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玉劇作的主要類型
在中國戲曲史上,就創(chuàng)作數(shù)量而言,真正能與元代有“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之稱的關(guān)漢卿相頡頏者,當數(shù)明末清初的著名傳奇劇作家李玉。清代著名詩人吳偉業(yè)在《〈北詞廣正譜〉序》中,極力稱道李玉“以十郎之才調(diào),效耆卿之填詞”。所謂“十郎”,是指唐代詩人李益(字君虞)。他在家族兄弟輩中,排行為十,故人稱“十郎”。此人才氣橫溢,長為詩歌,與著名詩人李賀(字長吉)齊名。據(jù)說,李益每寫出一詩,教坊樂伎都爭著以重金購取,有的甚至成為供奉內(nèi)廷的歌詞。而“耆卿”,是宋代詞人柳永的字。他好為通俗歌曲,每當一詞脫手,迅即傳遍酒肆歌樓,以至出現(xiàn)“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之說。吳偉業(yè)以李益、柳永比擬李玉,恰是從其在民間的影響力這一層面,充分肯定了他在戲曲創(chuàng)作方面的卓越成就,說明李玉的劇作貼近下層、貼近民眾。李氏戲曲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甚為豐富,下面大致將其現(xiàn)存劇作分作五大類,分別論之:
(一)社會時事劇
這里所說的社會時事劇,也就是以作者所生活時代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的劇作。在當時來說,就是現(xiàn)代戲。在這類劇作中,當以《清忠譜》為代表。
《清忠譜》一劇,與明代傳奇戲動輒四五十齣相比較,篇幅不算很長,分上、下卷,上卷十二折,下卷十三折,凡二十五折。這里的“折”,雖說是沿用的元雜劇分段的名稱,但內(nèi)涵是有差異的。元雜劇中的一折,相當于近世舞臺上的一幕,可以包含許多場次。而此處的“折”,其實有同于“齣”,也就是戲曲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個自然段落,相當于現(xiàn)代戲曲演出的一場戲。
本劇是根據(jù)明代末葉發(fā)生在蘇州曾轟動一時的反抗閹黨斗爭的真人真事而創(chuàng)作,敘蘇州周順昌,字景文,號蓼洲,先后曾任福州理刑、吏部員外郎等職。他娶妻吳氏,生有四子。不論是出任地方官,還是在京師供職,都廉潔奉公,冰心獨抱,雖為官多年,仍家貧如洗。此時,閹黨魏忠賢把持朝政,殘害忠良,網(wǎng)羅黨羽,橫行無忌。朝中忠臣楊漣、左光斗、萬燝等,紛紛遭其暗算,令周順昌義憤填膺,痛恨不已。他自身也遭受牽累,削職閑居,自是抑郁不平。聞知翰林修撰文震孟(字文起)被罷歸,隱居竹塢別墅,便步行前往,借以一吐衷腸。當?shù)孟の洪幹赀B蔓引、逮系忠良、緹騎四出、欺壓百姓種種惡狀,又悲憤滿腔,恨恨不已。不久,太監(jiān)李實奉命監(jiān)管蘇州稅務(wù)來此,與應(yīng)天巡撫毛一鷺計議,在虎丘山塘為魏忠賢建造生祠。書生陸萬齡極力攛掇,充任管工堂長。此時,任吏科給事中的魏大中也被逮,由原籍浙江嘉善押往京師受審,當路經(jīng)吳門。周順昌得知好友音訊,便每日駕小舟往胥江守候,以當面作別。大中所乘船至胥門,順昌不顧押解校尉阻止,也無視可能受牽累的危險,徑登船與其共抒壯懷,斥罵魏閹。魏大中見眾多同年好友知道自己被逮,無不畏禍深藏,獨周順昌不以生死介意,十分感動,并訴說臨行時孫兒允柟牽衣痛哭之慘狀。順昌以己女許其孫為妻,以結(jié)百年之好。校尉見他竟敢與朝廷下令逮系的欽犯聯(lián)姻,皆驚詫不已。
《清忠譜》連環(huán)畫
