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老舍的思想文化觀

老舍研究 作者:王本朝 著


第一節(jié) 老舍的啟蒙觀

啟蒙是“五四”新文學的重大主題。作為在文學革命后成長起來的新文學作家,老舍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可避免地染上時代賦予的啟蒙主義色彩。啟蒙是為了開啟民智、喚醒沉睡的民眾進行的文化思想上的變革,或者是為了號召民眾奮起抗爭,以強制甚至暴力的方式革新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以期實現(xiàn)人的自由平等和民族國家的獨立富強,使國家朝著現(xiàn)代化方向前進所進行的革新。雖然不同主體的啟蒙話語不盡相同,但追求人的自由幸福、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富強是其共同的價值目標。啟蒙既是一種行為實踐方式,也是一種思想觀念。對文學創(chuàng)作家而言,作家的啟蒙觀主要是通過作品的思想內涵體現(xiàn)出來,老舍也不例外??v觀老舍的文學創(chuàng)作,無論早期的《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稍后的《離婚》《貓城記》《駱駝祥子》,抑或后期的《四世同堂》《茶館》《正紅旗下》等,貫穿始終的是作家思想啟蒙的文學主題。但讓人不解的是,老舍作品的啟蒙主義傾向并未被當時的啟蒙主義者完全認同。魯迅曾給臺靜農寫過一封信,信中指責當時盛行的小品文之風不合時宜,并捎帶批評了老舍,“文壇,則刊物雜出,大都屬于‘小品’。此為林公語堂所提倡,蓋驟見宋人語錄,明人小品,所未前聞,遂以為寶,而其作品,則已遠不如前矣。如此下去,恐將與老舍半農,歸于一丘,其實,則其所謂‘是亦不可以已乎’者也。”在魯迅眼中,老舍的作品與直面淋漓的鮮血、揭露社會的黑暗、啟發(fā)號召民眾起來抗爭的啟蒙文學有所不同,是屬于林語堂那一類閑適幽默派的。左翼文壇主將茅盾也表達過類似的看法:“那時候,從熱烈的斗爭生活中體驗過來的作家們筆下的人物和《趙子曰》是有不少距離的。說起來,那時候我個人也正取材于小市民知識分子而開始寫作,可是對于《趙子曰》作家對生活所取觀察的角度,個人私意也不能盡同?!?sup>魯迅是一位啟蒙主義文學的精英和集大成者,茅盾是一位以小市民知識分子為題材表現(xiàn)啟蒙思想的杰出作家代表,但他們都認為老舍的作品不同于主流的啟蒙主義文學,這說明老舍作品中的啟蒙思想是比較隱晦的,他的話語啟蒙方式與主流啟蒙文學有所不同。

老舍的啟蒙主義傾向之所以不被當時的啟蒙者所理解,與其獨特的文化視角和敘事立足點是分不開的。一方面,老舍是位文化型作家,其溫文爾雅的啟蒙姿態(tài),與魯迅、巴金、蔣光慈等作家的斗士般的啟蒙姿態(tài)不同;另一方面,老舍是底層市民出身,對市民的生活境遇相當熟悉,他作品的敘事始終緊貼市民的文化心態(tài)而不凌虛高蹈,也與主流啟蒙敘事不同。整體而言,老舍的啟蒙觀是一種溫和的平民式的人道主義啟蒙觀,它建立在中西文化相互參照的基礎上,著重從文化層面對普通市民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心理進行揭露和審視,以傳達同情弱者、揭露卑污、引起療救的價值理念,從而參與到文學啟蒙主題的建構。但在不同歷史時期,老舍在作品中表露出的啟蒙主義思想又稍有差異??梢姡仙岬膯⒚捎^與時代主流的啟蒙主義思潮在價值取向上整體吻合,但也有它自己的獨特性。

