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慶八年
那是1939年的農(nóng)歷除夕之夜,袁隆平一家乘坐一條小木船,走沅水,入洞庭,逆流而上,逃往重慶。寒冬的長江上空,低沉沉、灰蒙蒙的,還不滿10歲的袁隆平也似乎感受到了什么??粗w夫們一路艱辛地拉著,懂事的袁隆平會扯開嗓子唱著不成調(diào)的曲子,而那些纖夫們會和著他的調(diào)子更用力地往前拉著。這調(diào)子像是一杯養(yǎng)料,使纖夫們渾身有了力量,于是忘記了這是逆水而上,需要費時費力,前進(jìn)困難重重;偶爾遇上浪涌,撐一篙,還要倒退三尺??伤麄儽荒钦{(diào)子支撐著,忘卻了艱難,忘記了肩上、腳上的血痕疊加,忘記了手上滿是老繭。老纖夫們拉著纖繩很吃力,可他們行進(jìn)在這樣的調(diào)子中,內(nèi)心是歡快、愉悅的。
隆冬季節(jié),江面上浮著碎冰,纖夫們穿著單薄的破衣衫,裸露的腿上凍得起了紫紅色的凍瘡。因為冬季江水變淺,船只好走江心,這樣一來,纖繩就不夠長了,船駛?cè)爰绷鲿r,纖夫們不得不跳進(jìn)冰冷的江水中拉船,有時甚至用肩、用背推著船前行,冰冷刺骨。此時,母親又在為袁隆平樹立愛心的榜樣——母親用孩子們的床單裁剪成一件件緊身的衣服送給纖夫們,那柔軟的棉布,一直暖到了纖夫們的心里??衫w夫們哪里知道,在船上有個小孩一直用欽佩的眼神在注視著他們,那孩子幼小的心靈已經(jīng)被震撼了。
也就是在這一刻,袁隆平與水真正有了親密的接觸。
袁隆平站立船頭,懷著崇敬的心情全神貫注地凝視著岸上的纖夫。這時,小他4歲的弟弟隆德走過來同他說話,袁隆平顧不得理睬弟弟,弟弟一怒之下,便將哥哥推下船去。湍急而冰冷的江水使袁隆平在水中難以動彈,只有拼命掙扎。老纖夫們見狀,不顧天寒水冷,縱身跳入江水,憑著極好的水性將袁隆平托出水面。袁隆平得救了,一家人對老纖夫們非常感激。弟弟知道自己闖了大禍,在一旁嚇得哇哇大哭。可袁隆平似乎并沒有被嚇倒,更沒有責(zé)怪弟弟,只是在他的心里已經(jīng)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學(xué)會在大江大河中游泳,長大后要像老纖夫們那樣,能夠遇險救人。
低沉的天空,朦朦朧朧的霧靄籠罩著坐落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的這座山城。這座背靠青山、面向大江的山城,遠(yuǎn)遠(yuǎn)近近的景物顯得模模糊糊,似乎被水浸泡過一般,濕漉漉的。不知在江上顛簸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袁隆平兄弟們跟隨父母,一家七口終于到達(dá)了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陪都重慶。
隨著父親的升遷,袁隆平的家境也日漸好轉(zhuǎn)。后來,他們一家遷居到嘉陵江南岸,當(dāng)年的門牌為周家灣獅子口龍門浩27號。
龍門浩這條長街,街巷深深,全由青石板鋪得整整齊齊的,曲曲彎彎地順著山勢向前延伸,兩旁民房多是二層小樓,一片灰黑色。少年袁隆平走在這條長長的青石板路上,好像總是走也走不完。
1939年8月,袁隆平與弟弟袁隆德一同走進(jìn)嘉陵江畔的龍門浩中心小學(xué)讀書。
嘉陵江的滾滾波濤穿過奇峰峽谷,來到山城重慶。一路上,時而洶涌澎湃,時而清澈寧靜。袁隆平每天放學(xué)后就邀上幾個小伙伴,帶上四弟隆德,跳入嘉陵江,游向江心。這是袁隆平提高技藝的好機會,他怎能錯過這樣的機會呢?不過,他曾差點被剝奪游泳的權(quán)利。
一天傍晚,袁隆平的父親站在樓上遠(yuǎn)眺,發(fā)現(xiàn)嘉陵江中有兩個黑點一前一后地在游動。雖然看不清游泳的是大人還是小孩,可他總覺得游泳的人似乎和他有些關(guān)系。他立刻問妻子孩子們是否已經(jīng)到家。當(dāng)他得知孩子們放學(xué)還未回家時,他已完全確定游泳的一定是隆平和隆德兄弟倆了。他拿來望遠(yuǎn)鏡仔細(xì)觀看,發(fā)現(xiàn)果真是自己的兩個兒子在江中游泳。他疾步走向江邊,大聲呼叫著,把隆平和隆德叫上岸來。
父親責(zé)問隆平說:
“你自己喜歡游泳,水性也好,偶爾一游,倒也罷了,為何要帶水性不好的隆德一起來耍?”
