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提及送別的名篇,多數(shù)人會瞬間想到“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吧。揮灑下這樣詩句的,是一位風(fēng)華正茂、雄姿英發(fā)的少年。他的道別中,沒有楊柳依依,沒有水流潺潺,雖然悲切卻又豪情萬丈,在他心中,無論行至何處、身在何方,天下只不過是一個路途更遠的家。
王勃的一生短暫而傳奇,在他生命短短的26年里,留下了無數(shù)的優(yōu)秀詩作,瑰麗篇章,當?shù)闷鹛觳诺拿??!杜f唐書》中曾提及王勃,寫道:“六歲解屬文,構(gòu)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勔勮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蓖醪孕【捅还谝陨裢墓猸h(huán),他的才華初露鋒芒。
詩人的一生通常是坎坷的,或許是因為他們一身才華卻學(xué)不會圓滑和阿諛奉承,又或許是他們剛正不阿、不愿與腐朽的當世同流合污,王勃與眾多詩人的命運一樣,一生起起落落,忽而意氣風(fēng)發(fā),忽而郁郁不得志。
王勃少年得志,年僅14歲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當時,王勃胸懷報國的宏圖大志,上書劉右相,在上書中說:“辟地數(shù)千里,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挽粟,竭淮海之費?!奔锤嬲]朝廷,朝廷征戰(zhàn)高麗的政策勞民傷財,給國庫和人民帶來了巨大壓力,使得人民反戰(zhàn)之心與日俱增,對朝廷產(chǎn)生不滿。王勃的這次上書得到了劉右相的賞識,后被舉薦為朝散郎。這時的王勃,可謂春風(fēng)得意,平步青云。
在王勃任沛府修撰時,有次恰逢沛王與英王斗雞,于是王勃為了給沛王李賢助興,作《檄英王雞》,雖此文為玩笑話,但在天子眼中,卻是不務(wù)正業(yè)挑撥離間。于是,王勃被逐。
年少得到重用,一路順風(fēng)順水的王勃,遭遇此打擊,心情十分沉重。后王勃離開長安,在蜀中游歷3年。這3年使王勃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很大提升,將山川作為精神寄托,借景抒懷。在這3年中,王勃謝絕了所有朝廷的征召,醉心山水,留下了很多壯麗的名篇。
王勃后來的經(jīng)歷實在是戲劇化,他回到長安,又自請參軍,在軍中因犯下罪行鋃鐺入獄,本該判為死刑,卻因大赦重獲自由。此后,王勃拒絕了所有官職,南下探父,此間完成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留下了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本詩作于王勃身在長安期間,縱觀王勃生平,應(yīng)該是作于他再次回到長安期間。
這年,王勃已不再是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與初到長安時的恃才傲物不同,經(jīng)歷了貶黜,經(jīng)過了自然的洗禮,他更加懂得人情世事,心中也多了一絲豪放與豁達。
在自己經(jīng)歷了一番顛沛流離之后,更能夠理解作別都城遠行的惆悵。
立于帝都的城墻之上,看著三秦之地拱衛(wèi)著神圣的長安。曾經(jīng)在這個城墻之中,意氣風(fēng)發(fā),胸懷改善這個國家、改變這個時代的宏偉夢想,而如今,不得不揮手作別這片寄托了太多理想和希望的土地,遠行他鄉(xiāng)。
或許是城墻之外萬里長路上揚起了風(fēng)沙,風(fēng)煙遮了眼,如何也望不到路的盡頭那座城;或許是心中尚未實現(xiàn)的理想產(chǎn)生了迷茫,迷茫遮了心,眼中看盡皆長安,不愿去想另一條歸程。
立于盛世長安的城墻之上,望盡天下,何處為國,何處為家。
立于盛世長安的城墻之上,過盡千帆,天下皆是國,處處都是家。
古來圣賢視知己為珍寶,王勃與杜少府,同為離家在外為官的人,懷著同樣的報國理想。為了仕途離家千里,本就縈繞著思鄉(xiāng)的思緒,淡淡的離愁。而今,視若知己的朋友又將遠行,遠離家鄉(xiāng)。背井離鄉(xiāng)的人,朋友就如同家人,長安是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兩人依依惜別的愁苦可想而知。雙重的離愁相互交織,心中五味雜陳,不禁悲從中來,涕下沾襟。
雖然作別友人心中悲傷不可自持,但王勃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的霸氣。無數(shù)的詩人,在別離時留下了無數(shù)的離別佳作,但大多數(shù)都擎一枝楊柳枝,軟綿綿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說一聲留下吧;或是獨自立于風(fēng)中,傷懷于一去不返的滔滔江水,涕零于過盡千帆卻留不住。
而王勃是何等的豪氣,縱然心中萬般不舍,但還是大袖一揮,說:“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p>
