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畫梁春盡落香塵:劉心武妙解紅樓 作者:劉心武 著


自序

“畫梁春盡落香塵”,這是《紅樓夢》第五回里,概括金陵十二釵中排名十二的秦可卿命運《好事終》曲的頭一句。

秦可卿到《紅樓夢》第十三回就死掉了?,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各種版本里,按情節(jié)描述,她似乎都死于疾病。但在第五回里,關(guān)于她的冊頁里,“畫著高樓大廈,有一美人懸梁自縊”,很明顯,在作者原來的構(gòu)思里,她其實是上吊而死的?!逗檬陆K》曲的頭一句,是把“高樓大廈內(nèi)美人自縊”這個畫面詩化了。我很早就對這個《好事終》曲疑竇叢生。對于賈府也好,對于秦可卿也好,究竟有什么“好事”沒能成功竟至于“終了”?“畫梁”“春盡”“香塵”這些意象中究竟蘊含著些什么玄機?作者為什么后來要刪改關(guān)于秦可卿的文字?

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如今,我順著以上線索做了一番探究,到目前已積累了十年成果。我訴諸的文字,不僅有學(xué)術(shù)論文,也有學(xué)術(shù)隨筆,更有別開生面的探佚小說。這本書就是這些成果的一次展現(xiàn)。

《紅樓夢》研究早已形成一門特殊的學(xué)問,世稱“紅學(xué)”?!凹t學(xué)”早有許多分支:首先是研究其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成就的一大支,包括人物論,然后有關(guān)于其作者與家世的研究,構(gòu)成了“曹學(xué)”;再有版本學(xué),有研究傳世抄本里多以脂硯齋署名批語的“脂學(xué)”,有研究其中大觀園的“園學(xué)”,研究其中詩詞歌賦當(dāng)然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分支,就連研究其中節(jié)慶風(fēng)俗、器物服飾、烹調(diào)茶食也構(gòu)成了耀眼的分支。我的研究,因為是從探究秦可卿之謎入手,十年前就有人戲稱我搞的是“秦學(xué)”,原來我聽了挺不好意思的,現(xiàn)在我要坦率地告訴讀者,積十年研究,我的心得已自成體系,把這一體系概括為“紅學(xué)”研究的一個新分支,命名為“秦學(xué)”,不但是未為不可,而且完全當(dāng)?shù)闷鹆?!謙虛固然是美德,但眼下中國更應(yīng)提倡的是創(chuàng)新的勇氣,而創(chuàng)新,首先是要開創(chuàng)新的思路!

我的“秦學(xué)”研究,一步步地突破。有人說“紅學(xué)”研究難在“話已說盡”,我卻以為難在突破舊框框,突破舊框框就必須善察能悟。在這本書里,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至少以下這些察覺憬悟,是百多年來“紅學(xué)”研究中前人未及道出的:

秦可卿的出身,按作者原來設(shè)計,不但未必寒微,她實際是有著“義忠親王老千歲”家族的血統(tǒng);

秦可秦遺言讖語“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中的“三春”不是指人,而是指三個春天;

太虛幻境四仙姑的名稱,不是隨便那么一取,而是影射在寶玉一生中至關(guān)重要的四位女性;

蘆雪庵聯(lián)詩,其實是曹雪芹為家族和自己寫下的傳記;

……

我的研究,得到“紅學(xué)”前輩大師周汝昌先生的熱情鼓勵與細心指點。我們完全是君子之交。到目前為止,我只到他家拜訪過一次,另在一些公眾場合大約見過三四次。我們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通信,以及在文章里呼應(yīng)、切磋。周先生看到我一些文章,會主動給我寫信。他一眼視力為0,另一眼視力僅0.1,寫下的字每個有蠶豆甚至核桃那么大,往往互相重疊,常常落款為“盲友”,每當(dāng)展讀,我都感動莫名。他有時還口占一絕贈我。這本書里引錄了周先生一些文章、書信,為了使讀者能夠知道他是為了我哪篇文章而寫來的,所以被當(dāng)作我的文章的附錄印在后面。其實他的這些文章和信件都有極其珍貴的獨立學(xué)術(shù)價值,相信將來周先生出全集時會悉數(shù)收入,這本書對這些文字的排入方式實為不恭,懇盼周先生和讀者見諒!

這雖然是一本“紅學(xué)”著作,但因為我本來是個寫小說和隨筆的,所以,自信我的筆觸讓讀者讀來絕不會感覺枯燥。我把最新的一篇《帳殿夜警》排在最前面,筆法像小說,但所據(jù)資料都很嚴謹,內(nèi)容很學(xué)術(shù),通體可以說是文史大隨筆;讀完這篇,一般讀者可以馬上去讀書中最后的三篇探佚小說,閱讀它們應(yīng)該是很過癮的。其余文章,則可以慢慢地挑著讀。我希望這本書也能成為一般讀者消遣、消閑、怡情悅性的讀物。

當(dāng)然希望而且殷殷地等候著批評指正?!凹t學(xué)”研究是公眾共享的文化空間,無論是機構(gòu)還是個人,誰能壟斷這個話語空間呢?推動“紅學(xué)”發(fā)展的方式之一,就是進一步加強這個話語空間的共享性。共享的方式,可以是嚶嚶求友,更可以是切磋爭鳴。我的“秦學(xué)”研究之所以能發(fā)展到今天,也是一些飽學(xué)之士對我駁詰與我爭鳴給了我很大的推動力,比如陳詔先生。我希望這本書也能有所反響,引出讀者的討論。

劉心武

2003年2月18日

溫榆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