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首任“閣揆”

陳誠晚年(插圖版) 作者:孫宅巍 著


第三章 步登宦海巔峰

一 首任“閣揆”

1950年3月,陳誠隨著蔣介石“復職總統(tǒng)”,而出任“行政院長”,步登宦海巔峰。

蔣介石之復出,乃發(fā)生于臺灣復雜的軍事、政治背景之下。1949年11月20日,“代總統(tǒng)”李宗仁于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后不久,因不堪蔣介石的獨裁,并對國民黨的殘局失去信心,以“胃病復發(fā),十二指腸有流血征象,精神至感疲憊”為由,離邕飛港;繼于12月5日,攜妻、子“赴美就醫(yī)”。旋于部分在臺“國大代表”、“立委”、“監(jiān)委”,以及民社黨、青年黨成員中,開始出現(xiàn)擁蔣復出的輿論。1950年2月21日,非常委員會向李宗仁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李必須于電到3日內返回臺北,否則即以放棄“代總統(tǒng)”職守論,并要求蔣介石復任。非常委員會12名委員中的9名,在這項“最后通牒”上簽了名,沒有簽名的3人是:蔣介石、李宗仁和孫科。接著,國民黨中常會與“立法院”分別決議和致電,要求蔣介石“復行視事”。蔣介石面對即將復出的現(xiàn)實,在正式宣布復職前夕,對中央委員談稱:


我出來繼續(xù)視事,究竟是救國還是誤國,尚未可知。我這次重負國家政治的責任,是否能夠救國,這個問題不是我個人所能解答的。倘若去年年初我不下野,無論如何想象不到大陸各省會在一年之內斷送干凈。我下野的后果,終竟如此,殊為痛心。現(xiàn)在國家情勢危急非常,如果我再不負起政治、軍事的責任,在三個月之內,臺灣一定完結。我出來之后,臺灣可望確保。[1]


經過一番密鑼緊鼓的準備之后,蔣介石于3月1日正式“復行視事”,重新以“總統(tǒng)”的身份出現(xiàn)于政治舞臺。他宣告視事后的4項方針“政策”為:第一,在軍事上,先要鞏固臺灣基地,進圖“光復”大陸;第二,在國際上,必須先要盡其在我,自力更生,一面要聯(lián)合世界上民主國家,共同反共,一致奮斗;第三,在經濟上,必須以勞動為第一要義,提倡節(jié)約,獎勵生產;第四,在政治上,必須尊重民意,厲行“法治”。

在蔣介石“復行視事”的當天,閻錫山“內閣”即依循慣例,聯(lián)名提出總辭職。閻等致蔣介石的辭呈稱:“茲者欣逢鈞座繼續(xù)視事,國政得所主持,錫山等奉職無狀,惟有懇請辭去本兼各職,另選賢人接替,國家幸甚?!?sup >[2]

閻氏“內閣”,本為在蔣介石“引退”期間之過渡“內閣”。蔣介石一經復出,閻氏當只有急流勇退一途。由誰繼組“新閣”?臺灣當局的上層官員都十分清楚:只有蔣介石的嫡系將領、在蔣引退期間擔任了近一年臺灣省政府主席、現(xiàn)任東南軍政長官要職的陳誠,最具“地利人和”的條件。

3月6日下午4時,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于中山堂舉行茶會,招待國民黨籍的“立法委員”共260余人,并邀國民黨中常委于右任、居正、吳忠信、吳鐵城、張群、何應欽等參加。蔣介石在會上故作姿態(tài),征詢對于“行政院長”繼任者人選的意見。與會者對于蔣氏的心理,當然清楚。于是,會上出現(xiàn)了提議由陳誠“組閣”的一邊倒意見。“立法委員”白大成說:“由于陳誠同志過去一年治臺政績所表現(xiàn),陳氏出組新閣實為適當人選?!薄傲⒎ㄎ瘑T”黃健中列舉了陳誠具有“行政院長”所必須具備的4項條件,即“有能、有為、有守、有容”。這次茶會的結果,令蔣介石非常高興。同日,國民黨中常會舉行臨時會議通過,準“行政院長”閻錫山辭職,并提名陳誠為“行政院長”。

