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
老子(節(jié)選)
春秋·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1],斯惡[2]已;皆知善[3]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弗始[4]。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說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傳說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關(guān)前寫成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終。老子思想的精華是樸素辯證法。在修身方面,講究性命雙修、虛心實腹、不與人爭。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
【解字】
[1]美:美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2]惡:丑陋。
[3]善:善良。
[4]萬物作焉而弗始:任憑萬物生長發(fā)展而不強為主宰。
上善若水[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2],故幾于道[3]。
居善地,心善淵[4],與善仁,言善信[5],正[6]善治,事善能,動善時[7]。
夫唯不爭,故無尤[8]。
【說文】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么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除此之外,水還具有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相爭、包容萬物的特征。在本章中,老子認(rèn)為,最優(yōu)秀的領(lǐng)導(dǎo)者就應(yīng)該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
【解字】
[1]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好像水一樣。
[2]處眾人之所惡:停在人們最厭惡的地方。惡,厭惡。
[3]故幾于道:所以和道差不多。幾,相似、差不多。
[4]淵:沉靜、清澈的深水。
[5]信:講信譽,有誠信。
[6]正:公平,不偏不倚。
[7]動善時:把握好時機才行動。時,時機。
[8]無尤:沒有過錯。尤,過失、差錯。
其政悶悶[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5]?其無正[6]也。正復(fù)為奇,[7]善復(fù)為妖。[8]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9],廉而不劌[10],直而不肆[11],光而不耀[12]。
【說文】
此章集中表述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案!比巳讼蛲暗湣比巳吮苤植患?,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但老子卻認(rèn)為福禍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轉(zhuǎn)換的。此言一出可謂振聾發(fā)聵,將世人引向一個新的思想境界。
【解字】
[1]悶悶:遲鈍、不清楚、不夸夸其談的樣子,含有寬厚、寬泛的意思。
[2]淳淳:淳樸、厚道的樣子。
[3]察察:看得清楚,非常計較的樣子,有嚴(yán)厲、苛刻的意思。
[4]缺缺:狡詐、不滿足。
[5]極:終點、盡頭。
[6]無正:沒有標(biāo)準(zhǔn),不能下定論。
[7]正:正常的。奇:奇怪的、奇特的、不正常的。
[8]善:善良的。妖:邪惡的。
[9]方:方正、有原則。割:堅硬,使人不舒服。
[10]廉:清廉、自律。劌:傷害到別人。
[11]直:正直。肆:胡作非為。
[12]光:光芒,做事有個性、有鋒芒。耀:刺眼、耀眼。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1]天下,其鬼[2]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說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二十世紀(jì)七十年代的美國總統(tǒng)里根看到這句話,被深深感動了,并把這句話寫進了他的國情咨文。
不多事瑣碎,不橫生枝節(jié),以平常心對待一切,這就是老子認(rèn)為的很好的處世態(tài)度。
【解字】
[1]蒞:以草鋪地,作為人的坐席,引申為來臨、出席。
[2]鬼:隱藏在人心中自私、邪惡的一面,是邪惡力量的代表。
論語(節(jié)選)
春秋·孔子
子[1]曰:“學(xué)[2]而時[3]習(xí)[4]之,不亦說[5]乎?有朋[6]自遠方來,不亦樂[7]乎?人不知,而不慍[8],不亦君子乎?”
有子[9]曰:“其為人也孝弟[10],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11]本[12],本立而道[13]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4]!”
