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研究
《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訂補[1]
——以范士楫等八位作家為中心
朱則杰
摘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從清代詩歌(包括散文)文獻學(xué)的角度來說,代表了迄今為止該領(lǐng)域?qū)W術(shù)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該書作為基礎(chǔ),對其中若干舛誤與疏漏進行訂正與補充,使之盡可能地趨于完善,也就成了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同時,這些遺留下來的問題,其難度相對來說也是最大的?,F(xiàn)在即根據(jù)平日讀書所得,對其中范士楫、武全文、杜芳、張恂、雷子[于]霖、趙漁、王建常、王令八位作家的有關(guān)問題予以訂補,供作者及其他相關(guān)讀者參考。
關(guān)鍵詞:清詩 《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 《清人別集總目》
在清代詩歌(包括散文)的文獻學(xué)研究領(lǐng)域,世紀之交相繼出版了李靈年、楊忠兩位先生共同主編的《清人別集總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兩種巨著。[2]兩書均為16開三大冊,各著錄清代作家近兩萬人,別集約四萬種。特別是《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以下簡稱《提要》),更可以說是后出轉(zhuǎn)精,代表了目前該領(lǐng)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不難想見,涉及這么多的對象,即以《提要》而論,這里面的各種疏忽、缺漏乃至錯誤,自然也是難以盡免的。并且遺留下來的這些問題,一般說來,其處理難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對這些問題進行訂正和補充,正可以使兩書更趨完善。特別是關(guān)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詩》《全清文》等內(nèi)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問題[3],更是解決一處是一處,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筆者主要就從生卒年入手,將所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問題陸續(xù)寫成文字,相繼分組發(fā)表,提供給編撰者以及其他相關(guān)讀者參考。本篇取范士楫等八位作家,仍舊按照《提要》著錄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涉及《清人別集總目》的問題,也一并予以指出。
一 范士楫(卷四,上冊,第60頁)
范士楫,《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均缺生卒年。[4]
按范士楫的卒年容易考知。杜越《紫峰集》卷十《祭范箕生》一文,開頭說:
乙巳清明,方擬先孺人遺行,求傳吾邑范二兄箕生,適作維揚游。入夏,旋聞異耗。六月,邑中信至,則已殯矣。傷哉![5]
這里“乙巳”為清康熙四年(1665),范士楫(箕生其字)當即于這一年的春夏之交客死江蘇揚州?!秾O奇逢集·日譜》卷二十四“康熙四年乙巳”“六月”“十五日”條有《聞范箕生訃音,不禁凄斷,撫念今昔,為四絕》一題[6],又《紫峰集》卷三還有一首詩歌《乙巳赴吊箕生墓。入邑獻,自存之。仲啟過視》[7],均可佐證。
范士楫的生年未能確考,但至少可以知道一個范圍。
首先與孫奇逢比較?!秾O奇逢集·日譜》卷十三“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正月”“二十三日”條有《寄范箕生》一札,開頭敘及:“仆八十在望,親翁亦近七十矣。”[8]意思是說,兩人相差大約十歲左右。而本年孫奇逢“七十七歲”,范士楫姑且按六十七歲看待,逆推其生年大約在明萬歷二十二年甲午(1594)前后。
