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銷術(shù)
一位朋友在美國旅行,坐在火車上昏昏欲睡,驀然覺得肘邊一觸,發(fā)現(xiàn)在椅子上扶手的地方有一張小紙,紙上有十幾顆油炸花生,鮮紅的、油汪汪的、撒著鹽粒的油炸花生。這是哪里來的呢?他回頭一看,有一位身材高大的人端著一盤油炸花生剛剛走過去,他手里拿著一把銀匙,他給每人面前放下一張紙,然后挖一勺花生。我的朋友是剛剛?cè)刖?,尚未入俗,覺得好生奇怪,不知這個人是做什么的。是賣花生的嗎?我既沒有要買,他也并未要錢。只見他把花生定量配發(fā)以后,就匆匆地到另外一個車廂里去了。花生是富于誘惑性的,人在無聊的時候誰忍得住不捏一顆花生往口里送?既送進(jìn)一顆之后,把饞蟲逗起來了,誰忍得住不再拿第二顆?什么東西都好抵抗,唯獨誘惑最難抵抗。車上的客人都在嚅動著嘴巴嚼花生了。我的朋友也隨著大家吃起來了。十幾顆花生是禁不住幾嚼的。霎時間,花生吃完了。可是肚子里不答應(yīng),嘴里也鬧得慌,比當(dāng)初不吃還難受。正在這難熬的當(dāng)兒,那個大高個兒又來了,這一回他是提著一個大籃子,里面是一袋一袋的炸花生,兩角錢一袋。旅客幾乎沒有不買一兩袋的。吃過十幾顆而不再買的也有,那大個子也只對他微微一笑,走過去了,原來起先配發(fā)的十幾顆是樣品,不取值。好精明的推銷術(shù)!
我的朋友說,還有比這更霸道的。在家里住得好好的,忽然郵差送來一個小小的包裹,打開一看是肥皂公司寄來的兩塊肥皂,附著一封信,挺客氣,恭維你一大頓,說只有你才配用這樣超等的肥皂,這種肥皂如果和臉一接觸,那感覺就比和任何別種東西接觸都來得更為渾身通泰,臨完是祝你一家子康健。我的朋友愣住了,問太太,問小姐,誰也沒有要買他的肥皂。已經(jīng)寄來了,就擱著吧。過了很久,也沒有下文,不知是在哪一天也就拉扯著用了。也說不上好壞,反正可以起白沫子下油泥就是了??墒莾蓧K肥皂剛用完,信來了,問你要訂購多少塊,每塊五角。我的朋友置之不理。過些天第三封信來了,這一回措辭還很客氣,可是骨子里有點硬了,他問你為什么緣故不訂購他的肥皂,是為了價錢貴么,是為了香氣不夠么,是為了硬度不合么,是為了顏色不美么……列舉了一串理由,要你在那小方格里打個記號,活像是民意測驗。我的朋友火了,把測驗紙放進(jìn)應(yīng)該放進(jìn)的地方去,罵了一句美國式的國罵。又過了不久,第四封信來了,措辭還是很謙遜,說是償付那兩塊肥皂的價錢,便彼此兩清了。人的耐性是有限度的,誰的耐性小誰算是輸了。我的朋友賭氣寄一元錢去,其怪遂絕。
據(jù)說某一醫(yī)生也同樣地收到這樣的肥皂兩塊,也接到了四封啰唆的信,他的應(yīng)付方法是寄一小包藥片給他,也恭維他一大頓,說只有閣下您才配吃這樣的妙藥,也問他要訂購多少瓶。也問他為什么不滿意,最后也是索價一元,但是毋庸寄錢了,彼此抵消,兩清。
這樣的情形,在我們國內(nèi)不易發(fā)生。誰舍得把一勺勺花生或一塊塊肥皂白白地當(dāng)樣品送出去?既送出之后,誰能再收回成本?我們是最現(xiàn)實的,得到一點點便宜之后,絕不會再吐出來的。
可是我們也有我們傳統(tǒng)的推銷術(shù)。我們自古以來就講究“良賈深藏若虛”。這是以退為進(jìn),以柔克剛的老法寶。我有一票貨,無須大吹大擂,不必雇一隊洋吹鼓手游街,亦無須都倒翻出來擺在玻璃窗里開展覽會,更不花冤錢登廣告,我干脆不推銷,死等著顧客自己上門。買賣做得硬氣,門口標(biāo)明“只此一家,別無分店”,連分店都不肯設(shè)。多么倔!但是貨出了名,自然有人上門,有人幾百里跑來買東西。不推銷反成為最好的推銷術(shù)。
這樣不推銷的推銷術(shù),在北平最合適。北平有些店鋪,主顧上門,不但不急著兜攬生意,而且于客氣之中還寓有生疏之意。例如書店,進(jìn)得店門,四壁圖書雖然塞得滿滿的,但盡是些普通書籍,你若問他有什么好書,他說沒有什么,你說隨便看看,他說請看請看。結(jié)果是你什么好書也看不見。但是你若去過幾次,做成幾回生意,情形就不同了,他會請你到里柜坐,再過些時請到后柜坐,登堂入室之后,箱子里的好書善本陸陸續(xù)續(xù)地都拿出來了。宋版的、元槧的,琳瑯滿目,還小聲地囑咐你,不要對外人說。于生意之外,還套著交情。
水果店也有類似的情形。你別看外面紅紅綠綠地擺著一大堆,有好的也有壞的,頂好的一路卻在后面筐里藏著呢!你若不開口要看后面藏著的貨色,他絕不給你看。后面筐里,蓋著一張張綿紙,揭開一看,全是沒有渣兒的上等貨。
這種“深藏若虛”的推銷術(shù)有它存在的理由。貨物并非大量生產(chǎn),所以無須急于到處推銷。如果宋版書一印刷就是幾萬份,也得放在地攤上一折八扣。如果萊陽梨肥城桃大批運到北平,也不能一聲不響地藏在后柜。而且社會相當(dāng)穩(wěn)定,買東西的人是固定的那么些個人,今年上門明年一定還來,幾十年下來不能有什么大的變動。所以,小至酸梅湯、醬羊肉、茯苓餅、灌腸、薄脆、豆腐腦,都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店鋪,口碑相傳,絕無錯誤。如今時代不同了,人口在流動,家族在崩析,到處都像是個碼頭,今年不知明年事,所以商店的推銷術(shù)也起了急劇的變化。就是在北平,你看,雜貨店開張也要有兩位小姐剪彩,油鹽店也要裝置大號的收音機(jī),飯館也要裝霓虹招牌,滿街上奇形怪狀的廣告,不是歡迎參觀,就是敬請比較,不是貨涌如山,就是拼命削價,唯恐主顧不上門——只欠門口再站兩個彪形大漢,見人就往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