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苦中作樂
袁隆平經(jīng)營“自留地”有妙方,宿舍里的“存貨”多種多樣,加之他性格隨和,談吐風趣,在冬天的夜晚,許多教師都樂意到他的宿舍去“會餐”——當然,不僅是物質(zhì)的會餐,更是精神的會餐。
冬季天寒夜長,饑餓來得特別早、特別快,人們難以入睡。教師們聚在一起,少不了要談吃的,他們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記憶中或向往中的美食。在每次“精神會餐”中,袁隆平都會描述兩道保留菜譜,一是川味魚香肉絲,二是麻婆豆腐。他總是稱贊川菜口味好。當然,由于教師多數(shù)是湖南人,所以湘菜“好吃”的聲音總占上風。然而,每晚參加“精神會餐”的,多是湘西的農(nóng)家子弟,所以大家說得最多的還是農(nóng)家飯菜。
說的人,在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停頓片刻,不愿快說,以吊大家的“胃口”——畫餅充饑的年代、畫餅充饑的生活、畫餅充饑的夜晚,大家說得不亦樂乎。
“沖葛根粉要用滾開滾開的水,一手快沖,一手快攪,那粉沖出來才合胃口……對啦,還忘掉了一道工序,放葛根粉以前,碗里放一把炒熟的黑芝麻,放幾粒枸杞,再放幾粒核桃仁……那粉沖出來黑、白、紅、黃四種顏色……”
“那葛根粉還有一種吃法?!边@時又有人在一旁補充說,“把葛根粉放進盆里,往里倒水,不能倒得太快,用一根筷子慢慢轉(zhuǎn)圓圈,慢慢攪和,水也不能倒得太多;然后要用掌心慢慢地搓,搓成一個個鴿蛋大的丸子,上籠屜蒸。蒸得半生不熟時,再下油鍋炸,炸起一層金黃色的脆皮,再加醬油、辣子、蔥、姜、蒜,喜歡吃咸加點鹽,喜歡吃甜加點糖,咬一口——嗨!賽過肉丸子……”
真是看景不如聽景,經(jīng)他這么一形容,大家也只有在一旁大口大口地咽口水了。
袁隆平也補充說:
“你們湘西產(chǎn)的這葛根粉是很好的食品,也是一味中藥,具有清熱、降火、醒酒之功效。等哪天有時間我們也搞點小自由,上山挖些野葛根怎么樣?”
秋天終于到了,可以吃新米飯了。那脫了谷衣的白米,圓圓的、白白的,非常誘人。對在饑餓中熬過了長長的一春一夏的人來說,吃上一頓香噴噴的新米飯真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啊。在湘西農(nóng)家有一個規(guī)矩,就是第一鍋新米飯可以敞開肚皮吃。袁隆平被一位學生家長請去吃新米飯。那學生替袁老師盛了滿滿一碗,一個大大的粗瓷碗拍得實實的,上面還堆了一個尖尖的“山”,真讓袁老師哭笑不得。這學生是自己餓怕了,唯恐他的老師吃不飽??!當然,學生也如法給自己堆起了一座“小山”。只見那學生張大嘴,三扒拉,兩扒拉,如同風卷殘云,霎時,那座尖尖的“山”不見了,一會兒,碗里也空了。此情此景,讓袁隆平的鼻子有些酸楚。
袁隆平端著自己的一座尖尖的“山”感慨地搖了搖頭:唉,這饑餓的年代啊!
此時,袁隆平已經(jīng)從平房遷到了一幢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單身宿舍樓的二樓,他與李國文是近鄰,兩人在樓道里并排搭了兩個燒柴火的爐子。冬天,一個周末的晚上,他倆點燃兩只柴火爐子,爐子上各放一只臉盆,一只煮紅薯,一只煮白蘿卜塊。兩大盆“美食”被爐火煮得咕嘟咕嘟直冒香氣。
“晚宴”開始了——袁隆平與李國文敞開肚皮吞下了那盆紅薯,本打算將那盆白蘿卜留給晚間那些趕來搞“精神會餐”的同事們打牙祭,想不到,一位餓得渾身浮腫的學生聞“香”而來。走近一看,原來是農(nóng)學20班的學生全永明。沒等全永明開口,袁隆平忙說:“小全,你來得正好,快幫老師吃掉這盆蘿卜!”
“謝謝二位老師,那我就不客氣了!”說話間,全永明給二位老師行了一個鞠躬禮。
袁隆平遞給全永明一雙筷子,全永明接過筷子,對著爐子上那盆蘿卜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一會兒就將一大臉盆蘿卜吃了個精光,吃得兩位老師目瞪口呆,吃得兩位老師熱淚滾滾。袁隆平說:“這伢子餓得好苦?。 ?/p>
“謝謝二位老師!”全永明又是一聲“謝謝”,又是一個鞠躬禮,眼含淚水轉(zhuǎn)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