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晉風度
過秦論(節(jié)選)
西漢·賈誼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1];謫戍[2]之眾,非抗[3]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4]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5],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6],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7],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8]。
【說文】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全文著重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賈誼是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年少即以育詩屬文聞于世人。后被文帝重用,力主改革,被貶。這篇文章旨在總結(jié)秦速亡的歷史經(jīng)驗,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tǒng)治的借鑒。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對《過秦論》的評價是“沾溉后人,其澤甚遠”的“西漢鴻文”。
【解字】
[1]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意思是農(nóng)具木棍比不上鉤戟長矛鋒利。
[2]謫戍:被征發(fā)戍守邊遠地區(qū)。
[3]抗:抵抗、抵御。
[4]向時:先前。
[5]度長絜大:量量長(短),比比大(?。=e,衡量。
[6]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來歸,而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
[7]一夫作難:指陳涉起義。作難,起事、發(fā)難。七廟隳:宗廟毀滅,這里代指政權滅亡。七廟,天子的宗廟。
[8]攻守之勢異也:攻和守的形勢變了。
《淮南子》二則
西漢·劉安
夫大寒[1]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為[2];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3]。
【說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時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因此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后世研究秦漢時期的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字】
[1]大寒: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后一個節(jié)氣,那時天氣是最冷的時候。
[2]莫服、莫乘:沒有人佩帶、乘坐。
[3]不為莫知而止休:不因沒有人知道而停止,是說君子行仁義之事不求名、不避寵。
項羽本紀(節(jié)選)
西漢·司馬遷
太史公[1]曰:吾聞之周生[2],曰“舜目蓋重瞳子”[3],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4]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蠭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5]然羽非有尺寸乘勎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6]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7]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8]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9]
【說文】
“本紀”是《史記》的一種體例,是按照年代先后的順序,敘述歷代帝王政績。項羽雖沒有完成帝業(yè),但在秦亡以后漢興以前的過渡階段中,項羽實際上支配當時的政局,也代表當時的政權,因此司馬遷將項羽的傳記列入“本紀”中。
【解字】
[1]太史公:司馬遷自稱。
[2]周生:漢時的儒生,姓周,事跡不詳。
[3]舜:虞舜,我國上古時代的帝王,“五帝”之一。蓋:原來。重瞳子:一個眼珠里有兩個瞳孔。
[4]苗裔:后代子孫。
[5]陳涉:名勝,與吳廣一起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反抗秦朝的統(tǒng)治。首難:首先(向秦朝)發(fā)難。蜂起:像群蜂飛舞,紛然并起。勝:盡、全部。
[6]非有尺寸:沒有一尺一寸的土地。
[7]“及羽”句: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念楚國而東歸,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做了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卻埋怨諸侯背叛自己,這樣想要成就霸業(yè),就很困難了。
[8]“自矜”句:自夸功勞,逞個人才智,卻不效仿古人,自以為霸王之業(yè)已成,想憑借武力來征服和治理天下,經(jīng)過五年戰(zhàn)爭,終于使自己國家滅亡了,自身死在東城,卻仍然不覺悟,再不責備自己,那就錯了。寤:通“悟”。
[9]“乃引”句:項羽竟然用“天要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種話來自我開脫,不是太荒謬嗎!
淮陰侯列傳(節(jié)選)
西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1]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2]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3]。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4]則庶幾哉,于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5]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6],乃謀畔[7]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君臣一體,自古所難。相國深薦,策拜登壇。沈沙決水,拔幟傳餐。與漢漢重,歸楚楚安。三分不議,偽游可嘆。
【說文】
本篇出自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第九十二卷。本傳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累累戰(zhàn)功。韓信一生功高于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司馬遷在文中注入了無限的同情和感慨。
【解字】
[1]布衣:平民。
[2]行營:四處尋找、謀求。
[3]良然:的確如此。
[4]伐與矜,都有夸耀自滿的意思。
[5]血食:受享祭。古代祭祀,宰殺牲畜做祭品,所以叫血食。
[6]集:通“輯”,安定。
[7]畔:通“叛”,背叛。
報任安書(節(jié)選)
西漢·司馬遷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1]蓋西伯拘而演《周易》;[2]仲尼厄而作《春秋》;[3]屈原放逐,乃賦《離騷》;[4]左丘失明,厥有《國語》;[5]孫子臏腳,《兵法》修列;[6]不韋遷蜀,世傳《呂覽》;[7]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說文】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章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無限痛苦,并表現(xiàn)出了他為實現(xiàn)可貴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堅韌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解字】
[1]“古者”句:古時候雖富貴但聲名無存的人,多得數(shù)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能獲得贊譽。倜儻:卓越豪邁,才華不凡。
[2]“蓋西”句:傳說周文王被拘禁時,把《易》的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
[3]“仲尼”句:孔子周游列國受到圍攻、絕糧等困厄,因道不得行而作《春秋》。厄:受困,這里更多地指政治上的不得意。
[4]“屈原”句:屈原被流放后,才寫出《離騷》。賦:寫作。
[5]“左丘”句:左丘明失明后才著作《國語》。左丘: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厥:才。
[6]“孫子”句:孫子(即孫臏)被挖去膝蓋骨后,編著了《孫子兵法》。修列:著述、編著。
[7]“不韋”句:呂不韋貶蜀后《呂覽》才流布于世。《呂覽》:即《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完成的。遷:被貶謫。
前出師表(節(jié)選)
