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近世文學批評研究叢書總序

古典詩話新詮論:復旦大學“鑒必窮源”傳統(tǒng)詩話·詩學工作坊論文集 作者:陳廣宏,侯榮川


中國近世文學批評研究叢書總序

陳廣宏

本叢書是中國近世文學批評研究的專輯,主要關涉“近世文學”與“文學批評”這兩個關鍵詞——它們都是近現(xiàn)代人文學科建立以來產(chǎn)生的概念。我們知道,中國文學史有關上古、中世(或中古)、近世(或近古)的歷史分期法,是通過明治時代日本的中介影響,借鑒了歐洲歷史的分期標準,在清末民初以來的文學史著作中大行其道。同樣,隨著西學東漸,“文學批評”作為西方文學論的一個重要概念,逐步與以“文史”或“詩文評”為主體的我國傳統(tǒng)文論對接,并發(fā)展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

問題是,在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我們以這兩個概念為核心,希冀達成什么樣的學術愿景呢?

就前者而言,意味著我們堅持一種“長時段”的歷史觀。在上個世紀末,先師章培恒先生就已經(jīng)以一種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的整體觀,倡言大力推進文學史的宏觀研究。近年來,全球化大潮中的學術生態(tài)瑰麗多姿,而如美國Jo Guldi與David Armitage合著《歷史學宣言》(2014年10月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呼吁歷史學重回年鑒學派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所倡“長時段”(longue-durée)研究,仍代表了一種新趨勢,其所針對,正是日益嚴重的碎片化的研究方式。

近世是離我們最近的古代,要實現(xiàn)文學史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對接,近世文學至為關鍵。在它身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和評估古代文學中具有現(xiàn)代價值的傳統(tǒng)。而從另一端來看,中古至近世,文學文化語境發(fā)生了巨變,包括:城市經(jīng)濟的增長對農(nóng)業(yè)社會的侵蝕,引起社會形態(tài)與結構的變化;社會閑暇消費的產(chǎn)生,引起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地域性、集團性與市場化等傾向,引起文學生產(chǎn)、傳播機制的變化等。至于文學自身,無論是文體、文類及其語言表現(xiàn)形態(tài),還是審美理想、價值觀念,亦皆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對此,亟需有一系統(tǒng)的考察與闡釋。

七十年前,島田虔次在其所著《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序”中,已將“近世學”與“古代學”對舉,認為與這個“古代學”具有同等地位的關于近世的“近世學”,也是必須存在的。這之后,一代一代學者對“作為思想的中國近世”的發(fā)掘與闡釋日漸進展,思想史研究顯然走在了文學史研究的前面。另一方面,我們也都看到,其實近年來學界在中古文學研究方面頗有聲勢。故而,我們似乎有太多理由,呼吁加強對“作為文學的中國近世”的關注。

要重建中國近世文學的圖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所謂還原研究,那意味著遵循闡釋歷史的法則,力求按照古人所處時代的價值觀念、話語體系去考量其作品。那么,在這種情形下,傳統(tǒng)“文史”或“詩文評”乃至詩文選本等所代表的批評話語、評價標準及其整個知識體系,就是我們最為直接的依恃,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我們重建工作的“捷徑”。這種還原研究要求我們從文獻批判入手,立足文本,要求我們先將文學視作語言構造與修辭的表現(xiàn)效應,這種回歸語文學的研究路徑,或亦與傳統(tǒng)文學批評更相契合。

我們正面臨一個學術重建的時代,作為文學史研究的一種再出發(fā),我們在嘗試中國文學建構多樣可能性的同時,仍以探尋更加合乎其自身演變實際的表述方式為目標。這即是本叢書的宗旨所在。

2018年2月21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