【說文】
《論語》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墩撜Z》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箴言。
【解字】
[1]子:過去泛稱男子,后來變?yōu)閷τ袑W(xué)問的男子的尊稱。在《論語》中,“子”一般指的是孔子。
[2]學(xué):《說文》中把“學(xué)”解釋為覺悟的意思。在原文中,一方面是指學(xué)習(xí)《詩》《書》《禮》《樂》《易》之類的典籍;另一方面是指學(xué)習(xí)六藝之類的實際生活技能。
[3]時:意為“在合適的時間”或是“時常、經(jīng)?!?。
[4]習(xí):繁體字寫作“習(xí)”,本義是“鳥數(shù)飛也”,練習(xí),引申為實踐。
[5]說:高興,開心,通“悅”。
[6]有朋:在有些版本中,寫作“友朋”?!芭蟆?,這里指的是朋友,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還有人認(rèn)為指的是孔子的弟子。
[7]樂:意思與“悅”相同,都是高興的意思。但二者有區(qū)別,“悅”多指內(nèi)在感情,“樂”則通常表露在外面。
[8]慍:生氣,惱怒。
[9]有子:有若,孔子的弟子。
[10]弟:通“悌”,本意是指敬愛兄長,也泛指尊敬長輩、上級。“孝”和“悌”常同時出現(xiàn),合稱“孝悌”。它是儒家非常重視的道德倫理范疇,被看做是實行“仁道”的根本條件。
[11]務(wù):從事,致力于。
[12]本:本義是指草木的根,或是靠近根部的莖干。這里是引申意,是指事物的主體或根基。
[13]道:本義是供人行走的道路。這里指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道德體系。
[14]與:通“歟”,在這里作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感嘆的語氣。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3]而不忠[4]乎?與朋友交而不信[5]乎?傳[6]不習(xí)乎?”
子曰:“弟子[7]入[8]則孝,出[9]則悌,謹(jǐn)[10]而信,汎[11]愛眾,而親仁[12]。行有余力[13],則以學(xué)文[14]?!?/p>
【說文】
世道紛紜,熙熙攘攘,心為外利所動,幾乎失去真我;物欲橫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諸外欲,而忽略了內(nèi)存的誠信。如何對待濁世橫流?孔子主張人應(yīng)在人世間尋求與他人的契合,在求諸他人之時首先求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導(dǎo)世人。
在第二則中,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jǐn)信、愛眾、親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的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xué)習(xí)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yǎng)學(xué)生的德行修養(yǎng),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xué)習(xí),則擺在第二位。
【解字】
[1]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曾子是鄫國太子的后代。曾子在十六歲時,拜孔子為師。曾子是有名的孝子。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和“修齊治平、省身、慎獨”都是曾子提出的觀點。
[2]三?。喝@里是多次的意思。古人對于頻率密集,或是數(shù)量多,而且持續(xù)時間久的數(shù)字,都會用“三”來表示。省,檢查、查看,這里是檢查自己的作為,查找自己的缺點并改正的意思。
[3]謀:謀的本義是考慮、謀劃。這里可以當(dāng)做辦事講。
[4]忠:本義是盡心竭力、忠誠無私。這里是盡心竭力的意思。
[5]信:在文中,“信”的意思是指能夠按照禮制的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守信用?!靶拧北蝗寮易鳛榱?、治國的根本,是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6]傳:這里作名詞講,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7]弟子:這個詞在文中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學(xué)生,另一種是年紀(jì)小,身為兒子或是弟弟的人。在這里,采用第二種解釋比較合適。
[8]入:古時候,父母和子女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叭搿本褪沁M入父母的住處。
[9]出:是相對與上面的“入”而言的,即走出自己的房間,或是出外求學(xué)。
[10]謹(jǐn):在《說文解字》中,“謹(jǐn)”被解釋為“慎”。文中帶有謹(jǐn)慎、少說話的意思。
[11]汎:廣泛。
[12]親仁:親,親近;仁,指有仁德的人。
[13]行有余力:有剩余的精力、閑暇的時間。
[14]學(xué)文:這里不單單指學(xué)習(xí)文字,還包括古代文獻,詩、書、禮、樂等方面的文化知識。
子禽[1]問于子貢[2]曰:“夫子[3]至[4]于是[5]邦[6]也,必聞[7]其政[8],求之與,抑[9]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10]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11]異乎人之求之與?”
