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粱粑,自家夸

在春深——品人間真味 作者:經(jīng)典文庫編委會


高粱粑,自家夸

胡志金

在南方許多地方,糍粑是最受歡迎,也是最著名的。

我們今天在吃油條和糍粑時,只能見到鍋里香油清亮,可以照見人的面影,但卻看不到別人凌晨3點起床生火、制油,把炸糍粑的過程經(jīng)營得有條有理,讓早起的顧客能吃到新鮮的油條和糍粑。

糍粑,在長江流域,特別是西南三省以及兩湖地帶,是一種食品的總稱,大體是指用搗碎的糧食做成的餅狀食品。因原料和做法方式繁多,各地各有特色。

糍粑按原料不同有糯米、小麥、玉米等。按制作方法有蒸、炸、煮、烤的分類。在不同的時節(jié),如清明、三月三、春節(jié),甚至有專門的做法。比較有名的糍粑有桐子葉糍粑、油糍粑等。一些南方少數(shù)民族,如苗族、納西族,也將此類食品稱之為粑粑。

做糍粑俗稱打糍粑,是農(nóng)家春節(jié)前的一件盛事。因打糍粑是一件力氣活,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要互相到各家?guī)兔?,因此常惹得年輕姑娘到場觀看。各家將糯米飯弄成團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用碓來舂,有的用木杵來杵,有的用木槌來槌,有的則用細竹扎成把子來戳。

因糯米飯?zhí)ぃv使冬臘月的天氣寒冷,年輕人也要脫掉上衣赤膊上陣,即便如此也常累得汗流浹背。力氣不濟者往往還會被飯團黏扯倒,引得姑娘不停地嬉笑。對那些力氣足、動作干凈利落的小伙子,姑娘則會大聲喝彩,有的還會唱山歌給予獎勵。這時滿屋歡聲笑語,小伙子早已把勞累與嚴寒拋到了九霄云外。

小伙子將糯米飯打成團后,上了年紀的人就開始做糍粑了。將黏飯團扯成小坨,放進木模中擠壓,再捶出,就變成了又圓又大的糍粑。因木模內(nèi)雕刻的花紋不同,做出的糍粑花形也不一樣。外圈有圓線紋、回形紋、點狀紋、纏枝花紋等紋路,中間則有壽桃、牡丹、石榴、仙猴、雙喜字、喜鵲鬧梅、鯉魚跳龍門等圖案。加上糯米原料質地晶瑩玉潤,看起來像是一件件精致美麗的藝術品。

因為糍粑有易存放、不易變質、易食用等特點,在四川人的生活中,糍粑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春天是農(nóng)忙時節(jié),糍粑便被派上了很好的用場。上山時,人們隨便弄來一些干柴,燃起一堆火便可燒起糍粑來吃;家中來客人時,圍著火塘拉了一段家常后,也能用火塘上鼎罐里燒開了的水和著甜酒與糍粑,煮著招待客人;尤其是四川人為兒子定親拜年時,一對大如明月、象征團圓的糍粑是必不可少的。

糍粑的大小一般有這樣幾種:經(jīng)常用于食用的普通糍粑直徑兩三寸,厚一厘米;大一點的直徑約為一尺;最大的有用十余斤糯米做成的,但此種糍粑一般用于婚慶之類的喜慶日子。

在糍粑快做完時,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做幾個大糍粑,這種糍粑被稱為“破攏糍粑”。這種糍粑一般都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過清明節(jié)時才吃。它既象征著五谷豐登,又顯示出了四川人的大方。

破攏糍粑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相傳董姓人祖先原有九個兄弟和一個妹妹,妹妹出嫁后又多了一個女婿。由于董姓氏族強大的力量,皇帝擔心影響朝廷的統(tǒng)治地位,便派來官兵試圖將其斬盡殺絕。官兵來時正逢臘月二十八打糍粑的時候。

董姓人的祖先看到來勢洶洶的官兵,急忙將槽中打的糍粑分成幾坨用簸箕端上山,進行逃避。官兵走后,幾弟兄端著已經(jīng)變硬的糍粑回到家里,吃時只有用刀子切成小塊燒起來或煎起來吃。后來,這九個弟兄和妹妹各居一方,繁衍后代,但都沒忘記當年的苦難,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過年時都制作幾個這樣大的糍粑用來分食,這種習慣后來被他們的子孫后代承襲了下來,并漸漸變成了一種習俗。

糍粑制成之后,一般五個一疊地放在案板上冷卻,干冷后在家中一干凈的器具里放上七八天,然后再用山泉水浸泡,隔個十天半月?lián)Q一次水。

糍粑還是拜年贈送和回贈的最好禮物,在四川就有“拜年、拜年、糍粑上前”的民諺,言下之意是糍粑是四川人走親串門的必備之物。特別是農(nóng)村人給城市的親朋好友拜年時,糍粑很受歡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