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子孫后代留下什么?

燕山新話:《前線》雜文集(1995-2015年) 作者:前線雜志社 編


王景山

為子孫后代著想,是人之常情。但要給后代留下什么,不同時代不同地位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回答。

皇帝老兒要留給子孫以萬世基業(yè),公侯將相要留給子孫以勛名爵位,地主老財要留給子孫以田地莊園,資本家要留給子孫以公司股票……然而,老話說得好,“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他們雖然顯赫一時,卻往往都難逃事與愿違的命運。而且他們的這種種愿望,和一般老百姓又有什么關(guān)系,能給一般老百姓帶來什么呢?

舊時較清高的讀書人包括一些潔身自好的士大夫,則講求“忠厚傳家,詩書繼世”,想把自己的道德文章傳諸后代。然不肖子孫卻多。

真正的革命者就有所不同了。像《紅燈記》里的李玉和,是把紅燈作為傳家寶留給李鐵梅的。紅燈象征的是革命理想,革命的智慧,革命的膽量。這雖然是人人做到最好,但卻不是人人必須做到,更不是人人能夠或容易做到的。

我思慮再三,認為不管是什么人,人人都能做到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留給子孫后代一個比較干凈的自然環(huán)境和一個比較美好的人文環(huán)境。

1947年夏天,我從昆明來到北京,當時還叫北平。盡管抗戰(zhàn)勝利才兩年,又是在國民黨的統(tǒng)治之下,但北平當年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仍然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街小巷胡同幾乎都是林蔭道。到景山、北海,登高四望,一片綠色的海洋。這里那里點綴著一處處紅色的墻,以及像航船一樣的黃色琉璃瓦的屋頂。天空瓦藍瓦藍,有鴿群不時掠過,鴿哨不時發(fā)出悅耳的聲音。樹梢有蟬鳴,真使人產(chǎn)生一種“蟬噪林逾靜”的感覺。這當然和那時的北平并非工業(yè)城市大有關(guān)系。北京從來就是個教育的城,文化的城,因此它的人文環(huán)境也是令人羨慕的。講文明,講禮貌,鄰里互助,互敬互讓,好像已經(jīng)成為北京人的天性。這是多少年代形成并留下的好傳統(tǒng)。

我于是想,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一片藍天,一塊凈土,一個無污染或少污染的環(huán)境,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一個互相關(guān)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溫馨或比較溫馨的人文環(huán)境,應(yīng)該是可能的,現(xiàn)在看更是必要的。走在路上,少吐一口痰,少吸一支煙,少扔一點廢棄物;乘公交車,主動把座位讓給老弱病殘孕;在外旅游,對名勝古跡樹木花草公共設(shè)施多一點愛心;處理人際關(guān)系,能幫人處就幫人,得理不要不饒人,別把吵嘴打架當作家常便飯;少為一己打算,多為別人著想,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讀書,讀好書……以上種種,諸如此類,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不過舉手之勞,且于人有益,于己無損,甚至是人我兩利,所謂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何樂而不為?

大家都從這些日常小事做起,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一代一代發(fā)揚光大,使之成為我們的傳家寶,那么,留給我們子孫后代的就可能是一個山清水秀、天高氣爽的自然環(huán)境,和一個重文化、講道德的人文環(huán)境。這比留給子孫后代什么都好,什么都強呀!

2001年第10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