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人家
一方水土
閑情逸致是一種傳承。
隋唐時分,長安是政治中心,與長安比肩的是“揚一益二”,也就是揚州、成都(當時叫益州)兩個商業(yè)大都市,類似現(xiàn)在的“北上廣深”吧。可能是揚州城太繁華,太好玩,太休閑了,以至于隋煬帝三下江都,最后玩的把命擱在了那。不爭的事實是,揚州作為隋唐消費性城市的不二魁首,其地位長期難以撼動,直到清朝末年,還是鹽商富豪和文人雅士們歡樂風雅的天堂。物轉(zhuǎn)星移,時至今日,揚州城雖風光不抵當年,但“白天皮包水(吃早茶),晚上水包皮(泡澡)”的舒緩生活節(jié)奏,揚名華人世界并經(jīng)常包攬國宴的淮揚菜系,依舊在為揚州人善休閑、會享受提供注腳。
揚州東郊的江都,是古老淮河與萬里長江的交匯處,西瀕京杭大運河,素有“江淮之都”的稱號,唐詩《春江花月夜》描述的就是這里的景象,詩人張若虛因這首詩獲得了“孤篇蓋全唐”的美譽,我想,那是因為這位揚州老鄉(xiāng)把他的家鄉(xiāng)寫得太逼真、傳神,美麗的不可思議了吧?民國十一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四這一天,我的父親就出生在這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水鄉(xiāng)?,F(xiàn)在想想,父親真是個會生活,會享樂的家伙!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寬裕或是窘迫,他總能夠發(fā)現(xiàn)和抓住生活中的光亮,不失時機地享受這些甘甜美味。
我不曉得“食為先”這個詞究竟出自何處,但絕對是淮揚人家生活的永恒主題。我父親呢,最多十歲的光景,便會優(yōu)雅、消停地以吃早茶打發(fā)時光。祖上家境困難,為謀生,曾祖父于清朝末年拖著四兒一女,從水鄉(xiāng)興化縣劃船來到江都丁溝投靠同姓地主“十太爺”,租種田地。父親出生那會兒定是貧農(nóng),六歲時母親撒手人寰,勉強讀了兩年私塾,后跟同姓地主小大先生當書僮。這小大先生是個優(yōu)哉游哉的主兒,仗著家有良田百畝,丁溝街上又有幾處鋪子,每天都在街上逛悠,跟人談詩論畫,或泡澡修腳、打幾圈麻將紙牌,這當兒,他便照例讓我爸到一家飯店吃茶食等他。起初,父親總是換著大肉、排骨、鱔魚等不同澆頭吃蓋澆面,漸漸,也學會了大人模樣,點了燙干絲、蟹黃包和開胃醬菜,泡一壺綠楊春,老嘎嘎地吃起了早茶。更有甚者,一年春天,看著一位農(nóng)民在飯店門口叫賣新上市的蠶豆,便嚷著要伙計用他正呷著的腌菜炒一把蠶豆,那黃澄澄的腌菜絲配嫩綠綠的蠶豆瓣色香味齊全,極為爽口,這道菜不僅成了父親一生下飯佐酒的菜肴,也是我們記憶猶新的兒時美食。當然,少不了每月小大先生會扔一塊大洋給飯店,聽父親講當時一塊銀元的購買力相當驚人。
舊京夢憶