其次與杜越比較?!秾O奇逢集·日譜》卷二十二“康熙三年甲辰”(1664)“十月”“初十日”條有《不寐,看孫夜讀,兼懷二岳》絕句二首,題注說:“人號君異為‘紫峰處士’,箕生自號為‘橘山人’,予因目為‘二岳’。”[9]上及杜越《祭范箕生》一文,稱范士楫都是“兄”或者“吾兄”;又《紫峰集》卷十一《跋橘洲見詒[貽]詩卷》一文,也說范士楫(橘洲其號)以“弟畜余”。[10]同時,范士楫《橘洲詩集》卷五《君異書來,佇成一詩》云:“與君總角之宴,眷我綈袍一寒?!?sup>[11]總起來看,一方面范士楫年長于杜越,另一方面兩人又不會相差太大。而杜越生年可見《提要》卷二[12],為萬歷二十四年丙申(1596),范士楫自然應(yīng)該出生在這一年稍前。
現(xiàn)在再來說《橘洲詩集》卷一《憶往篇》,小序開頭敘及:“萬歷己酉歲,楫始成童。”[13]這里“己酉”為萬歷三十七年(1609),“成童”指十五歲以上數(shù)年。假設(shè)這一年范士楫剛剛十五歲,那么逆推其生年就是萬歷二十三年乙未(1595)。聯(lián)系上文與孫奇逢、杜越的比較來看,這個推測在很大程度上應(yīng)該是符合實際的。不過,考慮到“成童”本身畢竟是指一個年齡段,“楫始成童”的提法也可能含有自夸成分而并不一定就是十五歲,所以這個推測目前也還不宜直接作為定論。
另外,范士楫表字“箕生”,是否有意借星宿來指生年月日及時辰中某一個時間的干支,這一點不便推測。
附帶關(guān)于范士楫的詩集,先后刻有《匪棘堂集》十二卷、《橘洲詩集》六卷,現(xiàn)今都有影印本,底本收藏單位即見《提要》著錄。兩集卷首所冠《自敘》,正文完全相同(底本頁面殘缺者不論),一上來都說“(嘻)此乙酉[順治二年,1645]以后稿也”[14],而署款卻分別作:“順治壬辰[九年,1652]七夕,放樵筆。”[15]“順治戊戌[十五年,1658]上元,士楫識?!?sup>[16]又兩集所收作品,大體上也是《橘洲詩集》涵蓋《匪棘堂集》?!短嵋贩Q“《橘洲詩集》……各卷卷首有自序”,這里“各卷”二字應(yīng)當刪去;又稱其“后補輯順治二年以前所作,編為《匪棘堂集》……約康熙間刻”云云,也與實際情況不符,需要修改。
二 武全文(卷五,上冊,第84頁)
武全文,《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均缺生卒年。[17]
按武全文的生卒年問題,今人可以說已經(jīng)解決。李晶明先生主編《三晉石刻大全·陽泉市盂縣卷》,上編《現(xiàn)存石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武全文墓表”條有“公元2006年3月刊”楊有貴先生撰寫的所謂《考武公諱全文墓表》,開頭就說:
武公諱全文,字藏夫,號石庵。生于明萬歷庚申二月初三日[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3月6日],卒于清康熙壬申十二月二十七日[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2月1日],春秋七十有三。[18]
此前很早,楊有貴先生曾經(jīng)撰有《武全文的政績及其現(xiàn)實主義詩章》一文,頭尾敘及:
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武全文出生在山西省盂縣西小坪村的一個仕宦之家?!滴跞缮辏ü?692年)因病逝世,終年73歲。[19]
并且在考察武全文祖籍的時候,還提到過一種《武氏族譜》。[20]因此,《墓表》記載生卒時間如此具體,很可能就是依據(jù)族譜,值得采信?!短嵋吩f“年七十三卒”,與此正合。
不過,這里有些情況需要注意。一是關(guān)于武全文的生年:“公元1620年”這個“庚申”,同時涉及神宗萬歷、光宗泰昌兩個年號,而七月以前屬萬歷,八月以后屬泰昌;武全文生日在二月,自然應(yīng)當以《墓表》所說的“萬歷”為是。二是關(guān)于武全文的卒年:“康熙壬申”正常固然對應(yīng)“公元1692年”,但從十一月二十五日開始,公元已經(jīng)進入1693年;因此在用公歷標示年份以及相應(yīng)介紹舊歷的時候,應(yīng)當盡可能準確處理。三是關(guān)于該《墓表》以及前后連續(xù)多篇楊有貴先生所撰武氏人物墓表[21]:其他方面毋論,標題前面都冠有一個“考”字;而這個“考”字,正常用于兒子稱亡故的父親,因此應(yīng)當予以鑿去或者抹平才是。
三 杜芳(卷五,上冊,第90頁)
杜芳,《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均缺生卒年。[22]
按《提要》曾敘及杜芳入清后,“順治三年充會試同考官”。戴璐《藤陰雜記》卷一記載:
順治丙戌會試,杜月湖芳以庶吉士同考。得魏柏鄉(xiāng)裔介卷,已擬第一,后[發(fā)榜]改十二名;李奭棠本十二名,改第一。月湖評魏文,擬之以蘇長公,果居揆席。而月湖分校次年即卒,柏鄉(xiāng)作志銘述之。[23]
