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過,便不曾離開
黃磊曾唱過一首名叫《年華似水》的歌。他的歌不算多,這一首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在輕描淡寫的曲調之間,似水的情愫流淌出來,成為了時光匆匆流逝之后的記憶。
把“年華似水”四個字調換一下,就成了另外一首歌——劉若英的《似水年華》。
“奶茶”劉若英的歌曲很多很多,這一首一如她一貫的風格,曲調寧靜,歌詞溫潤,把心中對感情的渴望和依戀表現得毫無保留。
這兩首歌所表現的那種意境,很好地詮釋了十年前由黃磊和劉若英共同出演的電視劇《似水年華》,也很好地詮釋了《似水年華》的拍攝地——烏鎮(zhèn)。
當黃磊的才華、劉若英的氣質與江南古老、清靜的烏鎮(zhèn)交融在一起,《似水年華》就成了一部劇情如水、臺詞如詩的電視劇。在電視劇中,烏鎮(zhèn)呈現出來的是它的東柵景區(qū),一片由書館、雙橋等充滿文藝氣息的景致和江南特色的民居古宅構筑出的水鄉(xiāng)。東柵是沿著河流的一條老街,景區(qū)不大,但是凝聚了江南水鄉(xiāng)的一切元素,老街都是原生態(tài)的,如今依然住著很多當地的居民。
烏鎮(zhèn)多雨,若是來東柵時恰逢下雨,便是最幸運的。雨中,走在東柵的老街上,身旁的民居的墻壁、門窗都浸染在一抹水洇之色中,使古建筑更散發(fā)出經年的味道。老街的石板路距離水岸僅一步之遙,當木舟泛過,船槳掀起的水花與空中飄蕩的雨絲匯在一起,濺到身上,撲到臉上,那一刻,人與水鄉(xiāng)徹底地觸碰到一起。
有水的地方就會有橋,而柔美的水,必定有柔美的橋來配。逢源雙橋是東柵最有故事的地方了。橋上有一廊棚,中有格擋,將橋分為左右兩邊,按當地說法走雙橋有“男左女右”的習俗,上下走兩遍橋,才能將橋的兩半走完。這邊的左,便是那邊的右,上下之間,左右逢源,這就是這座橋叫做逢源雙橋的原因。“似水年華”電影中的男女主人公因橋而生的感情故事,為這座橋增添了更多的寓意。
倘若依循這樣的習俗,男走左,女走右,戀人執(zhí)手過橋則也需要各走一邊,分別在不同的空間內感受橋上橋下的景致,這或許多少有些遺憾,但使人懂得了牽手的可貴。若是獨自過橋,則會讓人心生期待,當走上這座橋時,沒準在對面,會有一位有緣人正款款走來。
其實,走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無論周遭的景致多么真實,內心都會產生一種不真實感。你會覺得一切都是虛幻的,現實中似乎產生不了這么細膩到令人如癡如醉的環(huán)境。東柵的一切,就像是造夢師造出的空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水一橋都如同夢境般唯美。這正是旅行中最求之不得的一種感覺,因為,人能主宰現實,做什么,不做什么,可以選擇,可以放棄,但是,人主宰不了夢境,無法控制夢境中出現的人與事物。而烏鎮(zhèn)的東柵,卻實現了現實和夢境的連接。每個游人來此之前,會不由自主地在心中編織出一種夢境,而當抵達時,會發(fā)現原來夢境是一種現實。
古鎮(zhèn)的魅力在于它的綿延的生命力和帶給人們的不同體驗,東柵只是烏鎮(zhèn)的一部分,是烏鎮(zhèn)最早對外開放的景區(qū),后來開放的烏鎮(zhèn)西柵景區(qū)則面積更大,內涵更多,感受也更為豐富。
