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中)
本篇首先對秦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功績和統(tǒng)一后的政治形勢作了熱情謳歌和肯定,認(rèn)為這本是“專威定功”的好機(jī)會,但是由于秦始皇廢王道而行暴政,先詐力而后仁義;秦二世更不知道吸取秦始皇的教訓(xùn),改弦更張,反而變本加厲,越走越遠(yuǎn),終于身死人手,以致最后亡國。從本篇文字里,我們可以看到賈誼為秦二世設(shè)想的一些政治措施,如“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輕賦少事”,“約法省刑”等等,大體上反映了賈誼剛剛參與議政時的基本政治主張。
秦滅周祀[1],并海內(nèi),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2]。天下之士,斐然向風(fēng)[3]。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4],五霸既滅[5],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6],強(qiáng)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7]。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8],莫不虛心而仰上。當(dāng)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9],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10],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shù)也[11]。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12],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獨(dú)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跡[13],以制御其政[14],后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15],名號顯美,功業(yè)長久。
今秦二世立[16],天下莫不引領(lǐng)而觀其政[17]。夫寒者利裋褐[18],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囂囂[19],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nèi)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20];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君以禮天下[21];虛囹圄而免刑戮[22],去收孥污穢之罪[23],使各反其鄉(xiāng)里[24];發(fā)倉廩[25],散財幣,以振孤獨(dú)窮困之士[26];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27];約法省刑,以持其后[28],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jié)修行[29],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30],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31]。即四海之內(nèi)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32],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33]。
二世不行此術(shù),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34],更始作阿房之宮[35];繁刑嚴(yán)誅,吏治刻深[36];賞罰不當(dāng),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jì)[37];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38]。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39];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40],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41],而天下響應(yīng)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之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42],務(wù)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zé)o響應(yīng)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43]。是二世之過也。
【翻譯】
秦國滅了周王朝,兼并了諸侯各國,南面稱帝,統(tǒng)治了天下。天下士人紛紛聞風(fēng)歸向。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什么原因呢?回答是:戰(zhàn)國以來,很久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帝王了。周王朝衰敗,五霸已經(jīng)覆滅,周天子的政令不能在天下施行。因此,諸侯以武力互相征伐,強(qiáng)國侵犯弱國,大國欺壓小國,戰(zhàn)亂不止,人民疲憊困乏。秦國稱王天下,這就是上有天子了,便是庶民百姓也希望能夠平安保命,沒有不虛心敬仰皇帝的。當(dāng)時應(yīng)該樹立專權(quán)、成就功業(yè),安定危困局面的關(guān)鍵就在這里。
