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幼善學
1.世家文脈
鶴溪,位于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北部,距縣城18公里,東鄰梅源鄉(xiāng),南與麻步鎮(zhèn)為界,西連水頭、騰蛟兩鎮(zhèn),北和鳳巢鄉(xiāng)、瑞安市大南鄉(xiāng)接壤。此地古時有鶴翔舞,故名鶴溪。整個鶴溪是圍繞著一條老街展開的,鶴溪老街從明末清初時期先有陳、龐、金氏等由外圍遷徙本街兩側(cè)居住,到清中后期又有林、吳、蘇、蔡、周、鄭氏等遷來居住。老街北起長安橋南至永樂橋,清末和民國時期最為興盛。當時,近500來米的老街上,百商云集,萬客來街,各氏族人建有四合院古宅16座,5間以上單進古宅22座。今天看來,鶴溪鎮(zhèn)是一個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的小鎮(zhèn),工業(yè)基礎(chǔ)薄弱、經(jīng)濟規(guī)模小,再加上交通條件限制,因此其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還有待提升。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鎮(zhèn)子,卻有著悠久深厚的學統(tǒng)。
“平陽學統(tǒng)二陳始,鶴溪前輩讀書多?!柄Q溪的崇學興學之風,源于中元村的二陳兄弟。2014年3月5日《溫州日報》一篇題為“文化中元 博士村街——走進平陽鶴溪老街”的文章中曾有過這樣的介紹:
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離老街不遠的中元村元底的讀書人陳經(jīng)邦榮登進士榜,消息傳到鶴溪老街的那天,村頭街尾應是何等沸騰!此前,因慕伊洛之學,經(jīng)正、經(jīng)邦兄弟不遠千里,往洛陽受業(yè)于理學家程顥、程頤。在《二程集》中,記有陳氏兄弟與程頤問答二十多條。二陳學成歸來之時,正是新黨執(zhí)政,朝廷全面禁錮洛學,二陳學無所用,便回歸故里,設(shè)講席傳授洛學,自此開永嘉學派之先聲。
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指出:“平陽學統(tǒng),始于先生兄弟。”陳氏兄弟的文化先導地位,顯然開啟了中元村乃至鶴溪崇學求新之學風,也給以耕讀立村的中元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求學氛圍。而這里,就是我國著名美術(shù)史論家林樹中的故鄉(xiāng)。
祖父林一峰像
林樹中,名光望,字樹中,1926年四月初一日生于浙江平陽鶴溪鎮(zhèn)。鶴溪一地的文脈可謂源遠流長。到了近代,鶴溪建立起了一所具有現(xiàn)代新學意義的小學。至今,這座“鶴溪鎮(zhèn)中心小學”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而提及這所學校,就不得不說到林樹中的家族背景:“鶴溪鎮(zhèn)中心小學”的前身“鶴溪兩級學堂”創(chuàng)辦于1904年,其創(chuàng)始人為當?shù)刎暽忠环?;而這位林一峰先生,就是林樹中的祖父。林一峰(1871—1923),名乃候,又名少渠,字延封,鶴溪鎮(zhèn)楊梅腳人,生于清同治辛未年(1871),清貢生?!镀疥柫质现尽分杏衅鋫饔洠?/p>
髫齡嗜學,邑人稱贊不已。稍長,即由族叔培蘭邀名師教導,并游學于外。才學甚好,頗有聲譽。青年時,父母相繼得病臥床多年,先生日夜侍奉。為尋求良方,博覽醫(yī)書,故精通醫(yī)理,遠近求醫(yī)者接踵而來,診費分文不受;鄰居親友告貸,無不予以周濟。自家搬進新房后,老屋無代價饋贈無房子的困難戶;有鄉(xiāng)人因家境拮據(jù)當?shù)舴孔訒r,他立即掏錢贖還;有人病逝求助時,他至少掏給買棺木的錢;有人災后缺糧,他二話沒說,如數(shù)借予。故家有“林德?!敝Q,確系“德?!编l(xiāng)里,遐邇聞名。