有子曰:“信近于義[12],言[13]可復(fù)[14]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15]不失其親,亦可宗[16]也?!?/p>
【說文】
這章的意義是孔子因其溫和、良善、恭敬、節(jié)制、謙讓而得以用一種與別人不同的方法得到他國的國政信息。孔子以此說明溫和、良善、恭敬、節(jié)制、謙讓除了本身即是美德之外,還能去除暴戾、傲慢、驕奢之氣,因而對外可使人際關(guān)系和諧,對內(nèi)則可使心性修治、推展。
【解字】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齊國人,孔子的弟子。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儒家七十二賢之一。他善于雄辯,才能出眾,且善于經(jīng)商。
[3]夫子:古時候人們對士大夫的尊稱,這里指的是孔子?!抖Y》:“身經(jīng)為大夫者,得稱為夫子。”在魯國,孔子曾做過司寇。所以孔子的弟子們尊稱他為夫子。后來,學(xué)識淵博的人或是傳授知識的老師都稱為夫子。
[4]至:到。
[5]是:做代詞。這,這個。
[6]邦:這里指當(dāng)時的諸侯國。
[7]聞:知道、知曉。
[8]政:政事、政治。
[9]抑:還是、或是。
[10]溫:和厚、平和。良:善良。恭:莊重、恭敬。儉:節(jié)制。讓:謙遜。這五個詞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孔子的形象,是孔子的弟子對老師的評價和描述。
[11]其諸:語氣詞,表推測。
[12]義:這里是合理、適宜的意思,同時也指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標(biāo)準(zhǔn)。
[13]言:約定,曾經(jīng)說過的話。
[14]復(fù):履行、實踐。“復(fù)言”就是履行、兌現(xiàn)諾言的意思。
[15]因:依靠、憑借。
[16]宗:主,引申為可靠的意思。
《孫子兵法》二則
春秋·孫子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fù);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
【說文】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chǎn)中的璀璨瑰寶,也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
大學(xué)(節(jié)選)
春秋·曾子
大學(xué)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說文】
大學(xué)是“四書”之一。“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xué)》和《中庸》,本篇選錄的部分提出了“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既是全文的宗旨,也是儒家教學(xué)的目標(biāo)。
【解字】
[1]道:宗旨。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使彰明、弘揚的意思。第二個“明”即光明正大的品德的意思。
[3]親民:使人棄舊圖新、從善如流。
[4]知止:知道目標(biāo)的所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1];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說文】
本篇選錄的部分,提出了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鞍四俊睘槿寮覟楣艜r知識分子設(shè)立的人生追求階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和心理。
【解字】
[1]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品行。
[3]致其知:使自己獲取知識。
[4]格物: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
宮之奇諫虞假道
春秋·左丘明
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3]。一之謂甚,其可再乎[4]?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5],其虞、虢之謂也?!?/p>
公曰:“晉,吾宗也[6],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7]。大伯不從,是以不嗣[8]。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9],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10]。將虢是滅[11],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12]?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13]?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14]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fù)?jù)我[15]?!睂υ唬骸俺悸勚?,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16]?!衷唬骸蝠⒎擒埃鞯挛┸癧17]。’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18]?!缡?,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19],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20]
【說文】
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晉國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是要趁虞國的不備而一舉兩得,即先吃掉虢國,再消滅虞國。具有遠見卓識的虞國大夫?qū)m之奇,早就看清了晉國的野心。他力諫虞公,有力地駁斥了虞公對宗族關(guān)系和神權(quán)的迷信,指出應(yīng)該實行德政,民不和則神不享??墒怯莨宦牐罱K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場。文章語言簡潔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問句。如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比喻虞晉的利害關(guān)系,十分貼切、生動,很有說服力。
【解字】
[1]晉:國名,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晉侯:晉獻公。復(fù)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晉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復(fù)”。虞:國名,姬姓,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虢國:國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陸。虞在晉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這里指屏障、藩籬。
