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白居易/長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朦朧月色,婆娑樹影,清冷的明月和山水倒映在伊人眼中,極目所見盡是哀愁。船經(jīng)汴水,再經(jīng)泗水,一去不返。月光傾瀉,美人憑欄遠望,搖曳在臉上的不再是眉彎淺笑,不再是傾世溫柔,僅剩月下斑駁樹影,將心中的離愁一絲一絲抽出。
樊素,詩中的女子,冷冷清清的名字。樊素乃白居易的家姬,極有才華,能歌善舞,字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在《舊唐書·白居易傳》中樊素也被提到:樊素、蠻子者,能歌善舞。能在以嚴謹著稱的《舊唐書》中留下頗具贊賞的一筆,足以證明此女子非同一般。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宗大歷七年(772)生人,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鄭州新鄭東郭宅,家中世代為官。白居易幼年時期河南地區(qū)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民不聊生,為了讓白居易躲避戰(zhàn)亂,家人將他送至宿州符離,白居易就是在這里開始了讀書生涯。
公元807年,白居易出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xué)士,又經(jīng)多次升遷,814年于長安任左贊善大夫。后又貶謫江洲,任職蘇杭,最終仙逝于洛陽,可謂一生跌宕坎坷,起起伏伏。而在白居易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樊素的相伴給他的一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樊素初為白居易家姬時,不過十幾歲,小女子初出深閨,情竇初開,雖然那時的白居易已約半百,但老爺子對樊素的珍愛樊素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直至白居易病臥床榻,催促樊素速速離開快點嫁人,樊素依然依依不舍不肯離去。古代女子的忠貞在樊素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雖然只是家妾,沒有正當(dāng)?shù)拿?,但是卻始終不忘最初的、自己自年少時就服侍的那個人,不論日月輪轉(zhuǎn),不論生老病死。
白居易對樊素可謂是視為掌中寶,當(dāng)時劉禹錫曾想將樊素從白居易手中買去,作詩云“終須買去名春草,處處將行步步隨”。就是表達了想將樊素變?yōu)榧河校⑺麨榇翰?,時時刻刻帶在身邊的意愿。但是白居易果斷回絕,雖然對方是多年好友,但要奪走自己心愛之人,那可不干。于是白居易回詩道“還攜小蠻去,試覓老劉看”。小蠻是當(dāng)時白居易身邊另一位備受寵愛的家姬,白居易毫不猶豫地告訴老友劉禹錫,我不能離開樊素,要是非要不可,就把小蠻給你吧。
由此可見,白居易老爺子對樊素姑娘情深意切,無論如何都不忍離開。要知道,古時女子地位之低,男子是可以隨意將自家的家妾送給他人的,更何況是劉禹錫這般好友。
直至白居易被歲月帶至生命盡頭,在病榻上依然念念不忘樊素的相伴,并作詩云:“病共樂天相伴伍,春隨樊子一時歸?!?/p>
隨處充斥著恢宏霸氣氣勢的大唐,詩人們大都或吟詠河山,或抒發(fā)壯志,而白居易,數(shù)首詩中都流淌著有關(guān)樊素的點點滴滴,她的美,她的溫柔,她的離開。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
一連兩個“流”字啊,這是多么深切的哀愁,江水流走,樊素乘著一葉小舟,隨著江水消失在視線盡頭,過去的點點滴滴,兩個人相伴時的溫存,都隨著江水一并流走,留下的人,和離開的人,都是滿心纏綿悱惻的無盡哀愁。
樊素祖籍杭州,吳山地處杭州,白居易遠望吳山,不由心生離愁。與至親至愛之人分別,極目所見都能引起無盡相思,江水不再是江水,山川不再是山川,全部都幻化為相思的寄托之物。在這時的白居易的眼中,逝去的江水倒映著離去的你,洶涌的江水載著安靜的你,一去不返;遠望到吳山就想起了你,與你的距離,同吳山一樣遠。
白居易在60多歲光景的時候,罹患風(fēng)疾,導(dǎo)致半身麻痹,自己思量著無法照顧樊素后半生,要為她尋一個后路,于是將自己最好的馬賣掉,為樊素籌了盤纏,要樊素離開自己,找一個好人家嫁了。
白居易當(dāng)時內(nèi)心的悲痛與不舍可想而知,曾經(jīng)無論如何也不愿割舍的至親之人,需要何等的決心,才能這樣放手,讓她去尋找別處的幸福。
有靈性的馬兒似乎感受到了白居易心中的悲痛,仰天嘶鳴,如泣如訴,徘徊不去。
樊素見此情景,悲從中來,止不住落下眼淚,滿心悲切地對白居易說:“主人乘此駱五年,凡千有八百日。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虺隤。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樊素此言,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對白居易的深切感情。與白居易相伴數(shù)十年,十年之情哪能輕易舍下?這份感情,是馬兒都難以舍下的,何況樊素呢?一旦離去,便是永別,樊素苦苦哀求,我和馬兒都舍不得離你而去,難道你偏偏要強迫我們離開嗎?在旁人看來,這位女子著實有著極高的文采,語言懇切又不失修養(yǎng),如此女子,如何叫人舍得下!
