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
原文
子曰:“里⑴仁為美。擇不處仁⑵,焉得知⑶?”
注釋
⑴里:居住。
⑵不處仁:不與仁相處。
⑶焉得知:焉,怎么。知,同“智”,明智。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⑴,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注釋
⑴約:窮困、困窘。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聰明的人實行仁?!?/p>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⑴人,能惡⑵人。”
注釋
⑴好:喜愛。
⑵惡:憎惡。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喜愛某人、憎惡某人?!?/p>
原文
子曰:“茍⑴志于仁矣,無惡也。”
注釋
⑴茍:如果。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了?!?/p>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⑴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⑵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⑶違仁,造次⑷必于是,顛沛必于是?!?/p>
注釋
⑴其道:正當?shù)氖侄巍?/p>
⑵惡:哪兒。
⑶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時間,形容時間短。
⑷造次:倉促。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君子就不會去接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伒羲?,君子就不擺脫。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任何時候都不會違背仁,匆忙時必定如此,顛沛時也必定如此?!?/p>
原文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⑴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⑵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注釋
⑴尚:超過。
⑵蓋:大概。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無以復加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的東西加在自己身上。有一天里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的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p>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⑴。觀過,斯知仁矣?!?/p>
注釋
⑴黨:類別。
譯文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各屬于一定的類別。觀察過錯,就知道仁不仁了?!?/p>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p>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真理,就是晚上死去都值得了?!?/p>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讀書人有志于真理,卻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什么了。”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⑴也,無莫⑵也,義⑶之與比⑷?!?/p>
注釋
⑴適:親近、厚待。
⑵莫:疏遠、冷淡。
⑶義:適宜、妥當。
⑷比:親近、靠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求按照道義去做?!?/p>
原文
子曰:“君子懷⑴德,小人懷土⑵;君子懷刑⑶,小人懷惠?!?/p>
注釋
⑴懷:懷念。
⑵土:鄉(xiāng)土。
⑶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關注法度,小人關注恩惠?!?/p>
原文
子曰:“放⑴于利而行,多怨?!?/p>
注釋
⑴放:同“仿”,依據(jù)。
譯文
孔子說:“依據(jù)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p>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⑴?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⑵?”
注釋
⑴何有:全意為“何難之有”,即不難的意思。
⑵如禮何:把禮怎么辦?
譯文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這還有什么困難的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⑴,患所以立⑵;不患莫己知⑶,求為可知也?!?/p>
注釋
⑴位:職位。
⑵所以立:能夠任職的才能。
⑶己知:“知己”的倒裝,即了解自己。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沒有職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就好了?!?/p>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譯文
孔子說:“參??!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痹诱f:“是?!笨鬃映鋈ブ?,別的學生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p>
原文
子曰:“君子喻⑴于義,小人喻于利。”
注釋
⑴喻:明白、知曉。
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知曉大義,小人只知曉小利?!?/p>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⑴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p>
注釋
⑴齊:等同。
譯文
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p>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⑴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⑵而不怨?!?/p>
注釋
⑴幾:輕微、婉轉。
⑵勞:憂愁。
譯文
孔子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錯應委婉地勸阻。如果見他們不愿意聽從,仍然應該恭敬地侍奉他們,不得冒犯。雖然心里憂愁,也不能怨恨?!?/p>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⑴。”
注釋
⑴方:一定的去處。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去處?!?/p>
原文
子曰:“三年⑴無改于父之道⑵,可謂孝矣。”
注釋
⑴三年:可以理解成較長的時間,不一定指三年的時間。
⑵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作道。但更多時候是表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若是對他父親的合理作為長期尊重,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p>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⑴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p>
注釋
⑴知:記住。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要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⑴?!?/p>
注釋
⑴躬:自身。逮:及、做到。
譯文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恥??!”