時隔不久,花費百萬錢糧的魏忠賢生祠建成。如此禍亂朝綱的兇險之徒,竟然被無恥小人吹噓為“一柱擎天”、“功留社稷”,在一片嘈雜聲中,他們將魏閹像送入祠堂供奉。周順昌特地趕來,當著魏閹干兒子毛一鷺及眾太監(jiān)的面,手指魏忠賢雕像大罵,“恨不得奮利刃,屠腸斷頸”(第七折),然后憤然而去?;丶液?,身體倦怠,倚桌小憩,夢中徑達殿庭,直至皇帝游樂之所的海子,面見帝控訴魏忠賢罪惡,并持笏板痛打魏閹?;实劢抵?,將魏綁到市曹斬首。順昌在大笑中醒來,發(fā)現(xiàn)卻是南柯一夢,心頗怏怏。時隔不久,周順昌斥罵魏閹以及與魏大中聯(lián)姻諸事,為魏忠賢所知,遂遣緹騎來蘇州問罪。毛一鷺派中軍往吳縣縣衙下達緊急公文,告知此事。陳知縣與順昌有師生之誼,乃趁著夜色飛馬趕往林家巷周宅,將此事報知恩師。文震孟也來相告,勸周順昌設(shè)法解脫困厄,但順昌毫不介懷,視死如歸,聽憑校尉押解而去。蘇州百姓顏佩韋,性情剛直,粗豪知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言不合,拍案而起。他曾在李王廟書場聽藝人說《岳傳》,聞知抗金名將韓世忠出生入死、累立戰(zhàn)功,反被奸臣童貫誣為喪師辱國,以至上了鐐杻,怒火頓起,遂踢翻書桌,大鬧書場,的確是位血性男兒。其他幾位市井百姓楊念如、周文元、馬杰、沈揚諸人,仰慕其人品,與他結(jié)拜為兄弟。
楊漣畫像
周順昌被逮,羈押西察院,“眾百姓都抱不平,要去救他”(第十折)。顏佩韋、楊念如得知消息后,一方面令馬杰、沈揚分頭在閶、胥兩門告知過往行人,一方面請草庵和尚敲梆聚眾,同往西察院請愿。書生王節(jié)、劉羽儀也參與其事,請學堂中朋友前來,寫辯呈申訴。李太監(jiān)等人誤以為周順昌曾供職吏部,家中必定富有,故捏造此案,欲敲詐白銀萬兩,不料順昌為官清廉,竟然連一個錢也沒有搜刮到,便大失所望,遂痛打縣衙差役以泄憤。此時,西察院門前人聲鼎沸,喊聲震天。百姓塞巷填街,執(zhí)香號乞,呼吁官府放人,甚至愿以身替代。蘇州寇知府、吳縣陳知縣目睹此狀,無可奈何。撫臺毛一鷺被迫出見,但無視民怨沸騰,卻一味敷衍,又以欺騙手段,讓周順昌出面安撫,而扣留遞辯呈之人,揚言一并解京斬首。眾百姓得知就里,齊集轅門,團團圍住,決不離去。差官揮刀恫嚇,激怒了顏佩韋等人。他們率眾闖入轅門,“打進打出三次”(第十一折),殺死校尉。官吏見狀,四處奔逃。
京師差官擔心再生變故,便趁夜色未盡,將周順昌押上船,解往京城。嘉興朱祖文(號完天),曾蒙順昌照拂,感念不忘,就暗中一路護送。順昌子茂蘭尋找父親不得,遂追至無錫,不顧校尉攔阻,跳上船與父親相見。又見救父無望,欲投江自盡,為朱祖文所救,二人結(jié)伴徒步赴京。而蘇州府奉命差遣捕快,先后將馬杰、沈揚、周文元、顏佩韋、楊念如等五人逮入獄。魏忠賢陰狠歹毒,親勘東林一案,楊漣、左光斗慘遭酷刑,先后身亡。魏大中遍體鱗傷,嗚咽氣絕。周順昌受審,歷數(shù)魏閹“欺君虐民,殘害忠良”(第十五折)之罪,并揮動枷杻將陪審官倪文煥、許顯純二閹黨痛打,致其鼻梁折斷。直至牙齒被敲斷,順昌仍含血噴奸臣之面,頑強抗爭,寧死不屈,幸而通政司徐如珂及侍御顧宗孟、范景文、鹿善繼、孫奇逢諸公從中周旋,始得緩死。
茂蘭躲過緹騎暗害,潛入京師,改名換姓,刺血作書,擊登聞鼓代父申冤。徐如珂接受血書,俟機代為轉(zhuǎn)呈。又允茂蘭之請,冒著風險,令他前往探監(jiān),與其父一見。恰于此時,魏閹所派差官以查監(jiān)為名,徑入監(jiān)房,以布囊套順昌之頭,將其活活勒死。茂蘭拼命上前搶救,無助于事,悲痛欲絕,幸獄中禁子等相助,始得逃出,并向朱祖文哭訴其父死時之慘狀。顏佩韋等五人,被誣作亂民,斬首示眾。周茂蘭將父之靈柩暫寄僧舍,匆忙歸家,遵照父親臨終遺言,與母商議,其妹由顏佩韋母陪伴,乘小船往嘉善與魏公子完婚。