[3]啟:啟發(fā),這里指啟發(fā)晉的貪心??埽悍脖鱽y于內(nèi)為亂,于外為寇。翫:即“玩”,這里是輕視、不看重的意思。
[4]其:反詰語氣詞,難道。
[5]輔:面頰。車:牙床骨。
[6]宗:同姓,同一宗族。晉、虞、虢都是姬姓諸侯國,有相同祖先。
[7]大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長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廟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則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說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8]不從:指不從父命。嗣:繼承(王位)。
[9]虢仲、虢叔:虢的開國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為王季之穆。
[10]卿士:執(zhí)掌國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宮府。
[11]將虢是滅:將滅虢。將,意同“要”。
[12]桓莊:桓叔與莊伯,這里指桓莊之族。莊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獻公的曾祖,莊伯是獻公的祖父。晉獻公曾盡殺桓叔、莊伯的后代。其:豈能,怎么能。之:指虞。
[13]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莊公25年晉獻公盡誅同族群公子。以為戮,把他們當(dāng)做殺戮的對象。唯:因為。逼:這里有威脅的意思。
[14]親:指獻公與桓莊之族的血統(tǒng)關(guān)系。寵:在尊位,指桓、莊之族的高位。
[15]享祀:祭祀。絜:同“潔”。據(jù)我:依從我,即保佑我。
[16]皇:大。輔:輔佐,這里指保佑。
[17]馨:濃郁的香氣。
[18]易物:改變祭品??垼壕渲姓Z氣詞。
[19]馮:同“憑”。
[20]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語氣詞,加強反問。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曹劌論戰(zhàn)
春秋·左丘明
十年春[1],齊師[2]伐我,公[3]將戰(zhàn)。曹劌[4]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5]謀之,又何間[6]焉?”劌曰:“肉食者鄙[7],未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zhàn)[8]?”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9],必以分人[10]?!睂υ唬骸靶』菸磸蘙11],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痆12],弗敢加[13]也,必以信[14]?!睂υ唬骸靶⌒盼存赱15],神弗福[16]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瞇17]。可以一戰(zhàn)[18]。戰(zhàn)則請從[19]?!?/p>
公與之乘[20],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21]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23],故逐之。”
【說文】
本文講述的是曹劌在長勺之戰(zhàn)中對此次戰(zhàn)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zhàn)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毛澤東曾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評價長勺之戰(zhàn)“創(chuàng)造了中國戰(zhàn)史中弱軍戰(zhàn)勝強軍的有名的戰(zhàn)例”。
【解字】
[1]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師:軍隊。
[3]公:指魯莊公。
[4]曹劌: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5]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6]間:參與。
[7]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8]何以戰(zhàn):即“以何戰(zhàn)”,憑什么作戰(zhàn)。以,用,憑。
[9]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服食物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弗,不。專,個人專有。
[10]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11]徧:通“遍”,遍及、普及。
[12]犧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用來祭祀的豬、牛、羊等。玉帛,玉器和絲織品。
[13]加:虛夸,這里是說以少報多。
[14]必以信:一定憑借實情(稟告神)。信,實情。
[15]小信未孚:(這只是)小信用,不能讓神靈信服。孚,為人所信服、信任。
[16]福:賜福保佑,這里用作動詞。
[17]忠之屬也:這是盡了本職的事情。忠,盡力竭力。屬,一類事。
[18]可以一戰(zhàn):可以與之一戰(zhàn),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仗。
[19]戰(zhàn)則請從:(如果)作戰(zhàn),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20]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同乘一輛戰(zhàn)車。
[21]軾:古代車廂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此指車前的橫木。
[22]竭:(士氣)竭盡。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23]靡:倒下。
《中庸》一則
戰(zhàn)國·子思
子曰:“好學(xué)近乎知[1],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p>
【說文】
《中庸》相傳為孔子后裔子思修改整理而成?!吨杏埂肥侨寮谊U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養(yǎng)的教育理論著作,后被宋代學(xué)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朱熹把《中庸》和《大學(xué)》《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后成為學(xué)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解字】
[1]知:通“智”。
《墨子》二則
戰(zhàn)國·墨子
若使天下兼相愛[1],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
