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是一本2019年讀書兼思考的隨筆日記。
內(nèi)容涉及歷史、地理、哲學、人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科學和技術等?;蛘撝?,或綜而述之。并且記錄了對時事、學術及思想方面的一得之見,以及家庭生活、日常工作中的見聞和感悟。
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雖然已過中年,閱歷也不少,但自感理解和參悟的能力依然欠缺,只能算是“隙中窺月”。過往也讀過不少書,自己撰寫、編著和主編的書也有十幾種,但都是科學技術方面的。為了更有效地提升人文素養(yǎng)及避免自我惰性,在2019年開始堅持讀書和做筆記,深切體會到開卷有益。筆記可以提高讀書和學習效率,能夠在學習前人思想的過程中,將自身的經(jīng)歷和感悟與其融會貫通,從而不斷錘煉自己的認知和思想。
朱子在《語孟綱領》中說:“講習孔孟書??酌贤?,口不能言。須以此心比孔孟之心,將孔孟心作自己心。要須自家說時,孔孟點頭道是,方得。”
讀書是自我提升的一門藝術,是一生的修行?!墩撜Z》如飯,《孟子》如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和思想光芒就根植于這些國學經(jīng)典之中?!对娊?jīng)》的“思無邪”就如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源頭的涓涓細流,穿越歷史迷霧,一路潺潺而來,洗滌著人們的心靈。三教九流各領風騷,不同時代此消彼長,不乏門戶之爭。但也有如文中子者,提出“通其變”而非“執(zhí)其方”的先見之明。
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思想大師。我讀了幾本梁任公和辜鴻銘先生的著作,內(nèi)心充滿敬意,既感嘆梁任公“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的仗義情懷,也折服于辜鴻銘先生所倡導的具有“純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的《中國人的精神》。兩位先生的見解,也是在歷史與現(xiàn)實、東方與西方的交匯與碰撞中提煉出來的。
中華文化攜三教之長,集九流之粹,到了近代又吸收和消融其他文化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這是中國的軟實力。翻開經(jīng)典,多讀多思多記,可以消除浮躁,凈化心靈。要做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于歷史,讀了一些明、宋及近代歷史的書籍和人物傳記,記錄了個人的一窺之見。從《萬歷十五年》中,感受了明朝在“四方來朝,縱橫天下”狀態(tài)下的危機所在,從傳記《王荊公》中,又哀嘆于王安石在士林朋黨的高談闊論中特立獨行,最后發(fā)出“自古功名皆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的悲壯呼喊;讀《宋徽宗》,對北宋王朝“永惟三代以來,莫如吾宋之盛”卻遭遇“靖康之恥”不由扼腕而嘆。近代史是熱門話題。我尤其對“天朝上國”從“目空一切”到“自慚形穢”,最終夢斷“甲午”,感觸至深。對當今一些學者將歷史娛樂化的傾向甚為焦慮。
閱讀歷史的同時,我也關注新聞。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就如同我在寫這篇序言時,中國人民正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場與病毒的戰(zhàn)爭印證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必將在歷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至于香港動亂、中美貿(mào)易戰(zhàn)、孟晚舟事件等,自始至終與西方國家試圖遏制中國不無關系。而學術不端和形式主義,都是阻礙中國發(fā)展的重大問題。
《禮記·學記》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好書拆為己用,也愿與讀者分享,拋磚引玉。而書或新聞看得多了,心中的想法就噴涌而出,所思所想灌注于筆尖一蹴而就。這就難免許多觀點和說法屬于膚淺或管窺之見,至于用詞表意或多有錯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康耀紅
2020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