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家是天生的還是養(yǎng)成的? 文∣威廉·皮登

短篇小說寫作指南 作者:美國《作家文摘》雜志社 編


作家是天生的還是養(yǎng)成的?
文∣威廉·皮登

作家是天生的還是養(yǎng)成的?盡管具體措辭不一而足,但這個問題可是老生常談。在我指導的每一節(jié)寫作課上、我參加過的每一場作家研討會中,以及幾乎每一次我與年輕作者們的聊天中,我都能聽到這個問題。我通常都會試著通過一些反問來給出回答,例如說,一個成績卓著的運動員是天生的還是養(yǎng)成的?一名杰出的腦外科醫(yī)生是天生的還是養(yǎng)成的?一位優(yōu)秀的核物理學家呢?建筑師?作曲家?但是大家似乎總會習慣性地不敢茍同,所以我必須在這里更直截了當?shù)芈暶鳎焊緵]有所謂的“無心插柳”??v觀文學史,要說真正“無心”的成功,就好比說田徑史上有人“一不小心”就用四分鐘跑完了一千五百米,“一不小心”就完成了四米五的撐桿跳,或是“一不小心”就越過了二米的橫桿。

一個剛剛寫完英美文學論文的大二學生這個時候可能就要站起來發(fā)問了:“那么,《忽必烈汗》呢?這首詩難道不是柯勒律治在夢中得來的嗎?還有愛倫·坡呢?據(jù)說他在寫《鄂榭府崩潰記》時嗑了藥?”

對于這些說法,我認為要么都是少見的孤例,要么就是以訛傳訛。比如有關馬克·吐溫亡故的那些軼事,不是極度夸張,就是帶有深深的誤解。對于不明情況的大眾來說,最引人入勝的傳聞莫過于文學和繪畫的誕生猶如天授,就像維納斯奇跡般地從海中誕生。這種誤會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種神話。隨著時間推移,一些心懷不軌的寫作者還在不斷地強化這種神話,讓成千上萬渴望名利但又無力實現(xiàn)的人以及天真的行外看客將之奉為圭臬。人們普遍認為那些“寫作天才”都是在某種狂歡般的頓悟下隨手完成了一本書,然后就能贏來國家圖書獎,或是被“每月一書”俱樂部[2]選上,賺得盆滿缽滿。而作者還可以得到去夏威夷免費游玩的機會,或是參加《埃德·蘇利文秀》[3]。想要根除這種誤會是不可能的。和所有神話傳說一樣,這種神話遠大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比真相更加栩栩如生,甚至會永遠成為我們思維的一部分,就像喜馬拉雅雪人和尼斯湖水怪。

寫作與很多領域類似,想要取得成就,必須專注地付出極大努力,這是無可回避的事實。歸根結底,我覺得必須將個人的能力、悟性、才華、訣絕、自信和永不饜足的成功欲望相結合。一個人首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掌握這項技藝的基礎,然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疲憊且不計回報地努力,自始至終對細節(jié)一絲不茍。還要經(jīng)歷失敗的開端,考驗和挫敗,推翻重來、字斟句酌,在惴惴不安和絕望之下依然埋頭苦寫,數(shù)年如一日地做著熱身練習,只為有機會登上舞臺的那一天。

當然,有一些初學者會比其他人更快掌握寫作的技藝,因為這些人悟性更高,天賦更好。比如杜魯門·卡彼特[4],他在胡子都還沒長出來時就已經(jīng)顯露出令人驚嘆的技巧,而許多成年作者可能要苦練多年才能掌握。然而,盡管存在這種個人差異,在人類的諸多重要領域里,只有在文學這個領域,還有不少人相信,只要自己極度渴望成功,就能有成功的權利。只有極度幼稚與不成熟的人才會覺得,哪怕沒有常年的準備和鉆研,自己也能成為優(yōu)秀的醫(yī)生、工程師或是物理學家。但也有一些年輕的寫作者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歷了同等時間的磨難之后,一個醫(yī)科學生可能已經(jīng)成為合格的內科醫(yī)生,一個打得不錯的籃球選手已經(jīng)加入職業(yè)聯(lián)盟,而自己卻仍然一事無成,這時他們總會感到受盡打擊,甚至憤憤不平。但正如歐斯金·考德威爾[5]在最近發(fā)表的一篇有關寫作的文章里所說:“要成為一個作家……他所進行的鉆研、練習和準備,所付出的勤勉,并不亞于一位律師或是醫(yī)生?!边@樣的要求很過分嗎?

