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董仲舒

揚州歷代名賢錄 作者:李坦 著


四、董仲舒

正誼明道有鴻儒,能教天人合一途。

傳語當年為相日,辛勞最是董江都。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廣川(今河北景縣)人。少治《春秋公羊傳》,景帝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目不窺園。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林皆師尊之。

武帝時,以賢良對策稱旨見重,拜江都相,佐易王劉非。易王驕橫好勇,仲舒悉心扶持,匡以禮義,進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罢x”

者,人所宜也,與“義”同義。義乃行為規(guī)范,利為寶貨財物;義可養(yǎng)其心,利徒養(yǎng)其身。故“君子喻于義”,而“小人喻于利”;君子守義以明道,小人重利而貪功。此所謂“義利之辯”,乃儒家修身之本,亦君子與小人之分際也。易王受教稱善,從此稍自謙抑,竟無事,以壽終。仲舒后因言災異事下獄,當死,不久赦免。再出為膠西相,自恐久而獲罪,便告病家居,“以修學著書為事”。朝廷每有大事,常遣使就其家咨詢。

仲舒平生論學,推尊儒術,貶黜百家,倡言天人感應,闡釋大一統(tǒng)思想,開此后二千余年以儒學為正宗之局?!稘h書·董仲舒?zhèn)髻潯吩?“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后,六經離析,下帷發(fā)憤,潛心大業(yè),令后學者有所統(tǒng)一,為群儒首?!比鍖W能尊顯百代,仲舒貢獻尤多。以后歷代儒師,皆莫能出其右。西漢此時,儒學已呈南漸之勢,而江、淮儒學興,仲舒有力焉。著有《春秋繁露》80篇,《舉賢良對策》3篇及《士不遇賦》、《山川頌》等,對后世影響極大。其《舉賢良對策》有云:“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蹦酥袊枷胧分匾墨I,其文綱目清晰,首尾一貫,尤為后世朱熹等人所推重。

仲舒為江都相時,有住宅一區(qū),宅內有水井,曰董井。后作軍營。明洪武間,改為兩淮鹽運司公署。宣德間,運使何士英建正誼祠,祀董子。正統(tǒng)間,遷祠于廳事之后。弘治間,畢亨于運司西(今北柳巷內)建正誼書院,后又崇其制,子弟之俊秀者,擇明經士為之師。正德間,運使畢璽徙正誼祠于書院內。每歲春秋之分,由運司官致祭,府縣并儒學師生俱陪祭。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玄燁帝御賜“正誼明道”匾額,正誼祠遂改為董子祠??と嗣糁譃橘t良街,沿街諸巷,街北有正誼巷,街南有大儒坊,皆為紀念董子之重要標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