休閑和享受是需要物質(zhì)基礎的,淮揚人家似乎也有創(chuàng)業(yè)的習慣。那當兒,最容易淘金的地方是上海,奔那兒找生活的人都叫“上上?!?,像山東人“闖關東”一樣。我大伯是家中老大,比俺爸年長十五歲,更多考慮的是“窮則思變”的家政大計,于是乎撇下一家老小到上海一個汽車公司學徒。乖乖,交通運輸業(yè)現(xiàn)在都叫現(xiàn)代服務業(yè),那時該多前衛(wèi)而富于眼光?不像我?guī)讉€舅舅,跑到上海天目路當皮匠,一生沒出息。多少年后,大約日偽時代吧,大伯手攥積攢的大把銀元,跑到南京開了家“華森汽車行”,自己做起了老板——大伯真是個厲害的角兒,他很清楚大上海官僚資本行業(yè)壟斷,所以溜到南京這個“大蘿卜”城市開辟市場來了。未幾,已成小伙子的父親也追隨兄長來到南京,先學開車,成家后分得股份,自立門戶,開起了“森泰汽車行”。那時這行當叫“玩車子”,玩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華森”和“森泰”字號下已有幾十輛汽車,其間不乏美國道奇等硬頭貨。車多,汽配和維修需求量自然加大,大伯瞅準時機,又在長江路195號新開一家“金陵輪胎行”,把江都鄉(xiāng)下本家子弟悉數(shù)招來打理和務工,既為自家運輸提供快捷的維修保障,又大肆承接其他汽車行的修配業(yè)務,生意火爆,“二森”產(chǎn)業(yè)達到鼎盛。
“我這把老骨頭,總不能就扔在這里吧?”人老思故土,祖父總是這樣念叨,潛臺詞兩個兒子自然明白,于是又在老家丁溝平橋,購置了數(shù)十畝良田,打算年老鄉(xiāng)居時,建造一片莊園。
如今房價高,房產(chǎn)似乎成了一個人財富的唯一象征。其實那會兒,光俺家“森泰行”就小有規(guī)模,房屋是典型的“前店后場”格局:中山路139-1號門面房用于業(yè)務洽談和賬房,大馬路后面的盔頭巷則是俺家住房、院落兼停車場。
“哎,爺爺二十啷當歲就在當時的京城當上老板了!”面對兒子嚷著要我繳首付、替他買房子,我每每教訓道:“可你現(xiàn)在還是伸手一族?!?/p>
兒子不客氣地反駁:“那你呢?”我不再言語。是啊,父輩的經(jīng)濟頭腦就沒傳給我,我似乎一直都在告貸還款中周旋,莫非果真一代不如一代?
公私合營成立了聯(lián)營處,父親當上資方經(jīng)理,大伯混了個閑差“照料員”。比起當年鄉(xiāng)間的小書僮,父親美食生涯的檔次和精細程度都達到了頂峰。那時家中還有工人,晚上收工后,照例擺上流水席,先是工友及家屬們?nèi)遄?,早吃早歇第二天好開工;接著是家里人幾桌,當時外公和姨母舅母眾表姐一大家人常年住這。聽母親說,那個生于光緒九年的老地主——我的祖父,鄉(xiāng)下田產(chǎn)在他名下——習慣飯前來巡視一下俺家的伙食,叮囑不要浪費,不可過多勸酒勸菜?!皦蛴檬戮土T了!”他反復嘮叨著這句話,體現(xiàn)出對早年艱辛生活的難忘懷,而他自己卻不在這兒用飯,因為在大老板(大伯)家,俺祖父有自己的小灶。
據(jù)說,當時每頓飯沒十多道菜拿不下來,吃的都是鯽魚肚塞斬肉(肉糜)、蛋餃、扒燒整豬頭、紅燒獅子頭等維揚風格大菜,大人孩子個個吃的嘴里流油,外公幾乎頓頓對母親感嘆:“姑娘啊,這個日子嫌好不嫌丑呀!”陶醉在“吃的好說的好”的忘我境界。
