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也觸動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傷痕!
荒煤
我在看小說《傷痕》前,已經(jīng)聽到對這篇作品的一些批評,讀過之后也立即感到作品確也存在一些缺點,但是我仍然感動了,這不能不引起我思索。毫無疑問,作品引起我情感中的某些共鳴。
《傷痕》寫的是一個家庭問題,也是一個有相當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時,家庭中的一個主要成員(父親或母親)被迫害,被打成叛徒、特務(wù)、走資派、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資產(chǎn)階級反動權(quán)威、黑線人物……孩子們怎么辦?作為父母,不能不考慮,作為子女,更不能不考慮,尤其是一些革命干部的子女,都或多或少有點榮譽感,對黨、對革命、對自己有光榮歷史的父母,幾乎有一種極為自然的、傳統(tǒng)的、真誠深厚的感情。這使得家庭中間產(chǎn)生了一種舊社會家庭所沒有的、嶄新的強烈的紐帶,除了父母、夫妻、兄弟、姊妹這種家庭關(guān)系外,相互之間實際存在一種最密切的同志關(guān)系,為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緊緊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革命關(guān)系,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神圣的家庭。千千萬萬的青年在這種家庭中生活、生長,抱著各種理想和希望,走上革命的崗位,當了接班人,自然,他們在這種家庭中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有各自不同的或大同小異的喜怒哀樂。但“家”終究不會是一個“陷阱”,誰也不曾想到過,預料到這個神圣的家庭突然之間會顛覆,變成了反革命的深淵!
林彪與“四人幫”出于篡黨奪權(quán)的陰謀需要,把千千萬萬的革命家庭打成了一個個反革命的黑窩子,把革命的紐帶,變成了反革命株連的鎖鏈,對家庭的所有成員甚至親友都進行法西斯的迫害和摧殘,造成了多少冤案、多少悲??!然而事與愿違,林彪、“四人幫”的法西斯暴行,倒行逆施終于從反面教育了廣大人民,他們毀滅的家庭終究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的家庭卻成了和他們進行堅決斗爭的堡壘!這些家庭經(jīng)受了嚴峻的考驗,團結(jié)得更緊了,鍛煉得更堅強了,更加仇恨“四人幫”,成了真正的神圣的革命家庭!自然,每一個受迫害的革命家庭都有它的不同的命運,每一個家庭成員也都有他各自不同的遭遇,但是,這個翻天覆地的突變的開始,對于千千萬萬的天真純潔的沒有經(jīng)歷過這樣一種殘酷,尖銳的階級斗爭經(jīng)驗的青年人來講,由于他們的認識、覺悟不同,受迫害的程度不同,和家庭的所謂“決裂”的過程、程度不同,他們的心上都不可能不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痕!
所以,盡管小說有些描寫還不夠真實和深刻,例如王曉華在這樣長時間始終沒有懷疑過她母親是受“四人幫”的迫害,除了蘇小林偶爾一次談到她母親的問題,似乎再也沒有可信賴的親友給過她一些支持和幫助,而她自己,對“四人幫”的罪惡始終沒有覺察,甚至到“四人幫”打倒之后,接到母親的信還不立即回家,必須等待機關(guān)正式來通知才回家等等。像王曉華這種個別人物的情況,在生活中也是有的。作品當然也可以表現(xiàn)這種個別、特殊的現(xiàn)象。問題在于藝術(shù)形象的典型意義,是否可以更深刻一些,就是說從藝術(shù)上來講,人物性格要有一定的發(fā)展,要表現(xiàn)人物在斗爭中的成長過程,《傷痕》這種事件和人物都不夠典型化。許多讀者在這些方面提出的意見和要求,是對的,可是小說畢竟概括地描寫了這一個歷史的大悲劇的一個側(cè)面,小說終究挖掘了一個有深刻的社會意義的題材:“四人幫”對大批革命干部的殘酷迫害,造成我們社會上千千萬萬革命家庭的悲劇。任何一個青年人都是永遠不會忘記各自家庭的悲劇的,他們的生長、成長的條件和環(huán)境,首先發(fā)生的人與人的親密的關(guān)系,都是家庭。同時,因為我們的家,就是大國家中的一個小家。小家與國家的命運是一致的,從每一個革命家庭的悲劇去看,也就更加清楚地看到國家的命運:林彪、“四人幫”瘋狂地摧殘、毀滅千千萬萬革命的家庭,正是要毀滅我們這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建立一個封建的法西斯王朝!作品啟發(fā)我們的深思,任何人也絕對不容許這種歷史的重演!