這里“丙戌”正是順治三年(1646),而杜芳即卒于“次年”亦即順治四年丁亥(1647)。惟所說魏裔介“作志銘”,通行本《兼濟堂文集》內(nèi)未載[24],不知見于何處、現(xiàn)今是否還保存于世,不然杜芳的出生時間正常也應(yīng)該能夠查得。至如前及江慶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依據(jù)《崇禎十六年癸未科進士三代履歷》,定杜芳生年為明萬歷三十年壬寅(1602)[25],那自然只能作為一個大致的參考。
四 張恂(卷五,上冊,第92頁)
張恂,《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前及江慶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曾經(jīng)依據(jù)《崇禎十六年癸未科進士三代履歷》,定張恂生年為明天啟二年壬戌(1622)。[26]但是,冒襄《冒辟疆全集·巢民詩集》卷三有《壽張稚恭五十,即用庚寅余四十見贈原韻》二首。其前后兩題,分別為《紅橋宴集,分得“林”字、“庵”字》二首、《戊申季夏,壽姊六十,四首。姊長余二歲,長齋繡佛已十年矣》。[27]該次“紅橋宴集”非常著名,學(xué)術(shù)界相關(guān)介紹很多。其時間在清康熙五年(1666)“丙午小春”亦即十月份,唱和作品為調(diào)寄《念奴嬌》詞限入聲“一屋”韻、五言律詩二首分韻每人各二字;其中詞毋論,詩如王士祿《十笏草堂上浮集》卷四《丙集·二》“丙午詩九十首”之《小春宴集紅橋園亭,即席分賦,得“陳”字、“公”字》二首[28],即為同作。因此,冒襄這組為張恂(稚恭其字)五十歲而作的壽詩,假如集內(nèi)編排次序不誤,那么應(yīng)該作于康熙五年(1666)“丙午小春”十月至七年(1668)“戊申季夏”六月這個時間段之內(nèi)。據(jù)此逆推,則張恂的生年應(yīng)該在明萬歷四十五年丁巳(1617)至四十七年己未(1619)之間。雖然具體哪一年未能確斷,但肯定早于天啟二年壬戌(1622),而晚于《提要》本卷的時間下限萬歷四十三年乙卯(1615)。
附帶關(guān)于張恂,歷史上同姓名者不少。《清人別集總目》著錄這個張恂[29],就誤作另外一個人,應(yīng)當更正。
五 雷子霖(卷五,上冊,第92頁)
雷子霖,《提要》著錄民國陜西省印刷局排印本《柏林文集》四卷,而作者缺少生卒年。
按這里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提要》本條關(guān)于作者的介紹,大抵依據(jù)成書于清代道光年間的錢林《文獻征存錄》卷四“湯斌”條末尾所附小傳[30],因此以“雷子霖”立目。但是,除此之外,其他各種文獻記載特別是原始資料(包括部分輾轉(zhuǎn)引用者)普遍作“雷于霖”,則“雷子霖”的“子”字應(yīng)該是“于”字形近之誤。
這樣,關(guān)于此集作者的情況,就有不少今人的研究成果可以作為現(xiàn)成的補充或參考。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署名“秦波”(周偉洲先生)撰寫的《混進李自成起義軍的一個內(nèi)奸的自供狀——剖析明末雷于霖的一份手書“自傳”》一文。[31]該文介紹雷于霖的仕履,提到他曾在李自成大順政權(quán)做過遼州防御使。特別是所附“自傳”原稿的照片,詳細記載了雷于霖的出生時間——明“萬歷己丑[十七年,1589]十月十九日”(公歷11月26日)。其謝世時間則為1667年,即清康熙六年丁未,享年七十九歲。而據(jù)文末有關(guān)注釋,“‘自傳’原件現(xiàn)藏陜西省博物館”,文章作者同時還參考過“《柏林文集》卷二《癸酉科舉人柏林雷氏暨配楊氏劉氏兩室人自志銘》”以及所附“雷于霖的兒子雷衍恩寫的《顯考癸酉科舉人柏林府君行實編年》”(柏林為其號)等,因此具體內(nèi)容應(yīng)該值得相信。并且如果有條件讀到此集原書,那么很可能還可以進一步知道雷于霖的忌日。
另外,曾見今人李明先生點校整理的《王建常集·復(fù)齋余稿》卷一有一篇《祭雷午天》[32],可惜沒有關(guān)于雷于霖(午天其字)生卒時間的記載,不然可以增加一些參考。
《清人別集總目》著錄雷于霖[33],于作者全無介紹,則應(yīng)當酌情予以補充。
六 趙漁(卷五,上冊,第92頁)
趙漁,《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趙漁生卒年,學(xué)術(shù)界很早就已經(jīng)考知。例如王平先生《小學(xué)派韻書之后殿——〈五方元音〉》一文,第一部分《〈五方元音〉的作者及成書年代》在考察趙漁友人樊騰鳳《五方元音》成書時間的時候,就交代過趙漁的生卒年。[34]有關(guān)論證過程,蘇州大學(xué)漢語言文字學(xué)專業(yè)張曉同學(xué)的碩士學(xué)位論文《〈五方元音〉音系》第一章《緒論》第一節(jié)《〈五方元音〉的作者及成書年代》表述比較清晰:
趙漁……康熙十二年《唐山縣志》卷三《人物志》有傳……
根據(jù)康熙十二年《唐山縣志·人物志》所引的趙漁墓志銘記載,趙氏生于明萬歷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卒于清康熙庚戌年[九年](1670年)……[35]
由此看來,這個結(jié)論應(yīng)該是值得相信的。
另外,前及江慶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也曾依據(jù)《崇禎十六年癸未科進士三代履歷》,定趙漁生年為萬歷三十二年甲辰(1604)。[36]這種履歷記載的人物生年與墓志銘恰相一致,倒確實相當難得。
又今人編纂的《邢臺歷史文化辭典》,有“趙漁墓志”條,大略說:
志現(xiàn)存于隆堯縣東良鄉(xiāng)大干言村趙德春家?!旧w陰刻楷書“明進士趙文介公年譜及志銘”……其子燧沐手撰,燧恜書丹。刻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怪颈4嫱旰?,1982年,隆堯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7]
從這里可以知道該墓志銘原物至今保存于世,同時其刻立時間也與前述趙漁(“文介”當系其私謚)卒年完全吻合。日后如果有機會看到墓志銘原物或拓片,那么不但可以進一步知道趙漁的生日和忌日,而且其可靠性自然也是最強的。
附帶關(guān)于趙漁的仕履,《提要》說:
(明)崇禎十六年進士,由兵部侍郎歷官陜西、湖北糧、學(xué)諸道。入清優(yōu)游林下。
這里有兩個明顯的疑點:一是趙漁的歷官,不可能從侍郎開始;二是該科進士至次年明朝滅亡實際不足一年時間,因此在明朝也不可能歷官如此之多。按照《提要》所示“《續(xù)修四庫提要》著錄”的線索,檢得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整理的《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集部別集類“秋牡丹詩一卷春海棠詩一卷(清刻本)”條對應(yīng)的原文為:
清趙漁撰。漁……明崇禎十六年成進士,所為文章有古大家風(fēng)。由兵部郎歷任陜西、湖北糧、學(xué)各道,皆有政聲。致仕后,優(yōu)游林下。[38]
《提要》將“郎”(指郎中)改為“侍郎”,又將在清代為官然后“致仕”改為“入清”,這就完全錯了。
此外,《提要》還提到趙漁一種“未見傳本”的所謂《劓林文集》,“劓”字乃是“鼾”字形近之誤。
七 王建常(卷五,上冊,第98頁)
王建常,《提要》已定其生年為明萬歷四十三年乙卯(1615),而卒年尚缺。
按王建常卒年,學(xué)術(shù)界多已考知。例如前及點校本《王建常集》,《前言》第一部分《生平要略》就明確說王建?!白溆谇蹇滴跛氖辏ㄒ黄擤栆唬保⑶姨碛邢鄳?yīng)注釋:
清康乃心所撰《王貞文先生遺事》言“仲復(fù)先一年捐館”,由此,據(jù)王弘撰卒年可知其卒年。[39]
王弘撰(“貞文”為其私謚)卒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40],上推王建常(仲復(fù)其字)卒年確實如此,其享年則為八十七歲。
需要指出的是,該《前言》同時稱王建?!吧诿魅f歷四十二年(一六一四)”,注釋說:
《復(fù)齋錄》卷五王建常言:“癸酉季冬望日,書與[于]復(fù)齋寒窗下(時年七十有九)?!惫镉夏昙纯滴跞辏ㄒ涣湃芍渖?。
然而據(jù)此逆推,王建常的生年應(yīng)該就是《提要》所定的萬歷四十三年乙卯(1615);《前言》作者由于不了解古人按虛齡計年歲的傳統(tǒng)習(xí)慣,而采用凈減的方法,所以得出了錯誤的結(jié)論。此外,《前言》在生年計算錯誤的基礎(chǔ)上卻同樣稱王建?!跋砟臧耸邭q”,其原因也在這里。
附帶關(guān)于《提要》著錄的王建常著作,只有《復(fù)齋錄》這一種;而《王建常集》另外所收的一種詩文集《復(fù)齋余稿》,《提要》按照體例更應(yīng)當予以補充。
八 王令(卷六,上冊,第124頁)
王令,《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均缺生卒年。[41]
按釋今無《阿字無禪師光宣臺集》卷二十三“七言律”《賦得孔雀開屏》小序說:
丁巳臘之十一日,為仲錫王觀察覽揆。先二日游海幢。予院中久籠一孔雀……數(shù)月來漸麗其尾。是雀也,昂首見公,為之三前三卻,忽開屏相向,意若忭舞。觀察德惠于海幢不可枚舉,豈誠動昆蟲,而此雀竊知之耶?故為賦“孔雀開屏”詩。[42]