無言而不信,不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說文】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其內(nèi)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xué)、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學(xué)的重要史料。墨子名翟,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xué)說思想主要包括: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節(jié)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為極”。
【解字】
[1]兼相愛:互愛互助。
孟子(節(jié)選)
戰(zhàn)國·孟子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3]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4]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5]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6]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7]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p>
【說文】
《孟子》一書是孟子及其弟子言論的集結(jié)。孟子名軻,字子輿或子居,戰(zhàn)國著名思想家。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在人性方面,他主張性善論,認(rèn)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
【解字】
[1]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適合出兵打仗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有利條件;人和指人心的團結(jié)與和睦。
[2]城、郭:城指“內(nèi)城”,郭指“外城”。內(nèi)城和外城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因此稱“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兵革:兵器和鎧甲。
[4]委:放棄、棄城。
[5]域民:限制百姓。域,本指界限,這里引申為限制。
[6]畔:同“叛”,背叛。
[7]有:要么。
孟子曰:“舜發(fā)于畎畝[1]之中,傅說[2]舉于版筑[3]之間,膠鬲[4]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5]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6]。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7]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8]于慮,而后作;征[9]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p>
【說文】
這是《孟子》一書中最能激動人心的一章,內(nèi)容豐富,說理深刻,行文優(yōu)美,語言凝練,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堪稱古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
【解字】
[1]畎畝:田間地頭,意為農(nóng)民。
[2]傅說:商王武丁時的大臣。傅說是囚犯,被指派修筑城墻,后來武丁發(fā)現(xiàn)他有大才,便立即破格重用了他。
[3]版筑:一種筑墻工作,指在兩塊墻板中填入泥土夯實。
[4]膠鬲:曾以販賣私鹽為生,周文王把他舉薦給商紂,沒有得到重用,后來輔佐周武王成就大業(yè)。
[5]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楚王發(fā)現(xiàn)他有大才之后,任命為令尹。
[6]百里奚舉于市:春秋時期的賢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國,秦穆公聽說他的才名后,用五張羊皮把他買了回來,并重用了他。
[7]曾:同“增”,增加。
[8]衡:通“橫”,堵塞。
[9]征:表征、表現(xiàn)。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1],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2]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3],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4]之教,申[5]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6]不負(fù)戴[7]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8],途有餓莩[9]而不知發(fā)[10],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笔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唬骸胺俏乙?,兵也?!蓖鯚o罪歲[11],斯天下之民至焉。
【說文】
這一章歷來被學(xué)者看做是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施政宣言,中心思想是如何施行仁政,如何由仁政而王道。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在施行仁政和王道時的具體措施,與早期儒家“先富后教”的思想不謀而合。
【解字】
[1]洿池:地面低洼處形成的水池,這里指養(yǎng)魚的池塘。
[2]斧斤:泛指斧頭等伐木、砍柴的工具。
[3]畜:家畜。
[4]庠序:商朝把鄉(xiāng)村的學(xué)校稱之為“序”,到了周朝又稱之為“庠”,都指的是鄉(xiāng)村的學(xué)校和小私塾等。
[5]申:反復(fù)告誡。
[6]頒白者:指頭發(fā)花白的老人。頒,通“斑”。
[7]負(fù)戴:肩扛頭頂。
[8]檢:收斂、約束。
[9]餓莩:即餓殍,指因饑餓而死的人。
[10]發(fā):指發(fā)放糧倉里的糧食來救濟災(zāi)民。
[11]罪歲:歸罪于年成。
孟子謂宋勾踐[1]曰:“子好游[2]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3];人不知,亦囂囂?!?/p>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4]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p>
【說文】
孟子在同別人談到士應(yīng)加強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時指出:士人在窮困時能夠不丟掉義這個道德規(guī)范,所以能自得其樂;在得志時不偏離道這個行為準(zhǔn)則,所以使百姓不至感到失望。古代的君子,得了志,恩澤普遍施加到百姓;不得志,也能自修自身品德,以此表現(xiàn)于世人。窮困時搞好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得志時便兼善天下。
【解字】
[1]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
[2]游:游說。
[3]囂囂:安然自得的樣子。
[4]得己:自得。
景春[1]曰:“公孫衍[2]、張儀[3]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說文】