顏佩韋等死后,化作厲鬼,欲赴京尋魏閹復(fù)仇。周順昌幽魂不散,回歸故里,與他們邂逅于中途。此時,天曹神仙前來頒旨,封順昌為應(yīng)天城隍,佩韋等人為五方功曹。未幾,天啟帝駕崩,新帝登基,起用東林黨人,魏忠賢被發(fā)去守皇陵,自縊于涿州旅店,一時樹倒猢猻散。毛一鷺被抄家、監(jiān)禁。數(shù)以萬計的蘇州百姓聞知此事,分別扛起鋤頭等家伙,奔赴虎丘十里山塘,拆毀魏閹生祠。他們扯起粗大的繩索,齊聲喝號,將牌坊拉倒,并把魏閹雕像砸得粉碎,好不快意。顏佩韋等人的尸身,為本地鄉(xiāng)紳合葬半塘,題作“五人之墓”,石坊上鐫刻有“義風千古”四個大字。文震孟應(yīng)召即將赴京任職,臨行,特來墓前祭拜,當?shù)匕傩找蔡嶂洪幍裣耦^顱以祭義士。魏忠賢黨羽倪文煥、許顯純俱受嚴懲。周家榮封三代,茂蘭蔭中書舍人,赴京纂修國史。
本劇據(jù)晚明史事創(chuàng)作而成,事本《明史》相關(guān)人物傳記及其他文獻。如周順昌事,見《明史》卷二四五,記載其事較詳。大意說,順昌在任福州推官時,曾捕治管稅務(wù)太監(jiān)高寀的爪牙,毫不含糊。任吏部稽勛主事等官,清廉自持,力杜請托,拒不受賄,兩袖清風。劇中寫他“司李破稅珰之膽,閩海冰條;秉銓卻暮夜之金,吳門鐵面”(第一折),即以此為據(jù)?!八纠睢?,即司理,乃理刑之官。在古代,“李”與“理”通,“理”,即治的意思?!岸惈殹?,即稅監(jiān)?!稘h書·宦者傳》記載,秦漢時,中常所戴冠,參照士人樣式,皆銀珰左貂。明帝改作金珰右貂,皆用閹人擔任?!皡s暮夜之金”,用《后漢書·楊震傳》中典故。說楊震遷官,路經(jīng)昌邑,他有一位任昌邑縣令的學生叫王密,夜間趕來相見,想贈以重金,為楊震嚴詞拒絕??梢姡@類描寫是符合史書記載的。
周順昌畫像
《明史》本傳還記載,魏大中為魏閹誣陷被逮,路經(jīng)蘇州,周順昌聞知,前往餞行,與他同住了三天,并將女兒許給其孫為妻。押解校尉催促趕路,順昌怒目而視,斥責道:
“你還不知道世間尚有不怕死的男子呢,你回去告訴那魏忠賢,就說我是吏部周順昌!”因指著魏閹的名字,罵不絕口,為魏忠賢所忌恨。御史倪文煥乃魏閹義子,遂將此鍛煉成獄。魏忠賢矯旨將周順昌官位削奪,而順昌有德于鄉(xiāng)人,鄉(xiāng)間有冤屈或關(guān)乎百姓利益之事,即前往官府陳說,所以蘇州士民都對他甚為感激,一旦得知順昌被逮,“眾咸憤怒,號冤者塞道。至開讀日,不期而集者數(shù)萬人,咸執(zhí)香為周吏部乞命?!保ā睹魇贰ぶ茼槻齻鳌罚鷤兗娂娬堅?,要求當?shù)缹⒚袂樯线_。旗尉以魏閹權(quán)勢相壓,更激起民怨,“蜂擁大呼,勢如山崩。旗尉東西竄,眾縱橫毆擊,斃一人,余負重傷,窬垣走”(《明史·周順昌傳》)。應(yīng)天巡撫毛一鷺、巡按御史徐吉,被嚇得心驚膽戰(zhàn),不敢出一語。周順昌被逮,閹黨許顯純捏造罪名,五日一嚴刑拷打。每受刑,順昌必大罵魏閹。牙齒被許敲落,乃血唾其面,更厲聲斥罵。許乃趁夜深人靜,將周殺害。
夏允彝《幸存錄》還記載,諸忠良遭閹黨迫害,慘絕一時,而名高千古。周順昌其人,一生清白,獨立無黨。當魏大中盛時,順昌未曾與之交往。見大中被逮,路經(jīng)吳門,那些與魏有交者皆四下散去。巡撫毛一鷺歷來對大中很是恭敬,到了這時,卻不與大中通一語,避之唯恐不及。順昌憤恨非常,便將己女嫁大中孫。后縱受酷刑,仍痛罵魏閹不已,志堅如鐵,寧折不彎。故此書極力稱道周順昌,“此真鐵漢也!”(《明季稗史初編》)
至于劇中稍稍敘及的閹黨人物許顯純,文獻也有記載?!睹魇贰肪砣牧对S顯純傳》載曰:許性殘酷,頻興大獄,楊漣、左光斗、周順昌、黃尊素、王之寀、夏之令等官吏,皆死其手。每當審理,魏閹必派人坐其身后。若此人不至,許袖手不敢問。
