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學校天文臺
埃特斯堡寄宿學校以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及師生之間保持著密切的私人關系而聞名。
那里的校舍富麗堂皇、氣勢宏大,是一座看上去大廳和走廊甚至屋頂都極富動感的大別墅。歌德在寫《浮士德》和《伊菲格尼》等巨著的時候,曾經(jīng)在這里住過好幾個星期。
在這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布勞恩的文化課開始有了一些進步。這個學校不僅在教育方式上別具一格,甚至在教育的內(nèi)容上也和許多學校不一樣。
這里的學生在上午上完6小時課以后,下午的時間便被學校安排進行木工、農(nóng)事方面的實踐學習,甚至還要求他們開展一些對他們來說很辛苦的石工的活動。
小布勞恩很喜歡做這些活動。因為少了許多在家里所受的約束,每當天氣晴朗的夜晚,在就寢之前,他總能饒有興趣地拿起他的小望遠鏡對著夜空的點點星光看上一兩個小時。
1925年的一天,布勞恩無意中在一份天文學雜志上看到了一本書的廣告,書名叫《飛向星際空間的火箭》,這本書是一位火箭專家赫爾曼·奧伯特寫的,內(nèi)容是有關航天方面的。曾經(jīng)造過“火箭車”的布勞恩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他恨不得立刻就讀到這夢寐以求的好書。于是,他馬上郵購了一本。
“那本珍貴的書一到,我馬上拿到自己的房間里,”他回憶道,“但是打開一看,我驚呆了,滿紙都是五花八門的數(shù)學公式,簡直叫人莫名其妙。我只好跑去找數(shù)學老師,問他怎樣才能弄懂赫爾曼·奧伯特說的話。他給我的建議是好好學習數(shù)學和物理,可那是我最差的兩門功課!”
布勞恩下定決心,全力攻讀這兩門叫他備感頭痛的學科,努力的結果是他的成績逐漸得到了提高。
1928年,他又轉學到了北海施皮克羅格島上的赫爾曼·利茨學校。因為渴望弄懂奧伯特航天書里的內(nèi)容,布勞恩延續(xù)了在上一個學校里刻苦學習的精神,時間不長就成了班上功課最好的學生。
而在課外,那些涉及火箭和航天內(nèi)容的科普讀物展示出的宇宙空間的誘人前景,更是不斷加深了布勞恩從小就有的天文學興趣。那只母親給他的小望遠鏡,已經(jīng)不能適應他日益開闊的視野了。
考慮再三,布勞恩決定在學校搞一個設施完備的天文臺。
布勞恩找到了不茍言笑的老校長,大著膽子向他陳述了建天文臺的理由。校長首先驚訝于這個孩子的想法,其次對他的膽量和口才表示出極大的贊許。
校長被成功地說服了。學校購買了一架高級的折射望遠鏡,這件事展示了布勞恩為實現(xiàn)科學夢想不可思議的籌款的能力。為了建造天文臺的外圍結構,他又在同學中組織起了一個石木工小組,他在這個過程中的組織才干也顯露了出來。
建好后的天文臺,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廣泛稱贊。從此以后,學校有了一個學習天文學的基地,而布勞恩也承擔起義務講解員的工作,并組織了天文學小組,開展了一些簡單的天文研究工作。
因為當時社會上對火箭和宇宙空間方面的關注不斷升溫,所以不少學校的老師都帶領學生前來參觀,這讓利茨學校聲望大增。
學習和各方面能力都非常突出的布勞恩引起了學校董事會的關注,并得到的一致認可,他們覺得應該給這個孩子一個機會。
有一天,校長對布勞恩說,如果他能通過今年的畢業(yè)考試,他可以比同班同學早一年畢業(yè)。布勞恩自信滿滿地表示,非常樂意試一試。
不久,他所在班級的數(shù)學老師病倒了,學校讓成績優(yōu)異的布勞恩代課。他的責任是設法讓班上的每一個同學在考試中都能及格。
此后,他白天忙于代理數(shù)學老師教課,晚上進行自習輔導,還要利用難得的空隙時間加強自己的功課。小布勞恩似乎永遠都比別的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充沛的精力。
不久,一位對他們進行考核的教授從大陸來到施皮克羅格島。剛一到,這位嚴厲的教授就出了一連串難題,對學生們進行“狂轟濫炸”。但是讓他頗感意外的是竟然每個人都過了關。
布勞恩自己接受畢業(yè)考試時,所受到的“攻擊”更猛烈,但他都出色地通過了考試。
提前畢業(yè)的布勞恩回到柏林,把制造火箭作為終身事業(yè)的他來到了夏洛滕堡工學院注冊,在他看來,這個理工科大學有他想要學習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