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兄弟嫌隙
道光帝有九子,第四子為奕,第五子為奕,第六子為奕?,第七子為奕。奕的生母鈕祜祿氏,開始冊封為全嬪,累進為全貴妃。道光十一年六月九日(1831年7月17日),奕降生。十三年,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四年,立為皇后。二十年逝世,時年三十三歲。道光帝親定謚為孝全皇后。
孝全皇后死時,奕只有十歲。孝全皇后把年幼的奕托付給奕?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博爾濟吉特氏開始是靜貴人,后來累進為靜皇貴妃?!百F妃舍其子而乳文宗(奕),故與王(奕?)如親昆弟”。奕?的生母對待奕如親生兒子一樣,因此,奕和奕?也如一母所生的親兄弟一般。
奕繼位后,命奕?為恭親王并兼首席軍機大臣,委以重任。同時冊封博爾濟吉特氏為太貴妃。但自此之后,奕和奕?開始發(fā)生了矛盾。主要分歧點在冊封奕?之生母為皇太后與否這一點上。
奕?對奕冊封其生母為太貴妃是不滿的。因此,他一再奏請咸豐帝應尊靜皇貴妃為皇太后。但是,不知出于何種原因,咸豐帝就是不贊成。對此,太貴妃也是不滿的。
王闿運記載了關鍵的一件事。此事是說,有一次太妃患病,恭親王奕?每天都去探視,咸豐帝奕也經(jīng)常去看望。某天,太妃睡下未醒。咸豐帝來問安,太監(jiān)想要告訴太妃,皇帝搖手示意不要驚動太妃。太妃感到床前有個身影,以為是恭親王奕?,就問道:“你怎么還在這兒。我所有的東西,都已經(jīng)給你了。他(指咸豐帝)的性情不容易了解,不要與他心生嫌疑?!毕特S帝知道太妃誤將自己當成奕?了,就喊了一聲“額娘”,太妃才知道自己認錯人了?;仡^看了一眼咸豐帝,但沒有理他,仍然轉身向內(nèi)躺著,一言不發(fā)。因為此事,咸豐帝對奕?產(chǎn)生猜疑,而恭親王奕?卻不知道。
康慈貴太妃顯然對咸豐帝滿腹意見?!八?指咸豐帝)的性情不容易了解”,是說咸豐帝的心理不易把握,告誡奕?要謹慎小心,豁達大度。即使發(fā)現(xiàn)自己失言了,她仍然倔強地背對咸豐帝一言不發(fā)。這里明顯地表現(xiàn)了她對咸豐帝的不滿,其原因是咸豐帝沒有尊她為皇太后。她感到咸豐帝辜負了她的養(yǎng)育之恩。而這一切,奕?是不知曉的。
奕?沒有因咸豐帝的態(tài)度而退縮,他仍然固執(zhí)地為其生母奏請皇太后的尊號。但直到太妃死時才捕捉到了難得的機會。王闿運記道:“又某一天,咸豐帝到皇太妃處問安,剛剛進門,恰逢恭親王奕?從屋內(nèi)走出?;噬蠁柣侍∏槿绾危вH王突然跪下,邊抽泣邊說到皇太妃已經(jīng)西歸了,但是眼睛還沒有闔上,皇太妃是在等待皇太后的封號。只要得到封號,皇太妃就會闔上眼睛了。咸豐帝聽到恭親王的奏報,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只是說道:‘哦,哦!’恭親王聽到咸豐帝的回答,以為皇上同意了他的奏請,隨即傳達圣旨,讓有關部門申請皇太妃晉升皇太后尊號。有關部門即將申請呈上咸豐帝,咸豐帝見狀不好當眾拒絕,就依照申請批準給皇太妃上皇太后尊號。但是,咸豐帝因為此事對恭親王十分惱怒,即將恭親王逐出軍機處,令入上書房讀書,同時有意減殺皇太后喪葬儀式。并說,這是先帝道光帝遺詔的意思。自此,咸豐帝有意疏遠恭親王,將恭親王視為其他各位一般王了?!?/p>
這是說,沒有得到太后的封號,太妃死不瞑目。奕?巧妙地利用這個機會逼迫咸豐帝表態(tài)。而處境尷尬的咸豐帝既沒說贊成,也沒說反對,卻只說了個模模糊糊的“哦”字,以為搪塞。但乖覺的奕?便裝聾作啞地利用這個“哦”字,再運用軍機大臣的權威,傳旨讓有關人等為太妃上封號。咸豐帝被逼無奈,怕得個不孝的惡名,只好依從了奕?的做法,封她為康慈皇太后。因為奕?的行為有違咸豐帝的初衷,他很惱恨奕?,除減殺太后喪儀外,又處分了奕??!肚迨犯濉酚浀溃骸靶㈧o成皇后崩,上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tǒng),仍在內(nèi)廷行走,上書房讀書。”
這是咸豐五年(1855)七月的事。兄弟失和,奕?被擱置一旁,直到五年后,即咸豐十年(1860)八月咸豐帝在北逃熱河時才又想起了這位有才干有決斷的皇弟。
其實,他們之間的矛盾尚不止此,還可以追溯到他們?yōu)闋幍玫拦獾鄣膶櫺哦Ρ憩F(xiàn)自己的童年。
道光帝對奕和奕?都很寵愛,在傳位給誰的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很費心思。這主要是:
第一,奕的生母和奕?的生母都是他寵愛的妃子。奕的生母鈕祜祿氏,二十四歲時生奕,二十六歲升為皇貴妃,二十七歲時立為皇后,即孝全成皇后,但不幸于三十三歲時突然死去。關于她的死有種種猜測,《清朝野史大觀》載:
孝全皇后由皇貴妃攝六宮事,旋正中宮。數(shù)年崩,事多隱秘。其時孝和皇后尚在,家法森嚴,宣宗(道光帝)亦不敢違命也。故謚之曰:“全”。宣宗既痛孝全之逝,遂不立他妃嬪之子,而立文宗,以其為孝全行出。
這段記載透露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即孝全皇后于三十三歲之死可能是非正常死亡,“事多隱秘”,是說有許多事沒有完全披露。同時又說作為婆婆的孝和皇后尚在,“家法森嚴”,道光帝也“不敢違命”,似乎由于婆媳不和而導致孝全皇后之死。道光帝哀痛孝全皇后之死,而愛屋及烏,遂立孝全皇后之子奕為帝,就順理成章了。