劇中所寫朱祖文,《明史》也收有其人,稱他于周順昌被逮后,抄小道抵京,照顧順昌飲食湯藥。魏閹誣順昌贓款,逼令償還。祖文奔走京師諸公間,代為借貸。周身死,他也哀慟發(fā)病身亡。周茂蘭是順昌長子,曾刺血上疏,詣闕訴冤。與劇中所敘略有不同的是,茂蘭并未接受蔭敘之官,后隱居不仕。其他所寫如左通政徐如珂、蘇松按院徐吉、文選郎中范景文、兵部主事鹿善繼、名士孫奇逢等,皆史有其人。不過,范景文雖不附閹黨,也不附東林,孤立行意,潔身自好,謝病歸里,并未參與營救周順昌之事。鹿善繼與周順昌為同年生,順昌陷獄,善繼湊集了數(shù)百兩銀子營救,但銀入而順昌身亡。善繼父鹿正,以氣節(jié)為鄉(xiāng)里所稱,人以“鹿太公”呼之。太公急人之難,雖傾家蕩產(chǎn),亦在所不惜。楊漣、左光斗之獄起,魏大中之子學洢、左光斗之弟光明,先后投靠鹿家,太公與容城舉人孫奇逢計議營救,但未遂所愿??梢?,劇中所寫,大都有史實依據(jù)。
五人之墓
至于顏佩韋等五人之壯舉,則發(fā)生在天啟七年(1627)三月。張溥《五人墓碑記》詳載其事,稱周順昌被逮,哭聲震天動地。當負責押解的校尉大聲呵斥時,眾人怒不可遏,將其打倒在地。毛一鷺嚇得躲入廁所,才逃過一劫。顏佩韋等五人臨刑依然意氣盎然,大罵毛一鷺不已,激昂大義,蹈死不顧,慷慨赴難,悲烈千秋。事也為劇作所采。
劇中所敘堂長陸萬齡,乃史有其人。明吏部考功員外郎夏允彝,在《幸存錄》中記載道:為魏忠賢請立生祠,種(按:指“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孔子誅少正卯而忠賢斥退東林,故請將魏閹供奉于學校。《明史·閻鳴泰傳》謂:“其尤甚者監(jiān)生陸萬齡,謂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忠賢誅東林,宜建祠國學西,與先種丑言惡行,令人作嘔。最甚者為太學陸萬齡,竟然將魏閹忠賢與圣賢孔子作比,說孔子作《春秋》而忠賢定三案圣并尊。司業(yè)朱之俊輒為舉行,會熹宗崩乃止?!薄睹魇芳o事本末》卷七一也曾記載:天啟七年(1627)“五月,監(jiān)生陸萬齡請建魏忠賢祠于國學之旁,謂孔子作《春秋》而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而忠賢誅東林,許之。”各家所載文字,大致相同,可見此事在當時的確曾發(fā)生。這一陸氏小人,竟然將閹黨碩魁與圣人孔子相比并,真乃無恥至極。劇作因情節(jié)的需要,不可能詳敘其事,但所寫乃本之史實,則是毋庸置疑的。
禇人獲《堅瓠集》書影
劇中所寫顏佩韋大鬧書場事,也似有所依據(jù)。據(jù)《堅瓠集》八集卷四“政任福州”條所載,有伶人搬演岳飛故事,當演到秦檜與妻子在東窗下設(shè)計謀害岳飛之事時,周順昌怒火中燒,情難自抑,當場令人捽住那一扮演秦檜的演員揍了一頓,然后拂袖而去,使在場者皆十分驚愕。在元、明之時,寫岳飛故事的戲曲,較著名的有元代孔文卿的《東窗事犯》雜劇以及明人所作《岳飛破虜東窗記》。據(jù)《堅瓠集》所載推測,當為后者?!秷责返淖髡唏胰双@,生于明崇禎八年(1635),一直到清康熙末年尚在世。
生活的年代去周順昌不遠,且又是蘇州人,所言或有據(jù)。而《一捧雪》劇作,將此事歸于顏佩韋,以突出其性格粗豪的一面。
李玉另有一劇《萬民安》,已佚,但據(jù)《曲??偰刻嵋罚ň硪涣┧d,也為時事劇。大意謂:蘇州人葛成,乃是機戶所雇的織布工匠,三十余歲,娶妻曹氏,已病故,遺一子嗷嗷待哺。鄰舍韓婆婆,丈夫在時曾領(lǐng)內(nèi)府官價,織造綢絹等物,因吏役層層盤剝而欠下官府債務(wù)。雖說聞知朝廷已經(jīng)豁免,但官府仍糾纏不休。有兩名京師所派差役來蘇州,要搶其女兒云娘抵債。葛成聞知此事,取出早年積蓄代為償付,使云娘得救。韓婆婆執(zhí)意送女兒為葛續(xù)弦,被一口回絕。后經(jīng)人說合,其幼子交韓撫養(yǎng)。保定書生房壯麗赴禮闈落第,以事來蘇州,韓婆婆將云娘嫁房生為妾,以三十金還葛成,又被回絕。韓母女感激萬分。商販鄭尚甫,年逾七旬,曾娶當?shù)厣蚴吓疄殒?,得知葛成仗義疏財,為人忠厚,子幼尚無人撫育,便將沈氏送成為妻,并贈白銀百兩。葛成謝絕好意,令沈母將女兒領(lǐng)回,銀兩也一并送還。沈氏出家陽澄湖一尼庵,感念葛成恩德,代成養(yǎng)其子。