由此而言,林一峰堪稱一位熱情豁達、富有善心的開明鄉(xiāng)紳,在鄉(xiāng)里頗受好評愛戴。清末,隨著科舉制度廢除,各地鼓勵辦新學。林一峰先生深感當?shù)匚幕]塞,于是邀地方士紳蘇朝倫等商議創(chuàng)辦學堂之事,并得到老一輩士紳陳鵬南先生的大力支持,終于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創(chuàng)辦起鶴溪兩級學堂,借老街上的境廟老殿為校舍,由林一峰出任首任校長。1940年第一學期開始,因?qū)嵤﹪窠逃?,學堂更名為“鶴溪鎮(zhèn)中心小學”。興辦學堂的義舉,可以說開創(chuàng)了平陽新學之風。在這其中,林一峰先生無疑居功至偉。
在此之后,林樹中的父親林石齋也曾繼任過鶴溪鎮(zhèn)中心小學校長一職??梢哉f這所學校與林氏家族之間有著莫大的淵源。林石齋(1902—1941),原名昭德,榜名秀,號石齋,鶴溪鎮(zhèn)楊梅腳人,生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幼年秉承家學,是鶴溪鎮(zhèn)中心小學較早的學生之一。林石齋1915年畢業(yè)于平陽第三高等小學,1919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浙江省立十中(溫州中學),與著名數(shù)學家、教育家蘇步青同庚同窗,感情篤然。原本二人都考取名額可一起留學日本(蘇步青于1919年7月剛滿17歲之際在中學校長洪先生的資助下到日本留學,1927年畢業(yè)于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shù)學系),后因兄長在杭州上學時突然病故,故留家自守,不能酬其壯志。1930年,林石齋受聘為鶴溪鎮(zhèn)中心小學第九任校長。
父親林石齋像
林樹中手書林石齋傳
由此而言,雖然出生地鶴溪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小鎮(zhèn),但從家世來說,林樹中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書香門第。林樹中自小居住的,是鶴溪老街上地標性的“林德裕大宅”——清末至民國時期,這是平陽北港一帶最氣派的大宅之一。此間大宅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初時被一場大火燒得面目全非,但據(jù)當年留下的圖畫來看,這所房子既保留了浙南建筑的樣式,又融進了民國時期海派的建筑風格,環(huán)步其中,精致的走馬樓、精細的窗欞、精美的挑檐隨處可見……林一峰先生因精通醫(yī)術(shù)且急公好義,可謂德裕鄉(xiāng)里,故而獲得了“林德?!钡拿烂@座大宅也因此而名。在這所宅子里,林樹中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從小就學白居易的詩篇,看《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小說。父親教以《古文辭類纂》《春秋》《左傳》《漢書》《史記》等名篇。此外,林樹中從六七歲開始寫字,一天寫一張,真草隸篆都有涉獵。這些傳統(tǒng)家庭培養(yǎng)子弟的方法,為他日后的學術(shù)研究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底子。
20世紀70年代林德裕大宅示意圖