西柵景區(qū)面積有近3.5平方公里,由12座小島、72座橋構成,貫穿西柵的東西老街長1.8公里。從規(guī)模上來說,烏鎮(zhèn)的西柵在中國的古鎮(zhèn)中獨樹一幟,如此全方位地展現出古鎮(zhèn)之美,則是有賴于它的規(guī)劃。西柵的規(guī)劃中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核心:一是修舊如舊,在原有明清古建筑的基礎上,將居民遷出,最大限度地恢復當年古鎮(zhèn)的風貌,用于古鎮(zhèn)建設的一磚一瓦、一石一碑、一梁一柱都是花費很大努力,從各地收集來的原始材料;二是整體構造,景區(qū)內的景點、酒店、民宿、餐廳、商鋪都由景區(qū)統(tǒng)一安排、統(tǒng)一管理,合理的搭配與布局使老街在全面展示了歷史、民俗、文化,讓游客可以住下來、待下去,很好地規(guī)避了千篇一律或凌亂無章的商業(yè)化。與東柵不同,在西柵可以停留下來,住在沿河的民宿,或是住在極具江南特色的酒店會所,用足夠的時間去感受西柵的美。
假如把烏鎮(zhèn)看作江南女子,東柵就是小家碧玉,擁有江南一貫的細膩、溫婉。人們所熟知的江南性格,在東柵能一眼便尋得到,但也正因為如此,這種特點,在眾多的古鎮(zhèn)中都會有類似的特點。西柵則是大家閨秀,既清新雅致又內涵豐富,這般的內外兼修則是不容易見到的。
行走在西柵,就如同在感受這位江南大家閨秀的容顏和內涵。從景區(qū)中心進入西柵,需要坐船過湖才能到。走過很多地方,我不得不承認,凡是坐船才能抵達的景區(qū),往往更多一份柔美。西柵同樣不例外,船行片刻,下了安渡坊碼頭,沒走出幾步,就是一片染坊,十余米高的木架上,掛滿了藍花布。那花花布如水般地自然垂下,開啟了西柵柔美的序幕。
在古代,水路交通的發(fā)達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座城市地位的高低,古鎮(zhèn)也是如此。昔日烏鎮(zhèn)地處二省三府七縣的交界處,河道密布,四通八達,也因此烏鎮(zhèn)成了商業(yè)興旺繁盛的地方。進入西柵景區(qū),往南不遠有一個水上市場,那就是當年四里八鄉(xiāng)村民匯集的市場,村民們會在清晨搖著船出來趕早市,把蔬菜和家畜帶到集市上來買賣,如今這個水上市場保留了當年的地理格局,也有一些村民在這里販賣一些蔬菜水果,倘若有興致,你可以在水市場買一些菜,到民宿的房東那里,請房東做成當地的家常小菜,感受水上生活的美滋美味。
西柵的水系密集,橋梁自然是景致中最常出現的。在諸多的橋中,有一座橋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那就是雨讀橋。因為烏鎮(zhèn)的很多橋梁都是石橋,而雨讀橋則是石和木結合修建而成的橋,橋墩、橋面是由石頭砌成,橋上則建有木質亭閣,上面懸有雨讀橋的石刻。這構造使這座橋不僅成為交通道路,更成為一個上好的休憩之處。坐在橋上,憑欄倚靠,無論是看幾頁書,還是觀幾眼景,都是無比靜謐愜意的享受。在這樣的光景下,可以想象出當年的烏鎮(zhèn)文化底蘊豐厚,有濃郁的辦學讀書風氣,那些農家子弟,在耕作間歇,會時常在雨讀橋上遮陽避雨,用心讀書。盡管時光流逝,但橋仍然安在,橋下的流水依舊潺潺,在流水之間,當年的氣息被完整地留存了下來。
雨讀橋是烏鎮(zhèn)眾多橋梁的代表,這些精致、小巧的橋梁點綴在河水、民居之間,使這里成為“小橋流水人家”最完美的寫照。當沿著這柔美的風景從東到西,到了西柵西北部的景區(qū)邊緣時,視線就會從細水流淌之間轉移到一片煙波浩渺的開闊之景上,這景致就是京杭大運河。隋朝時開鑿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最長的古運河,全長2700余公里,它北連海河,南接錢塘江,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成了一體,烏鎮(zhèn)就位于運河的南起點一百多公里處。繞過烏鎮(zhèn)最西邊的白蓮塔,大運河由西向北拐了一個大彎,似張開懷抱擁抱著富庶的烏鎮(zhèn)。我來到此地時,剛好是傍晚,夕陽的余暉灑在大運河上,水面波光粼粼,那種景致是意料之外的,因為從未想過在細膩的烏鎮(zhèn),也能見到如此的壯景,不同時空在此銜接,雖風格迥異,但組成了渾然天成的交集。
