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
原文
孔子謂季氏⑴,“八佾⑵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釋
⑴季氏:當時執(zhí)掌魯國大權的貴族季孫氏,即季平子。
⑵八佾(yì):佾,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能夠容忍,還有什么事情不能夠容忍呢?”
原文
三家⑴者以《雍》徹⑵。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⑶,奚取于三家之堂⑷?”
注釋
⑴三家:當時執(zhí)掌魯國政權的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
⑵《雍》:《詩經(jīng)·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會唱這首詩歌。
⑶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肅穆。
⑷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歌來撤去祭品??鬃诱f:“《雍》上說:‘諸侯恭敬地助祭,天子靜穆地主祭?!趺茨馨阉迷谌业膹R堂里呢?”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
原文
林放⑴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⑵也,寧戚⑶。”
注釋
⑴林放:魯國人。
⑵易:周到。
⑶戚:悲哀。
譯文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鬃踊卮鹫f:“你問的問題很重要!一般的禮節(jié)儀式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p>
原文
子曰:“夷狄⑴之有君,不如諸夏⑵之亡⑶也。”
注釋
⑴夷狄:泛指周邊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
⑵諸夏:中原地區(qū)。
⑶亡:通“無”。
譯文
孔子說:“偏遠邊地落后的蠻族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p>
原文
季氏旅⑴于泰山,子謂冉有⑵曰:“女⑶弗能救⑷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釋
⑴旅:祭祀山的儀式。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境內(nèi)名山大川的資格。
⑵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當時是季氏的家臣。
⑶女:通“汝”,你。
⑷救:勸阻。
譯文
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笨鬃诱f:“唉!難道說泰山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原文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⑴乎!揖⑵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注釋
⑴射:射箭,在古代射箭是集會、宴飲時必有的娛樂項目。
⑵揖:作揖行禮。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后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⑴?!沃^也?”子曰:“繪事后素⑵?!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⑶,始可與言《詩》已矣?!?/p>
注釋
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倩(qiàn),笑得好看。兮,語助詞,相當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素,是指臉頰與美目。絢,是指笑倩盼動的情況。
⑵繪事后素:繪事,是繪畫之事。素,是繒或絹之類的絲織品,通常是白色,可以用來繪畫,如后世畫家所用的畫紙。
⑶起予者商也:起,啟發(fā)。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容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是明亮啊,有這樣美好的臉頰與美目,才有笑倩盼動之美?!@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絹后,才能有繪畫之事?!弊酉挠謫枺骸澳敲?,是不是說禮也是產(chǎn)生在(仁義)以后呢?”孔子說:“商,你真是個對我有所啟發(fā)的人,現(xiàn)在可以與你討論《詩經(jīng)》了?!?/p>
原文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⑴不足征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⑶不足征也。文獻⑷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p>
注釋
⑴杞:春秋時國名,是夏禹的后裔所建立的封國。
⑵征:證明。
⑶宋: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后裔所建立的封國。
⑷文獻:文,指歷史典籍;獻,指賢人。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后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后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p>
原文
子曰:“禘⑴自既灌⑵而往⑶者,吾不欲觀之矣。”
注釋
⑴禘(dì):當時只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禮。不過由于魯國開國君主周公的特殊地位,以后魯國之君也能夠舉行這樣的典禮(因此孔子不想看)。
⑵灌:禘禮中第一次獻酒。
⑶而往:以下的禮儀節(jié)目。
譯文
孔子說:“對于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原文
或問禘之說⑴,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⑵諸斯乎!”指其掌。
注釋
⑴說:理論、規(guī)定。
⑵示:通“視”,觀看。
譯文
有人問孔子關于舉行禘祭的規(guī)定。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guī)定的人看待天下,就如同看這里!”指著他的手掌。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⑴祭,如不祭?!?/p>
注釋
⑴與:參與。
譯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世,祭神就像神存在??鬃诱f:“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原文