林樹中6周歲時進入到鶴溪鎮(zhèn)中心小學——也就是由其家族一手興辦起來的學校讀書。由于小時候生過一次腹瀉大病,所以那時林樹中一直身體較弱。據(jù)同鄉(xiāng)老人回憶,童年時的林樹中就是一個安靜、愛讀書的孩子,很少出門。這一方面來自于他的家學傳統(tǒng),另外一方面也與他的身體狀況有關(guān)。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家族發(fā)生的一場變故。林父有一位兄長,于20年代時不幸病故;這位兄長留下了一位寡居的妻子一直居住在林氏大宅,膝下并無子嗣。基于這樣的狀況,林石齋便將幼年的林樹中過繼給了自己寡居的大嫂,為其一房延續(xù)香火——甚至在日后寫給兒子的信中,林石齋會稱其為“侄兒”,以強調(diào)這樣一種過繼的關(guān)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林樹中有著兩對父母:一是自己的生父生母,另一個則是自己的嗣父嗣母——而其中這位嗣母,實際上是林樹中的大伯母,同時卻是真正名義上的“母親”。雖然和兩位“母親”住在同一所宅邸內(nèi),但這位嗣母對林樹中與自己生母的接觸卻十分敏感。今天看來這也十分容易理解,畢竟在那個年代對于一位年輕守寡的女性而言,這個唯一的“兒子”幾乎是她生命的全部寄托和希望;而原本血緣關(guān)系上的母子之情,對于這位嗣母而言毫無疑問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憂——事實上,林樹中的生母林傅氏從未給兒子找過麻煩,相對于日后林樹中每月給嗣母寄送生活費,這位生母直到離世也沒向親生兒子要過一分錢,而是由女兒女婿長年贍養(yǎng)。
林石齋寫給兒子林樹中的信件中稱其為“侄兒”
久而久之,這位嗣母對于林樹中原先血緣親情的警惕擴大成為對于整個外部世界的戒心——據(jù)說當年除了上學,她幾乎很少讓小林樹中外出與人接觸,而是將他留在屬于自己相對獨立的院落里悉心守護著。對于童年的林樹中來說,這樣的狀況使得他很少有機會像同齡人那樣肆意玩耍,而只能留在房間中與書本為伴。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童年或許稱不上愉快,但是卻養(yǎng)成了林樹中安靜、耐心的性格,也是他在之后多年里能夠耐住寂寞潛心學術(shù)的重要基礎(chǔ)。
2.溫師歲月
這樣的生活持續(xù)到1936年。這一年,12歲的林樹中轉(zhuǎn)學到更具教學優(yōu)勢的水頭鎮(zhèn)中心小學讀高小。一是秉承詩書之家的文脈,同時也是自身的天資聰穎。林樹中一直保持著好成績,而且小小年紀就顯露出極高的藝術(shù)天賦,文章好、畫畫好、對音樂的領(lǐng)悟力也好。1938年,不滿13歲的他考上溫州師范學校。
溫州師范學校由平陽鄉(xiāng)賢黃溯初創(chuàng)辦。黃溯初( 1883—1945),原名沖,字旭初,后改名群,字溯初,平陽鄭樓人,近代實業(yè)家、教育家。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學法政,贊成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積極參加辛亥革命,先后為各省都督府代表聯(lián)合會的浙江代表、南京臨時參議院的議員。若論創(chuàng)辦溫州師范學校的動因,其大背景還需回溯到1933年,國民黨中央頒布《師范學校法》及《師范學校規(guī)程》,要求各省劃定師范區(qū),每區(qū)設(shè)置師范學校一所。當時,浙江省教育廳當局“感浙南師資缺乏,教育落后,擬在浙南創(chuàng)辦獨立學校,已在計劃中,因省庫支絀,一時未能實現(xiàn)”。是時,黃溯初先生在上海經(jīng)商,聞訊后即將私立鄭樓小學校舍(估價約3.19萬銀圓)捐歸省有,以創(chuàng)辦溫州師范學校。經(jīng)省府委員兼教育廳長陳布雷提議,1933年6月30日,省府委員會第594次會議決定,在平陽設(shè)立省立溫州師范學校;7月18日,省府第599次會議決定,由王學素擔任省立溫州師范學校校長。時任浙江教育廳長的陳布雷還特為黃溯初先生捐助校址撰寫題記,名為《平陽黃氏捐助校址記》:
14歲的林樹中