在西柵景區(qū)的核心位置,有一個昭明書院,昭明書院得名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眾所周知《文選》是我國第一本詩歌散文選集,而此書就是由蕭統(tǒng)編輯整理的。昭明書院內現藏數萬本有關文化、歷史、藝術、社科等內容的書籍,并有像拂風閣這樣讀書、品茶的場所。游人在這里可以安靜地閱覽群書,拂風閣的設計不僅增添了烏鎮(zhèn)的文化氣息,更填補了國內諸多旅游目的地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從南朝到現代,從北岸到南岸,烏鎮(zhèn)的文化“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西柵河南岸的靈水居,是小鎮(zhèn)里一處仙境一般的園林,在這一塊充滿靈氣的地方,長眠著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茅盾先生。烏鎮(zhèn)是茅盾的故鄉(xiāng),他1896年出生于此地,他的父母都是有著開明思想的人物,因此,茅盾幼年時就讀了私塾,8歲時入烏鎮(zhèn)立志小學讀書,之后還進入到值材高級小學,直到13歲時離開烏鎮(zhèn)去往湖州。在后來的幾十年中,茅盾始終處于中國文學界的前沿,他創(chuàng)作出了《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等一大批文學巨著,而以他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學獎”則成為中國文學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如今的烏鎮(zhèn),已經成為茅盾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
應該說,茅盾的文學成就與他身上所流淌的烏鎮(zhèn)血液和孩童時期所受到的烏鎮(zhèn)文化的熏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種作用是相互施予的。如今烏鎮(zhèn),也將先生的文學氣質繼承了下來,發(fā)揚了出去。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jié){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p>
這是另外一位生于烏鎮(zhèn)、歸于烏鎮(zhèn)的文學大師木心先生的一首詩《從前慢》。漫步在烏鎮(zhèn)的青石板路上,對這首詩的感觸將更為深刻,那些所有能夠將人們從喧囂浮躁中還原到純凈安詳狀態(tài)中的地方,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世外桃源氣息。
烏鎮(zhèn),就是如此。
其實文化氛圍突出的烏鎮(zhèn),它的歷史由來卻是與武有關。烏鎮(zhèn)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但流傳最廣的,是為了紀念唐代的烏贊將軍而得名。那是在唐憲宗時,各地官吏紛紛割地稱王,浙江地界也有官吏起兵反叛。當時的烏鎮(zhèn)出了個英勇的將軍,名叫烏贊,人稱烏將軍。烏將軍忠君愛國,驍勇善戰(zhàn),受到皇帝敕令后率兵討逆,英勇捐軀。后來,為了紀念烏將軍,當地百姓集資建造了烏將軍廟,烏將軍成了烏鎮(zhèn)的地方保護神。如今的將軍廟就在西柵西南的一處靜謐之地,威嚴肅穆。
這文武交織的烏鎮(zhèn),與我對烏鎮(zhèn)“大家閨秀”的印象是一致的。大家閨秀就在于她不僅擁有琴棋書畫的雅致修養(yǎng),也具有重情重義的大氣情義。在烏鎮(zhèn)的民俗體驗中,也有著很多快意的元素。烏鎮(zhèn)有兩種酒很有特色—三白酒和雄黃酒。三白酒味道香冽,雄黃酒后勁十足。烏鎮(zhèn)當地的特色菜很多,讓我覺得很有特色的菜品也有兩種,一道是紅燒羊肉,一道是老豆腐。除此之外,烏鎮(zhèn)還有一種特產,就是西柵“敘昌醬園”產出的豆瓣醬。