這一章是圍繞著“什么人才算是大丈夫”這個概念展開的。孟子認(rèn)為作為大丈夫,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和“與民由之”的偉大志向;二是要有堅持這一偉大志向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解字】
[1]景春: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
[2]公孫衍:號犀首,魏國人,著名說客,曾經(jīng)擔(dān)任五個國家的相國。
[3]張儀:魏國人,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張“連橫”,一生致力于游說各諸侯國服從秦國。
逍遙游(節(jié)選)
戰(zhàn)國·莊子
北冥有魚[1],其名曰鯤[2]。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3]。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4],其翼若垂天之云[5]。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6]。南冥者,天池也[7]。
齊諧者[8],志怪者也[9]。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10],傳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币榜R也[13],塵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蒼蒼[16],其正色邪[17]?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8]?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19]。
【說文】
《逍遙游》是《莊子》三十三篇的第一篇。想象奇特,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表達了莊子追求順其自然的生活,獲得身心自由的思想。莊子,名周,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他的學(xué)說涵蓋著當(dāng)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xué)為“老莊哲學(xué)”。
【解字】
[1]冥:同“溟”,溟溟無涯的大水。水黑色謂之溟海,無風(fēng)而有百丈洪波。北冥:即北方極遠處的大海。
[2]鯤(kūn):古代傳說中的大魚。
[3]鵬:傳說中最大的鳥。
[4]怒:奮起。
[5]垂:通陲,邊際。垂天:天邊。
[6]海運:即海動。徙:遷移。
[7]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
[8]齊諧:書名,出自齊國,記載的內(nèi)容多詼諧、怪異。
[9]志:記述,記載。怪:怪異。
[10]水擊:拍擊水面。
[11]摶(tuán):盤旋環(huán)繞。扶搖:自下而上的旋風(fēng)。這里的九萬里和前面的三千里都是虛數(shù),表達多的意思。
[12]息:止息。
[13]野馬:浮游之氣,像野馬一樣飛奔。
[14]塵埃:天空中帶有塵土顆粒的空氣。
[15]以息相吹:用氣息吹拂游氣浮塵使之在空中游蕩。
[16]蒼蒼:深藍色。
[17]其:這里指大鵬。
[18]極:盡。
[19]是:此,這樣。則已:而已。
庖丁解牛
戰(zhàn)國·莊子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向然[3],奏刀然[4],莫不中音[5]。合于《桑林》之舞[6],乃中《經(jīng)首》之會[7]。
文惠君曰:“[8],善哉!技蓋至此乎[9]?”
庖丁釋刀對曰[10]:“臣之所好者道也[11],進乎技矣[12]。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也[13]。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14],官知止而神欲行[15]。依乎天理[16],批大郤[17],導(dǎo)大窾[18],因其固然[19]。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20],而況大乎[21]!良庖歲更刀[22],割也;族庖月更刀[23],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24]。彼節(jié)者有間[25],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6],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27],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28],視為止[29],行為遲[30],動刀甚微[31],然已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p>
【說文】
本篇選自《莊子·養(yǎng)生主》,是歷來傳誦的名篇,“庖丁解?!币渤蔀槿藗兗s定俗成的一個成語。這則故事說明做事不僅要掌握規(guī)律,還要持著一種謹(jǐn)慎小心的態(tài)度,收斂鋒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規(guī)律的同時,更要去反復(fù)實踐,才能終究領(lǐng)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解字】
[1]庖丁:庖,廚師,庖丁即一個姓丁的廚師。文惠君:人名,是作者假托的一個君王,歷史上并無其人。解:剖割分解。
[2]踦:抵住。
[3]砉然向然:砉、向,都是解牛過程中發(fā)出的皮肉骨相分離的聲音。
[4]奏:進。:音響大于砉的砍割裂之聲。
[5]中:合乎。
[6]桑林:商湯時的樂曲名。
[7]經(jīng)首:堯時的樂名。會:音節(jié)。
[8]:同“嘻”,驚嘆之聲。
[9]蓋:通盍,為何。
[10]釋:放下。
[11]好:喜好。
[12]進:超過。
[13]全牛:完完整整的一頭牛。
[14]神遇:從精神上去感知事物、事理,即心領(lǐng)神會。
[15]官:指耳、目等感覺器官。
[16]依:遵循。天理:牛的天然的生理結(jié)構(gòu)。
[17]批:擊,劈。郤:筋骨間的空隙。
[18]導(dǎo):引。窾:空。導(dǎo)大窾:刀引入到筋骨間的空隙。
[19]因:因循。固然:本來的樣子。
[20]技:當(dāng)做“枝”字來解。枝經(jīng),經(jīng)脈相連處??希焊皆诠穷^上的肉。綮:筋肉糾結(jié)之處。
[21]大:此處指大骨頭,即所謂的盤結(jié)骨。
[22]良:善。歲:年。更:更換。
[23]族:大多數(shù)。折:用刀砍斷骨頭。
[24]硎:磨刀石。
[25]節(jié):骨節(jié)。間:間隙、空隙。
[26]恢恢乎:寬綽的樣子。游刃:運刀。
[27]族:骨節(jié)筋腱聚集處。
[28]怵:一心謹(jǐn)慎。
[29]視:目光。為:因。
[30]行為遲:動作因此放慢。
[31]微:輕。
[32]:象聲詞,這里指牛體解開時的聲響。
[33]委地:堆積在地上。
[34]躊躇滿志:從容自得,心滿意足。
[35]善:收拾。
《荀子》三則
戰(zhàn)國·荀子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子·天論》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哀公》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
——《荀子·不茍》
【說文】
