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榮耀與丑聞:反思德國浪漫主義 作者:(德)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 著; 衛(wèi)茂平 譯


前言

1800年左右人們稱之為“浪漫派”的,是當(dāng)時聚集在施萊格爾兄弟周圍的那些人。他們在那短命但言辭激烈的雜志《雅典娜神殿》中自信而且間或教條主義地發(fā)表言論。這種費希特和謝林哲學(xué)開端中奔放不羈的玄思精神,在蒂克(1)和瓦肯羅德(2)的早期小說中,作為懷古幽思和重念奇妙讓人迷醉,這種諾瓦利斯(3)作品里對于夜晚和詩之神秘的傾慕,這種對于新開端的自信,這種一代新人的激昂精神,同時以頭緒紛繁又輕松自如的方式登臺亮相,意欲將革命之脈動帶入精神和詩的世界——這整個運動當(dāng)然有一段史前史,一個開端前的開端。

那些不乏自信的年輕人,意欲啟動一個新開端,其實他們繼續(xù)了前一代人“狂飆突進”運動所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開其端的是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4),這個德國的盧梭。所以,我們可以說浪漫主義的歷史始于1769年的那個時刻。當(dāng)時赫爾德匆忙啟程,航海赴法。他倉皇逃離里加,因為對那里逼仄的生活環(huán)境備感厭倦。這個年輕的牧師在那里不得不應(yīng)付保守派的糾纏,還被卷入令人惱怒的文壇論爭。旅途中他萌生思想。受此思想鼓舞的將不僅是他自己。

赫爾德入海遠航。我們追尋德國文化中浪漫主義和浪漫之足跡的旅行,就此開始。旅行通向柏林,耶拿,德累斯頓。浪漫主義作家曾在那里建立他們的大本營,點燃他們思想的焰火。他們在那里夢幻不斷,批評指責(zé),浮想聯(lián)翩。從狹義上講,浪漫主義時代結(jié)束于艾興多夫(5)和E.T.A.霍夫曼(6)。他們是浪漫主義的激情藝術(shù)家,但也另有義務(wù):一位是善良的天主教徒和政府官員,另一位是個自由主義的高等法院的法官。兩人均有無法確定于浪漫主義之上的雙重身份。浪漫主義的一個機智和可行的方式。

本書涉及浪漫主義和浪漫。浪漫主義是一個時代。浪漫是一種不局限于一個時代的精神姿態(tài)。這種姿態(tài)在浪漫主義時代,獲得其完滿的表達,但不局限于此;浪漫存至今日。它雖不僅僅是個德國現(xiàn)象,但在德國得到一種特殊表現(xiàn),乃至人們在國外,經(jīng)常將德國文化與浪漫主義和浪漫相提并論。

浪漫可以在海涅身上找到,而他恰恰又想克服浪漫,一如他的朋友卡爾·馬克思?!叭赂锩鼻暗臅r期(7)將浪漫帶入政治,帶入民族和社會的夢幻中。然后是理查德·瓦格納和弗里德里?!つ岵?。他們不愿是,但作為狄俄尼索斯的信徒,又是浪漫主義作家。1900年左右的青年運動,浪漫得無拘無束。1914年戰(zhàn)爭爆發(fā)的當(dāng)口,托馬斯·曼和其他一些人不得不以捍衛(wèi)德國浪漫主義文化為名,來反對西方文明。躁動不安的1920年代,就通脹圣徒(8)、宗派和聯(lián)盟以及東方朝拜者而言,是浪漫主義激情的溫床;人們等待著偉大的時刻,政治的解決。海德格爾的關(guān)于一種勝任存在之政治的幻象,通向一種災(zāi)難性的政治浪漫主義,讓他袒護國家社會主義的革命。國家社會主義究竟有多么浪漫?相比于粗野的浪漫主義,它難道不更是反常的理性主義?托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難道不是對粗暴事件的一種崇高的解釋(曼)——亦即一本審判浪漫主義的浪漫之書?然后是戰(zhàn)后的清醒,“懷疑的一代”對浪漫的保留態(tài)度。穿越這古怪的德國精神景區(qū)的旅行,結(jié)束于目前浪漫主義的強力復(fù)蘇,即1968年大學(xué)生運動及其后果。

浪漫的最佳定義,一直還是諾瓦利斯所言:

當(dāng)我給卑賤物一種崇高的意義,給尋常物一副神秘的模樣,給已知物以未知物的莊重,給有限物一種無限的表象,我就將它們浪漫化了。

在這個表達中人們注意到,浪漫主義與宗教保持著一種隱晦關(guān)系。它屬于兩百年來未曾中斷的尋找運動,意在對抗世俗化的、祛魅了的世界。除其他許多內(nèi)容以外,浪漫主義還是一種借助審美手段的對宗教的延續(xù)。這賦予它史無前例地提升想像之地位的力量。浪漫主義戰(zhàn)勝了現(xiàn)實準(zhǔn)則。有利于詩,有害于政治,倘若浪漫主義誤入政治。我們對于浪漫的問題,正是始于那里。

浪漫之精神形式多樣,音調(diào)悠揚。它試探著,且富于誘惑力;它熱愛未來和過去的遙不可及,熱愛日常事物中的出人意料,極端,無意識,夢幻,瘋狂,反思的迷宮。浪漫主義的精神,自身并不一致,是變化的和矛盾的,充滿渴望又玩世不恭,沉迷于神妙莫測又通俗易懂,譏諷又狂熱,自戀又合群,循規(guī)蹈矩又破除尺度。年邁的歌德曾說,浪漫是病態(tài)。

不過,就是他也不愿撇棄浪漫。

歌德在法蘭克福寓所書房里的自畫像(1770—1773)

年邁的歌德曾說,浪漫是病態(tài)。不過,就是他也不愿撇棄浪漫。


(1) 蒂克(Johann Ludwig Tieck, 1773—1853),德國作家?!g者注,下同

(2) 瓦肯羅德(Wilhelm Heinrich Wackenroder,1773—1798),德國作家。

(3) 諾瓦利斯(Novalis [Friedrich Leopold Freiherr von Hardenberg], 1772—1801),德國詩人。

(4) 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Johe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德國文藝?yán)碚摷?,作家?/p>

(5) 艾興多夫(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1788—1857),德國詩人。

(6) E.T.A.霍夫曼(E.T.A. Hoffmann,1776—1822),德國小說家。

(7) 指從1815年到1848年德國“三月革命”前的這段時期。

(8) 指20世紀(jì)20年代前后德國通貨膨脹時期,及伴隨而來的政治危機中,出現(xiàn)的推行救贖或信仰復(fù)興運動的一些布道者和預(yù)言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