就是這樣豐盛的伙食,父親也是不屑一顧的,他會獨自踱到離家咫尺之遙的老廣東、同慶樓和曲園酒家,品嘗粵、魯、川等菜系的不同風味,當然,更多時候他喜歡跑到位于魚市街的中華樓和夫子廟的邵復興菜館(江蘇酒家)享用地道的京蘇大菜。春天,菜肴多半是“炸八塊(仔雞)”“燉生敲(鱔魚)”,外加一個蛋包飯,慢條斯理地呷著老酒,吸著“白錫包”或“大英”“大炮臺”等大牌香煙。直到幾十年后的今天,我才從袁枚的《隨園食單》中發(fā)現(xiàn)“炸八塊”這道菜的工藝,并請高手嘗試烹飪,確系美味。至于吃“燉生敲”,也有說道。新中國成立前,南京號稱天子腳下,但治安不靖,時有地痞無賴敲詐生意人。為圖安穩(wěn),當時商號的普遍做法是設法弄一張大幫會的帖子或什么牌牌掛在店堂,用“黑吃黑”的辦法,嚇阻小流氓的騷擾。父親為此托人請過珠江路赫赫有名的安清幫老大穆老太府里的管事吃過飯,那管事通吃江湖,最喜“燉生敲”,父親初嘗,眼界大看,以后便好上了京蘇大菜。秋天呢,清蒸陽澄湖大閘蟹、莼菜湯、鱸魚——有時還是稀罕的松江四鰓鱸魚——是父親每天佐酒的盤中餐。
如今的社會講究吃個新鮮、吃個生態(tài),其實俺爸那時就好上了這一口,起因是祖父“日子富裕倍思親”,要兩個兒子去尋找他唯一的姑媽及其后人。祖父的姑媽從興化走出,嫁給天京城太平天國某王爺,天京失陷后,這個王妃逃到中山門外余糧莊改嫁孫姓人家以避禍。倘若王妃活著至少近百歲,俺爸和伯父跑了多趟,也沒打聽到同姓的老太太,整個莊子里孫姓極多,更難確定“王妃”的后人是哪一脈。人沒找著,父親卻帶回村里種植的鮮嫩蔬菜、新茶,尤其是一種“瘤瘤菜”跟毛豆肉絲炒食極鮮,搭酒下飯兩相宜。新茶也很棒,喝進嘴里很醇厚,好像有層薄薄的油膩感。此后年年開春父親都親自駕車去采買,平素莊戶們也常送些新鮮蔬菜、大米進城,定期跟“森泰行”結賬。記得上世紀末,一次我泡新茶給老爸喝,他驚喜地嚷道:“余糧莊、余糧莊的?!蔽壹毧床枞~聽,原來是中山陵園產(chǎn)的茶,怪道呢!
父親是喝慢酒的主兒,一頓飯常常花去個把時辰。長成后,一次看他慢悠悠地抿酒,我禁不住好奇地問道:“俗話說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賭錢,您為何有心思一個人喝?”
他的回答可以說別開生面,且影響了我的一生。只見他淡淡一笑,順手夾起一筷大煮千張絲:“古來催工不催飯。干活要快,那是養(yǎng)家糊口的玩意兒;吃飯要慢,那是享受,好味道是嚼出來的!人有六欲,好酒菜最讓人舒坦,在好心情中想些事情,也最容易想通想順想透……”
這簡直是毛主席“紅燒肉補腦子”的又一翻版。我能想象自斟自飲的父親,業(yè)主時想的是壯大產(chǎn)業(yè),務工時想的是順利養(yǎng)大幾個孩子,而在這一過程中,他是那么沉湎和盡興,看不出究竟是為了思考而大啖美食,還是有了美食才引發(fā)了思維活動。以后我發(fā)現(xiàn),父親在許多事情上,因與果、目的和手段都是一碼子事,這可能正是會休閑、善休閑、生活即休閑的超脫胸襟吧?
隨遇而安
有個挺有意思的小插曲?!拔母铩焙笃冢以谑校ìF(xiàn)金陵中學)讀高中那陣,開展了“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特別是總理去世后的那個春天,批鄧的調(diào)子越來越高。回去后我把這些情況告訴了恰巧在家公休的老爸,他一邊侍弄著那輛由老式腳踏車改裝的輕騎,一邊很認真地聽完我的講話,然后說道:“去,到你們學校替我挖點蚯蚓來,明天我要釣魚!”