蔣介石復于3月7日,以“總統(tǒng)”名義,將提名陳誠繼任“行政院長”的咨文,送交“立法院”。咨文中對陳誠的能力和“政績”,作了極高的評價。咨文為:


行政院院長閻錫山呈請辭職,情詞懇摯,已予照準。茲擬以陳誠繼任行政院院長。陳君籍隸浙江青田、畢業(yè)保定軍官學校,忠貞干練,公正勤廉,歷任師軍長、總指揮、總司令、司令長官、政治部長、軍政部長、參謀總長、行轅主任、省政府主席等職,部署周詳,績效彰著。去歲受任東南軍政長官兼臺灣省政府主席,對于整軍御敵,政治經濟諸項設施,尤多建樹,深為臺省人民愛戴?,F(xiàn)值鞏固臺灣,策劃反攻大陸之際,以陳君揚歷中外,文武兼資,對于剿匪戡亂,夙具堅定信心,任為行政院長,必能勝任愉快。爰依憲法第五十五條第一項之規(guī)定,懇請貴院同意,以便任命。此咨


“立法院代院長”劉文島在接到蔣介石咨文后,遂于3月8日下午在臺北中山堂大禮堂主持“立法院”臨時會議,行使對“行政院長”提名的同意權。臨時會議行禮如儀。委員們與“總統(tǒng)”間,心有靈犀一點通。在國民黨內深具資望的張道藩表示:“如能對立法院確實負責,并公開以政策選用賢能,一洗過去作風,立院同仁,既無反對理由,當可同意?!蔽瘑T武哲彭以陳誠的軍事根基作為理由,稱道說:“在確保臺灣準備反攻之今日,軍事自屬首要,是以總統(tǒng)提名陳誠先生為新任行政院院長,當為一極為賢明選擇。”[3]在委員們進行了一番例行公事的討論之后,便進行了表決。經投票,在388票中有306票贊成陳誠出任“行政院長”,獲得通過。

陳誠在得悉“立法院”對其出任“任政院長”一案已予同意的消息后,對于蔣介石的信任和提拔深表感激,并決遵照蔣介石意旨,效忠蔣氏。他在其官邸向記者發(fā)表談話說:


誠此次蒙總統(tǒng)提名,立法院同意,受命出任行政院院長,當此國家艱危之際,不勝臨深履薄之懼。臺灣為國家存亡世界安危所系,其地位之重要,無待贅述。今后一切措施,當恪遵國父遺教,以臺灣為三民主義實驗區(qū)。遵照總統(tǒng)訓示,鞏固臺灣及其他反共基地,以確保全體民眾生命財產之安全,并積極作反攻大陸之準備。同時,根據(jù)民眾需要,貫徹“人民至上,民生第一”之主張。[4]


陳誠在匆匆結束了向記者發(fā)表的講話以后,于5時半,驅車趕赴蔣介石官邸,向這位授予他“行政院長”大權的領導者致敬。

3月9日,蔣介石發(fā)布命令,批準閻錫山“內閣”集體辭職,并任命陳誠為“行政院院長”。


1950年3月陳誠(中)就任“行政院長”與全體“閣員”合影

alt

經過5天的緊張籌劃,陳誠“新閣”的班底,于3月12日得到蔣介石“總統(tǒng)”的批準。陳誠“內閣”的“閣員”如下:

“行政院副院長” 張厲生

“政務委員” 吳國楨、王師曾、楊毓滋、田炯錦、黃季陸、董文琦

“內政部長” 余井塘

“外交部長” 葉公超

“國防部長” 俞大維

“財政部長” 嚴家淦

“教育部長” 程天放

“司法行政部長” 林彬

“經濟部長” 鄭道儒

“交通部長” 賀衷寒

“行政院秘書長” 黃少谷

陳誠組成的“內閣”,其成員年紀輕、學歷高,平均年齡51歲,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者占90%,是一個融合了不同黨派、不同專長人物的強勢“內閣”。這一“內閣”的組成和人員結構,保證了陳誠將比前幾任“行政院長”有更大的作為。