這里“丁巳”為清康熙十六年(1677)。又卷二十五“七言絕”有《壽王仲錫臬憲》十五首,小序也提到王令(仲錫其字)“臘之十一日覽揆”[43],但不知是否同年所作。
由釋今無的《賦得孔雀開屏》小序,聯(lián)想到王令《念西堂詩集》卷六“土集”“七言律”康熙六年(1667)《丁未季冬,叔父沒于燕邸,停柩古寺。時予有南海之行,不及扶櫬西歸,為之泫然》,其后恰巧有《游海幢寺,訪阿字》《五十初度前二日漫作》連續(xù)兩題[44],表面情節(jié)頗為相似。這樣看起來,王令似乎很有可能就是“丁未”年五十歲、“丁巳”年六十歲。假如據(jù)此逆推,那么其生年即為明萬歷三十六年戊申(1608)。
但是,上及釋今無兩題壽詩,畢竟都沒有提到王令當時的年齡。王令《念西堂詩集》同卷同體裁作品內(nèi)部,《五十初度前二日漫作》前面與《丁未季冬……》之間還有《除夕》二首等六題,至少已經(jīng)隔年;后面第四題就是康熙十年(1671)《辛亥九月,剿撫事竣,次士民原韻》八首[45],跳躍性也相當大。因此,假設(shè)其排序不誤,那么“五十初度”應(yīng)該在康熙七年戊申(1668)至九年庚戌(1670)這三年之間,而很難斷定其究竟具體在哪一年。這也就是說,按照目前的情況,王令生年至多只能推測出一個大致的范圍。
至于《提要》本卷,一方面將王令附在萬歷四十六年戊午(1618)出生的作家之后,另一方面又說“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時近六十”,則明顯自相抵牾。
附帶關(guān)于《提要》本條介紹《念西堂詩集》卷首他人撰序,杜澤遜先生《微湖山堂叢稿》卷九《〈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札記》第十則曾經(jīng)依據(jù)原書指出,作者姓名“‘張仁函’當作‘張為仁’,‘曹貞白’當作‘陶貞白’”。[46]另外,上及釋今無《阿字無禪師光宣臺集》卷七有一篇《王廉憲仲錫念西堂詩集序》[47],為《念西堂詩集》卷首所未載,則可以作為補充。
又,《提要》本條在《念西堂詩集》之外,還依據(jù)已故孫殿起先生《販書偶記續(xù)編》卷十四集部別集類“清順治至康熙”之屬[48],提到一種《古雪堂詩敲集》,“無卷數(shù)”,亦“無刻書年月”。王令《古雪堂文集》卷一內(nèi),有《念西堂詩集自序》《古雪堂詩集自序》各一篇[49],可知其另一種詩集即為《古雪堂詩集》。至于所謂“敲集”,則很可能像《念西堂詩集》,全書按體裁分為八卷,各卷用“八音”名稱“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依次標為“念西堂詩金集”“念西堂詩石集”等一樣,用某個帶有“敲”字的古書名句依次標卷而來;假如確實如此,那么這個“敲集”應(yīng)該僅僅是《古雪堂詩集》中殘存的一卷。另外,釋今釋《遍行堂集·續(xù)集》卷三有一篇《王憲長仲錫詩集序》[50],標題看不出是為王令哪一種詩集而作,而正文又沒有提到王令前后有兩種詩集,因此正常還是應(yīng)該歸屬《念西堂詩集》。
又,《古雪堂文集》卷十三所收都是所謂“詩話”,共九則(其中一則為“筆話”)。該卷的卷次、版心以及卷前“目錄”都標注不誤,而唯獨卷端誤刻作“卷之八”。[51]曾見有學(xué)者據(jù)此書輯錄詩話(出處從略),卷次稱作“卷八”,正是受了卷端的誤導(dǎo)。
作者簡介
朱則杰,男,文學(xué)博士,浙江大學(xué)傳媒與國際文化學(xué)院國際文化學(xué)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博士生導(dǎo)師,從事清代詩歌研究,已出版《清詩史》《清詩考證》等專著。
[1]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清代詩人別集叢刊”(編號:14ZDB076)的階段性成果。
[2]李靈年、楊忠:《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3]《清人別集總目》雖然按作家姓氏筆畫排序,但各家小傳也力求注明生卒年。
[4]《清人別集總目》第2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47頁。
[5](清)杜越:《紫峰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623頁。
[6]《孫奇逢集》下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1044頁。
[7](清)杜越:《紫峰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554頁。