這就是《傷痕》盡管還有缺點,仍然在廣大群眾之間激起廣泛反響的最根本的原因!
這也就是從作品總的傾向來看看它能夠激起廣大群眾對林彪、“四人幫”仇恨的原因,這應(yīng)該說是一個好的作品。
有人批評,小說情調(diào)低沉,看了之后感到壓抑?;仡欉@許許多多家庭悲劇,心情自然不會是輕松的。但當王曉華已經(jīng)宣告她將永遠不會忘記是誰在她心上留下的傷痕,并為黨的事業(yè)貢獻畢生的力量,為什么還要感到壓抑呢?難道一定要按照一種公式,結(jié)尾加上一條光明的尾巴嗎?在林彪、“四人幫”長期的殘酷的迫害下,許多老一輩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和許多革命老干部被迫害致死,無論從回顧歷史、吸取教訓等各方面來講,在思想感情上不感到異常沉痛和某種壓抑,也是不可能的,有點壓抑,免得輕易忘了這個教訓,并不見得是壞事!
有人批評這類小說是“暴露文學”。它當然是在暴露!可是暴露的是林彪、“四人幫”迫害革命干部的罪惡!這就是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在揭批“四人幫”的第三個戰(zhàn)役中的光榮任務(wù)。
我不必列舉對這類作品的種種顧慮了。但是,我覺得必須指出一個事實:《傷痕》這篇小說倒也觸動了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傷痕!這就是林彪、“四人幫”長期實行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散布了種種極其荒唐的什么“主題先行”“三突出”“路線出發(fā)”等等謬論,設(shè)下了許多禁區(qū):反對什么寫“真實”論,禁止文藝反映生活的真實;反對什么“人性論”,禁止反映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guān)系,愛情、友情、父子母女之情、兄弟姊妹之情……;提倡什么“高于生活”,禁止寫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缺點和錯誤,寫了,就是暴露了社會主義的陰暗面;提倡寫“高大全的英雄人物”禁止表現(xiàn)英雄人物的成長過程,如此等等,完全否定、篡改文藝創(chuàng)作的特殊規(guī)律,從根本上反對馬列主義的文藝科學和毛澤東文藝思想,以便為他們炮制陰謀文藝制造反革命輿論開辟道路。
“四人幫”打倒了,推倒了“文藝黑線專政”論,文藝也得到大解放,但是,“四人幫”散布的流毒,還遠遠沒有肅清;不僅是文藝界的許多創(chuàng)作者、評論者、領(lǐng)導者心有余毒,心有余悸,而且有許多讀者也習慣于用“四人幫”的一套模式來要求作品,于是,“難道……”就來了:“難道這不是這樣的么?”“難道這是真實的么?”“難道這不是揭露了我們的陰暗面么?”……
我希望,《文匯報》應(yīng)該把這個爭論繼續(xù)展開下去,讓廣大群眾和文藝工作者來個思想交鋒,思想交流,來個相互交心。應(yīng)該一齊回答一些“難道”的問題:
難道在深入揭批“四人幫”的第三個戰(zhàn)役中,文藝創(chuàng)作不應(yīng)該暴露“四人幫”的種種罪惡,讓廣大群眾更加深刻地認識他們的危害,幫助廣大群眾清除思想上的流毒么?
難道我們和林彪、“四人幫”進行的一場極其復雜、尖銳、殘酷的,同時也是極其偉大的勝利的路線斗爭,不應(yīng)該在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用以“教育人民、團結(jié)人民”么?
難道不徹底清除“四人幫”的各種流毒,不把揭批“四人幫”的斗爭進行到底,我們就能克服種種困難,輕裝前進,向四個現(xiàn)代化進軍么?
難道文藝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哥德巴赫猜想》《丹心譜》《班主任》這些激動人心的受到廣大群眾歡迎的作品,是偶然的么?等等,等等。
總之,《傷痕》引起的爭論,遠遠超過對小說本身評價的意義,它涉及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也暴露了我們文藝工作者在思想上的“傷痕”有多深!
不認清這個傷痕,不清除這個傷痕,就不可能真正貫徹“百花齊放”的方針,促使題材風格樣式的多樣化,繁榮我們的文藝創(chuàng)作,更好地為新的歷史時期的工農(nóng)兵服務(wù)!
從這一點出發(fā),我熱情地支持《傷痕》,也熱情地支持《傷痕》的討論。
原載《文匯報》1978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