原文
子曰:“以約⑴失之者鮮矣?!?/p>
注釋
⑴約:節(jié)制、約束。
譯文
孔子說:“因為節(jié)制約束自己而失誤的人是很少的?!?/p>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⑴于言,而敏于行?!?/p>
注釋
⑴訥:遲鈍,這里指說話要謹慎。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p>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相處。”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數(shù)⑴,斯⑵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注釋
⑴數(shù)(shuò):屢次、多次,引申為煩瑣的意思。
⑵斯:就。
譯文
子游說:“侍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p>
故事
介子推重義輕利留美名
在清明節(jié)的前兩日,有一個節(jié)日叫寒食節(jié),這個節(jié)日與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有關。
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叫晉國,當時的國君是晉獻公,他特別喜愛自己的一位妃子驪姬,于是就想要廢掉已立的太子申生,而改立驪姬的孩子奚齊為太子。申生是一位有仁德的君子,頗有長者之風,非常受國人的愛戴。廢掉申生改立奚齊,這在當時的晉國引發(fā)了一些紛爭。
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太子,就想方設法陷害申生,于是晉獻公招幾位公子問罪,申生有口難辯,最終被迫自殺。晉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夷吾聽說驪姬又要陷害他們,便不辭而別,悄悄地返回封地,后來形勢急迫,又被迫逃往國外。
晉獻公快死的時候,想把國君之位傳給公子奚齊,而且還要尊驪姬為國母。國內很多人反對晉獻公的決定。晉獻公死后不久,里克、邳鄭父等人就聚眾作亂,殺死了奚齊。在里克心中,能夠繼承王位的,重耳是除申生外的第二人選,于是他派遣狐突與重耳相見,想讓他回國即位。
但是重耳早已被這些年的腥風血雨嚇得畏首畏尾,他甚至懷疑里克的所作所為是一個圈套,認為回國危險,保命第一!里克的好意并沒有得到重耳的理解。這個時候秦穆公也緊盯著晉國政局,試圖插手,派人聯(lián)絡重耳、夷吾,希望幫助重耳為君,重耳同樣謝絕了秦穆公。在這種情況下,重耳同父異母的兄弟公子夷吾成了能夠繼承王位的人選,在內有里克為主、外有秦嬴為援的條件下,他順利回國即位,史稱晉惠公。
晉惠公即位后,怕重耳的仁德威望威脅到自己的王位,便派人追殺他,重耳不得不到處逃亡躲避。跟隨他的人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忠心耿耿,無論遭遇多么困苦的狀況都堅定不移。有一年,重耳逃到了衛(wèi)國,一個叫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他的資糧,逃入了深山。重耳非常饑餓,不得已向農夫乞討,結果不但沒有要來吃的,反而被農夫戲謔了一番。
重耳餓得幾乎暈倒,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忍著劇痛偷偷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與采摘來的野菜一起煮成湯給重耳喝。重耳填飽肚子后知道吃的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備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當了君王,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晉惠公死后,他的兒子公子圉繼承王位,他就是晉懷公。晉懷公的殘暴統(tǒng)治遭到了國人的一致反對。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國,被眾人擁立為君,是為晉文公。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后,重耳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晉文公當政時文治武功,昭明后世,顯達千秋,他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yè)從此開始。
晉文公決定賞賜跟從他一起逃亡的人。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別人一樣主動請賞,還謙虛地說:“晉獻公有九個兒子,現(xiàn)在只有國君在世了。這是上天不肯斷絕晉國的后嗣,才留下國君主持晉國國政。這其實是上天立他為君,而不是那些請功的人。他們視自己為功臣,不是欺世盜名嗎?偷竊別人財物的人被叫作小偷,竊取上天功勞的人算什么?這樣的罪過居然還能被人贊美、受到獎勵,我實難和他們再相處了?!?/p>
他的母親說:“你為什么不和別人一樣也去請求爵位俸祿?”
介子推回答說:“明知是錯還效仿,罪過更重。而且我說過,不吃國君的俸祿?!?/p>
他的母親說:“能不能讓國君知道這件事?”
介子推回答說:“言詞不過是身上的裝飾品。我現(xiàn)在連自己的身體都要隱藏了,為什么還要用言詞去裝飾它?”
他的母親說:“那我和你一起隱居吧!”
介子推不愿意接受賞賜,寫詩言志:“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xiāng),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p>
在詩中,介子推把自己比作那一條不愿隨龍返鄉(xiāng)的蛇。鄰居解張了解介子推的事跡,為他鳴不平,就在夜里寫了一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后,回想起介子推當年割肉讓自己充饑的經歷,非常后悔和內疚。他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前來受賞,這才知道介子推已經到綿山隱居了。
晉文公親自帶人到綿山去尋找介子推。可是綿山蜿蜒數(shù)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找一個人談何容易。情急之下,晉文公竟然采納了一個令他遺憾終生的建議:命人三面舉火,只留下一個出口,逼迫介子推出山。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但是介子推依然沒有出來。后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fā)現(xiàn)了他們母子的尸骨。
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制成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晉文公命人把介子推葬在綿山,并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把一個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與此同時,晉文公還下令一個月內全國禁生煙火,只準吃冷食,以此來懲罰自己火燒綿山的過失。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起源。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得到以節(jié)日被銘記的殊榮:一個是屈原,一個是介子推。
直到現(xiàn)在,綿山當?shù)厝诉€有寒食節(jié)做冷食的習慣。在這天,人們會帶著冷食,折上一把楊柳的枝條,一家人相互幫扶,沿著當年介子推上山的道路來到介公嶺,把柳枝圈成柳帽戴在頭上,再插一些在介公墓上,以表達對介子推的緬懷之情。
評論
晉獻公家國之事處理得混亂不堪,重耳是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需愛重耳”的自然表露。介子推鄙棄功名利祿,痛恨奸偽欺罔,為君割股,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tǒng)美德的表現(xiàn)。雖然介子推的言行有些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他“舍身赴義”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已經成為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