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中生有 張儀的計謀
學成語
“無中生有”(wú zhōng shēng yǒu)出自《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無:沒有,不存在;未曾發(fā)生或出現(xiàn)過的事物。
有:存在,發(fā)生過或是出現(xiàn)過的事物。
無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從無中來。后被人們用以形容那些本來沒有,卻憑空編造出來的事物。
讀故事
從春秋時期開始,天下各國都卷入到空前的征戰(zhàn)狀態(tài)中。強國吞并弱國,大國滅掉小國,這樣不斷地攻打吞并,到了戰(zhàn)國時期,天下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被稱為“戰(zhàn)國七雄”。這七個諸侯國為齊國、楚國、秦國、燕國、趙國、魏國和韓國。這七雄中的秦國、齊國、楚國相對為大國。
張儀計秦說諸侯
秦國兵強馬壯,秦王就想把齊國和楚國滅了,一統(tǒng)天下。秦王雖有吞并楚國和齊國的野心,但也顧慮重重。因為楚國地盤大,齊國地勢好,它們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并且楚國和齊國為了防患于未然,已結(jié)為盟友,共同抵御秦國,這使得秦王十分不安。
秦王手下有個名叫張儀的丞相,是個善于用計、足智多謀的人。張儀看出秦王的野心,也感覺到秦王的不安,于是就對秦王說:“如今天下七雄中,那四個小國倒是好對付,但齊、楚兩國不太好拿下,大王要想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必須先破了齊國和楚國的聯(lián)盟,讓他們反目成仇,我們再逐一擊破?!?/p>
張儀的話,正合秦王之意。秦王就與張儀商量,該如何去挑撥離間,讓齊楚聯(lián)盟瓦解。經(jīng)過周密的計劃,他們想出一個妙計,秦王就派張儀立即出使楚國,去實施這個計策。
張儀帶上厚禮,前往楚國去拜見了楚國的國君楚懷王。他對楚懷王說,秦王不喜歡齊王,卻對楚懷王崇敬有加,如果楚懷王能夠和齊王斷絕來往,那么秦國愿意和楚國結(jié)為盟友,并且還能將商於(古代地名,轄區(qū)主要為現(xiàn)今陜西省商洛市境內(nèi),原屬楚國,后被秦國占領(lǐng))方圓六百里的土地送還給楚國作為結(jié)盟的禮物。
楚懷王一聽,覺得這主意不錯,既能多得六百里疆土,又能攀上秦國這一兵力強大的盟友,真是兩全其美。楚懷王當場就答應了。他派手下一個名叫逢侯丑的大將隨同張儀一起到秦國去,同秦王面談結(jié)盟之事,并接收秦王所贈的那六百里土地。
逢侯丑隨張儀到了秦國,一到秦國,張儀就謊稱身體不適,得在家養(yǎng)病一段時日,閉門謝客了。逢侯丑左等右等見不到張儀的面,只得獨自去面見秦王,提出了結(jié)盟和前來接收土地的事。
秦王說:“我們有言在先,你們楚國必須和齊國絕交后,我才能與楚國結(jié)成盟友。但現(xiàn)在我并未看到齊楚絕交啊!”
逢侯丑趕緊派人向楚懷王報告了秦王的話。楚懷王一聽,覺得秦王說得有理,不和齊國斷交,秦楚怎么結(jié)盟,自己怎能拿到那六百里土地呢?
于是楚懷王派人去齊國,向齊王宣布楚國和齊國從此斷交的決定。為了顯示斷交的決心和力度,造出絕交的大動靜來給秦王看,楚懷王還讓人污言穢語地辱罵、激怒齊王。
齊王哪里受得了這種污辱,當即昭告天下,齊國和楚國斷絕來往,勢不兩立,并立即秘密派人去秦國,告知秦王,齊國希望和秦王聯(lián)合起來攻打楚國。
這下,秦王的目的達到了,不僅齊國和楚國反目成仇,而且齊王還主動來要求和秦國聯(lián)手抗楚。計謀既然已經(jīng)成功實施,張儀也就不再裝病了。張儀去見逢侯丑,假裝驚訝地問逢侯丑:“將軍您怎么還在秦國,沒回楚國去???”
楚懷王合縱伐秦
逢侯丑正等著接收六百里土地,心里不耐煩呢,一聽張儀這么問,就說:“我這不是在等著接收您說的那六百里土地嘛!”
張儀聽后,假裝疑惑地問道:“將軍您聽錯了吧!我曾經(jīng)說的是將屬于我的封地中的六里地,拿出來獻給楚王啊,我哪里有六百里地?。?”
逢侯丑一聽急了,趕緊說:“丞相您當初說的可不是六里土地,而是說六百里地……”
張儀打斷了逢侯丑的話,十分認真地說:“將軍您這是什么話,秦國的土地都是秦國將士浴血奮戰(zhàn)辛苦得來的,怎么容得了我拿去送人呢?我能送給楚王的,就是我屬下封地中的六里而已。要不要您就看著辦吧!”
逢侯丑無可奈何,只得派人向楚懷王報告了張儀的話。楚懷王一聽,勃然大怒,這才明白所謂六百里地的贈禮,乃是無中生有。
楚懷王一怒之下,當即發(fā)令攻打秦國??烧l料到,秦國居然和齊國攜手來夾攻楚國了。楚國腹背受敵,無從招架,只得被迫投降,同意割地求和。
就這樣,楚國中了秦國無中生有之計,不僅沒有得到秦國六百里土地,反而把自己的土地割讓了六百里給秦國,落得個慘敗的結(jié)局。
成語小提示
無中生有是老子的哲學主張之一,老子認為天下萬物,起始于無。我們所見的一切存在,都是從無開始的,從沒有到有是自然發(fā)展的規(guī)律。他認為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天下萬物,都由道而生,從無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