古代這個文學(xué)圈子里多出天才,而王勃,是極其特別的那一個。
駱賓王寫離別,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孟浩然寫離別,是“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王昌齡寫離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寫離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薄?/p>
古代文人墨客的細膩心思也許今天無人能體會,千年前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各種悲歡離合,如今看來已不足為道。那些不舍的、痛苦的心情,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字里行間都是悲情。
送別的時刻天總是昏暗的,烏云極具壓迫感地掠過頭頂,風(fēng)也蕭蕭,水也瀟瀟。摯友舉杯共飲,看杯中陳釀逐漸見了底,便悲從中來,聯(lián)想到了即將離去的友人,或許今生再無緣相見,此去便是永訣。
寄離思與楊柳,飛揚的柳絮被心中的惆悵沾濕,風(fēng)纏纏綿綿,仿佛世間萬物都在牽住離人的衣袖,不讓他離開。送行中是纏纏綿綿的不舍,依依的留戀。
寄離思于明月,清冷的月光總讓人神傷,月光穿過樹蔭斑駁地灑在地上,總讓人不禁聯(lián)想,那位遠走他鄉(xiāng)的知音,與我沐浴在同樣的月光下,望著同一輪明月,明明在同一片天地間,卻又如此遙遠,思念爬上心頭,綿延悠長。
寄離思于山水,江水奔流東去,不再回來,如同江上一葉扁舟載著的遠行的朋友,行至天邊,漸漸看不見。想要望盡萬水千山,與你對視,卻看不到眼前這座山的另一邊。思念綿延如山,起起伏伏,永不斷絕。
在這些軟綿綿的、柔情的送別詩中,王勃大筆一揮,致杜少府的是潑墨的思念。沒有陰雨綿綿,沒有楊柳依依,他沒有將不舍和萬般情誼寄托于任何身外的事物,如江湖俠士一樣直來直去。王勃沒有挽留,沒有情意綿綿、執(zhí)手相看淚眼,他知道要走的人留不住,少年豪氣沖天,絲毫不愿做多余的挽留,說多余的動人的話語。
面對離別,他說的不是“留下吧”,而是“去吧,你的面前,還有天下之大”。
兄弟,你要離開京城,去往蜀州任職。蜀州路途如此遙遠,我身處長安,無論如何也看不到那云煙對面的蜀州。甚至都無法想象,如此遙遠的地方,要經(jīng)過多么崎嶇的路,翻山越嶺,甚至渡河過江,要多久才能到達。山高水遠,此去也許無法再見面,路途遙遠,任何方式都無法傳達對彼此的思念。
王勃的絕妙之處在于將兩人放在了同一桿秤上,都是遠離家鄉(xiāng),在仕途摸爬滾打的人,深知這種處境的艱難。王勃畢竟才20幾歲,年紀輕輕就離開家鄉(xiāng),對家鄉(xiāng)更加懷著深深的思念之情。王勃本也不是在官場順風(fēng)順水的得意之人,更加體會到杜少府此時離開長安的惆悵。
壯志未酬,卻遠走他鄉(xiāng),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但是王勃風(fēng)華年少,他的憂愁,僅一句“同是宦游人”輕輕帶過,無須多言。王勃渾身上下充滿少年豪氣,絕不會在離別之時悲悲戚戚,哭哭啼啼。
在他心中,天下不過是一片遼闊疆土,怎能比得上他心之大?四海之內(nèi),五湖之間,有杜少府這位知己在,路途遙遠算什么,所謂知己,心是連在一起的,不論身在何方,只要互相思念,心就近在咫尺。
實在是首豪氣沖天的離別詩。也許只有王勃,才有這番將離別的悲苦化為無盡力量的手筆吧。畢竟年少輕狂,他眼中所見的世界,雄偉壯闊。未來無限大,何來時間去顧及悲歡離合?
沒有被淚水浸透的離別,更加回味悠長。少年意氣風(fēng)發(fā)地揮手作別,更能激起人心中的漣漪。也許是為了掩蓋心中柔軟的悲傷情緒,想要更有氣概的見朋友最后一面;也許心中認定了自己的歸宿。
后來,王勃回鄉(xiāng)探父途中,路經(jīng)滕王閣,閻都督新修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不請自到拜訪。閻都督本準備在宴會展示女婿的才學(xué),令其女婿事先備好序文,好在宴會上大展才華。席上賓客一一會意,都謙虛地擺手推脫寫不出??赏醪坏剑@年少輕狂的少年不懂主人用意,毫不猶豫地搶過風(fēng)頭,提筆便寫。王勃雖在官場多年,卻依然保持著高傲的文人風(fēng)骨,不會圓滑處世。但也正是他孩子氣的舉動,成就了不朽名篇《滕王閣序》。
這樣性子的一位少年,又怎能讓他在送別時執(zhí)手不放,淚水漣漣?雖然依依不舍,但在王勃眼中,離開長安不足以惆悵,地處遙遠不足以惆悵,活在這世上,全天下都是他實現(xiàn)抱負的舞臺。
王勃的生平,展示了什么叫作生而為傳奇。
以這樣的詩篇送別,實在無愧于“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評價。王勃一生,失意過,甚至臨近被斬首過,命運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但他從未為此惆悵過。這短短20幾年,著實沒有辜負,讓他停留在那個時刻,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