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魯迅的傳記,我寫過好幾本了。
我上初中二年級的時候,開始讀魯迅的書,《吶喊》,《彷徨》,《野草》……一本接一本的,越讀越有興趣。別人寫魯迅的書,那時出得不多,已出的幾種我也找來看了。那時,我就想給這位我敬佩的作家寫一本傳記。后來我意外地得到了幾個月可以利用的時間,就動筆來寫了。這就是1956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傳略》。這一年我二十五歲。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一個人,沒有讀過周作人的書,沒有讀過胡適的書,沒有讀過陳獨秀的書,能夠去寫魯迅的傳記嗎?事實就是這樣:我是在完全不具備必要的條件之時寫了,并且出版了我的《魯迅傳略》的。粗疏膚淺,自不待言。特別是書中絕無自己的見解,完全是人云亦云。我在一篇文章里說過:這本書不但是反映了我當時的水平,也是反映了當時研究界的一般水平,更是反映了當時所允許達到的水平。它在幾個月之內印了兩次,共計37500冊。因為我被劃為右派分子而不再印了,現(xiàn)在看來倒是件應該慶幸的事情。
我的第二本書是1979年出版的《魯迅回憶錄正誤》。這是我看了許廣平那本《魯迅回憶錄》,看到她書中說的許多都與事實不符,才決心寫這本考證性質的書的。這書不是傳記的體裁,按性質說應該算是傳記一類吧。作這些煩瑣的考證,是頗費時間的事情。正好這時我有的是時間。我解除勞動教養(yǎng)回家,因為開除了公職,成了無業(yè)游民,而父親又管我的飯,我就有時間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來考證了。也不記得一共花了多少時間。等到1979年我平反(標準的說法是“改正”)了,恢復了工作,這本書也就得到了出版的機會。幸運的是,這部書稿曾經(jīng)得到馮雪峰、孫用兩位前輩的指教和鼓勵。
1980年我被借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參加十六卷本《魯迅全集》的編注工作,接觸到了一些過去沒有看到過的資料。這件事忙完,我就著手來修訂《魯迅傳略》了。說是“修訂”,其實舊本中的段落保存下來的不多,字數(shù)從舊本的十萬增加到二十萬。這書于1982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又印了一次。
這期間,人民出版社編印《祖國叢書》,編者約我寫了一本十萬字以內的《魯迅》。后來我把它稍加修訂,并請王得后兄配上了大量圖片,作為兩人合作的成績,以《魯迅圖傳》的書名于2004年在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附帶說一句:這本書有幸被韓國學者洪允基先生看中,由他譯成韓文出版了。
此外,還可以說到《魯迅三兄弟》。這是魯迅和他弟弟作人、建人的合傳。是應東方出版社的約稿,以《周氏三兄弟》的書名編入他們的一個“書系”之中。看上去很大很厚一本,其實是圖片為主,文字是并不多的。
我寫的魯迅單獨一人的傳記,算來已有四本了。可是沒有一本是能夠保存得下去的。我希望現(xiàn)在寫的這一本能夠保存下去。它比起我原先寫的各本,進步是很明顯的。這進步首先要歸功于時代的進步。只說書中所用的資料,許多都是近年才出現(xiàn)的。不但1955年,就是1982年,也沒有這些。再就是學術界的空氣,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有所淡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有所增加。而我的主觀條件也可以說有了一些改善,在這些年里,又多讀了一點書,增加了一些閱歷,對魯迅的一生事跡,自以為大體弄清楚了。拿這本書和1956年出的那一本對照來看,有些說法是完全不同了。
說來也有趣,我二十五歲出了第一本《魯迅傳略》,過了二十五年出了個修訂本,又過了二十五年出了這一本。顯然我不會再有一個二十五年了。那么這大約是我的最后修訂本吧。不過我想,大的修訂肯定是不會再有了,但以后如果還有重印的機會,小的增補和改動怕也難免吧。
作為一本人物傳記,大約只能這樣寫吧。如果有讀者以為它對傳主作品分析介紹不夠,或者覺得對傳主的某些事跡講得不夠詳細,我愿意向有興趣的讀者推薦自己的兩本書。一本是《魯迅回憶錄正誤》增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本是我和邵燕祥兄合作的《重讀魯迅》,分析了魯迅詩文四十四篇,東方出版社2006年出版。在序言里給自己的書做廣告,很不好意思。
2006年11月16日朱正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