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弱勢單位人不弱

天地之中 作者:楊東明 著


第六章 弱勢單位人不弱

一先行領跑者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登封市文物局的本職工作。在許多人眼里,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遺只是一年的短跑,或者是“百日沖刺”。而對于登封市文物局來說,他們早已先行領跑,申遺其實是一場經(jīng)歷了十年甚至更遠更久的長途跋涉。

十幾年前,登封市文物局還是一個長期發(fā)不出工資的小單位,五十多個職工下崗,處境十分艱難。1995年3月10日,新局長靳銀東上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職工的吃飯問題。在改善經(jīng)濟狀況,穩(wěn)定干部職工情緒的同時,他一方面想方設法自籌文物維修資金,一方面積極地向上級文物管理部門和各級政府反映重點文物亟待維修的現(xiàn)實情況,終于分期分批地爭取到了必須的資金支持。

于是,對嵩山建筑群的維護和修繕便按照計劃,一年一年,一步一步地展開:

當年的嵩陽書院,整個西院考場都荒廢了。書院景區(qū)的環(huán)境沒有整治,下面的停車場只能停泊三四臺車,看上去像是一個荒院子。經(jīng)過內部整修和環(huán)境拆遷整治,使嵩陽書院基本恢復了原狀。

啟母闕保護房年久失修,已成為隨時可能倒塌的危房。登封文物局爭取到國家撥付資金30萬元,自籌資金30萬元,將其修復。

會善寺年久失修,大殿漏雨,許多附屬建筑塌損嚴重。登封市文物局對會善寺常住院、僧院等主要建筑物落架大修,使會善寺得到了整固。

經(jīng)過文物局修繕的還有:永泰寺塔,永泰寺,法王寺五座古塔,清涼寺的整體院落,龍泉寺,崇福宮……

這是一長串項目,幾乎包括了嵩山景區(qū)內全部有名氣的古建筑。

在嵩山古建筑群這些文物保護單位的范圍之內,存活著許多遠至新石器時代,近至清代的古樹名木,它們被譽為“活文物”。這些古樹名木不僅是珍貴的旅游資源,而且也為歷史、水文、氣象、地理、植物等學科提供了難得的科研依據(jù)。

依照國家頒布的法律和法規(guī),這些保護單位內的古樹名木也是重要的文物,是保護單位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這些“活文物”的保護,難度極大。一旦這些“活文物”生命不再,就會給國家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嵩陽書院內的“二將軍柏”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因其生存年代最長、樹干樹冠最大而被譽為“華夏第一柏”。1996年,現(xiàn)任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長的鄭建偉剛剛被派到嵩陽書院文物管理所擔任所長。到任之后,他看到這棵名樹病蟲害嚴重,全樹枯萎,生命已岌岌可危,頓感憂心如焚,他趕忙把情況向文物局局長靳銀東作了匯報。

“絕不能讓‘華夏第一柏’死在我的任上!”靳銀東這位軍人出身的文物局長把桌子一拍,斬釘截鐵地發(fā)出了誓言。

怎么找“名醫(yī)”?如何籌“醫(yī)資”?這兩個困難橫在他們的面前,一時難以逾越。想來想去,他們終于想出了一個向社會求助的辦法。于是,他們在報紙上登出文章,講述了“華夏第一柏”的瀕?,F(xiàn)狀,呼吁社會各界出資出力,共同拯救這株國寶級的珍貴名木。

報上的這篇文章引起了登封市委領導同志的注意,這位領導出面向鄭州市財政局協(xié)調了一部分資金,解決了“醫(yī)資”的問題。

有了錢,文物局就請來了“名醫(yī)”,對“華夏第一柏”進行了診治。“名醫(yī)”找出了三個病癥,又開出了三個藥方:病癥一,蟲害嚴重。治療方法,除蟲防害,噴灑專用除蟲劑。病癥二,多年游人踩踏,樹身周圍土壤板結嚴重。治療方法,采用疏松周圍土壤的辦法,增加土壤透氣性,并且加裝圍欄,防止游人踩踏。病癥三,根系只有十幾平方米的伸展空間,導致全樹嚴重營養(yǎng)不良。治療方法,擴展根系生存空間,并且在根系周圍追施優(yōu)質農(nóng)家肥。

經(jīng)過第一期治療,“華夏第一柏”的情況有所好轉,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生機。

隨著登封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隨著申遺的消息越傳越多,對“華夏第一柏”進行第二期治療的條件也越來越成熟。登封市政府撥款15萬元,文物局自籌15萬元,從2004年5月12日正式開始,于7月5日結束,對“華夏第一柏”進行了為期近兩個月的根治。

主治醫(yī)生是北京請來的園林專家叢生老教授。

叢生教授對“華夏第一柏”進行了健康體檢,發(fā)現(xiàn)這棵4500多歲的老樹的空洞部分已經(jīng)占據(jù)全樹的85%,韌皮部死亡90%多,活組織只有10%左右。用一句簡單直觀的話來比喻,它只是放置在地面上的一個空樹樁罷了。雖然它粗大的樹身需要十幾個人才能圍抱起來,可是樹身里邊幾乎全都朽空了。人站進樹洞里,在貼近地面的部位用小鏟從里向外鏟,竟然能鏟推進去60公分,而樹身表皮只剩下20多公分厚!

——樹體還在朽爛。

一場雨,一陣大風,大樹隨時可能倒下。

一旦這位巨人倒下,即使將它重新扶起,殘存的活組織也會折斷?!叭A夏第一柏”就會從此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老樹顯然已病入膏肓,大家萬分緊張。

清晨6點鐘,市文物局局長靳銀東就趕到了嵩陽書院的現(xiàn)場。一定要救活它!這是大家共同的決心。如果在我們這一任上,“華夏第一柏”消失了,我們將無法向后人交代。

經(jīng)過會診和反復研討,大家終于制訂出了一套救治的方案:從樹身的空洞中心,向地下深打,打出下大上小的圓錐形洞道。從此洞道的底部,再向兩邊擴打60公分,形成根系狀的洞道。在所有這些打出的洞道內,裝入鋼筋編織成的龍骨,然后再用水泥澆鑄成形。

如此一來,就為“華夏第一柏”再造出一副鋼筋水泥鑄就的樹身和根系。任它風雨雷電來襲,“華夏第一柏”都將巋然屹立!

方案實施的時候,大家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向地下打出的圓錐形洞道已經(jīng)深達五六米,竟然沒有遇到一個樹根!原來這棵4500多歲的老樹,向下的根系幾乎全都漚爛了。那些幸存的向周圍伸出的根系,也因遭遇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而萎縮不展。

在樹根的正南方向,居然埋著五個巨大的石碑底座,直接壓制和阻擋著樹根的生長。

在樹根的西面,埋著一個不知何年何月廢棄的白石灰池。這個建筑用的石灰池殘留著大量石灰,嚴重危害著古柏的生長。

找到了這兩個外部病因,他們立即調來民工,挖走了那些石碑底座,又將石灰殘池徹底清挖,然后再向這兩處開挖過的地方換填新土。叢生教授還和大家一起設計出了一套根部維護方案:在樹的根部埋設自制的“花管”、設置透氣孔和滲水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