但奕?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也是道光帝的愛妃。兩位愛妃,一亡一在,對待兩位愛妃的愛子就不免躊躇不決了。
第二,奕和奕?各有長短,都是他寵愛的皇子。但最終道光帝選定了奕,這是和他的師傅杜受田的積極擁戴分不開的。
杜受田,字芝農(nóng),山東濱州人。道光三年(1823)進士,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選庶吉士,授編修。督山西學政。十五年(1835),特召還京,直上書房,為奕的老師。二十四年(1844),升任工部尚書,不久就任上書房總師傅。奕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教了十余年。
奕?的師傅是卓秉恬,四川華陽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年(1805),散館,授檢討。充陜甘鄉(xiāng)試副考官。后轉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道光四年(1824)升調(diào)奉天府府丞,兼提督學政。十五年(1835)升禮部右侍郎,十八年(1838)升兵部尚書,二十一年調(diào)吏部尚書,授協(xié)辦大學士,二十四年授大學士,二十五年充經(jīng)筵直講,授體仁閣大學士。三十年(1850)充國史館總裁,授武英殿大學士。卓秉恬認真履行公務,備受嘉慶帝、道光帝乃至咸豐帝的信任,是三朝元老,資深重臣。
可不知什么原因,卓秉恬曾擔任奕?老師的事,《清史稿》、《清史列傳》、《清代七百名人傳》都沒有記載。記載此事的是《清朝野史大觀》。這是疏漏呢,還是別有用意,還是根本無此事,就不清楚了。但筆者認為,《清朝野史大觀》所記應是可信的。
杜受田想擁戴奕,以建非常之勛。因此他仔細觀察道光帝的言行,猜摩他的心理,“微窺上意所在”。一天,道光帝命諸皇子到南苑比賽打獵。奕臨行前到老師處請假,他到上書房時,左右無人,只有杜受田一人在。奕走進書房,向老師長長地一揖。老師問:“要上哪兒去?”奕答:“奉命跟父皇去打獵。”老師俯下身來,耳語道:“阿哥至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騎射,萬勿發(fā)一槍一矢,并當約束從人不得捕一生物。復命時,上若問及,但對以時方春和,鳥獸孕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競爭也。阿哥第以此對,必能上契圣心,此一生榮枯關頭,當切記無忽也?!?/p>
奕很聽話,到了圍場,默默地坐在一旁,侍從們也垂手站立,根本沒有參與校獵。
而奕?因騎射嫻熟,擒獸最多,左右顧盼,洋洋自得。忽然看到他的四皇兄及一干人等都一言不發(fā),一無動作,感到奇怪,便走上前去,問道:“您為什么不下場圍獵?”奕隨機應變地答道:“沒啥事。只是今天有點不舒服,不敢騎馬打獵。”
天黑了,大隊人馬回來了。各位皇子把擒獲的飛禽走獸紛紛獻給道光帝,以博好感。只有奕一無所獻。道光帝感到奇怪,問他是什么原因,奕把杜受田教給他的話一一作答。道光帝聽罷,抑制不住喜悅地說:“是真有人君之度矣?!苯o以高度評價,同時“立儲之議遂決”。
以上是《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這段記載在正史《清史稿》中可以得到印證:“至宣宗(道光帝)晚年,以文宗(咸豐帝)長且賢,欲付大業(yè),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未發(fā)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孽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诖髳偅唬骸苏娴壅咧?!’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8冊,第11673頁)
兩者互證,可以看出,杜受田的密計是起了作用的。但是,道光帝對二位皇子的考察并沒有停止。
道光帝晚年身體衰弱,病魔纏繞。一日,他有意識地召二位皇子入對,想通過親自面試,來決定儲位誰屬。二位皇子知道事關重大,不能掉以輕心,便各自請教自己的老師。
卓秉恬對奕?的才識是了解的。他不假思索地說:“皇上如果問你問題,你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是炫華示才的方針。
而杜受田針對奕的才識不如奕?的特點,教給了奕一個方法。他胸有成竹地說:“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萬不敵六爺。唯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于此位。阿哥唯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边@是藏拙表誠的方針。
