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千秋寂寞心 古典詩詞感發(fā) 作者:龍平 著


自序

詩詞之衰,無如今日。文言亦然。世之從事于斯者或眾,而以之名世者則罕。余素好辭章,每遙念古人,思及今勢,未嘗不為之扼腕嘆息。癸巳初秋,來行滬上,任教云間,得教人詩詞。越一年,偶然搜檢講義,已滿一篋。遂發(fā)心謄寫,而以文言述之。如此近一載,篇什既多,集為一部,約在二百四十頁間,名之曰:《古典詩詞感發(fā)》。此其緣起也。

向以為今日之要,尤須讀詩文。何以見得?今之教育,不缺科學知識,不缺人文知識,而在于缺乏心靈教育。一則不能給予學子美感上之教育,使其對于自然,對于人生,皆能有美感上之領略;一則不能注重心靈上之交感,使其不能在直觀上、先驗上實現心靈之解放。一般人之心靈,雖不閉塞,仿佛亦能向外開放,實則他們對于天人之際,并不能有真正之體驗,亦不能將眼前之自然,與其所受文化兩相映照。唯古典詩文,可以有如此效力。嘗試言之。

春日,在大道邊走過。舉頭四望,看見楊柳初發(fā),于是想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桃花盛開,桃葉輕抽,則詠出“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夏日,從湖邊過,蓮花正紅,綠萍滿目,因而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季,夕日垂地,夕云飛度,不期然念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至于冬天,萬物蕭瑟,露水寒,羈旅在外,遙念親人,于是有“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凡此種種,當身處其中之時,因那時之景,那時之事,及乎那時之心境,一切得以圓滿融匯。人生之況味,自然之趣味,遂厥然透出。而心靈上之建設,亦因之得以完成。是以古典詩文之教育,正需吾人以奮然之態(tài)度行之。

在文學研究上,常有如此一種情形:前一時代之賢哲,認定了某種觀念;這一時代之人或賢哲,亦認定了該種觀念;后一時代之賢哲,亦認定了該種觀念。一代一代人之認定,使得它牢不可破。每一個人,在學習之時,都會接觸該種觀念,并在思考和研究中,自覺或不自覺受其影響,不斷強化其力量。例如,對詩經之認識(以為其無一不美,每一篇都至高無上,后之人皆不可企及),對古體詩之認識(渾然天成,純如天籟),對五代詞之認識(古意漫然,蘊藉無雙),先代后代之比較(先秦必勝于漢魏,漢魏必勝于六朝,唐必勝于宋),眾口一詞,陳陳相因,有似犬應蛙鳴。泯滅差異,趨于劃一,正是其弊。此類情形,彌漫于許多領域,無論是知識上,抑或行為上,乃是厚古薄今,及保守主義之根源和標志。

今之作詩者,余平生所見,亦頗有之。以為其弊有三:一則造語用韻,過于質野。既不能工于辭令,又無復詩詞音樂、形象之美,其詩味亦薄。二則意思浮淺,作詩之時,了無深情微意,而只是信手寫之,隨心而成,其物外之音自淡。三則觀其遣詞造境,大多循于舊軌,如動輒用“香奩”“珠簾”之類,夫今時今地,何得可以求此等物象?然假使以今時物,今時語,又鄙野不忍卒讀。以上三者,今之人鮮有不墮于一端者。初學者常拼湊,日久者常堆砌,往往如此。故為今之事,尤應有普識性之教育,使就學者能袞集佳作,日加諷誦,以至久而自化,沁入心脾,然后掃除舊廡,做一番革新之工作,如此始能免于質野習舊之弊。

余昔年以平水韻作詩填詞,久之,以為今日之人,宜以今韻為據,若一依舊韻,如何可以彰今日之情。自后隨其年長,所學益多,所攻愈堅,始知用舊韻者,殊為勝法,而知提倡新韻之人,適不知詩詞之道也。何也?新韻之屬,其最大問題,即在翦沒入聲,而只論平仄;然吾國詩詞之美,正在入聲字之運用,此在詞學一科中,尤為重要。而今之為詩詞者知之鮮矣。

龍平

2015年7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