三國·諸葛亮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1]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2]。侍中、尚書、長史、參軍[3],此悉貞良死節(jié)[4]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5]。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6],猥自枉屈[7],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8]。后值傾覆[9],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10]。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11],以傷先帝之明[12];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1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14],攘除奸兇[15],興復漢室,還于舊都[16]。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17],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18]。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19]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說文】
“表”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專為臣下對君王進行陳述求請時使用,類似的還有“章”“奏”“議”等。《前出師表》,是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后主劉禪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復過來,外結(jié)孫吳,內(nèi)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xiàn)劉備匡復漢室的遺愿。
【解字】
[1]先漢:西漢。后文的“后漢”相應指代“東漢”。
[2]痛恨:遺憾?;福簴|漢桓帝劉志。靈:東漢靈帝劉宏。
[3]侍中、尚書、長史、參軍:官職名。侍中指郭攸之和費祎;尚書指陳震;長史指張裔;參軍指蔣琬,諸葛亮死后繼為尚書令,統(tǒng)領國事。
[4]貞良:堅貞誠實。良:忠誠坦白。死節(jié):以死報國的氣節(jié)。
[5]計日而待:指很快就會到來。
[6]卑鄙:地位卑微,見識少。
[7]猥:謙詞,謙卑地。枉屈:屈尊、委屈。
[8]許:答應。驅(qū)馳:為人效勞。
[9]值:遇上。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被曹操打敗,后派諸葛亮到孫權處求助,與孫吳聯(lián)盟,在赤壁共同抵抗曹操大軍。
[10]寄:托付。劉備東伐孫吳,在秭歸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居白帝。
[11]不效:沒有結(jié)果。
[12]傷:有損。明:英明。
[13]五月渡瀘:建興三年(225年)南中諸郡反叛,諸葛亮率軍出征,渡過瀘水,平定南中四郡。瀘,瀘水,即金沙江。
[14]駑鈍:這里以劣馬(駑)和不鋒利的刀(鈍)來比喻才能的平庸。
[15]攘除:鏟除,排除。奸兇:指曹魏。
[16]舊都:這里指洛陽。
[17]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革。
[18]慢:怠慢失職。彰:暴露。
[19]咨諏:咨詢。
誡子書
三國·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1],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2]無以明志[3],非寧靜[4]無以致遠[5]。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6],非志無以成學。韜慢[7]則不能勵精,險躁[8]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9],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說文】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五十四歲臨終前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也可以看做是諸葛亮對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
【解字】
[1]行:操守、品德。
[2]澹泊:也作“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名利。
[3]明志:表達自己崇高的志向。
[4]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5]致遠:實現(xiàn)遠大目標。
[6]廣才:增長才干。
[7]韜慢:過度地享樂。
[8]險躁:冒險急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9]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三國志》三則
西晉·陳壽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說文】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國別史著作,主要記載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記載時間順序第四位,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前四史。
文賦(節(jié)選)
西晉·陸機
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1]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辭[2],良多變矣,妍蚩[3]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4],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5],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6],因論[7]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8]殆可謂曲盡其妙。至于操斧伐柯[9],雖取則[10]不遠,若夫隨手之變[11],良難以辭逮[12],蓋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說文】
這段文字選自西晉文學家陸機所著的《文賦》,主要論述了寫作的動機和目的,首次把創(chuàng)作過程、寫作方法、修辭技巧等問題提上文學批評的議程。陸機,字士衡,是西晉太康元康間最負盛名的詩人。
【解字】
[1]竊:謙稱自己。
[2]放言:敞開說。遣辭:用詞造句。這句的意思是無拘無束地說話或?qū)懳恼隆?/p>
[3]妍蚩:美丑。
[4]屬文:做文章。
[5]恒:常。逮:達。
[6]盛藻:褒義,華美的辭藻。
[7]因論:憑借此而議論。
[8]佗日:他日。殆:近于。
[9]伐柯:制作斧柄。
[10]則:標準。
[11]隨手之變:隨機的巧妙變化。
[12]辭逮:謂言辭達意。
陳情表(節(jié)選)
西晉·李密
伏惟[1]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2],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3]。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5]。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6]。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7]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8]。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說文】
《陳情表》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yǎng)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
【解字】
[1]伏惟:表示恭維地伏在地上去思忖、心想、認識,是古時下對上陳述己見時的謙敬之辭。
[2]偽朝:蔑稱,指不被當朝承認的前朝政府。
[3]郎署:尚書郎的官衙?;逻_:官場上發(fā)展。不矜:不看重。
[4]拔擢:提拔。盤桓:猶豫不決。寵命:寵愛的命旨。優(yōu)渥:恩惠優(yōu)厚。希冀:期望。
[5]更相:相繼,相互。區(qū)區(qū):古文句中作“我”的謙辭。廢遠:放棄而遠離。
[6]烏鳥:即烏鴉,人類很看重烏鴉反哺生母之情,故有“烏鴉反哺”一詞。
[7]二州:指梁州(在今陜西省漢中地區(qū))、益州(在今四川?。D敛旱胤焦?。
[8]矜憫:憐憫。聽:這里意思為聽允。庶劉僥幸:此語衍化于“庶幾僥幸”,庶幾:或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保卒:確保過完。
桃花源記(節(jié)選)
東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1]。緣[2]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3]繽紛。漁人甚異[4]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5],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6]。土地平曠,屋舍儼然[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8]。阡陌交通[9],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10],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1],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12]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13]。余人各復延[14]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15]為外人道也。”