袁隆平回答:
“隆德水性不好才更需要學(xué)習(xí)鍛煉嘛!”
父親又問:
“出了危險怎么辦?”
袁隆平自信地回答說:
“請父親放心,有我‘浪里白條’在此,確保隆德平安!”
一句話,把父親給說樂了。父親也已經(jīng)很放心袁隆平的游技。可急促、凄厲的空襲警報聲打斷了父子的對話,父親不顧一切地帶著兩個兒子沖進(jìn)防空洞。緊接著,日軍飛機飛臨頭頂。它們盤旋了兩圈后,將重磅炸彈傾瀉下來。頓時,爆炸聲震耳欲聾,燃燒彈引發(fā)的沖天大火燒向民房、高樓,美麗的山城頓時變成一片火海。這樣的炸彈在重慶的上空不斷響起。
袁隆平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洗禮中,學(xué)會了他永生難忘的抗日救亡歌曲:
中國不會亡,
中國不會亡!
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在戰(zhàn)場!
四方,都是炮火,
四方,都是豺狼。
寧愿死,不投降!
寧愿死,不投降!
自幼便受到愛國主義熏陶的袁隆平總是懷著激憤的心情,在課堂,在游行隊伍中,高唱著一支又一支的救亡歌曲。那一支支救亡歌曲,像一把把火炬,點燃在少年的心頭:
同學(xué)們,
大家起來,
擔(dān)負(fù)起天下的興亡!
聽吧,滿耳是大眾的嗟傷;
看吧,一年年國土的淪喪!
我們是選擇戰(zhàn),還是降?
我們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場。
我們不愿做奴隸而青云直上!
這樣的歌聲不絕于耳,盡管警報時時響起。然而,年幼的袁隆平似乎在重慶的八年里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在那嘉陵江畔,在那江水翻騰之中,他已感受到了游泳的樂趣。于是,在放學(xué)之后,在嘉陵江上,依然可以看到一個跳躍的身影,時而如健兒騰越,時而如海底探月,時而迎浪超越,時而低頭徜徉。就這樣,在那條嘉陵江上,年幼的袁隆平擁有了“浪里白條”的雅號。
也是在那條嘉陵江上,袁隆平會想起母親曾經(jīng)講過的那些關(guān)于土地的故事。偶爾的,他會用手捏捏重慶郊外的泥土,用鼻子聞聞泥土所發(fā)出的幽香,他開始貪婪地呼吸泥土所散發(fā)的淡淡的清香,似乎有一種親切的難以言狀的感覺。好像是在母親的故事里曾擁有的,抑或是在童年的記憶中儲存的?他不能確定,可是他很熟悉。
也許從那刻開始,在重慶的這些日子里,他已經(jīng)對土地產(chǎn)生了特殊的感情。雖然,當(dāng)時的袁隆平僅僅是十幾歲的小孩子,但是他對土地的那份愛卻已經(jīng)滋長起來了。也許這就是袁隆平在重慶的最大變化:隆隆的飛機轟炸聲,讓他看清了祖國正遭受踐踏,繼而他知道了這是國難,明白了該如何去愛自己的祖國;嘩嘩的水聲,讓他似乎聞到了土地的味道,那是需要耕耘的土地——小小年紀(jì)的袁隆平開始明白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