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我們時代隱匿的思想家

布魯門貝格的詩學與解釋學研究:以《神話研究》為中心 作者:李包靖 著


第一節(jié) 生平簡介

漢斯·布魯門貝格(Hans Blumenberg,一譯為布盧門貝格,1920—1996)是德國戰(zhàn)后成長起來的一位思想巨匠。在德國群星閃耀的知識界,他是這樣一顆恒星,因距離我們過于遙遠,其璀璨的星光掩斂于群星的榮光之中。在世人皆息、萬籟俱寂、良夜悠悠之時,他卻如孤星閃耀,獨照寒秋。這位與哈貝馬斯同時代的著名哲學家、思想史家,生前沒有享受與其成就相符的赫赫聲名,只是默默地在學院里度過他授業(yè)、著述的一生。

在當年接受美學的熱潮中,我們通過接受美學領袖人物漢斯·羅伯特·堯斯(Hans Robert Jauss)的自敘[1]初步了解到,布魯門貝格是搞文藝出身的,是德國吉森大學“詩學和解釋學”研究小組的執(zhí)牛耳人物。堯斯就是從這個“過去二十年中最令人愉快的學術事業(yè)”[2]中汲取了足夠的理論營養(yǎng),為他開創(chuàng)“康斯坦茨”學派奠定了基礎。堯斯的接受美學理論如日中天,閃閃照耀全球,人們稱之實現(xiàn)了一場“文學理論研究范式”的轉(zhuǎn)變。那么,布魯門貝格干嗎去了呢?原來這位思想大家不習慣于學術明星秀,有意無意地與現(xiàn)代媒體保持距離。

翻開布魯門貝格的簡歷,是簡單而平靜的一生。1920年7月13日,他出生于呂貝克。最初,他在帕德博恩和圣·格奧艮等地學習哲學和神學。后來,由于納粹上臺被迫中斷學業(yè)。納粹垮臺后,他先后在漢堡和基爾等地繼續(xù)完成學業(yè)。1947年,布魯門貝格獲博士學位,1950年,他完成教授資格論文,先后在漢堡、吉森和波鴻等地從教。1963年,布魯門貝格當選為美因茨科學和文學研究院院士。1970年起,他在明斯特大學擔任教授職位,1996年終老于此地。

編年體式人生履歷并不意味著人生的孤寂和思想的沉悶。相反,布魯門貝格的學術成就可以概括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和他獨特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有很大的關系。他隱居高等學府,一生淡泊名利。生前,布魯門貝格曾獲兩項榮譽:一次是海德堡大學頒發(fā)的“庫諾·菲舍爾獎”(1974),另一次為德國語言與文學研究院授予的“弗洛伊德獎”(1980)。此外,為了表彰他杰出的學術成就,吉森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1982)。與當今知識分子熱衷于媒體作秀的姿態(tài)相比,布魯門貝格無疑有他獨到的學術批判立場。這種學術人生的選擇有益于現(xiàn)代知識分子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

布魯門貝格的學術氣象萬千,構思宏大。他一生敏于思索,勤于著述。生前生后共發(fā)表了各類文章近200篇,論著達20種之多,且不乏卷帙浩繁的巨著。下面所列的布魯門貝格主要著作的年表體現(xiàn)了其不間斷的沉思,其思想風格亦可見一斑:

1.《哥白尼轉(zhuǎn)折》(Die Kopernikanische Wende,Suhrkamp,1965);

2.《現(xiàn)代的正當性》(Legitimitaet der Neuzeit, Suhrkamp,1966);

3.《哥白尼世界的起源》(Die Geneses der Kopernikanischen Welt, Suhrkamp,1975);

4.《神話研究》(Arbeit am Mythos, Suhrkamp,1979);

5.《世界的解釋》(一譯為《世界的可讀性》)(Die Lesbarkeit der Welt, Suhrkamp,1981);

6.《生命時間與世界時間》(Lebenzeit und Weltszeit, Suhrkamp,1986);

7.《馬太受難曲》(Matthaeuspassion, Suhrkamp,1988);

8.《走近洞穴》(H?hlensang?nge,Suhrkamp,1989);

9.《天上的星星》(Die Vollzaehligkeit der Sterne, Suhrkamp,1997);

10.《從歷史中生成的概念》(Begriffe in Geschichten, Suhrkamp,1998);

11.《以歌德為例》(Goethe zum Beispiel, Suhrkamp,1999);

12.《容易上當?shù)恼軐W家》(Die Verfuehrbarkeit des Philosophen, Suhrkamp,2000);

13.《雄獅們》(Loewen, Suhrkamp,2001);

14.《美學與隱喻文集》(Aesthetische und metaphorologische Schriften, Suhrkamp,2001);

15.《面向事情與回避事情》(Zu den Sacher und zurueck, Suhrkamp,2002)。[3]

從上述列舉的書目可以看出,布魯門貝格的思想蹤跡抵達人類文化創(chuàng)造的方方面面,從哲學到歷史學,從人類學到神學,從音樂學到美學,等等。此外,布魯門貝格曾參與撰寫德國著名的神學百科全書RGG詞條,在神學方面造詣頗深,且不說《現(xiàn)代的正當性》的神學部分,后來的《馬太受難曲》無論在思想還是審美風格方面,均堪稱神學的“凌云健筆”。人們交口稱譽他的隱喻式寫作風格:“將來我們說到國內(nèi)杰出作家時,不可能不提到布盧門貝格的名字。他的創(chuàng)作集雜文、筆記、哲學敘事于一體,一言以蔽之,他所創(chuàng)作的是綿延不絕的世界歷史幻滅的故事。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足以與博爾赫斯的諷刺散文媲美?!?sup>[4]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稱布魯門貝格的《世界的可讀性》(或譯為《世界的解釋》)為“一本奇妙的書”[5],并不吝溢美之詞。

近年來,隨著國內(nèi)學界對德國思想的重新引介和再度思考,布魯門貝格與著名的政治哲學家卡爾·施米特(Carl Schmitt)關于現(xiàn)代合法性的爭論重新浮出水面。憑著這些零星文章的介紹,我們得以管窺布魯門貝格的現(xiàn)代性理論?!冬F(xiàn)代的正當性》一書是布魯門貝格的成名作,現(xiàn)已成為西方現(xiàn)代性理論的經(jīng)典。若干年后推出的《神話研究》,一舉澄清了他那迥異于接受美學的學術旨趣。反觀漢語學界或是歐美學界,他們熱烈地擁抱“康斯坦茨”學派,冷落了布魯門貝格的神話解釋學。這種頗成問題的“接受”對于布魯門貝格來說是不公平的。不過,這沒有什么好奇怪,學術界畢竟不是人來人往的浮華之地。

據(jù)統(tǒng)計,2000年德國著名的蘇卡普(Suhkamp)出版社旗下出版的12711種圖書中,思想家布魯門貝格的著作已被譯為12種外語之多。[6] 由此觀之,漢語學界對于布魯門貝格思想著作的“接受”顯然準備不足。因此,介紹和引入布魯門貝格別具一格的詩學和解釋學,有利于校正早先在漢語學界流行的接受美學的薄弱之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