《荀子》是荀子作品的集結(jié),內(nèi)容涉及哲學(xué)思想、政治問題、治學(xué)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xué)術(shù)論辯等方面。荀子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他早年游學(xué)于齊,學(xué)問博大,曾三次擔(dān)任當(dāng)時齊國“稷下學(xué)宮”的“祭酒”(學(xué)宮之長)。
勸學(xué)(節(jié)選)
戰(zhàn)國·荀子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1]。故不積跬步[2],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3]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4],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5]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說文】
《勸學(xué)》是《荀子》一書的首篇,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學(xué)習(xí)的目的、意義、態(tài)度和方法。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chǔ),旁征博引,比喻層出不窮,辭采繽紛,體現(xiàn)了荀子文章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對后世影響深遠。
【解字】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到達很高的精神境界。得,獲得。
[2]跬: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兩腳為“步”。
[3]騏驥:駿馬。
[4]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5]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螯:蟹鉗。
宋人酤酒
戰(zhàn)國·韓非子
宋人有酤[1]酒者,升概甚平[2],遇客甚謹(jǐn),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3],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蛄钊孀討彦X挈[4]壺甕而往酤,而狗迓而龁[5]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shù)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說文】
這則故事由賣酒的淺顯事物而推論出治國的高深道理,用惡犬、猛狗來比喻那些傷害忠臣、阻擋忠諫的佞臣,指出正是這些邪惡小人蒙蔽了君主,使他們親近不了敬獻忠言的賢臣。這便是“狗猛酒酸”的深刻道理。
【解字】
[1]酤:同“沽”,賣。
[2]升概甚平:容器量酒量的很平,意思是“分量很足”。升:量酒的器具。概:作“量”解。
[3]不售:賣不出去。
[4]挈:攜帶。
[5]龁:咬。
鄭人買履
戰(zhàn)國·韓非子
鄭[1]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3],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說文】
這則故事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故事中的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告誡人們,遇事要懂得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解字】
[1]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2]度:測量。
[3]反:通“返”,返回。
引嬰投江
秦·呂不韋
有過江上者,見人方[1]引[2]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逼涓鸽m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3]物,亦必悖[4]矣。
【說文】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的傳世巨著,又稱“呂覽”。司馬遷稱它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隨著戰(zhàn)國末期政治上統(tǒng)一趨勢的加強,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產(chǎn)生的《呂氏春秋》注重博采眾家學(xué)說,因而漢代以來一直被稱為“雜家”。這則故事諷刺了那些做事不考慮實際情況,只憑主觀臆斷的人。
【解字】
[1]方:正在、正要。
[2]引:牽、拉。
[3]任:處理。
[4]悖:荒謬,有矛盾的。
刻舟求劍
秦·呂不韋
楚人有涉[1]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2]契[3]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說文】
這則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告訴我們情況發(fā)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yīng)靈活有變,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后引申為不懂變通、墨守成規(guī)的意思。
【解字】
[1]涉:渡過。
[2]遽:急忙、快。
[3]契:用刀刻。
諫逐客書(節(jié)選)
秦·李斯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2]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3]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4]觀之[5],客何負(fù)于秦哉!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6],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
【說文】
據(jù)《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來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實施“疲秦計劃”。秦王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rèn)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間于秦,就下令驅(qū)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qū)逐之列,盡管惶恐不安,但主動上書,寫下千古流傳的《諫逐客書》。其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tǒng)”的目標(biāo),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人才對于國家的重要性。
李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書法家,協(xié)助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為秦朝丞相,參與制定了法律,統(tǒng)一車軌、文字、度量衡等制度。