我很感意外,因為自打老鄧實行整頓以來,老爺子十二萬分的擁護,特別是對子女頂職、技術革新的主張贊不絕口,這回咋這么冷漠?于是沒好氣地回敬道:“您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顧吃喝玩!”事后,我也內(nèi)疚,歷經(jīng)運動的父親,當時只是表現(xiàn)出一種穩(wěn)健而已,其實在他內(nèi)心比哪個都恨“左傾”,因為他那套休閑生活方式就很難見容于當時苦行僧般的“無產(chǎn)階級人生觀”。
上世紀五十年代晚些時候,政府采取贖買政策,將企業(yè)私營股份收為公有,每季度付一次定息,父親由老板變身為位于揚州專區(qū)六合縣的江蘇第35汽車隊工人,月薪80元,森泰行的工人大多分配到南京、連云港等省內(nèi)長途汽車站工作。不過,打我懂事起,就覺得雖然家境困難,父親的生活依舊精細、有序而充滿情趣。小時候,我常去他們汽車隊小住,吃飯時他總是打飯讓我先吃,他繼續(xù)加會兒班,等我吃好玩開了,他才在宿舍里點燃酒精爐,溫好飯菜,拿出一只約摸二兩容積的玻璃酒杯,倒上酒瓶上貼有飛天標識的白酒,美滋滋地小酌起來,酒后,照例從床下摸出一枚雞蛋,在剩菜里兌上開水,打一個香噴噴的蛋花湯,硬是吃一大碗米飯!定時定量,從不茍且,數(shù)十年如一日?,F(xiàn)在看來,這不獨是“好一口”,而且更具養(yǎng)生意義。
他是個好工人,車鉗銑刨無一不精,連縣公安局的警車、摩托也常常找他修理和保養(yǎng)。他最擅長制作獵槍,經(jīng)常和學校的一位余老師去盱眙山區(qū)打野雞野兔,回來下酒。他做的獵槍除了自用和送人,也時常拿回來放在中山路新華日報社隔壁的一家舊貨行標賣,一支槍常賣到40元,而那時一個成人的月生活費才8元左右。每賣掉一支獵槍,我都歡呼雀躍,父親會讓我敞開肚子飽食帶有蝦仁香菇鮮味的廣式餛飩,或是三星糕團店的鮮肉大麻團,而我?guī)讉€哥哥是享受不到這一待遇的。父親呢,則會享用久違了的“燉生敲”,并去匯文里又新澡堂雅室泡個盆浴,做個全套下活,在那個年代,這玩意可是頂級休閑。
如果有人說“乃翁”只會玩些漁獵等老掉牙的休閑項目,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對“家尊”的評價是:文化不高,聰明異常。對許多新技術、新玩意兒他都極具興趣,且在第一時間玩得精熟。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晶體管收音機一出現(xiàn),他就玩開了,從單管機到八管機、調(diào)頻調(diào)幅,玩得風生水起。他賣獵槍的大部收入都投到新街口攤販市場(現(xiàn)金陵飯店所在地)買無線電元器件,應朋友、同事和領導之托裝配了無數(shù)個收音機,且負責維修,服務態(tài)度特好。