此時,稅司黃建節(jié)來蘇州,濫征各項稅銀。蘇州六門,皆有其所派差役對過往行人逐個征收。肩挑步行,各色店鋪,機坊商戶,無一幸免,見貨便抽取賦稅。其爪牙徐怡春等,把持水陸要道,攔截各路鄉(xiāng)民,苛取暴斂,搞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滿城百姓,相約罷市,聚集在城內(nèi)玄妙觀中,喊聲震天,對稅監(jiān)及棍徒憎恨不已,并共同推舉葛成為首,反抗欺壓百姓、橫征暴斂的黃建節(jié)等稅吏。這時,恰巧有一名叫滿臘梨的小伙,以賣瓜為生,遭到惡棍的欺侮,瓜被搶走,因此在路上大哭。葛成甚為不平,一揮芭蕉扇,萬眾聚集。在將要出葑門時,恰巧遇見有一惡棍看到芭蕉扇要征稅,葛成出語頂撞,結(jié)果被捉住去見吏役徐成,準備送到黃建節(jié)處枷號示眾。眾人大怒,扒去徐成衣服投入水中,并火燒黃建節(jié)衙署,揮拳將他擊斃,投入火內(nèi)。大火自初六至初九,連續(xù)焚燒三晝夜。知府朱燮元、知縣鄧云霄極力排解,眾人仍不愿散去。當時,指揮楊某代理游擊之職,鎮(zhèn)守東城,立即稟報巡撫,欲以亂民治之。葛成怕連累他人,乃挺身而出。知府朱燮元聞知葛成之為人,愿出力保護,并改其名為葛賢。而蘇松兵備道鄒墀奉命審問此事,欲以聚眾倡亂之罪嚴懲葛成。刑房畢成名極力援救,文士張獻翼又率領(lǐng)眾秀才出面聲援,然無濟于事,葛最終還是被判死罪。
沈女出家后,取法名靜真,得知此事,同母親前來探監(jiān)。葛成以子相托,囑其認以為子,取名鄭天祐,以防官府加害。葛成被綁赴市曹,即將處斬,忽然發(fā)生地震,只得暫緩行刑,回監(jiān)羈押。房壯麗進士及第,歷任河南道御史,奉命巡按蘇松。妾云娘以葛成事相托,滿臘梨也寫訴狀代為申冤。靜真得知此事,悲感交集,并將實情告知天祐。天祐年已十三,遂奔獄探父,并赴按院訴冤。臘梨則陪隨左右,一力相助。萬歷四十一年(1613),房壯麗乘舟前來,抵滸墅關(guān),天祐跳入水中以呈控詞。壯麗接狀,并見地方官審判結(jié)論中有“一人倡義,萬民安枕”之語,遂代為申辯,將葛成釋放回家。松江隱士陳繼儒,將葛邀至佘山居住。百姓為他建生祠于玄妙觀中,以“葛將軍”稱之。
劇中所敘朱燮元、房壯麗、張獻翼、陳繼儒等,皆史有《葛道人傳》。
其人。房壯麗,直隸安州(今河北安新)人。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明史》無傳。《列朝詩集》、《明詩綜》皆未收其人。但《明史·孫丕揚傳》,則明言御史房壯麗與劉國縉、喬應(yīng)甲、趙繼芳等十余人,一力排陷東林志士,與宣黨湯賓尹、昆黨顧天埈聲勢相倚,同為魏忠賢所網(wǎng)羅。而劇敘房壯麗代葛成辯冤,或另有所本。張獻翼,字幼于,更名敉,蘇州人,乃戲曲家張鳳翼(字伯起)之弟。與弟燕翼(字叔貽)并有文名,時以“三張”稱之。據(jù)錢謙益《列朝詩集》載,張獻翼因與王穉登(字百谷)爭名不能勝,便頹然自放,有時穿紫衣挾歌姬,招搖過市;有時赤腳乞討于通都大邑。他與張孝資關(guān)系密切,二人形影不離,或歌或哭。劇中寫他醉后穿女人衣服及大紅方巾、花紙道袍,皆有所據(jù)。鄧云霄,乃東莞人。萬歷戊戌(二十六年,1598)進士,除長洲知縣。著有《百花洲集》等。事見朱彝尊《明詩綜》。劇中所敘,與此相符。至于蘇松兵備道鄒墀,亦非憑空杜撰,歷史上也確有其人。《(萬歷)常州府志》卷一○載有其小傳,謂:“鄒墀,字胡卿,余姚人。進士。隆、慶間任豈弟之政,水蘗之操,仕至廣西布政?!备鸪杀魂惱^儒請至家中之事,也有據(jù)可查。陳繼儒乃松江隱士,居佘山精舍。