一、啟蒙觀的形成過程

生活環(huán)境、人生閱歷會對作家思想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到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老舍的啟蒙觀是時代語境、成長經歷、西方游學經歷三者共同影響的結果。首先,啟蒙觀的形成與作家所處的時代語境密切相關。20世紀初的中國處于風雨飄搖、外患內憂并存的動蕩狀態(tài)中,晚清封建王朝即將走向覆滅,新的民主國家尚未建立,民族和國家處于生死攸關的轉折階段,因而挽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民眾,并促使中華民族的崛起,實現(xiàn)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富強成了當時有識之士的共同愿望。老舍正是生長在這樣一個既潛伏著危機又充滿著激情和機遇的時代,而他既沒有顯赫的身世,也沒有高深的經院學識,有的是底層貧民悲慘生活的體驗和悲憫的情懷。底層平民的出身和戰(zhàn)亂帶來的喪父之痛,讓老舍深切體會到底層市民生活的艱辛和戰(zhàn)爭的禍害。這種苦難和禍害是由民眾自身不覺悟的文化心理特性和國家腐朽的政治制度所造成的。要改變惡劣的生存現(xiàn)狀必須對民眾進行啟蒙,民眾覺醒了,整個國家的面貌才會發(fā)生實質性的轉變。

20世紀初既是政治動蕩頻繁的時期,也是文化轉型激烈的時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文化思想上卷起的浪潮更是對國人的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老舍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五四”運動,但他啟蒙觀的形成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分不開的?!拔逅摹毙挛幕\動使老舍的思想發(fā)生轉變,讓他對人的尊嚴和自由有了更深切的體認和渴求。老舍曾說“‘五四’運動送給了我一雙新眼睛”,“反封建使我體會到人的尊嚴,人不該做禮教的奴隸;反帝國主義使我感到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再作洋奴。這兩種認識就是我后來寫作的基本思想和情感”。這是老舍啟蒙觀形成的時代背景與時代語境。

與此同時,老舍的成長經歷也對老舍啟蒙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老舍出身普通市民家庭,底層市民追求平等、講究仗義的生活理念和價值觀念自幼便在老舍心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老舍曾說:“我自幼便是個窮人,在性格上深受我母親的影響——她是個愣挨餓也不肯求人的,同時對別人又是很義氣的女人。窮,使我好罵世;剛強,使我容易以個人的感情與主張去判斷別人;義氣,使我對別人有點同情心?!?sup>老舍對自我這種“窮人”身份的定位表明他思想上是傾向平民主義、人道主義的。

父親的暴死,幼年的遇險,皇城遭血洗——帝國主義列強的暴行在作家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烙痕,埋下了反抗暴力、仇恨侵略的種子。成人后,又目睹祖國受盡日本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更是激發(fā)了作家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正是這樣的成長經歷為老舍啟蒙觀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情感的基礎。

如果說時代語境與成長經歷是老舍啟蒙觀形成的國內因素,那么國外游學經歷則是它形成的國外因素。1924年7月老舍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教,教授國文課,教課之余閱讀了大量的西歐歷史和文學書籍,對中西社會和文化的優(yōu)劣有了一定的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生涯也隨之拉開帷幕,《老張的哲學》等就是寫于此時期。1929年夏老舍告別英國,到德、法、意三國旅行,歷時三個月。西方的游學經歷使老舍較為深切地認識到外國文化和外國市民的心理特點,為他評判國內市民文化和國內市民的心理特點提供了一種參照的尺度。國外的生活經歷,讓老舍體悟到弱國子民所受到的歧視和屈辱,使他的文化心理遭受了巨大的震撼,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這位經歷了中西文化沖突的作家,在文化對比的基礎上,自覺地以一種介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批判與認同的文化主義者的關照視角,展開了他對傳統(tǒng)市民文化的反思。此為他文化啟蒙觀念形成的異域文化資源。老舍的啟蒙觀正是在時代語境、成長經歷、西方游學經歷三者的共同影響下形成的思想觀念。

二、啟蒙觀的內涵與特征

老舍是文化型作家,也是一位溫和的人道主義者,因而他的啟蒙觀帶有文化改良主義的特點。

(一)老舍的啟蒙觀著重從文化反思的層面對普通市民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心理進行揭露和審視