后來,車隊干脆把擴音機、電視機、投影機等所有新購置的電子設備都交給他維護和管理,還讓他干上車隊技術革新小組組長,每年度的“先進工作者”桂冠幾無懸念地落在他頭上。毫不夸張地說,俺爸硬是靠他的小聰明和小技術,逆襲了那個時代很臭的“資方”身份。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計算機開始普及,父親雖已過了古稀之年,但每次我們兄弟回家探望,他都扯著我們衣袖,喋喋不休地打聽計算機種種,我想,倘不是他年事已高、老眼昏花,沒準真會親手裝一臺486或586呢!好在,我二哥繼承了他的衣缽,從玩無線電起家,后來成為水利界一位小有名氣的教授級計算機高工,當然,這已經(jīng)是后話了。
多少年后,當我從事經(jīng)濟管理,經(jīng)常接觸到“附加值”這個術語時,終于悟出,其實俺爹做啥事都有多重意義:做獵槍原本是為了休閑,卻又成了創(chuàng)收的渠道;玩半導體是出于新奇,但又是他交友的平臺。那時,家里要是添個家具、搭個防震棚什么的,父親跟朋友們言語一聲,木料、油毛氈等建筑材料立馬源源而來,最后多的都送鄰居了。南京往蘇北的交通,只要是省汽運公司的客貨車,父親都能送人免費搭乘,行業(yè)人脈極廣。
聽媽媽講過去
我在家居小,兄長們初中畢業(yè)或插隊或當兵或進廠,我跟俺娘待的時間最長。父親仙逝后,母親一人生活,住在單位補差分給我的三牌樓頌德里老式套房里。她吃飯圖省事,常常熬鍋粥吃幾頓,或下口面條將就,我擔心她營養(yǎng)不良,每周無論多忙都要去幾趟,兒子一來,她就喜滋滋地忙開了,雞鴨魚肉不厭其多,瓜果點心不厭其好,自己也順便平衡一下飲食。她有幾道維揚口味拿手菜,尤以青菜小肉圓、千張結燒肉和燉豬腳爪湯見長。這會兒,我習慣慢慢地品酒,聽她說些陳年往事,腦海里還不停浮現(xiàn)小時候發(fā)熱依偎她肩頭、急急往兒童醫(yī)院奔走時的情景。聽她嘮叨是種享受,滿足了我“從哪里來”的好奇心。
俺外公是丁伙鎮(zhèn)華家莊著名的“孫大膽”,當年軍閥混戰(zhàn),鄉(xiāng)下常鬧土匪,夜里圍住農(nóng)家院落,發(fā)發(fā)狠話,敲打下明晃晃的長矛大刀,農(nóng)戶大都溫順地從窗口扔出些銀錢、米面,土匪也知放水養(yǎng)魚,并不進屋連鍋端,得些外快就走。一次沖到俺娘家,外公不吃這套,緊閉門窗大罵。土匪惱怒,門被撞得咚咚響,才七八歲的母親在外婆懷中嚇得嚶嚶地哭,當時幾個舅舅都在上海灘討生活,家中只有外公一個年過半百的老爺們,真夠懸的。好在外公全無懼色,用張八仙桌頂住大門,手持魚叉,一邊還高喊:“胡之湘,開槍!”聲音響徹夜空,這胡之湘是本村大地主,家中有槍,隨著幾聲清脆的槍聲,土匪膽怯了,用侉子話回應道:“你們開吧,你們開吧!”還是惶然撤退了。
“公公太漢子啦!”我一口氣喝光了碗中黃酒,感嘆道,“我咋不傳他的代,膽子嗎???”