文士宋懋澄與陳為好友,曾在陳宅遇到過葛成,當時他正在讀法律方面的書籍。見《九籥集》別集卷四至于葛成之事,宋懋澄《葛道人傳》所載尤詳,謂葛成乃江蘇昆山人。萬歷辛丑(二十九年,1601)南方出現(xiàn)災(zāi)害,蘇州一帶稅收日減,官府派人前來核查漏稅、偷稅情況。江、浙一帶由太監(jiān)孫隆掌管。時有參隨黃建節(jié),因與吳中無賴湯萃、徐成等二十余人有交往,故借上司核稅之名,趁機前來勒索錢財,無貨不征稅。蘇州六個城門、三道水關(guān),皆分別派人把守。鄉(xiāng)間所織絲綢,非經(jīng)同意不得發(fā)售,這當然遭到蘇州百姓的強烈反對。他們于六月初三日齊聚玄妙觀,為首者六十人,次日不呼而至者達萬人。眾百姓尋訪黃建節(jié)所在,一直尋到覓渡橋,見黃正坐在交椅上指揮阻截販運的過往船只。眾人萬聲同呼,拋石塊砸中黃建節(jié)的腦袋,又殺死徐成等幫兇,還火燒了湯萃等家。他們手里沒有兵器,赤手空拳往來,見贓官惡棍就討伐,市民歡聲如雷。地方官多方追究為首者,一無所得。而百姓圍聚在一起,無一人散去。到了第八天,突然來一壯漢,光著膀子,手搖芭蕉扇,從人群中走出,自愿承擔此罪名,令蘇州知府等人驚愕不已。這人便是葛成。其實,事起之時,葛還在昆山。到了第七天,才同兄長一起趕來看熱鬧,是為義所激才挺身擔當?shù)?。他身陷囹圄后,遭到毒打,幾乎喪命。蘇州百姓感其義,無不痛哭流涕,尊稱其為“葛將軍”。名士張獻翼,率領(lǐng)士民作文生祭,當時就有人作《芭蕉扇》以記其事。該文還記載,葛成出獄后,尚未娶妻,有人以愛妾相贈。他將此女送還其父母家。劇中所述,基本與史實相合。
葛成墓
又據(jù)《定陵志略》,大意是說,萬歷二十九年(1601)六月,“蘇州民變。時蘇杭織造太監(jiān)孫隆兼管稅務(wù),無賴盡投入其幕,奉札委,稱稅官。蘇城六門,門各立稅;只雞束菜,咸不得免;民不聊生,洶洶思亂。本月初六日,忽有二十七人蓬頭跣足,衣白布短衫,手各持一芭蕉扇,遍走諸稅官家,焚毀其室廬長物,執(zhí)其人榜之通衢,無不立斃。雖止二十七人,所至如風雨,人莫攖其鋒;即高墻峻宇,首者執(zhí)扇一揮,諸人皆立躍而上”。繼而,又奔往另一稅官家,如此大鬧三日,把禍亂一方的稅官清除殆盡。到了第四天,蘇州六門各有榜文,云:“稅官肆虐,民不堪命。我等倡義,為民除害。今事已大定,四方居民,各安生理,毋得藉口生亂?!钡搅说谖迦?,官府開始通緝?yōu)閬y者,葛賢挺身而出,以一人應(yīng)罪,被判死刑。后遇到赦免,放歸,過了三十年其人尚存。藉此,我們大致可以知曉此次蘇州民變始末。這為了解《萬民安》一劇的情節(jié)結(jié)撰、材料剪裁提供了史實依據(jù)。
其實,李玉戲曲創(chuàng)作對現(xiàn)實人生的取材,并未停留在主干情節(jié)的構(gòu)架這一層面,即使是細微末節(jié),也不忘對當代現(xiàn)實的折射。如《清忠譜》第十九折,周夫人登場后對女兒所說的一段話:“自你爹爹被逮,慮切覆巢,你哥哥又舍命入京,更愁禍起不測。近日忽傳有屠城之旨,鄰里驚惶,紛紛逃竄,因此和你暫避入鄉(xiāng)。”蘇州民變,史籍未見有“屠城”之說,這顯然是影射清初史實。
南。至次年四月中旬,率軍渡江。十九日,兵圍揚州,以炮轟城。城陷,史可法為清兵所獲,面對多鐸高官厚祿的誘降,他嚴詞拒絕,聲稱:“吾頭可斷,身不可屈”、“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遂慷慨赴死。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初五日止,清兵對揚州屠戮十日,“屠城”之事,最初發(fā)生在揚州。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十月,命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統(tǒng)兵征討江遇害者十余萬人?!皝y尸山疊,血流成渠”?!盎蚋负糇?,或夫覓妻”,“百口交啼,哀鳴動地”,“慘不忍聞”(清·王秀楚《揚州十日記》)。