“來過,便不曾離開”。這是烏鎮(zhèn)的宣傳語,也是烏鎮(zhèn)留給我最大的感受。
我去過烏鎮(zhèn)兩次,不少亦不多,但烏鎮(zhèn)留在我心中的烙印卻如同相逢過多次一般的深刻。這些年來,烏鎮(zhèn)成為我向親朋好友推薦最多的目的地。而我自己,除了對烏鎮(zhèn)的景致印象深刻之外,也留存著一些有關烏鎮(zhèn)的美好記憶。
在我家中墻上的展示架上,擺了一幅鑲嵌在畫框里的絲綢旗袍,那是當年我從烏鎮(zhèn)帶回來的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
江南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fā)源地,烏鎮(zhèn)素有“絲綢之府”之稱,水一樣的土地適合種桑養(yǎng)蠶,水路的發(fā)達更成就了烏鎮(zhèn)絲綢集散中心的地位,在清代中晚期,烏鎮(zhèn)的絲綢業(yè)達到鼎盛,一時間誕生了數家聲名卓著的絲綢老店,在西柵景區(qū)的西南角,就保留著誕生于光緒年間的益大絲號。如今的益大絲號由商品區(qū)和作坊區(qū)構成,在商品區(qū),出售有各種精美的絲綢制品,更有國寶級的烏錦珍品;而到了作坊區(qū),則能全面地看到從種桑、養(yǎng)蠶、收繭、繅絲到最后織錦的各道工序,讓每一個游人都能夠真切了解到這項傳統(tǒng)工藝的全過程,更能透過工序復雜的織錦機,看到一天只能織幾厘米、“寸錦寸金”的烏錦的雍容華貴。
喜歡一樣東西,往往便想知道它是如何誕生的,當了解了誕生的過程,則會更加喜歡。至今我依然記得,當時走出益大絲號后好久,依然驚嘆于它所展示的絲綢工藝。而驀然回首,恰好看見河畔墻上的古街標志,那木牌上印著的俊秀的幾個字——女紅街,至今令人難忘。
在我家中的茶桌上,一年四季都會放置一盒烏鎮(zhèn)的胎菊。每當打開那藍印花的茶盒,倒出幾粒沁香撲鼻的胎菊沖茶品味之時,心便飛到了千里之外的烏鎮(zhèn)。
產自烏鎮(zhèn)的杭白菊是菊花中的上品,而胎菊更是杭白菊中最上品的一種。胎菊是在杭白菊花朵未完全張開的時候摘收下來的,并且是頭兩次采摘的質量最好。經過精心的加工后胎菊具有獨特的味道。正因為此,胎菊比普通的菊花,在解燥清火、解渴生津、養(yǎng)肝明目、健脾和胃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每年的春季,我都會托烏鎮(zhèn)的朋友,寄來幾盒初產的胎菊,分與親友。我也特別將胎菊推薦給能看到這文字的朋友,愿你們能如我一樣,品味到烏鎮(zhèn)獨有的芳香。
寫了這么多,其實關于烏鎮(zhèn),無需做太多攻略式的介紹,無需告訴你該怎么走,那里有什么,那里的故事是什么。因為在烏鎮(zhèn),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種完全任由自己內心去體驗和感知的路途。
烏鎮(zhèn)景區(qū)的推廣者陳向宏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有人說,晴烏鎮(zhèn)不如雨烏鎮(zhèn);雨烏鎮(zhèn)不如夜烏鎮(zhèn);夜烏鎮(zhèn)不如雪烏鎮(zhèn)。我卻認為,如同斷橋,烏鎮(zhèn)之極美,也非之雨、之光、之雪,而在于這每磚每瓦,是寫滿著歷史的輪回和復興?!?/p>
確如是。
我們在不斷發(fā)現、開辟新的目的地的同時,需要有一個能夠安處我們內心的港灣。那個港灣能讓人滿足,并給人平和,離開那里再出發(fā)時,內心也會有新的積淀。
烏鎮(zhèn),便是這種最好的港灣。
倘若變化不可避免,那就任其自然地美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