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哈雷爾當上了“辛貝特”首任局長

以色列摩薩德絕密行動 作者:詹為為,詹幼鵬 著


哈雷爾當上了“辛貝特”首任局長

1952年9月,以色列國內(nèi)安全局局長伊塞·哈雷爾繼羅文·希洛之后成為摩薩德第二任局長。

伊塞·哈雷爾原名伊塞·哈爾彭,1912年出生于俄國維切布斯克鎮(zhèn)的一個正統(tǒng)猶太家庭,父親是個富有的小工廠主。隨著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他的父親也破了產(chǎn),于是舉家移居到拉脫維亞。在那里,反猶太勢力極為囂張,猶太人被迫組成自己的社團進行抵抗。年僅15歲的小哈雷爾開始接受猶太教育,并且加入了一個猶太復國主義青年組織,他還為自己在黑市上買了一把左輪手槍。盡管哈雷爾從那時起就學會了希伯來語,但在很多年以后,他說話時仍舊保留著濃重的俄羅斯口音。

哈雷爾十分渴望有一天能回到祖先居住過的地方,回到充滿宗教色彩的巴基斯坦地區(qū)。17歲那年,他生平第一次偽造了一些證件,證明自己已年滿18歲了,具備了移民到巴勒斯坦的法定年齡。1930年1月,哈雷爾帶上他的小手槍和一些子彈,隨同父母踏上了移民巴勒斯坦的旅程。

當他們乘坐的輪船抵達巴勒斯坦港口后,一位猶太移民局的官員來到船上提醒大家:“英國托管當局將要檢查你們是否帶有武器。如果帶了請立刻扔到海里去。否則,一旦查出來,你們所有的人都將被禁止下船登岸?!?/p>

聽到這話后,船上帶槍的人都趕快把槍支扔掉了。哈雷爾卻不甘心,他趁人不注意掏空了隨身帶的一塊大面包,把自己的手槍和子彈藏在了里面,然后又將面包藏在手提箱里面的一堆臟衣服下面。海關(guān)人員檢查到他的時候,一見那酸臭熏人的臟衣服,連碰都沒碰就趕緊讓他走了。

來到巴勒斯坦后,年輕的哈雷爾和家人來到了特拉維夫郊區(qū)的赫茲利亞集體農(nóng)莊,當上了一名修理水渠的工人。白天,他拼命地干農(nóng)活;晚上,他就到猶太人的秘密軍事組織“哈加納”接受訓練。在集體農(nóng)莊里,哈雷爾結(jié)識了一位名叫瑞夫卡的猶太姑娘。哈雷爾性格內(nèi)向,沉默寡言,平時只愛干活,不善社交,而瑞夫卡卻既漂亮又風趣,而且愛好跳舞和社交。在鄉(xiāng)親們看來,這對性格截然不同的年輕人并不般配,然而,他們最終卻成為一對和美的夫妻。

1936年,哈雷爾和家人承包了農(nóng)莊的一片柑橘園。憑借著他和家人的埋頭苦干,哈雷爾終于有了第一筆可觀的收入。由于要銷售柑橘,他經(jīng)常要同鄰村的阿拉伯人打交道,因而很快就學會了他們的語言。于是他就利用這種機會趁機打聽阿拉伯人的一些情況。后來他就經(jīng)常向“哈加納”的秘密情報組織“沙伊”介紹一些有關(guān)阿拉伯人村莊的情況,例如村長的品行、發(fā)生的糾紛以及對猶太人不滿的議論等等。哈雷爾的上級立刻注意到了他的這種才能,就委任他當上了“沙伊”在當?shù)氐那閳笮〗M的組長。

以色列“情報之父”伊塞·哈雷爾

1939年,他為自己起了一個希伯來名字“哈雷爾”,并且奉命打入替英國托管當局效命的警察預備隊,負責刺探英國托管當局的情報。一次,他抓住一個搞黑市交易的英國軍官,不由分說地扇了對方一個耳光。為了避免被抓,他不得不從此潛入地下,繼續(xù)為“沙伊”從事秘密情報活動。