此時的白居易,雖病臥在床,但并沒有壽命將盡,此后又過了十余年,才駕鶴西去。但在此情況之下,白居易義無反顧地決定讓樊素離開,想必考慮甚是周全。此時樊素20幾歲,雖在古代已不是女子嫁人的最佳年紀,但也還是年輕貌美,不難嫁個好人家。但若再等待十余年時光過去,30多歲、年老色衰的樊素又如何能再為自己尋一個安穩(wěn)人家。
雖然人已老去,疾病纏身,幾乎自身難保,但心里確實在為樊素考慮,執(zhí)意要看到她生活安穩(wěn)了才肯老去似的。樊素的一片心意沒有白費,白居易也對她傾注了幾乎畢生的感情。一個人能將另一個人的幸福擺在自己的生死之前,這該是多么深厚的感情。
后來,在種種原因的影響之下,樊素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白居易。白居易作《別柳枝》:“兩枝楊柳小樓中,裊裊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后,世間應(yīng)不要春風(fēng)?!?/p>
伴君千日終須一別,離別是世間最無法避免的事情。
樊素陪伴白居易多年,直至老爺子半截身子入了黃土。想必當(dāng)年兩人相遇時,白居易雖年事較高,但也是英姿勃發(fā)的吧。
然后有這么一個女子,陪伴他到青絲白發(fā),枯骨成沙。
樊素離開的時候,白居易痛徹心扉地作了《不能忘情吟》:
“駱駱爾勿嘶,素素爾勿啼;駱反廄,素返閨?!?/p>
吾疾雖作,年雖頹,幸未及項籍之將死,何必一日之內(nèi)棄騅兮而別虞姬!
“乃目素兮素兮!為我歌楊柳枝。我姑酌彼金,我與爾歸醉鄉(xiāng)去來?!?/p>
馬兒呀不要再悲鳴,樊素啊不要再流淚。馬無論奔馳多遠,終究要回到馬棚歇息。而樊素你,終將歸屬一個安穩(wěn)的家,兒女繞膝,兩人共同終老。
這首詩中,白居易引用了霸王別姬的典故,將自己和樊素與項羽和虞姬相對比,對樊素說,雖然今日你我分別,我老病纏身無法再照顧你,但是相比霸王和虞姬的生死離別,我們要好得多,還好我沒有像項羽那樣直到離開人世前一刻才向愛人告別。
《楊柳枝》是樊素最常唱的曲子,白居易在詩中說,再為我歌舞一曲《楊柳枝》吧,我要一醉方休,送你離開。
幾年之后,兩人分別許久,而白居易對樊素心心念念,始終不能放下。開成五年,即公元836年,白居易作《春盡日宴罷,感事獨吟(開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思念舊人:
“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獨掩扉。病共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
閑聽鶯語移時立,思逐楊花觸處飛。金帶縋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勝衣?!?/p>
此時的白居易已是古稀之年,長年的病痛折磨得他如枯葉般蕭索。一次宴請賓客結(jié)束后,看著杯盤狼藉、賓客一一離去,在繁花盛開的陽春三月,屋外是萬物繁榮,而屋內(nèi)是人去樓空,頓時傷懷,悲從中來,無法停止地思念樊素。
無法想象白居易是如何度過人生的最后十幾年的,十幾年前,送走了樊素,迎來了纏身至生命終結(jié)的病痛。然而,身體的疼痛遠遠無法與內(nèi)心的苦楚相比,思念太盛,就成了心病。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p>
思念是沒有盡頭的,離愁也是沒有盡頭的,綿綿悠悠。白居易在詩中說,這痛徹心扉的離愁,直到樊素有一天回來,才會結(jié)束。但是他心里明白,伊人一去不返,這一別,就是永遠。白居易始終幻想著兩人再次相聚,登上亭臺樓閣,相互依偎,憑欄遠望。
《長相思》中沒有像以往的詩一樣直接提及樊素,描寫她的曼妙姿態(tài),滿篇盡是蕭瑟的山水景色,悲悲切切,如泣如訴,傾吐內(nèi)心如刀絞般的離愁。
我看山,山是你,我看水,水是你,唯有你歸來,再看我一眼,才能斷了這離愁。此時的白居易,大概是如此的心境吧。
時至今日我們看到《長相思》這首詞,仍能感覺到情感的翻騰,仿佛能夠看到滿眼離恨立于江邊久久不肯離去的白居易,和淚眼婆娑心痛地離去的女子樊素。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盡現(xiàn)我們眼前。
唯愿這對離人至死相互惦念,黃泉下相見,再續(xù)前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