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二

國華水木·鼎實春秋:李國鼎先生九十壽誕憶錄 作者:郝吉明 等主編


序二

為李國鼎先生90壽誕紀念冊撰文

欣逢母校清華百年校慶,又值李國鼎先生90壽誕,郝吉明、宋乾武、劉翔、蔣建國等李先生的碩士生、博士生們,早就籌劃要為母校、為恩師做些什么。一周之前看到這本回憶錄初稿,這就是他們一年來努力的成果。

我有幸于1957年考入清華土木系,曾是李國鼎和劉鴻亮、傅國偉、陳志義、吳利泉、馬倩如、俞珂等老師受命創(chuàng)辦的第一屆0303專門化本科班畢業(yè)生之一(62屆),又是李先生指導的第一個放射性廢水處理方向畢業(yè)的研究生(65屆)。作為學生和留校教師,直到環(huán)境系被批準建立“核環(huán)境工程與輻射防護”博士授予點之后,才奉調去國家環(huán)保局報到(1985年).現(xiàn)在我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了,在校親身領受李先生教誨近30年。千言萬語,可以壓縮成兩句話:“清華育我,我愛清華”;“恩師教誨,終身難忘。"

我想說,清華之所以能受到萬千學子的熱愛和世人的尊重,絕不在于清華出了多少高官,或是有人賺了多少大錢,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師生,為國獻身,埋頭苦干,造益后人。革命年代,如聞一多、施滉等先烈,以天下為己任,前仆后繼;建設年代,祖國需要就是志愿,毫無怨言。環(huán)境專業(yè)的陶葆楷、王繼明、顧夏聲、許保玖、李頌深、李國鼎等老先生就是這樣言傳身教的;03專業(yè)轉戰(zhàn)“200號”、工物系、工化系時,接觸過的汪家鼎、朱永等老先生也都是這樣。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清華,就是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發(fā)展壯大的。這次由清華中文系于雪、哲學系王縱橫兩同學采寫的回憶錄,來自湘江、經歷西南聯(lián)大、復員、解放、院系調整、“文革”動亂、改革開放、直到離休的李先生,他求學、求職、求為、求真的經歷,他勤勉、樸素、敬業(yè)、攀登的形象,全都躍然紙上,使我們知道了許多“過去的事情”。而這些故事正是體現(xiàn)清華精神的實例,是值得我們努力去挖掘、提煉、發(fā)揚、光大的。把這些故事挖掘出來,再經過相互印證,就可以成為清華珍貴的史料。我們實在很需序二要抓緊搶救這些史料。

中國的和平崛起,正處于世紀交替和全球大動蕩、大分化、大變革的時期。我們都親身參與其中,目睹了世界的萬千變化。出生何時何地,誰都無法選擇;怎么生活、怎么做事,則要正確定向。約70億人生活在一個人口增長、資源有限的地球上,未來只能朝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低碳社會,振興中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清華學子們,讓我們一起向前輩學習,繼續(xù)發(fā)揚清華精神,為祖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貢獻我們的全部力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