二位皇子各依老師的計策而行。其結果,奕取勝。年近七十的道光帝看到伏地唏噓幾至哽咽不能言語的奕,大為感動,情不自禁地說道:“皇四子真是仁愛孝順吶?!庇谑?,儲位遂定。
第三,奕比奕?年長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道光帝有九子:第一子奕緯,在二十四歲的青年時代死去;第二子奕綱,年僅二歲就離開了人間;第三子奕繼,死時也只有八歲;第四子便是奕。由于前三位皇子的夭折,道光帝受到很大刺激。因此,對奕就越發(fā)偏愛,更何況奕又是他寵愛的孝全皇后的兒子呢!奕的才識不如奕?,但奕也不是平庸之輩?!肚宄笆反笥^》就說:“清朝十帝之文學,以文宗(咸豐帝)為最優(yōu)。蓋亦濱洲(杜受田)啟沃之力云。”說他在清朝諸帝中文學最佳,這是諛詞。但咸豐帝朱批奏章的文字頗富文采,同時既能導演,又會登臺,可見他也不是如一般野史所說的木訥之流。道光帝選中他為皇儲,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清朝野史大觀》記道:“宣宗(道光帝)晚年,最鐘愛恭忠親王,欲以大業(yè)付之。金合(盒)緘名,時幾書恭王名者數(shù)矣。以文宗(咸豐帝)賢且居長,故逡巡未決。”(《清朝野史大觀》,上海書店1981年版,第3冊,第46頁)
“賢且居長”,顯然使奕占了優(yōu)勢。道光二十六年(1846),道光帝始下決心,“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日(1850年2月24日),道光帝忽病,次日病情惡化。急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文慶,公啟匣,結果一匣二諭,一為“皇四子立為皇太子”,一為“封皇六子奕?為親王”(《清史稿》,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冊,第708頁)。
當天,道光帝帶著滿意的笑容,“龍馭上賓”去了。
秘密建儲的方法是雍正帝的發(fā)明。雍正帝的父皇康熙帝的公開宣布皇位繼承人的方法是不成功的,雍正帝的繼位是在你死我活的斗爭中實現(xiàn)的。雍正帝吸取了康熙帝的教訓,在繼位不到一年的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宣布了立儲的方法。他宣布道:
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于匣內(nèi),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順治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后,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蚴詹財?shù)十年,亦未可定。(《上諭內(nèi)閣》,元年八月十七日諭)
儲君,即皇太子,只有皇帝一人知道,其人選的設立對其他任何人都是最高的秘密?;实蹧Q定儲君后,親自書寫,藏于匣內(nèi),親自密封。然后在王公大臣的監(jiān)視下,將此匣置放于乾清宮中順治帝御書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后。直到皇帝死前才由皇帝指定的王公大臣拆開金匣,當眾宣讀。此時,該皇子成為皇太子,然后即皇帝位。如皇帝突然死亡,來不及親自布置開匣宣讀,則由皇帝生前指定的王公大臣行其事。
這個秘密建儲的方法是雍正帝的一大發(fā)明,是他總結了前朝建儲的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經(jīng)深思熟慮后提出的。這個方法一經(jīng)實行果然奏效。因為不知道金匣內(nèi)書寫的是誰的名字,諸皇子只能在努力修養(yǎng)自己、努力表現(xiàn)自己上下功夫,也就不在培植黨羽、打擊異己方面出力了。這就保證了政治局勢的穩(wěn)定,有利于皇位的順利更迭。
雍正帝以后的幾位皇帝,如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乃至咸豐帝都是在秘密建儲中取得皇位的,而咸豐帝以后的幾位皇帝因情況特殊沒有實行秘密建儲法。
然而,金匣中應該是只有一道朱諭,一匣二諭則是道光帝的首創(chuàng)。道光帝在立儲時,心情是矛盾的,一匣二諭就是這種矛盾心情的產(chǎn)物。封奕為皇太子,但也立奕?為親王,這使道光帝左右為難、躊躇不決的心態(tài)得到了某種平衡。
總之,以奕及其老師杜受田為一方,以奕?及其老師卓秉恬為一方,在皇位的繼承上,進行了有節(jié)制的講策略的明爭暗斗,其結果是奕一方占了上風。但是,暗斗并沒有使雙方失和。當奕被宣布為皇太子時,奕?也乖覺地承認了現(xiàn)實,并俯首稱臣了。而奕也不失大度地親封奕?為恭親王。然而,奕與奕?終究是有嫌隙的。一旦氣候適宜,這個頗深的嫌隙便會成為影響政局的重要因素。
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講講逃到熱河避暑山莊的咸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