述四位,巴維杰可謂大器晚成,但成就極為輝煌。本書初版時他的演奏事業(yè)猛然起飛,今日已是國際一線名家,很高興能看他不斷成長。這篇訪問是多次談話的總和,每回都啟發(fā)我甚多,是筆者最珍視的交談之一。

在俄國學派受訪者中,特魯爾是本書唯二接受圣彼得堡音樂教育的鋼琴家,提供相當寶貴的經(jīng)驗、知識與觀點。她技藝超卓又絕頂聰明,更有豐厚學養(yǎng),是愛樂者應當認識的名家。在筆者訪問的諸多瑙莫夫?qū)W生當中,謝爾巴科夫或許是最特別的一位:無論是技巧或曲目,他都走出自己的路,開拓出極為個人化的藝術(shù)。從他誠實又直接的剖析,包括對俄國音樂的神髓、改編曲與罕見作品的觀點,相信我們都能獲益良多。齊柏絲坦是筆者因訪問而相識的朋友,這篇更新版也多少記錄她這十余年來的人生。幸與不幸,她是本書受訪者中,深受蘇聯(lián)反猶歧視戕害的最后一人。訪問中我們再次見證那個扭曲時代,卻也見到非凡的堅毅與勇敢,更有家庭與事業(yè)之間的平衡與抉擇——藝術(shù)與人生何者為重,是否必須排個順序?讀完這些訪問,相信大家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