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薩德總部只有12個人
1952年9月,羅文·希洛辭去摩薩德局長的職務,并向總理本-古里安提交了一份接任他的人選名單,名單上有萊文斯基、吉布利和哈雷爾等人。本-古里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哈雷爾。
在以色列建國初的幾年里,為了能在阿拉伯人的夾縫中生存下去,除了進行必要的武裝斗爭以外,還要進行秘密的情報戰(zhàn),因此所有的情報活動對以色列來說都是刻不容緩的。
摩薩德雖然正式成立了,但摩薩德的第一任局長羅文·希洛的情報工作并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正是伊塞·哈雷爾以前的情報工作和堅強而正直的人格讓本-古里安認定了哈雷爾正是那種能夠擔負起這一重任的合適人選。于是,哈雷爾就受命于危難之中,被本-古里安總理親自任命為摩薩德的第二任局長,成為繼羅文·希洛之后以色列情報界的最高領導人。
哈雷爾在出任摩薩德局長之前,就已經(jīng)是負責國內(nèi)安全的情報機關“辛貝特”的局長;入主摩薩德之后,哈雷爾同時被總理授予“梅穆內(nèi)”一職(即“辛貝特”和摩薩德的“總管”),他成了以色列最重要的權勢人物。
哈雷爾剛接任摩薩德局長時,摩薩德的規(guī)模還很小,其總部的工作人員連局長和秘書在內(nèi),也不過12個人。此外,摩薩德的辦公條件極其簡陋,經(jīng)費也嚴重不足,就連工作人員的薪水都無著落。哈雷爾到任之后,立刻向本-古里安申請追加經(jīng)費。當天下午,本-古里安總理就批準哈雷爾呈上來的報告,使摩薩德的辦公經(jīng)費一下子就增加了10倍。
總理的這種支持和信任,讓哈雷爾大為感動。他馬上對摩薩德以往的工作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哈雷爾認為,作為一名摩薩德的特工,必備的條件第一是素質(zhì),就是那種能為以色列國家忘我工作的獻身精神,其次才是各種諜報技能。為了建立這種精神,哈雷爾以身作則,為下屬們做出了榜樣。當時他每天幾乎要連續(xù)工作18個小時以上,被手下人譽為“工作狂”。哈雷爾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極大地激勵了摩薩德所有的工作人員,他們在執(zhí)行一些危險任務時,盡管既無報酬,也無獎勵,卻總是能夠奮不顧身,勇往直前,從而使摩薩德的面貌煥然一新。
哈雷爾在摩薩德局長的任職期間,并不滿足于僅僅只是在國內(nèi),或者是僅在阿拉伯人的世界從事一些情報搜集工作,而是把摩薩德的工作放在全世界的大范圍內(nèi)進行全面的考慮,他要充分利用猶太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這一優(yōu)勢,把摩薩德的觸角延伸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所以在他的任期內(nèi),摩薩德特工的海外行動也極為活躍。那些遠離本土的諜報人員經(jīng)常是單槍匹馬地各自為戰(zhàn)。盡管他們的薪金遠遠比不上歐美各主要情報機構(gòu)的間諜,但其忠誠及獻身精神,卻是其他國家的情報人員無法與之匹敵的。幾年以后,摩薩德已經(jīng)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特工隊伍,那些駐海外情報站的摩薩德特工,幾乎個個都是身懷絕技的業(yè)內(nèi)高手。同時,以色列的情報機構(gòu)在國外執(zhí)行任務時,除了軍事情報局派駐各國的武官外,其他人員均由摩薩德統(tǒng)一指揮,這樣就進一步為摩薩德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同時,哈雷爾還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在他領導的部門里,凡是敏銳果斷者都會迅速得到提升。1955年,哈雷爾曾經(jīng)多次游說本-古里安,把建國前臭名昭著的地下組織“斯特恩”集團中最能干的成員招入摩薩德。而在此之前,本-古里安是極不喜歡他們的。這些人當中就包括“斯特恩”集團的頭目伊拉克·耶澤尼茨基。這個伊拉克·耶澤尼茨基后來改名為伊拉克·沙米爾,進入了摩薩德工作,并于1986年10月當選為以色列總理,直到1992年7月退位。如果當年不是哈雷爾的發(fā)現(xiàn),他的命運也許是另一種結(jié)果。
哈雷爾在發(fā)現(xiàn)人才的同時,也懂得愛護部下,愛護人才。各國特工部門的傳統(tǒng)觀念大都是認為,一個被捕的間諜就是一個失敗的間諜,但是哈雷爾卻堅決反對這種觀點。如果他手下的人不幸被捕,他總是要千方百計地設法營救,哪怕付出很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這無疑是一種無形的強心劑,讓摩薩德的特工們感到身后總有一個強大的組織在支持自己,因此在執(zhí)行各種任務時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不過,哈雷爾也同樣要求他的特工必須絕對忠誠,任何背叛行為都將會受到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