【解字】
[1]“昔繆”“此五”兩句: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百里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并國家二十多個,于是稱霸西戎。繆:同“穆”,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宛:楚國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陽市。
[2]“孝公”句: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fēng)易俗,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zhàn)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
[3]“惠王”句:秦惠王采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qū),西進兼并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東面占據(jù)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事奉秦國,功業(yè)延續(xù)到今天。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黃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4]“昭王”句:昭王得到范雎,廢黜穰侯,驅(qū)逐華陽君,加強、鞏固了王室的權(quán)力,堵塞了權(quán)貴壟斷政治的局面,逐漸獲取諸侯領(lǐng)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yè)。蠶食:比喻像蠶吃桑葉那樣逐漸吞食侵占。
[5]觀之:由此可以看出。
[6]內(nèi):通“納”。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1]有余,而形貌昳麗[2]。朝服衣冠[3],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4]”其妻曰:“君美甚[5],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6]君也!”
旦日[7],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8],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9]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10]甚矣?!?/p>
【說文】
《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fēng)貌,是研究戰(zhàn)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本篇講述了戰(zhàn)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
【解字】
[1]修:長,這里指身高。八尺:戰(zhàn)國時各國尺度不一,這里的“一尺”等于現(xiàn)在的23.1厘米。
[2]昳麗:光艷美麗。
[3]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這里用作動詞,穿戴。
[4]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孰,誰。孰與,與…相比。
[5]君美甚:你美極了。
[6]及:趕得上,比得上。
[7]旦日:明日。
[8]明日:又過了一天。孰視之:仔細(xì)地察看他。
[9]弗如:不如。
[10]王之蔽甚矣:被動句,大王受蒙蔽很厲害。蔽,受蒙蔽,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甚,厲害、嚴(yán)重。
《禮記》二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xué)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1],教學(xué)為先?!秲睹吩籟2]:“念終始典于學(xué)[3]?!逼浯酥^乎!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xué)相長[5]也?!秲睹吩唬骸皩W(xué)學(xué)半[6]?!逼浯酥^乎!
【說文】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xué)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本篇作者一方面承認(rèn)了人所擁有的天賦和才能(不像白紙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則強調(diào)了開掘和發(fā)展天賦、才能,必須通過學(xué)習(xí)的過程,使他們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解字】
[1]君:這里的意思是統(tǒng)治。
[2]兌命:《尚書》中的篇名,也作《說命》《兌命》。
[3]念終:始終想著。
[4]困:疑惑、迷惑。
[5]長:促進。
[6]學(xué)學(xué)半:前一個“學(xué)”的意思是教育別人,后一個“學(xué)”的意思是向別人學(xué)習(xí)。
《禮記》大同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1]能,講信修睦[2]。故人不獨親其親[3],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4],男有分[5],女有歸[6]。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7]。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8]。是故謀閉而不興[9],盜竊亂賊而不作[10],故外戶[11]而不閉,是謂大同。
【說文】
本篇是《禮記·禮運》中的一篇,描述了一個人人平等、安定富裕的理想社會——大同世界。天下為公,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規(guī)范。既是個人修養(yǎng)之要,也是社會公德的最高原則。
【解字】
[1]與:通“舉”,把品德高尚、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選拔出來。
[2]講信修睦: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的氣氛)。
[3]親:用作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以……為子。
[4]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5]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
[6]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
[7]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
[8]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9]興:發(fā)生。
[10]作:興起。
[11]外戶:泛指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