蔣介石按照慣例,于14日晚,在草山官邸設宴招待即將卸任的“行政院長”閻錫山,以示安慰。出席宴會的還有“行政院副院長”朱家驊,“秘書長”賈景德,“副秘書長”倪炯聲。

在蔣介石一手導演下,新舊“內閣”于15日交接。閻錫山雙手將黃色錦緞包扎的“院篆”,親交陳誠。閻氏表示:“錫山出任行政院長,九月于茲,回憶在此期間未能扭轉時局,慚愧實深!”“相信新閣為極健全有力的內閣,不只是能益國,而且能補錫山任中不逮之過?!标愓\繼之起立致詞,稱:“本人此次奉命出掌行政院,幸賴總統(tǒng)指示及各方面之鼓勵,乃決心擔起這個任務。”“閻院長九個月來所遭遇的艱苦,眾所周知,其反共剿匪之決心,更足使吾人欽佩。本人學問能力,俱感不足,尚望諸位多多指教和協(xié)助,并盼本院同仁一致努力。”[5]

從此,陳誠專心致力于“行政院長”之供職。他根據(jù)蔣介石所定“恢復中華民國,解救大陸同胞”的“復職使命”,循其精神,確定“政府”的施政總目標為:“竭盡一切力量,確保以臺灣為中心的基地,徐圖反攻大陸?!逼渚唧w施政方針為:(1)在“外交”方面,一面努力自助,以爭取國際之同情與合作,一面加強聯(lián)系,以擴大國際“反侵略反極權”的力量。(2)在軍事方面,決心厲行精兵政策,核實員額,簡化機構,嚴格訓練,加強政治教育,逐漸改善,整飭軍紀,明辨功過,信賞必罰,以提高士氣。(3)在政治方面,維護“憲法”尊嚴,實施“地方自治”,確立民主政治的基礎;提高司法效率,保障人民的權利與自由。(4)在財政經濟方面,財政上必須厲行開源節(jié)流,以收支平衡為目標;經濟上,應側重軍用與民生日用品的生產與流通,本“民生第一”之原則,增加生產,節(jié)約消費,貫徹減租政策,漸求達到“耕者有其田”的目標。[6]

陳誠“內閣”,以忠誠和順從于蔣介石而聞名。他曾大力吹捧蔣介石的地位和作用,強調竭誠服從蔣介石的領導,決不動搖。他說:


必須認識總統(tǒng)是國家的中心,是時代的指南針,是革命的領導者,有了總統(tǒng)的領導,我們必可克服任何困難,渡過任何危機,得到最后勝利。因此,當前我們奮斗努力的唯一途徑,就是竭誠服從總統(tǒng)的革命領導,在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動搖,不疑惑。大家要知道信仰就是力量,所以我們對于總統(tǒng)的信仰越堅定,國家便越有辦法,勝利便越有把握。[7]


陳誠此次出任“行政院長”,歷時4年,至1954年3月當選“副總統(tǒng)”后,辭去“行政院長”職,交俞鴻鈞接任。他在任期內,推行了“三七五減租”和土地改革;出臺了新臺幣,實行了幣制改革;制訂了進行經濟建設的四年計劃;以及在穩(wěn)定物價、平衡財政收支方面采取了有力的措施。

