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

李耕生傳 作者:洪欣 著


引子

1975年,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zhèn)劉集村,一位老黨員將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交給了廣饒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這是一本《共產黨宣言》。

1920年2月,曾留學日本、擔任過浙江一師國文教員的陳望道,帶著戴季陶提供的日譯本《共產黨宣言》,還有陳獨秀通過李大釗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借出的英譯本,回到故鄉(xiāng)義烏分水塘,開始潛心翻譯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8月,《共產黨宣言》中譯本以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作為“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正式出版。這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全譯本,立即引起強烈反響,初版不過一個月就發(fā)售一空。但是這個版本發(fā)生了印刷錯誤,封面的“共產黨宣言”印成了“共黨產宣言”。

這位老黨員保存的,正是有著印刷錯誤的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版。

廣饒《共產黨宣言》紀念館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著作在中國傳播的最早、最廣泛的一部經典。它在大城市、在知識分子中傳播很廣,對早期革命者的思想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但是它在偏僻的鄉(xiāng)村出現(xiàn),在貧苦農民當中傳播,則很少見諸記載。這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原名樂安縣,位于山東省中部偏北。1914年,因與江西省樂安縣重名,改為漢時舊名——廣饒縣,隸屬膠東道。1927年,廢道尹后,直屬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zhèn),更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地方?!豆伯a黨宣言》出現(xiàn)在這里,源于它特定的環(huán)境和土壤。大王鎮(zhèn)位于廣饒縣東南部,流經此地的陽河,素以“銅幫鐵底”著稱,清水緩流,終年不竭。1988年,著名作家李存葆在和王光明合作的報告文學《大王魂》開篇就寫到這條河:“毋庸稽考州史縣志,我們便斷定這是一條古人開鑿的瀉洪河。它百尺一彎,半里一拐,斗折蛇行,艱難地由南而北蹣跚游曳,漫過一望無際的曠野,注入渤海。令人費解的是:陽河在他縣他鄉(xiāng)是那樣彎曲,而在大王竟是這般筆直!陽河兩岸昔有民謠曰:陽河本是九十九道彎兒,直開一道彎兒出一個縣官兒?!薄澳菚r,陽河對大王特別鐘情。與大王接壤的周圍,或沼澤泥淖,或荒灘鹽堿,唯大王土肥水美,地靈人杰。”

歷代山東人有崇文好學之風,蘇東坡曾發(fā)出“至今魯東遺風在,十萬人家讀書聲”的贊嘆。廣饒縣南部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較好,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到了文化對于鞏固和提高家庭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性。凡有條件供養(yǎng)子女上學的家庭,總是想方設法讓子女上學讀書。這里靠近膠濟鐵路,距山東新文化傳播重鎮(zhèn)益都較近,相對而言,人們較容易受到各種新思潮和新思想的影響,思想較為開化。同時,受歷代重視教育和當?shù)亟艹鰵v史人物的影響,這里的人們普遍具有學而優(yōu)則仕、光宗耀祖的傳統(tǒng)思想和良好愿望,人們感到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讓子女識字、讀書,接受教育。因此,20世紀上半葉,從這里出去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等遍布省內外。他們中的一些人,成為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先鋒,他們的家鄉(xiāng)廣饒,也成為山東最早有共產黨活動的地區(qū)之一。

1917年,劉集振華高小曾招收了兩名學生——李耘生、劉子久,兩位同窗后來一起考入山東省立第十中學。他們在那里接受了新思想,逐步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李耘生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后,介紹劉子久加入團組織,以后兩人又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到濟南從事革命工作。

觀眾參觀《共產黨宣言》紀念館

在十中求學時,李耘生、劉子久都曾回到故鄉(xiāng)進行革命活動。1925年春節(jié)期間,劉子久從濟南回到家鄉(xiāng)劉集村,發(fā)展了堂哥劉良才入黨,以后不長時間,劉良才又先后介紹劉英才、劉洪才、劉春山等入黨,這是劉集村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第二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劉集村召開了廣饒縣農會成立大會。大會之后,劉集村中共黨的活動漸漸多了起來。

這一時期,山東督軍張宗昌忙于軍閥戰(zhàn)爭和鎮(zhèn)壓城市工人運動,相對減弱了對偏遠鄉(xiāng)村的統(tǒng)治。當時大部分中共黨員雖然加入了組織,但實際上并不懂得多少馬列主義。為了盡快提高黨團員的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劉集村黨組織從省里領來許多學習材料,分發(fā)給黨團員和部分群眾學習。

在這本《共產黨宣言》的首頁右下角蓋有一方“葆臣”朱紅印痕,據(jù)中央檔案館保存的1923年12月15日《濟南地區(qū)團員調查表》表明,張葆臣是江蘇無錫人,1922年1月1日入團,后到濟南工作,從事青年運動,曾是濟南團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主管“教育兼發(fā)行”工作。張葆臣經常和在濟南的廣饒籍黨員李耘生、劉子久、延伯真、劉雨輝等一起學習和活動,1926年,這本《共產黨宣言》通過廣饒早期女共產黨員劉雨輝帶回家鄉(xiāng)。從此,劉集村支部的黨員們常常在煤油燈下學習《共產黨宣言》,這本點燃過許許多多革命者理想之火的革命文獻,便在這個偏僻的鄉(xiāng)村經歷了不平凡的近50個春秋。

從20世紀30年代起,國民黨頒布了許多法令,把《共產黨宣言》列為禁書之首,對保存或閱讀馬列著作者,加上“危害中華民國”等罪名判刑監(jiān)禁。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在劉集村的一座簡陋民舍里,卻保存著一本中國最早版本的《共產黨宣言》。黨員劉世厚精心地用油紙把它嚴實包好,再裝進竹筒里,有時埋在床鋪下面,有時藏在屋山墻上的雀眼里,一次次躲過了國民黨的搜查和日軍的“掃蕩”。1975年,劉世厚把這本書,從藏匿的地方拿了出來,仔細地把這本快散的書裝訂好,并在首頁的左上角蓋上了一枚“劉世厚印”,放進小漆匣里。最終,老人把這一“奇書”獻給了國家。

中共劉集支部舊址

山東廣饒大王鎮(zhèn)劉集村珍藏的這本薄薄的《共產黨宣言》,對認識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具有突破性的意義。

在那個內憂外患的社會,從廣饒大王鎮(zhèn)走出的率先覺醒的青年,上下求索,探尋著中國救亡圖存的道路。他們帶著民族振興希望的火種,播撒在他們經過的每一塊土地上。這本傳記的主人公李耘生就是這樣一位青年,被《共產黨宣言》指引,一生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奮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