[8]《孫奇逢集》下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492頁。
[9]《孫奇逢集》下冊,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970頁。杜越字君異。
[10](清)杜越:《紫峰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1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632頁。
[11](清)范士楫:《橘洲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8冊,齊魯書社,1997,第490頁。
[12]《提要》上冊,第21頁。惟該處稱杜越“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而實際上其忌日為康熙二十年辛酉的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已入1682年)(可見江慶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有關(guān)說明,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238頁)。另外杜越享年八十六歲,而《碑傳集》卷一百二十五所錄李興祖《杜先生越墓志銘》稱其“得年八十有七”(可見《清代碑傳全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625頁)。這種算法不知是否與當?shù)氐哪撤N特殊習(xí)俗有關(guān)。
[13](清)范士楫:《橘洲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8冊,齊魯書社,1997,第405頁。
[14](清)范士楫:《橘洲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8冊,齊魯書社,1997,第388頁;《匪棘堂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12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1998,第833頁。
[15](清)范士楫:《匪棘堂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12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1998,第833頁。放樵其號。
[16](清)范士楫:《橘洲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8冊,齊魯書社,1997,第389頁。
[17]《清人別集總目》第2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41頁。
[18]李晶明:《三晉石刻大全·陽泉市盂縣卷》,三晉出版社,2010,第644頁。
[19]《山西文史資料》1994年第六輯(盂縣文史集覽),山西省統(tǒng)計局印刷廠,1994,第112~116頁。
[20]《山西文史資料》1994年第六輯(盂縣文史集覽),山西省統(tǒng)計局印刷廠,1994,第112頁。
[21]李晶明:《三晉石刻大全·陽泉市盂縣卷》,三晉出版社,2010,第642~648頁。
[22]《清人別集總目》第1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682頁。
[23](清)戴璐:《藤陰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第11頁。
[24](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6~5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5]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237頁。
[26]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378頁。
[27](清)冒襄:《冒辟疆全集》上冊,鳳凰出版社,2014,第183~185頁。
[28](清)王士祿:《十笏草堂上浮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9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732~733頁。