1942年,哈雷爾正式加入“沙伊”,專門刺探阿拉伯和英國的情報,并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職業(yè)特工生涯。哈雷爾首先被選中到“沙伊”猶太處任秘書。該處當時只有三個人,除了哈雷爾,還有一個處長,一個女秘書。哈雷爾的新上司戴維·沙爾蒂爾(后來擔任過以色列駐荷蘭大使)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年輕人在情報分析方面的非凡才能。他先讓哈雷爾負責國內(nèi)安全方面的工作,后來又讓他當上了特拉維夫地區(qū)“沙伊”組織的領(lǐng)導人。正是在這一時期,哈雷爾結(jié)識了包括伊塞-加加利和本-古里安等人在內(nèi)的“哈加納”重要領(lǐng)導人。前者1968年出任以色列武裝部長,后者則成為以色列首任總理兼國防部長。

哈雷爾本人談不上有什么驚人的本領(lǐng),他不像“沙伊”組織中大多數(shù)同行那樣有教養(yǎng),也從未讀過有關(guān)地下活動的教材。但在兩年后,哈雷爾當上猶太處處長時,他已經(jīng)積累了許多秘密情報工作的經(jīng)驗和知識。他摸索出來了一條適用于各種秘密行動的原則,這就是“分級單線聯(lián)系”原則。1946年6 月29日,為了從軍事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冒險分子,英國托管當局對在特拉維夫的“哈加納”領(lǐng)導人,發(fā)動了一場規(guī)??涨暗拇笏巡丁_@一天后來被稱為“黑色安息日”。哈雷爾正是憑著“分級單線聯(lián)系”原則,使“哈加納”領(lǐng)導人得以逃脫被捕的厄運。哈雷爾的出色表現(xiàn)贏得了本-古里安的青睞。

1948年5月初,也就是以色列國即將宣布成立之前,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都在厲兵秣馬,準備在以色列宣布建國的那一天,向猶太人發(fā)起全面的進攻。當時,以色列的大多數(shù)領(lǐng)導人都認為約旦不會參加這場戰(zhàn)爭,甚至還會制止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戰(zhàn)爭行動。

但是哈雷爾卻持相反的觀點。他認為約旦同樣會加入這場戰(zhàn)爭。對于這樣一個關(guān)系到以色列國防軍的兵力部署,乃至新生的以色列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作為“哈加納”的一名負責人,哈雷爾必須做出正確的判斷。為了讓自己的判斷準確,哈雷爾派了一名年輕的特工,混在即將逃離以色列的阿拉伯難民中,來到了約旦的首都阿曼。這位特工也是個阿拉伯人,當時正在熱戀著一位猶太姑娘,愛屋及烏,這位年輕的特工對猶太人也有了很深的感情。同時,他的一個表哥當時正在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的政府中擔任要職,他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有利條件打聽到重要的情報。

果然在5月12日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的前夜,這位特工終于從阿曼穿過胡達爾前線陣地,帶回了約旦的裝甲部隊已整裝待發(fā)即將參戰(zhàn)的消息,同時也帶來了阿拉伯聯(lián)合軍團就要發(fā)動進攻的重要情報。哈雷爾立即將這一消息報告給本-古里安。本-古里安連夜調(diào)派了部隊,終于在約、以邊界筑起了一道防線。

1948年5月14日,英國托管當局從耶路撒冷的市政府大廈上降下了“米”字旗,與此同時,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本-古里安也在特拉維夫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以色列國正式成立。然而就在第二天的夜里,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和約旦的聯(lián)合軍團就跨越邊界,向新生的以色列國大舉進攻。以色列憑借著準確的情報早有準備,最終打贏了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哈雷爾因此也得到了本-古里安總理的特別賞識,被破格晉升為中校。這在以色列創(chuàng)建之初的軍隊中,已經(jīng)是屬于第二高的軍銜了。

1948年“沙伊”被解散時,36歲的哈雷爾被本-古里安總理任命為國家安全總局“辛貝特”的首任局長,從此他正式擔負起保衛(wèi)國家安全的神圣使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