財政問題,歷來是國民黨最感頭痛的問題,尤其是在政治、經濟、軍事全面崩潰的時期。國民黨政權1949年財政差額平均每月達85%以上,而彌補的辦法,唯靠動用庫存黃金。陳誠執(zhí)政后認為:“庫存黃金為數(shù)有限,以有限的庫存黃金彌補無限的財政差額,其崩潰的時間是可以計算得到的。面對這一財政危機,我們不能坐吃山空,等待毀滅;唯有探行一切必要的步驟與一切可能的方法,努力克服這一危機。”[8]于是,陳誠一面厲行節(jié)約,裁并多余機構,停辦一切不急需的事業(yè),停付一切不急要的開支;一面努力開源,整頓稅收,加強稽征,嚴緝走私,整頓公營事業(yè),清查物資外匯。因此,1950年中,財政赤字逐月遞減,黃金支付由每月16萬兩遞減到1.5萬兩;從1951年開始,財政已經漸趨平衡。陳誠在1952年10月向國民黨七全大會作報告時指出,近兩三年來,財政方面取得的進步計有:(1)“政府”的收支預算,1952年已達到平衡;(2)確立了“政府”的預決算制度;(3)應付逐年增長的龐大支出,沒有依賴通貨膨脹,而是靠了開源節(jié)流;(4)財政盡力支持生產建設的需要;(5)提高縣市鄉(xiāng)政的財政預算,健全其財政基礎;(6)確立以直接稅為中心的租稅制度,使人民負擔漸趨公平。

為了爭取財政狀況的根本好轉,陳誠特別強調要量入為出,充分發(fā)揮每一分錢的作用。他說:


當前臺灣情形不比當年大陸,大陸好比一個大家庭雖然家道中落,但因基礎深厚,畢竟較易張羅;臺灣好比一個小家庭,家當有限,計算緊湊,挹注困難。因此,我們在臺灣,一切必須量入為出,決不能放松一步;否則,年來我們從辛勤中得來的成果以及由此成果所產生的信心與希望,均將全部摧毀無疑。

……今后我們要以現(xiàn)有的財力完成更多的工作和更大的任務,必須實踐總裁的動員號召,將每一個人的能力,每一件物的效用,每一文錢的價值都發(fā)揮至最大最高的程度。[9]


為了提高行政機構的辦事效率,緊縮行政開支,陳誠主持了“行政院”各院、會機構的調整工作。調整原則為:(1)不切需要、徒資糜費的機構,予以裁撤;(2)駢枝重復牽制機構,予以裁撤歸并;(3)業(yè)務性質相同、缺乏監(jiān)督聯(lián)系的機構,予以改隸;(4)各機關員額以工作上必要的人員為限,超過必要的人員予以裁撤。陳誠在“組閣”后的6個月內,共裁撤了“行政院”直屬及各部、會所屬機構84個,共裁撤員額4940名;“行政院”各部、會工作人員核減為874人,僅及原有“組織法”規(guī)定人數(shù)的1/9。經此調整,“行政院”機構基本上適應了僅施政于臺灣一省的狀況。

陳誠為國民黨當局撤臺后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的“外交”活動,也可謂費盡心機。陳誠宣稱,在主持“行政院”期間,奉行三要“外交原則”:一是“堅決實行反共外交”;二是“加強自由世界的團結”;三是“維護國際間的正義與公道”。[10]陳誠津津樂道,在其“行政院長”任期內,改善了與美國的關系,并得以繼續(xù)以“中國”的名義,留在聯(lián)合國內。他形容說:“中美兩國間的合作,曾隨大陸淪陷而一度幾瀕于中斷?!焙髞?,隨著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美國重新認識到臺灣所具有的特殊戰(zhàn)略地位,遂改變了對臺灣國民黨當局的態(tài)度。陳誠于1954年回顧說,1950年以來,臺美合作“又隨著我們自身的努力和美方朝野對我反共政策認識之增進,而恢復加強。最近4年來,美方對于我方的軍經援助,對于安定我們的財政經濟和充實我們的軍事力量,都有很大的裨助”。陳誠還聲稱,臺灣當局為繼續(xù)以“中國”的名義留在聯(lián)合國內,進行了“非常劇烈而艱苦的”斗爭,截止1954年3月作報告時止,共發(fā)生185次驅逐臺灣當局代表出聯(lián)合國及其他國際機構中的動議。[11]只是由于美國的操縱和庇護,才暫時保住了臺灣當局非法竊取的聯(lián)合國席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