民國二十二年浙江省教育廳議于舊甌海道區(qū)設(shè)立省立師范學校一所,而校址未定,平陽黃群溯初請捐其私立鄭樓小學為校址。稱曰:“此先君冠圭公之所創(chuàng)也。民國十年先君子九十,命溯初移稱觴之資于鄭樓,購地筑屋設(shè)小學,名曰鄭樓鄉(xiāng)村小學。來學者均免費,一二年后校舍亦年有添建、更造室育蠶、筑塒育雞,辟場圃栽植果木,以推廣農(nóng)村副業(yè),蓋自創(chuàng)辦迄今,經(jīng)之營之,十有三年矣!今溯初久客他鄉(xiāng),不復能兼顧校事,愿移鄭樓小學校址為省有,充省立溫州師范學校,而以小學附屬師校,俾清寒子弟仍得免費之惠,而先君子遺意亦庶幾賴以不墜也。”余感黃君殷勤之意,即具報省政府嘉納黃群之請,檢其校產(chǎn),有屋五十七間,場圃田蕩十三畝有奇,器具圖書若干,詳見契冊,茲不贅述。收受既竣,稍加整繕,而省立溫州師范學校遂不數(shù)月而造成。余惟黃君先德,能蠲其賓客宴會之資,以教育桑梓之子弟,高風遠識,可以為世所矜式矣。而君復能光大先人之遺緒,以垂于不朽,傳所謂“善繼述者,其君之謂乎”。捐資興學,例得褒獎,已為請于中央以彰黃君父子之盛舉,更敘巔末,勒碑記之,置之壁間,后之攬者庶不忘斯校之所由自也夫。
林樹中于1940年秋天正式進入溫師學習,當時的校址即在鄭樓水鄉(xiāng)。之所以推遲入學,其原因是林樹中在1938年前后患上了肺結(jié)核病,被送去臺灣治療。治療期間的費用是由林的大姐林素琴、大姐夫蘇立炳承擔的,其中大姐夫到處借錢并定期寄送至臺灣,而大姐則將自己婚嫁的首飾全部賣掉為弟弟治病。因此對于林樹中而言,大姐、大姐夫的這份恩情可謂永生難忘。
病治好后,林樹中終于開始了自己在溫師的學習。而這階段包括日后上大學的費用,也是由其大姐夫與大姐承擔的。溫師當時的課程分為簡師專業(yè)和普師專業(yè),即簡單師范和普通師范。林樹中的溫師生涯,包括簡師四年、附小執(zhí)教一年、普師一年半,前后六年半。這段時光,被林樹中自己稱為“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進入溫師的第一年,雖然正值抗戰(zhàn)時期,但影響尚未及此,因此可謂學校最正規(guī)的時期。此時,浙江兩級師范畢業(yè)的孫選青老師擔任教務主任一職,他辦事老道,學校的教學秩序也井井有條。到了1941年4月19日,日寇攻占溫州市,而學校也因此被迫遷往山區(qū)的泰順莒江。這一時期的生活十分艱苦,糙米飯每人每頓只能分到一碗,青南瓜煮咸菜是家常菜;雞蛋已經(jīng)是奢侈品,只有生了病才有機會吃到;魚、肉更是極少吃到;還流行疥瘡、腦膜炎等疾病。這一年對于林樹中而言還有著額外的艱難:就是在這年,林樹中的父親林石齋患肺結(jié)核去世。這對原本就處于多事之秋的家族而言,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剛剛從病患中走出,又遭遇至親離世,然而此時年輕的林樹中對于這一切也無能為力,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走下去。也正是在這個階段,林樹中第一次真正接觸到了藝術(shù)的魅力,并由此開啟了一條藝術(shù)之路。
這一時期由于抗戰(zhàn)局勢的變換,北方許多城市都淪陷于日寇鐵蹄之下,有條件的人紛紛南下躲避戰(zhàn)亂;不少知識分子無處謀生,就到當?shù)貙W校任教。一時間,小小的溫州師范學校,成了藏龍臥虎之地,這其中就包括我國藝術(shù)界先驅(qū)李叔同(弘一法師)的嫡傳弟子劉質(zhì)平、李鴻梁兩位先生。
劉質(zhì)平(1894—1978),著名音樂藝術(shù)家、教育家。原名劉毅,字季武,浙江海寧鹽官人。民國初年就讀于浙江第一師范學校,受教師李叔同賞識,著意培養(yǎng),并資助他東渡日本,入東京音樂學校深造。著有《中等音樂理論教科書》《開明音樂教程》等。
