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紀念一段旅程
這一本雜集,本來我想命名為“葫蘆集”——葫蘆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代表物件之一,集食物、器物和神物于一體,作為器,能容納、包藏萬物。書名即取此意,書里的各類篇什,葫蘆當然能一一收入囊中。況且,我確實愛上了葫蘆,其形狀優(yōu)美,線條柔和圓潤。我珍藏了幾個,時不時要把玩一番,可以說,至少從愿景上,它滿足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有朋友說一本書起這樣一個書名,根本賣不動,作為出書新人(其實是人到中年的老人了),你得考慮市場和讀者,于是我勉強接受了朋友的意見。
小書分為四輯。第一輯,“我們都上北京去”是幾篇小說形式的東西,雖為小說,卻也言為心聲,多半有我多年來的經歷、觀察和想象,特別有這些年我北漂的影子和記憶,篇幅雖小,但這是應該留住的種子,希望有一天我能據(jù)此完成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第二輯,“不曾磨滅的閱讀”是一些難忘的讀書印象,這些作家們的書,我懂的或許還只是其中的一星半點,但我珍惜和它們的緣分,無疑還會用一生無數(shù)次重讀,要發(fā)現(xiàn)它們更多的美,我只有拿出稚拙的辦法,學會一字字一行行閱讀;第三輯,“人生采訪”是早年工作中留下的幾篇覺得還有存在價值的東西,那時,我住地下室,但因為青春,因為他們的鼓勵,我一度躊躇滿志,那時多美好;第四輯,“時人印象”是這些年對認識的一些人的速寫,短小,卻不精悍,但人生路上我和他們有緣說過話,有緣聆聽他們的教誨,我應該銘記和感恩。
許多個晚上,我在梳理這些不成樣子的過去的足跡時,不禁常常自問:作為一個寫作愛好者,除了詩,十多年來的文字之旅,就是這點東西嗎?能找到的解釋,似乎只能引用法國詩人瓦雷里的一句詩作答:起風了,唯有努力試著生存——我得承認,生存是最現(xiàn)實最迫切的東西,特別在成家以后。然而,我還是慚愧,雖然堅持,卻是個毫不勤奮的人,而且,快40歲了,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才氣。
小書算是交出去了,接下來,我該如何出發(fā)?開始的時候,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天地……之后,人間有了各式各樣的天地,五彩斑斕……我文學的天地呢?我一直有個葫蘆一樣的夢,嫩時可以做菜蔬,老了可以做盛器,更可以是審美和文化之象征,一生都具有獨特的價值……我不該只是做夢,真希望有緣的讀者給我建議,和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