而“嘉定三屠”,則發(fā)生在順治二年(1645)六、七月間。閏六月中旬,清軍再下剃發(fā)令,所謂“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是也。這遭到江南百姓的強烈反對,其中尤以嘉定為最。當?shù)厝嗣裨谑考濣S淳耀、侯峒曾的帶領(lǐng)下,高舉“嘉定恢剿義師”的大旗,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自閏六月十九日至七月四日城破,堅守城門十余日,無一人投降。清軍忿而屠城。未過多久,江東人朱瑛重新聚集流亡居民,武裝抗清,占領(lǐng)嘉定。旋敗,嘉定再遭屠戮。八月十六日,明將吳之藩起兵,反攻嘉定,全軍覆沒,嘉定第三次被屠城。史稱“嘉定三屠”,遇害百姓達數(shù)萬人。屠城帶來的創(chuàng)傷十分慘重。三年后,呂留良路經(jīng)此處,感慨萬千,留下《亂后過嘉興》詩三首,其一謂:“滋地三年別,渾如未識時。路穿臺榭礎(chǔ),井汲髑髏泥。生面頻驚看,鄉(xiāng)音易受欺。烽煙一悵望,灑淚獨題詩。”其三曰:“間有生還者,無從問故宮。殘魂明夜火,老眼濕秋風。粉黛青苔里,親朋白骨中。新來鄰里別,只說破城功?!保ㄇ濉瘟袅肌秴瓮泶逶姟罚肚逯易V》的創(chuàng)作,較《一捧雪》、《占花魁》、《眉山秀》稍遲,但也成書于順治年間,今有清順治間刊本傳世。而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幾次屠城,主要發(fā)生在順治元年及順治二年。作者寫此劇時,南方一帶遭受清兵屠戮的慘景還恍然在目,這很容易喚起人們的民族情感。以當代人寫當代事,沒有一定的膽量與氣魄,是決不敢如此為時事傳真寫照的!
《萬里圓》一劇,借晚明殉國忠臣史可法之口,描繪出“劫火燒殘,罡風吹黑,剩得東南徒半壁”(第三齣)這一江山破敗之慘景,以及“臣民悲痛,士女哀號”(第三齣)之類故土淪喪的悲鳴。并聲稱:“九廟雖爾丘墟,一旅猶堪恢復(fù)。整頓三百年社稷,慰安十五祖英靈”(第三齣),似乎帶有“遺民忍死望恢復(fù),幾處今宵垂淚痕”(宋·陸游《關(guān)山月》)之意。在當時來說,這樣的話語對易代之際的新政權(quán)無疑帶有強烈的刺激性。又如第五齣,由黃孔昭之口道出:“近日紛紛傳言清兵南渡,若如此,則云南亦非安壤之地矣?!眲t明言清兵揮師南下,直接威脅到百姓生活的和諧安定。第十齣,敘逃難老兵返鄉(xiāng),途經(jīng)姚安府,欲往人家借宿時的一段對話:
(外)我倒忘了,你從南京到浙江,可曾到蘇州經(jīng)過么?(凈)咱的不到?
【五供養(yǎng)】那姑蘇曾到。(外)什么時候到的?(凈)其年時待我想來。嚇,是乙酉年閏六月,阿呀,好熱天?。ㄍ猓┠抢锟商矫??(凈)太平么?唔?。ǔ┱笛滋旌皻⒙暩?。(外)為甚么殺起來?(凈)清朝官府坐了蘇州,那些百姓一個個投順了就罷了嚇?。ǔ┱l想湖內(nèi)多烽起,城外也焚燒。(外)那些官府怎么樣?(凈)惱了清朝官府,(唱)把六門閉了,發(fā)兵馬摧枯拉草。(外)那些湖中人可曾剿?(凈)那些湖中人多是沒用的,使的家伙多是木槍木棒,被清朝兵馬一殺殺出來,是(唱)紛紛都解散、盡潛逃。(白)只是可憐壞了城外百姓,(唱)池魚林木禍奇遭?。ㄍ猓┰趺磯牧顺峭獍傩??(凈)清朝官府只道城外百姓作反,發(fā)出兵馬,不管好歹,燒殺砍殺,慘不可言?。ㄍ猓┦悄菐兀?/p>
【江水兒】(凈)堪嘆金閶外,不分玉石淆。……(凈)咳,那里什么傳聞?我在蘇州準準住了十天。(唱)嚇!我是眼見睜睜,豈是虛言相告?
