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明菜

在春深——品人間真味 作者:經典文庫編委會


清明菜

胡志金

清明菜多用來做成糍粑,北方稱餅。

以前,在重慶楊家坪直港大道前的山峰上到處可見清明菜,那山是出奇的高,層巒疊嶂,一條山間小路蜿蜒在叢林里。春天里,陽光落在草地上,就看得見清明菜在陡壁的山崖邊隨風搖曳。

清明菜的花很小,葉呈灰白色的長條狀。紅軍在經過四川大巴山一帶時,就曾遍地尋覓清明菜來充饑,從而在極度貧困的巴中、南江、城口、萬源等地成功地擊潰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順利出川,并在四川省崖壁上留下“反對土豪劣紳壓迫農民剝削窮人”的標語。

清明菜糍粑在當時是紅軍的主食,相傳是一位四川籍紅軍從祖輩那里傳承下來的手藝。后來紅軍到達陜北后,這道菜從此消失,紅軍很懷念清明菜糍粑,便將它取名為紅軍菜。

有一次,一位朋友從成都來,不知道重慶楊家坪直港大道的由來。直港大道如今是重慶的美食一條街,全長一點五公里,兩邊聚集了各種美食店鋪近百家,能做出各種美食,包括許多稀奇古怪的火鍋,在直港大道都找得到。

直港大道的前身是建設工業(yè)集團附近農村的菜地,這些菜地兩邊就遍布清明菜,野生的,到了清明節(jié)前后,多有建設廠職工家屬來采摘,拿回去洗凈,切碎,包在包子里,蒸熟了吃。計劃經濟時代,吃肉得憑肉票,于是我們廠很多職工家屬就種下了自留地,還有就是養(yǎng)豬。

在四川,清明菜雖很常見,但真正能將它做成糍粑,并讓人難以釋懷的很少。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母親做的清明菜糍粑,做法很簡單,就是將清明菜切碎,揉進面粉,放到鍋里慢慢蒸,蒸熟了就是清明菜糍粑。清明菜糍粑吃起來沒有啥味道,只是偶爾想起來時,便饞得不得了。

現在,已經不常見到清明菜的蹤跡了,原因是人們在吃了雞鵝鴨之后,極想吃的就是諸如清明菜之類的野菜,于是千方百計去尋找,就像端午節(jié)前人們對艾草的追求,凡是山崖邊、田地里、河灘上,只要看見這個東西,就會欣喜若狂。

不過,凡是在人們視線里漸漸消失的東西,在我們的餐桌卻常能看到。餐館的清明菜從何而來呢?據了解,餐桌上的清明菜大多不是野生的,是集團化、農業(yè)化的產物,是在大棚里生長出來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