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豐碩的成果
即便是后來走上了領導崗位,黨總支書記、館長等行政職務牽扯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馬承源也從未放棄對學術的追求。他在所剩不多的休息時間里擠出些許空閑搞研究,撰寫論文和專著。幾十年寒暑潛心學術,獲得豐碩成果也是必然的。
馬承源主編的《商周青銅器紋飾》和《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是青銅器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必備工具書。他主編的《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青銅卷》和泱泱16卷巨著《中國青銅器全集》,更是集學術性、藝術性為一體的佳作。其中16卷的《中國青銅器全集》是《中國美術全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20世紀重點文化工程項目,是20世紀以來最系統(tǒng)、最完整、最權威的中國青銅器圖錄與研究大全。這部圖文并茂的中國青銅藝術的歷史性綜錄共收錄器物三千余件。整個編輯出版工作于1991年啟動,1996年出版第一冊,1998年16冊全部出齊,共耗時七年。為保證《中國青銅器全集》高質量地全面反映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體現(xiàn)青銅器研究的最高水平,馬承源為之付出了諸多的心血。全集中每一件器物的取舍都由他定奪,每一篇文章和每一卷印樣都經(jīng)他審閱。業(yè)內專家評論說,這部著作像一座大型建筑一樣,構成了中國青銅器發(fā)展歷程的一座“博物館”,榮獲中國出版界最高獎項“國家圖書獎”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青銅器全集》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是一部研究青銅器銘文的重要著作,對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各代的青銅器銘文重新進行斷代研究。銘文是青銅器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歷代都最被關注。馬承源畢生研究青銅器銘文的成果主要體現(xiàn)在這四大本《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上。為了編著此書,他帶領有關人員遍訪青銅器的出土地和收藏處,一一拓片,逐件研究,共收進1985年前出土和傳世的重要青銅器銘文925件,提供了專家學者們繼續(xù)研究、學子們初步入門的重要工具書。為了這部著作能夠早日問世,親自擔綱主編的馬承源干脆在上博青銅部搭了個行軍床,經(jīng)常加班開夜車,晚了就睡在館里。從1980年冬到1981年夏,整整八個月時間,他經(jīng)常從華燈初上不眠不休地工作到東方既白。長期超負荷加班,終于導致健康出現(xiàn)狀況。一次,馬承源胰腺炎和膽囊炎一起急性暴發(fā),送到醫(yī)院后整整打了一個星期的點滴??杉幢闶翘傻搅瞬〈采希R承源還是念念不忘這本書的編輯進度。
1984年出版的《商周青銅器紋飾》一書也同樣重要。紋飾是青銅器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承源在對青銅器的器型、器類、銘文及其組合進行研究的同時,也對青銅器紋飾做了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的研究。在他主持下出版的《商周青銅器紋飾》是有史以來第一本青銅器紋飾的研究和著錄工具書。在篇首的長篇綜述中,他對青銅器紋飾的起源、紋飾與神話的關系、紋飾與人們的審美觀念都做了詳盡的分析。特別重要的是,馬承源把青銅器的紋飾分為十個大類,每一大類中又據(jù)其結構差異和時代演變,再分為若干個樣式。他將人們一般所認定的“饕餮紋”命名為“獸面紋”,將人們一般所認定的“竊曲紋”命名為“變形獸面紋”。在紋飾研究的分類學上,他以動物的角來代替眼睛、身軀作為分類的主要標準,這是一個提綱挈領式的創(chuàng)新。這樣,那些似乎沒有規(guī)律可循的獸面紋就可以分為內卷角式、外卷角式、麒麟角式、老虎角式。對于后獸面紋時代的紋樣和變形獸面紋之間出現(xiàn)的一個新幾何紋,馬承源給予了諸如“活潑的動態(tài)和某種旋律感”等高度評價。對于波曲紋的出現(xiàn),他認為其寬闊縈回猶如海浪般起伏,給人以“歡暢和解放的愉快感”,是變形獸面紋飾的最佳成就。這種總結說明了馬承源對青銅器紋飾研究有了質的飛躍,從構圖、線條的本體化研究上升到了對歷史、人生、美學的理性化認識。馬承源還提出了紋飾上的配置概念;對獸面紋的來源,從良渚文化開始,將其來龍去脈梳理得非常清楚。對于同一花紋在不同時代的變化,馬承源觀察到了極致,比如不同時代獸面紋眼睛是圓形的還是臣字目、眼珠的大小、眼白的多少等都成為分期斷代的重要標準。這些細微變化,僅看照片和拓片是無法分清的,只有像馬承源這樣過手成千上萬件青銅器之后才能總結出其中的奧妙。
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青銅器》一書也很重要。馬承源主編的這本著作不僅系統(tǒng)地對中國青銅器的類別、紋飾、銘文、斷代、鑄造等諸多方面做出了總結,還獨辟“青銅器鑒定”一節(jié),對古往今來的各類作偽手段詳加說明,在學術價值之外兼具極高的實用性。這本著作多次再版,印數(shù)驚人,并成為海峽兩岸共用的大學教材。后來,此書由牛津大學翻譯成英文版刊行,影響深遠,是青銅器研究學者必備的入門書。
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青銅器研究》一書則是馬承源一生專注青銅器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這本專著收錄了馬承源從業(yè)四十多年來有關青銅器研究的論文40多篇,分為概論、銘文考釋、形制和紋樣、實驗考古等幾個部分。他的論著中既有對青銅器的綜合研究,也有對諸多個別器物銘文、紋飾的考釋;既有利用銘文、圖像結合典籍研究古史的鴻文,也有考古探索的成功記錄。他就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器型、紋飾、銘文、分期斷代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史實乃至鑄造、修復、鑒定等諸多方面,提出了科學合理的論斷和新穎獨到的見解,對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青銅器及其鑒別、辨?zhèn)?、研究及與史實的聯(lián)系等都做出了深入的分析,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中國青銅器分期體系。早在1964年,馬承源就對中國青銅器的發(fā)展階段作出比較科學的劃分,即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和衰退期共五個階段。商代盤庚遷殷以前是青銅藝術形成和開始發(fā)展的時期,可謂育成期;自商代晚期至西周昭王止,為鼎盛期;西周穆王以后至春秋早期,是青銅器藝術的轉變期;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秦,是青銅器的更新期;到了漢代,由于漆器、早期青瓷和釉陶的廣泛使用,青銅藝術進入了衰退期。后來,隨著二里頭文化等田野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加之馬承源認為漢代不應屬于青銅時代,他省去了漢代的衰退期,在育成期之前增加了萌生期,建立了新的五期說,從而把青銅器自身的發(fā)展歷史分解得更加科學。
馬承源在《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自序中寫道:“往昔的歲月里有各種各樣的挫折,但不論在何種條件下,我都不會放棄求索青銅器各種知識的初衷?!边@也正是馬承源一生醉心學術、孜孜以求的寫照。一個早年投身革命、擔任博物館館長并從事行政工作多年的老人能取得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確實令人驚嘆。要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真正做到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兩不誤的人鳳毛麟角。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作為文物教材的《中國青銅器》年年再版外,專業(yè)性極強、受眾面較窄的《中國青銅器研究》一書在短短的時間里也得以再版,這種現(xiàn)象極為罕見,充分體現(xiàn)了學術界對馬承源先生研究水平認同度之高。
馬承源主編的《中國青銅器》,1988年初版(右),2003年修訂版(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