李鴻梁(1895—1972),著名畫家。字孝友,浙江紹興山陰人。早年就讀于紹興府中學堂,為魯迅學生。辛亥革命,紹興光復,《越鐸日報》創(chuàng)刊,常在報上發(fā)表漫畫,抨擊時弊。后考入浙江兩級師范學堂高師圖畫手工科,與豐子愷、劉質(zhì)平、潘天壽等同為李叔同高足,并被李叔同稱為“最像我的學生”。畢業(yè)后,李叔同曾安排其在南京高師代他上課,其后他還在上海師范??茖W校等地教書。在李叔同的啟導下,他成為最早從事版畫的作者之一,1914年在杭州出版了我國最早的版畫集《木版畫集》。此外這一階段李鴻梁還發(fā)表過《貝多芬像》《拉斐爾像》《自畫像》等油畫作品(發(fā)表于《白陽》雜志1913年5月創(chuàng)刊號),是我國早期油畫的代表人物。
戰(zhàn)爭成就了一個良才遇名師的天時地利。當時劉質(zhì)平與李鴻梁一起來到溫州師范學校任教,劉質(zhì)平擅音樂,李鴻梁擅書畫。兩人的目光一起鎖定在能畫能歌的林樹中身上,有意栽培他成為自己的衣缽弟子:劉質(zhì)平先生經(jīng)過視唱練耳,認為林樹中有學音樂的素質(zhì);教美術(shù)的李鴻梁,則成為林樹中走向美術(shù)事業(yè)最重要的啟導者。林樹中記得那時,他每每作畫完成后交給李先生看,先生就手把手地教:這里該如何下筆,這里該如何修改,每句話、每一筆,都有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內(nèi)涵,值得他再三思考探索……多年后回憶當年的場景,林樹中這樣說道:“李鴻梁老師和劉質(zhì)平老師一起把我引入了藝術(shù)殿堂。我覺得畫畫比唱歌更開心吧,所以就一直畫下去。”
抗戰(zhàn)時期,由于油畫顏料等買不到,李鴻梁便改作國畫。他的國學修養(yǎng)極深,國畫也有很高的造詣,像花鳥魚蟲一類的寫意畫,其受弘一法師影響很深。林樹中的國畫基礎(chǔ)就是在跟隨李鴻梁學習的過程中打下的。那時在泰順莒江條件非常差,有時候連一般的宣紙也買不到,師生們就用連史紙來作畫;沒有裱畫匠師,就自己動手裱,有時就在報紙上涂一層黑墨作為襯托。在這一時期,以李鴻梁先生為中心圍繞著一群畫畫的學生,大家勤奮作畫,積累了許多習作。
抗戰(zhàn)勝利后,溫州師范學校遷回到鄭樓。在李鴻梁老師的指導下,林樹中參加溫師舉辦的一次大型書畫展,主要陳列李鴻梁先生與其弟子們的作品,其中林樹中的畫作占展覽的四分之一。李鴻梁老師贈畫并題字,謂“有鵬舉之志,今始培風,將來前程無量”。此時劉質(zhì)平先生則被福建音樂??茖W校聘為教務長,身在福建。而早在1943年時,當時尚在溫師的劉質(zhì)平曾遵弘一法師遺偈,在泰順莒江舉辦過一回弘一法師書法展,這給當時居于僻處而寡聞的溫師學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而對此,年輕的林樹中同樣受到了很大震撼和感召,從此矢志于藝術(shù)。
至此,林樹中的早年求學經(jīng)歷即將告一段落,并緊接著開啟一段全新的歷程。但是早年的這段經(jīng)歷對于之后林樹中的人生道路,卻有著非比尋常的影響。如果說家學背景和童年經(jīng)歷,是某種植根于血脈和基因中的因素,那么顯然在這一部分,林樹中較一般人在文化底蘊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而進入溫師學習的這段經(jīng)歷,對于林樹中來說則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進入師范學校學習、成為一名老師、在當?shù)貙さ靡环莅捕ǖ慕搪殻@本是師范學校學生應有的正常人生軌跡,然而由于時局和社會背景的影響,林樹中在溫師與劉、李二位老師相遇,此二人與弘一法師間的淵源,可被視作是一種對于林樹中的間接作用。在一次接受采訪的過程中,林樹中曾這樣描述道:“好像是弘一法師在暗暗地指引我走進藝術(shù)的大門?!备匾氖?,雖然在離開溫師之后林樹中就未能再與李鴻梁先生見面,但這位與他情同父子的老師在當時對年輕的林樹中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幫助,為他之后真正走上藝術(shù)道路確立了極其重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