我認為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的是:一個寫作者,和其他領域的任何野心家一樣,必須愿意付出同等程度的犧牲,不然還是另尋出路為好。他必須花好幾百個小時閱讀寫作,審視鉆研,努力完善技巧。一個業(yè)余的棒球或橄欖球選手,除了在賽場上揮灑汗水,也要投入難以計數(shù)的時間去觀看和理解其他職業(yè)選手的表現(xiàn)。一個年輕的寫作者必須持續(xù)不斷地、細心地、系統(tǒng)地研究學習已被認可的文學著作。從藝之路漫漫無盡,而時光又轉瞬即逝,一個業(yè)余愛好者想要成為專業(yè)寫手的最好途徑就是每日不間斷地學習。他除了必然會通過挫拆和失敗獲得領悟,只要愿意,還能隨時向那些以各自的方式對文學做出貢獻的作家求教,這些偉大作家是任何學生夢寐以求的老師。他可能遇到的所有技術性問題都可以在這些他立志比肩的作家筆下找到答案;他所需要的靈感、鼓舞和指導就存在于這些比他寫得更好的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和詩歌中。

一個寫作者一旦開始逐漸掌握寫作這門手藝的訣竅——這些訣竅散見于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戲劇或是詩集中的千萬處細節(jié)中——他最好能聽取同時代佼佼者的告誡。比如風格獨特的詹姆斯·米切納[6],他的《南太平洋的故事》和《夏威夷》獲得巨大成功,贏得了同時代作家與批評家的尊重,更引得無數(shù)門外漢對他的收入垂涎欲滴。米切納先生曾經(jīng)和密蘇里大學的寫作社團聊起過自己為了寫《夏威夷》這本書而所做的努力。他進行了長達數(shù)年艱辛而謹慎的研究才開始動筆。而在那之后,他每天早上七點半就會開始寫作,一直到晚上一點甚至是一點半左右,如此堅持了十五個月,包括周六、周日和所有假期。無論寫得好還是糟糕,也無論狀態(tài)如何,或者有沒有其他事務纏身,他都堅持如此。

我認識或聽說過的成功作家之中,每一個人都會對米切納先生的這種堅韌感同身受。寫作、寫作、再寫作,別無他法。無論從午夜開始寫到凌晨三點,或是從黎明寫到日上三竿;也無論寫作環(huán)境是保齡球館樓上的一間陋室,或是帶有空調的書房,甚至是在浴缸里;無論用的是一支三美分的鉛筆,還是一臺五百美元的打字機。絕大多數(shù)專業(yè)作家都會認同,在所有專業(yè)領域之中,寫作恐怕是最不受人理解的,同時也對一個人每天的情感投入和精力消耗要求最高——姑且不論報酬也是最低的。

另一方面,巨大的努力與強烈的欲望通常是不夠的。一個人必須要有相當?shù)奶熨x才能開始寫作。僅從這個角度而言,寫作者確實是天生的成分更大一些。一個人立志寫作,卻才氣平平,又不肯聽從勸說將精力和才能投入到其他領域,放棄對想象力要求甚高的寫作行當,沒有比這更令人惋惜的事了。我認識一些頭腦聰慧、目光敏銳的人,他們夢想著成為短篇小說作者、長篇小說作者、詩人或是劇作家,而且非常勤奮,全神貫注,但除了一些流于表面的成功,他們一無所獲。他們所缺乏的,正是將一個少年與成人所區(qū)分開來的那種無法言說的微妙氣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