“膽小點好,小點好!不闖禍?!蹦赣H急切地說,看著她滿頭銀發(fā),我心里嘀咕,兒子早過不惑之年,她還在操心……
尤其使我清風撲面的是,俺娘講的都是信史。文物普查或筆錄史實,一般忌諱采訪讀書人,他們在敘述中總愛合理想象甚至添油加醋,有著很強的主觀印記。俺娘只在新中國成立后讀過幾天夜校,屬半文盲,考慮事情多為線性思維,所以述說往事十分平實。她說幼時在鄉(xiāng)間也唱兒歌,比如“看見蔣介石,歡喜了不得;看見孫傳芳,甩起來一洋槍!”天哪,這是大革命時期的民意反應啊,中學課本沒錯,北伐戰(zhàn)爭是正義的。俺媽十歲那年,田塍上、村莊里到處長一種極像豬毛一樣的小草,上段黑綠根部發(fā)白,生命力極強,老人們斷言,朱洪武又投胎出世了。十四年后,當解放大軍高舉朱毛領袖像,浩浩蕩蕩開入南京城的時候,俺娘和她的父老鄉(xiāng)親們似乎才恍然大悟。
“哦?哦?”我聽得失了神,一時冒出許多想法,掐指一算,那年頭正是朱毛紅軍勝利到達延安。
“還有呢。”俺娘告訴我,南京解放前幾天,天氣灰蒙蒙、陰沉沉,就像現(xiàn)在的霧霾天,四月二十三號那天,一下子艷陽高照、萬里無云,大軍進城,秧歌四起……我想起那首膾炙人口的歌“解放區(qū)的天是明亮的天”,如果有人愿到圖書館查閱那幾天氣象情況,我堅信俺娘所言不虛。
“解放軍都還穿著草鞋呢!”俺娘補充道。
對解放軍,母親有著質(zhì)樸的好感。她說了兩件事,一是俺外公家住過新四軍,他們只在柴房、堂屋用稻草打地鋪,第二天一早必然收拾得干干凈凈,時常還幫忙干些農(nóng)活,從不給房東添麻煩。另一個是南京解放前兩天,潰敗的國民黨兵搶了我家一輛貨車,命工人沿滬寧線逃竄,幾天后的黃昏,正當父親手撥算盤珠,還在為這事懊惱時,忽見那輛車“吡溜”一下又滑進了院落,兩位工人滿面春風地告訴我爸,途中解放軍截住了這輛車,問清原委后隨即將人車放還,工人夠機靈,沿途還順帶運一車貨回來。
“鄰居都來道賀,說二老板家心腸好,好心有好報呢?!蹦赣H蒼老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還下意識地看了一眼供桌上的觀音菩薩像,香爐里正飄逸著細柔柔的清煙。母親一生信佛,晚年更是逢初一和十五吃齋。
對小鬼子,母親自有一番見識。抗戰(zhàn)期間,我的幾個舅舅都在上海打工,俺娘也去呆過一陣,她說那會在主要橋梁及路口有鬼子兵崗哨,中國人路過須向他們鞠躬,如忘記這茬,小鬼子上去就是幾掄耳光,非常兇蠻。當時,在市區(qū)一些軍事機關、倉庫重地,小鬼子都備有黃沙、水龍頭防空襲,盟軍的飛機駕臨時,鬼子就用高射炮打,炮彈轟鳴,煙火彌漫,地上的鬼子漢奸照例歡呼“打中了!”可一會煙消霧散,飛機照常在云層中穿梭,從沒看見小鬼子打下一架,足見鬼子防空力量的薄弱,難怪美國軍機進入東京上空如入無人之境呢。俺娘是抗戰(zhàn)勝利那年到南京跟我爸成親的,親見沒了武器的一撥日本兵耷拉著腦袋窩在盔頭巷,全無往日的神氣,任憑小孩子向他們?nèi)邮右膊槐茏專欧鸬某鹄咸o他們點食物也不吃,確乎有點“忍性”。一些滯留的東洋女人還嫁給了南京的三輪車工人。
“東洋婆子干凈呢!”俺娘說,三輪車夫下班后,東洋女人會花幾個鐘頭,把銹蝕的車籠頭、鋼圈擦得賊亮。她們那會就習慣用餐巾紙、衛(wèi)生紙,對我們徒手擤鼻涕和隨口吐痰的習慣總是搖頭不已。俺娘還說,東洋貨沒德國貨好,但省油省錢,我們家就用“拖一大”(豐田)、“一滋滋”(五十鈴)跑生意。俺娘憎恨小鬼子對中國人兇,同時又感慨東洋人相互間很客氣、很禮遇、很團結。她老人家的反復嘮嗑,使我對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除了恨,又滋生幾分好奇。后來,兒子考上了他們的慶應義塾大學日語專業(yè)讀研,兩年后我也去實地考察了下,方知母親乃是我們家客觀看東洋的第一人,比我那三位兄長強了去了!
兒子何以選擇去東京留學?他可是老娘一手拉扯大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