秦始皇心地貪婪、鄙陋,靠著自以為高明的才智,不相信功臣,不親近士民,不行王道而施行自己欣賞的霸道,焚燒典籍,殘酷施行刑罰制度,凡事靠欺詐和暴力先行,而輕視施行仁義的政策,成為天下靠暴虐治國的第一人。搞兼并戰(zhàn)爭的人崇尚欺詐和暴力,安定危困局面的人重視順從權(quán)勢,這是說攻取和守成要用不同的策略。秦分離六國而稱王天下,其治國的方針政策卻不改變,這是它用以奪取天下的方針政策啊?,F(xiàn)在孤立無援的秦國占據(jù)天下,所以它很快就要滅亡。假如秦始皇能研究前代的歷史,沿著殷、周的治國道路去治理國政,后代即使有驕橫淫逸的君王,也不至于會有傾覆危亡的隱患危險啊。所以,三代圣王統(tǒng)治天下,美名赫赫,功業(yè)長久。
到秦二世即位,天下人民無不引頸而望,看他實行什么樣的治國政策。那些挨凍的人覺得粗布短衣也是好的,挨餓的人覺得酒渣糠皮也是甜美的。天下人民怨聲載道,正是新即位的君王爭取民心、推行新政的好機(jī)會。這就是說:對勞苦的百姓很容易施行仁義。假如秦二世有平庸君王的品行并任用忠誠賢明的人,君臣一心,關(guān)心國家的憂患;穿著喪服,糾正死去的秦始皇的過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功臣后代,建立諸侯國,分封諸侯王,對天下施行禮義;使監(jiān)獄空空,沒有犯人,免除嚴(yán)厲的刑罰,廢除掉收捕犯人妻子兒女做奴隸和處罰淫亂者的法令,讓他們回到家鄉(xiāng)去;打開倉庫,發(fā)放糧食錢財,用來救濟(jì)身無依靠和貧窮困苦的人;減少賦稅徭役,解救老百姓的急難;簡化法令,減少處罰,以待今后改過自新,使天下人民都能重新做人,改弦更張,講究品行,謹(jǐn)慎處事;消除人民的怨恨,以盛德施行于天下,天下就安定了。舉國上下都?xì)g歡喜喜,各自安居樂業(yè),唯恐會發(fā)生什么變亂。即使有狡猾為害的人民,他們也沒有背叛君王的想法。這樣,那些圖謀不軌的大臣就沒法施展他們的陰謀詭計,暴亂的隱患就會消除了。
秦二世不實行這些措施,反而更加暴虐無道:毀壞了皇室,坑苦了百姓,又重新修建阿房宮;刑法繁多,處罰嚴(yán)厲,官吏治獄,苛刻殘酷;獎懲不當(dāng),征收賦稅沒有節(jié)制;天下徭役雜事很多,官吏們都沒法統(tǒng)理;百姓困窮,但君王不予收容救濟(jì)。這樣,奸邪詭詐的行為一起發(fā)生,上下互相欺瞞;犯罪的人很多,受刑的、被殺的到處可見,天下人民深以為苦。從朝廷重臣到庶民百姓,個個懷有自危之心,切身處于窮苦之中,都不安于自己的處境,因而容易動亂。所以,陳勝用不著有像商湯王、周武王那樣的賢明品德,也不借助于公侯那樣的尊貴地位,在大澤鄉(xiāng)舉臂一呼,天下人便即刻響應(yīng),這是因為人民處境危困的緣故啊。
因此,前代圣王通過觀察事物前后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了解國家興亡的原因。所以,統(tǒng)治人民的方法,說到底就是使他們安定罷了。下面即使有犯上作亂的臣子,也一定沒有人響應(yīng)支持。所以說,“生活安定的人能夠同他們一起做正義的事情,而處于危困境地的人則容易參與干壞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論尊貴,是天子;論富有,享有天下,而自身卻未能免于被殺戮,這是由于治國的方法錯了。這便是秦二世的過錯。
注釋
[1]周祀:指東周。祀:祭祀。宗廟祭祀中斷,就意味著國家滅亡。
[2]“以養(yǎng)”句:原作“以四海養(yǎng)”,據(jù)《史記》改。養(yǎng):養(yǎng)育,統(tǒng)治。
[3]斐然:同“靡然”,順風(fēng)而倒的樣子。向風(fēng):聞風(fēng)歸向。
[4]卑微:衰敗。
[5]五霸:春秋時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王。所指說法不一,一般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
[6]政:通“征”。
[7]罷(pí皮):通“?!薄?/p>
[8]元元之民:老百姓。冀:希望。
[9]自奮:自以為出人之上。
[10]文書:書籍。
[11]“此言”句:原作“推此言之,取與攻守不同術(shù)也”,據(jù)潭本改。
[12]“秦離”句:“秦”下原有“雖”字,依《史記》刪。離:離散。
[13]并:通“傍”,因循,沿著。
[14]制御:控制,統(tǒng)治。
[15]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16]秦二世:胡亥,秦第二代皇帝,公元前210年至前207年在位,被趙高逼迫自殺。
[17]“天下”句:“政”原作“亡”,據(jù)《史記》改。
[18]裋褐(shù hè樹賀):粗布短衣,這里泛指很差的衣服。
[19]囂囂(áo遨):憂愁怨恨的聲音。
[20]縞(ɡǎo搞)素:白色的衣服,這里是穿著喪服的意思。先帝:已故帝王,指秦始皇。
[21]建國立君:建諸侯國,封諸侯王。
[22]囹圄(línɡ yǔ靈雨):監(jiān)獄。
[23]收孥(nú奴):古時一人犯法,其家屬也要株連治罪,沒為奴婢。
[24]反:通“返”。
[25]倉廩(lǐn凜):糧倉。
[26]振:通“賑”,救濟(jì)。
[27]佐:幫助,解救。
[28]持:守候。
[29]修:原作“循”,據(jù)《史記》改。
[30]望:怨恨。
[31]“天下”句:“天下”二字原無,據(jù)《史記》補(bǔ)。
[32]即:則。
[33]弭(mǐ米):制止,消除。
[34]“壞宗”句:疑有誤字。
[35]阿房(ē pánɡ婀旁)之宮:秦時宮殿,始筑于秦始皇35年(前212年),規(guī)模極為宏大,全部工程到秦滅亡時還未完成,其建成部分被項羽焚燒,故址在今西安市西阿房村。
[36]刻深:苛刻嚴(yán)酷。
[37]紀(jì):治理。
[38]收恤(xù續(xù)):收容,救濟(jì)。
[39]遁:欺瞞。
[40]陳涉:即陳勝。湯:商湯王。武:周武王。
[41]“奮臂”句:原無“臂”字,據(jù)《史記》補(bǔ)。大澤:大澤鄉(xiāng),在今安徽宿州市西南。公元前209年,陳勝在這里組織起義。
[42]牧民之道:原作“牧之以道”,據(jù)《史記》改。牧:統(tǒng)治。
[43]正:通“政”,治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