【說文】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是游記和碑記(或銘記)?!短一ㄔ从洝肥翘諟Y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把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理想社會,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以及美好志趣。
【解字】
[1]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2]緣:沿著、順著。
[3]落英:落花。
[4]異:詫異。
[5]林盡水源: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流的源頭。
[6]豁然開朗:一下子出現(xiàn)了開闊明亮的境界?;砣?,開闊敞亮。
[7]儼然:整齊的樣子。
[8]屬:類。
[9]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
[10]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fā),舊指長壽的特征,這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fā),這里指小孩子。
[11]邑人:同鄉(xiāng)的人。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12]無論:更不用說。
[13]嘆惋:感嘆、惋惜。
[14]延:邀請。
[15]不足:不值得。
歸去來兮辭(節(jié)選)
東晉·陶淵明
歸去來兮,請息交[1]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2],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3]于西疇[4]。或命巾車[5],或棹孤舟。既窈窕[6]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7]。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8]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9]胡為乎遑遑[10]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11]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12]。登東皋以舒嘯[13],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14]
【說文】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為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句中多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
【解字】
[1]息交:停止與外界交往。
[2]情話:心里的話。
[3]有事:指耕種之事。
[4]疇:田地。
[5]巾車:有篷蓋的車子。
[6]窈窕:這里指水路深遠曲折。
[7]行休:將要結(jié)束,指死亡。
[8]寓形宇內(nèi):寄身于天地之間。
[9]曷不:為什么不。委心:隨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
[10]遑遑:心神不寧的樣子。
[11]帝鄉(xiāng):天帝之鄉(xiāng),指仙境。
[12]植杖:把手杖插在地上。耘:田地里除草。耔:在苗根培土。
[13]皋:水邊高地。舒嘯:放聲長嘯。
[14]聊:姑且。乘化:順應大自然的變化。歸盡:生命終結(jié)。奚疑:什么疑慮。
五柳先生傳
東晉·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1]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2]。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3];每有會意[4],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5]飲輒盡[6],期在必醉[7]。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8]。環(huán)堵蕭然[9],不蔽風日;短褐穿結(jié)[10],簞瓢屢空[11],晏如[12]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13]。
贊[14]曰:黔婁[15]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16]其言茲若人之儔[17]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說文】
本文從思想、性格、愛好等方面塑造了一位超脫世俗的隱士形象。
【解字】
[1]何許:何處、哪里。
[2]因以為號焉:就以此為號。
[3]不求甚解: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追究。
[4]會意:心意相通,領會其意。
[5]造:到。
[6]輒盡:就喝個盡興。輒,每每、總是。
[7]期在必醉:目的就是要喝醉。期:想要達到。
[8]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態(tài)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一點也不。
[9]環(huán)堵蕭然: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環(huán)堵,周圍都是土墻,形容居室簡陋。
[10]短褐穿結(jié):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結(jié),指衣服上的洞和補丁。
[11]簞瓢屢空:常常缺少吃喝,非常貧困。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飲水用具。屢空,經(jīng)常是空的。
[12]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13]自終:過完自己的一生。
[14]贊:傳記后面的評論性文字。
[15]黔婁:戰(zhàn)國時齊國的隱士,一生清貧自守,去世時家中一貧如洗。
[16]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fā)財做官。戚戚,憂慮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17]儔:輩,同類。
蘭亭集序(節(jié)選)
東晉·王羲之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1]?;蛉≈T懷抱,悟言[2]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4],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5],感慨系之矣。向[6]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7],況修短隨化[8],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9],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10],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11]。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12],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說文】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倆為“二王”。因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樂毅論》《黃庭經(jīng)》《十七帖》《快雪時晴帖》等。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作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序文?!短m亭序》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的感慨。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解字】
[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相與:相處、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的短暫。
[2]悟言:坦誠交談。
[3]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因:依、隨著。放浪:放縱、無拘束。
[4]趣舍萬殊:各有各的愛好。趣,趨向、取向。舍,舍棄。萬殊,千差萬別。靜躁:安靜與躁動。
[4]情隨事遷: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
[6]向:過去、原先。
[7]以之興懷: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興,發(fā)生、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