王孫賈⑴問曰:“與其媚⑵于奧⑶,寧媚于灶⑷,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⑸,無所禱也?!?/p>
注釋
⑴王孫賈:衛(wèi)靈公的大臣,是當時衛(wèi)國有權勢的人。
⑵媚:諂媚、巴結、奉承。
⑶奧:這里指屋內(nèi)位居西南角的神。
⑷灶:這里指灶旁的神。
⑸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譯文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上天,那連禱告也沒用了?!?/p>
原文
子曰:“周監(jiān)⑴于二代⑵,郁郁⑶乎文⑷哉!吾從⑸周。”
注釋
⑴監(jiān):通“鑒”,借鑒。
⑵二代:指夏朝和商朝。
⑶郁郁:豐富。
⑷文:典章制度。
⑸從:遵循。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么豐富多彩??!我遵從周朝的制度?!?/p>
原文
子入大廟⑴,每事問。或曰:“孰謂鄹⑵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釋
⑴大廟:祖宗的神廟,同“太廟”。此文指周公的廟。
⑵鄹(zōu):孔子的父親曾經(jīng)擔任過鄹邑(在今山東曲阜附近)的大夫,孔子就出生在鄹邑,所以人們稱他為“鄹人之子”。
譯文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里,什么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后說:“這就是禮呀!”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⑴,為力不同科⑵,古之道也。”
注釋
⑴皮:皮做成的箭靶子。
⑵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p>
原文
子貢欲去告朔⑴之餼羊⑵。子曰:“賜也!爾愛⑶其羊,我愛其禮。”
注釋
⑴告朔:朔,農(nóng)歷每月初一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發(fā)給諸侯,告知每個月的初一日。
⑵餼(xì)羊:祭祀用的活羊。
⑶愛:愛惜。
譯文
子貢提出去掉告朔時祭祖廟用的活羊??鬃诱f:“賜,你愛惜那只羊,我卻愛惜那種禮?!?/p>
原文
子曰:“事君盡禮⑴,人以為諂也?!?/p>
注釋
⑴盡禮:禮數(shù)周全。
譯文
孔子說:“我完全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去侍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諂媚呢!”
原文
定公⑴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p>
注釋
⑴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謚號。
譯文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心侍奉君主?!?/p>
原文
子曰:“《關雎》⑴,樂而不淫⑵,哀而不傷?!?/p>
注釋
⑴《關雎(jū)》:它是《詩經(jīng)》的第一篇。
⑵淫:放縱。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p>
原文
哀公問社⑴于宰我,宰我⑵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⑶?!弊勇勚?,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p>
注釋
⑴社:指神廟中供奉的社主。
⑵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⑶戰(zhàn)栗:恐懼,發(fā)抖。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社主應該用什么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子木。用栗子木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zhàn)栗?!笨鬃勇牭胶笳f:“已經(jīng)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jīng)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jīng)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p>
原文
子曰:“管仲⑴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⑵,官事不攝⑶,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⑷,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⑸,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
⑴管仲:姓管,名夷吾,齊國人。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
⑵三歸:相傳是三處藏錢幣的府庫。
⑶攝:兼任。
⑷樹塞門:樹,樹立。塞門,門前發(fā)揮遮蔽作用的墻壁。
⑸反坫(diàn):廳堂上用以放置器物的土臺。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問:“管仲節(jié)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么談得上節(jié)儉呢?”那人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與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
原文
子語⑴魯大師⑵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⑶如也;從⑷之,純⑸如也,皦⑹如也,繹⑺如也,以成?!?/p>
注釋
⑴語(yù):告訴。
⑵大(tài)師:大師是樂官名。
⑶翕(xī):形容聲音一齊奏響。
⑷從(zòng):展開。
⑸純:美好、和諧。
⑹皦(jiǎo):音節(jié)分明。
⑺繹:連續(xù)不斷。
譯文
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熱烈;繼續(xù)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jié)分明,連續(xù)不斷,最后完成?!?/p>
原文
儀封人⑴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sup>⑵。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⑶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⑷?!?/p>