“通過表現(xiàn)中國人感性、理性和意志的多重沉落,喚醒國民鮮明尖銳的心理感受,擺脫板結枯死狀態(tài),使他們認識到清醒健全的理智和堅強主動的意志是何等珍貴和重要,使國民在理智和感性上都活動起來,使人和社會都獲得生機?!?sup>國民性批判是新文學作家以文學作品作為思想啟蒙和政治革命的一種文本敘事策略,揭露卑污,引起療救,從而達到思想啟蒙和社會變革的目的。魯迅、茅盾、老舍都是愛國主義作家,國民性批判也是他們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題之一,但既不同于魯迅對鄉(xiāng)土農民、舊派文人身上國民劣根性的無情揭露和尖銳批判,也不同于茅盾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對國民的精神世界進行審視,老舍主要立足于從市民文化層面來彰顯他的啟蒙主義傾向。這種敘事立足點得益于他對北京市民階層生活的熟悉,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兒茶的吆喝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張色彩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膽地描繪它。它是條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條活潑潑的魚兒來?!?sup>

老舍小說表現(xiàn)的對象大都是普通的市民階層,如都市中的小科員、學生、商人、教員、人力車夫、妓女等。他們的身份職業(yè)雖然有所差異,但身上都留有傳統(tǒng)市民共有的文化心理特性,有的表現(xiàn)出義氣豪爽、熱情勇敢、關心國事的特點,有的表現(xiàn)出見錢眼開、固執(zhí)狹隘、迷戀做官、欺強凌弱、坑蒙拐騙等市儈小痞子的個性。老舍稱北京文化為“沙漠文化”“醬缸文化”“官本位文化”。在這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生長的市民,除少部分具有古道熱腸外,大部分都缺乏足夠的生氣和活力,不是怯懦、愚昧的奴隸,就是官本位意識深厚、見利忘義、媚上欺下的市儈小人。但老舍不是對小市民陰暗、消極的文化心理進行尖銳地批評,而是以溫和的姿態(tài)去敘述小市民生活的酸甜苦辣,讓讀者從中品味出文化積弊對市民自身的危害,從而達到文化啟蒙的效果。由此可見,老舍的啟蒙方式是人道主義式、平民式的,他沒有魯迅的深刻銳利,也不善于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審視、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可他熟悉普通市民的生活和文化心理,善于從文化的角度對市民階層的思想和性格進行審視和批判,從而傳達出啟蒙主義的主張。如《老張的哲學》對老張“錢本位而三位一體”市儈哲學的諷刺,實際上是對普通市民狹隘卑污的文化心理的一種溫和的批判,讓讀者在“含淚的微笑”中體味到“真正的幸福是出自健美的文化”。老舍對老張市儈哲學的否定,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市民文化卑污面的否定。但對于文化中積極的一面,老舍是給以充分肯定的,如在《趙子曰》中老舍對青年學生趙子曰文化心理轉變歷程的講述就體現(xiàn)出其客觀的態(tài)度。趙子曰身上帶有普通市民消極狹隘的特點,罷課、打老師、調戲女生的經歷是他自我炫耀的資本,但同時他又充滿血性、責任感和正義感,如偶遇不幸遭人凌辱的婦女,他能主動給予幫助,最終在李景純的感召下領悟到了救國救民的重要性。作家對趙子曰客觀公正的描述實際上就是對市民文化的一種客觀評價?!端氖劳谩分惺軅鹘y(tǒng)文化影響很深的舊派文人錢默吟,雖然有些古拙迂腐、孤僻清高,但在民族和國家處于生死邊緣時期,他的古拙孤僻的個性便化為一種剛正不阿的文化氣節(jié),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等到鎖鐐加到身上而不能失節(jié)”,“我很愛我的命,可是我更愛我的氣節(jié)”。錢默吟迂腐的個性與孤高的氣節(jié)都是源于民族文化的滋養(yǎng)與催生。傳統(tǒng)文化既有糟粕渣滓也有精華和亮點,老舍對市民文化心理的審視取一種實際、客觀的視角。可見,對市民文化心理的審視和反思是老舍啟蒙觀的立足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