[29]《清人別集總目》第2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88頁。
[30](清)錢林:《文獻征存錄》,《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4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47頁。
[31]《文物》1974年第12期,第49~52、81頁。
[32]《王建常集》,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4,第374頁。
[33]《清人別集總目》第3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315頁。
[34]《辭書研究》1996年第5期,第140頁。
[35]張曉:《〈五方元音〉音系》,蘇州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7,第2頁。
[36]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538頁。
[37]政協(xié)邢臺市委員會:《邢臺歷史文化辭典》,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第436頁。另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文物單位簡介”“邢臺市·隆堯縣”有所謂“趙渙家族墓地”條(文物出版社,2013,下冊,第720頁,編號“59-B”),所有“渙”字均系“漁”字形近之誤。至于趙漁家鄉(xiāng)從“唐山縣”變?yōu)椤奥蚩h”,則由古今行政區(qū)劃變更所致。
[38]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整理《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第17冊,齊魯書社,1996,第98頁。
[39]《王建常集》,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2014,第2頁。
[40]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42頁。
[41]《清人別集總目》第1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48頁。
[42](清)釋今無:《阿字無禪師光宣臺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86冊,北京出版社,2000,第420頁。
[43](清)釋今無:《阿字無禪師光宣臺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86冊,北京出版社,2000,第450頁。
[44](清)王令:《念西堂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3冊,齊魯書社,1997,第132~134頁。
[45](清)王令:《念西堂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3冊,齊魯書社,1997,第133~136頁。
[46]杜澤遜:《微湖山堂叢稿》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223頁。
[47](清)釋今無:《阿字無禪師光宣臺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86冊,北京出版社,2000,第161~162頁。
[48]孫殿起:《販書偶記續(xù)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34頁。
[49](清)王令:《古雪堂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3冊,齊魯書社,1997,第168~169頁。
[50](清)釋今釋:《遍行堂集》第4冊,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第47頁。
[51](清)王令:《古雪堂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3冊,齊魯書社,1997,第2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