注釋
⑴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nèi)。封人,即鎮(zhèn)守邊疆的官。
⑵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⑶喪: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
⑷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fā)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笨鬃拥碾S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后(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fā)愁呢?天下無道已經(jīng)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號令天下?!?/p>
原文
子謂韶⑴:“盡美⑵矣,又盡善⑶也?!敝^武⑷:“盡美矣,未盡善也?!?/p>
注釋
⑴韶: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
⑵美:就樂曲的音調(diào)、舞蹈的形式而言。
⑶善:就樂舞的思想內(nèi)容而言的。
⑷武:相傳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nèi)容也很好?!闭劦健拔洹边@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內(nèi)容卻差一些?!?/p>
原文
子曰:“居上不寬⑴,為禮不敬,臨⑵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注釋
⑴寬:寬宏大度。
⑵臨:參加。
譯文
孔子說:“居于執(zhí)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故事
張良拜師禮儀顯
張良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生活在秦朝末年、西漢初期。史書對他的身世交代得不是很清楚,大概可以知道他是韓國(戰(zhàn)國時期七個強勢諸侯國之一)人,祖父和父親都是韓國的相國。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完全沒有發(fā)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因此于公元前230年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zhàn)國諸侯國。張良是韓國貴族,立志為國報仇,經(jīng)過一番策劃,他想刺殺秦始皇,但失敗了,他本人也遭到秦王朝的逮捕。還好,張良幸運地逃脫了,躲到了下邳(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這個地方。
張良在下邳人生地不熟,沒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有一天,他經(jīng)過一座小橋時,遇見了一位身穿粗布短衣的老人。這位老人看到張良過來,故意把一只鞋甩到了橋下,對張良說:“小伙子,下去幫我把鞋撿起來?!?/p>
張良出身豪門貴族,雖然現(xiàn)在落魄了,但以前什么時候做過這些服侍人的事呢?面對老人的舉動,張良一開始很憤怒,很想揍他兩拳。但張良受過良好的教育,懂得禮儀,知道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他想:“這樣一位老人怎么能夠經(jīng)得起一拳?算了吧,忍一忍,還是不要再惹事了?!庇谑菑埩寂艿綐蛳拢牙先说男訐炝嘶貋?。
當他把鞋子交給老人時,老人卻毫不客氣地把腳伸到張良面前,命令道:“替我把鞋子穿上?!睆埩夹南耄骸耙呀?jīng)忍著氣下去幫他撿了上來,就服務到底吧!”他壓住了心中的怒火,跪在老人面前,幫老人穿好鞋。
可是老人竟然連聲“謝謝”都沒有說,就笑著走了。張良十分吃驚:“世人還有這樣的老人!”他望著老人離去的背影有些發(fā)呆。
老人大概走了一里多路又回來對張良說:“你是可以教誨的,將來一定有出息。在第五天天亮的時候,和我在這里見面?!?/p>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就來到了橋頭。但老人已經(jīng)先到了,看到張良來,他生氣地說:“跟老人家約會,你卻遲到,什么道理?”說完掉頭就走了,還一邊走一邊說:“五天后早點來見面。”
過了五天,五鼓雞鳴的時候,張良就起身前去,可是老人還是比他先到,又生氣地說:“五天后,再早點來?!闭f完又走了。
這第三次,張良還沒等到半夜,就提前去赴約。他到了沒多久,老人就來了,看張良已經(jīng)在橋上,很高興地對他說:“就應該這樣。”
老人從懷里取出一本書(當時的書是用竹簡編成的),交給張良說:“你以后要用心好好研讀它,這樣將來可以做帝王的老師的。十年之后,形勢一定會有變動。十三年后,你到濟北來見我。你找到谷城山下的黃石,那就是我了?!崩先私淮昃妥吡?,也沒有和張良約下一次見面。
面對老人的舉動,張良既驚又喜。他把書拿回去,等到天亮了一看,老人給的書是傳說中的《太公兵法》。他興奮激動,如饑似渴地研讀起來。這個時期的張良努力修煉自己的功力,他在等待一個大展才能的機會。
這一等就是十年。十年之后,正是秦二世統(tǒng)治時期,當時的暴政引發(fā)了百姓的激烈反抗。陳勝等人起兵反秦,聲勢浩大,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積極回應。沛公劉邦率領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了他的部屬。張良經(jīng)常向劉邦獻計獻策,計策都是從老人交給他的《太公兵法》中學到的。這些計策幫了沛公的大忙,劉邦認為張良的計謀很好,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一起流傳百世。劉邦當了皇帝以后,論功行賞,封張良為留侯。
張良功成名就,但是始終沒有忘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十三年之后,他跟從劉邦經(jīng)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張良把它取回,并把這塊黃石命名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他的家屬把這塊黃石與他葬在了一起。
評論
給張良《太公兵法》的老人,行為舉止非常奇怪,張良在面對考驗時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張良拜師的故事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記載。對于張良的這段奇遇,很多人都覺得很神奇,連司馬遷也覺得不可思議。雖然對這個故事有不同的解讀,但是從張良的身上,能看到他對老者以禮相待的美德。張良的這種美德幫助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己。張良拜師最終演繹成一段歷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