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浐水送別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大約寫在作者在朝任中書舍人期間?!皼核睘殛P(guān)中八川之一,發(fā)源于藍田縣西南的秦嶺,流向西北,與灞水匯合后,經(jīng)長安大明宮前,再北流入渭水。
“綠暗紅稀出鳳城”二句,寫帝城春晚景象中的滄桑之感。“綠暗紅稀”四字緊扣題面“暮春”,意為綠葉茂密,紅花減少,本是自然景象。這種以“綠”代葉,以“紅”代花,以感性顯現(xiàn)的手法寫暮春之景,是富于原創(chuàng)性的。不但早于李清照的“綠肥紅瘦”(《如夢令》),也早于溫庭筠的“紅深綠暗徑相交”(《寒食日作》),必須表揚?!傍P城”乃指長安,以漢時長安建有鳳闕,唐高宗又建丹鳳門也。一個“出”字,省去的主語,可以是送別雙方,也可以指浐水,或者是合二而一,因為送別之事在浐水上發(fā)生?!澳涸茦情w古今情”,承上“鳳城”二字,寫暮色蒼茫之中,回看帝京的樓臺亭閣,一種滄桑之感油然而生。在唐詩中,最早使用“古今情”三字的是貞元間進士羊士諤,詩中凡兩用,分別與“路傍垂柳”、“棹移高館”搭配,未能引起注意。而韓琮這一用,卻引人注目,關(guān)鍵是“暮云樓閣”搭配得好。由此可悟鑄句之法。
“行人莫聽宮前水”二句,承上“古今情”,就浐水抒發(fā)人事代謝的感慨。三句以勸止語相請求,而于末句申明緣由、作跌宕,是七言絕句常見手法。如郭震詩“苦吟莫向朱門里,滿耳笙歌不聽君”(《蛩》)、王之渙詩“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宴詞》)等,已開此法之先河。作者乃屬跟進。乍聽此言沒頭沒腦,“宮前水”有何不可聽?這是絕句中的捂蓋子,末句是揭蓋子:“流盡年光是此聲”?!澳旯狻奔礆q月即時間,時間無始無終且一去不返,漢人即有“時乎時,不再來”(《漢書·蒯通傳》)之慨。而以流水譬喻時光之一去不返,起源甚早,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說過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而在中國,則有孔子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墩撜Z·子罕》)此詩也不過是借“宮前水”抒發(fā)人生的感慨。這感慨可大可小。就“送別”雙方而言,誰能不老呢?孔融說:“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就“古今情”而言,哪個朝代沒有興衰呢?鄭板橋說:“邈唐虞,遠夏殷,卷宗周,入暴秦,爭雄七國相兼并,文章兩漢空陳跡,金粉南朝總廢塵……”作者生在國運沒落之時,遲暮之年將至,兩種感慨都有,因而詩句容量非常之大。
近人俞陛云評:“題雖送別,而全首詩意全不在此。第二句已有秦宮漢殿、興亡今古之懷。四句更寄慨無窮,年光冉冉,難揮落日之戈;逝水滔滔,孰鼓回瀾之力?何其意之超而音之悲耶。”(《詩境淺說》續(xù)編)此詩與李商隱《樂游原》之傷好景不長,可謂異曲同工。是晚唐衰微景象,在詩人心情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