《嘉定屠城紀略》書影
所謂“乙酉年閏六月”,即指順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攻占蘇州。閏六月初一,清兵攻江陰城不克,聚兵十萬將城包圍。閏六月十一日,在籍官員徐汧,見蘇州失守,說道:“郡城非吾土也,我何家之有?”(清·徐鼒《小腆紀傳》卷一七“列傳第十”)遂投虎丘新塘橋下身亡。中書舍人文震亨,乃文震孟之弟,聞薙發(fā)令下,投河死。秀才顧所受,面臨危難,賦詩道:“身是明朝老布衣,眼前世界不勝悲。從容死向?qū)m墻地,免使忠魂棄濁渠?!保ㄇ濉ば禳垺缎√蠹o傳》卷四九“列傳第四十二”)乃自縊學宮,遇救,仍赴水死。此前,明吳縣生員陸世鑰、沈自炳、沈自駉起兵太湖。明職方主事吳昜(字日生)、舉人孫兆奎起兵長白蕩,出沒五湖三泖間。明總兵李某、秀才任源邃等起兵太湖。各地武裝雖說屢挫清兵,但怎奈寡不敵眾,先后敗亡。上引這段話看起來似一筆帶過,其實,則包蘊進一段復(fù)雜的史實,也流露出作者對抗清義軍作戰(zhàn)能力的失望之情。又如《千鐘祿》,雖說追述的是一段歷史往事,寫燕王起兵、建文遜國之慘劇,但燕王朱棣登基前后大肆屠戮忠臣義士的罪惡行徑,又與清兵揮師南下、血腥鎮(zhèn)壓江南百姓的行為有某些近似之處。如該劇第十齣《慘睹》所描繪的“頸血濺干將,尸骸零落,暴露堪傷。又首級紛紛,驅(qū)馳梟示他方”(【刷子芙蓉】)、“凄涼,嘆魂魄空飄天際,嘆骸骨誰埋土壤”(【刷子芙蓉】)、“裂肝腸,痛誅夷盈朝喪亡。郊野血湯湯。好頭顱如山車載奔忙。又不是逆朱溫清流被禍,早做了暴嬴秦儒類遭殃”(【錦芙蓉】)、“家抄命喪資傾蕩,害妻孥徙他鄉(xiāng)”(【雁芙蓉】)、“嘆匹婦、終作溝渠拋漾”(【雁芙蓉】),此等帶有濃烈憤激感情的語言,若在屠城之事發(fā)生不久的清初搬演,接受群體中悄然升騰而起的那
(二)歷史故事劇
譚鑫培劇照
種強烈共鳴,自然可以想見。
《清忠譜》一劇,對后世戲曲曾產(chǎn)生很大影響。該劇中除《書鬧》、《拉眾》、《鞭差》、《打尉》等齣流行于當時昆腔舞臺外,后來還被京劇改編為《五人義》(一名《反蘇州》)而時常演出。晚清名伶譚鑫培、楊小樓等,均曾演出該劇。《萬里圓》中的《跌雪》、《三溪》、《打差》等齣,為《綴白裘》收錄,有的至今尚在演出。
李玉的戲曲作品,除時事劇外,還有一些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劇作,如《麒麟閣》、《牛頭山》、《風云會》、《千忠戮》、《連城璧》、《兩須眉》等,皆是。在他的現(xiàn)存劇作中,所占分量較重,是值得注意的一個文學現(xiàn)象。
卷,第一本三十三齣,第二本二十八齣,凡六十一齣,是李玉現(xiàn)存作品中篇幅最長的一部劇作,且體制和明、清傳奇略有不同。按照傳奇劇寫作的慣例,第一齣為副末開場《麒麟閣》一劇,分第一本和第二本,每本又分上、下(或稱“開場”、“開場家門”、“家門大意”等),而本劇的第一齣為《降凡》,敘玉帝差遣紫微星等仙人下凡,以掌御山河、安邦定國,而將“開場”放在第二齣,這在明、清傳奇創(chuàng)作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副末開場
劇敘山東濟州歷城縣人秦瓊(字叔寶),乃將門之后,武藝高強,志在將相。他由友人樊建威引薦,在濟州府衙作都頭,押解軍犯去潞州。臨行,結(jié)拜兄弟尤俊達前來送行,家住斑鳩店靠賣柴扒為生的程咬金,也聞訊趕來。秦瓊贈給程咬金十兩紋銀,以安頓其生活??∵_則接咬金同住,以便照顧。
時值隋末,晉王楊廣居功自傲,遣心腹宇文述等結(jié)交近侍,散布流言,致使其兄楊勇被廢除太子之位,而由己代之。因唐公李淵苦諫廢立一事,遭楊廣忌恨,遂在臨潼山楂樹崗設(shè)下埋伏,欲在其赴太原留守任之中途截殺。楊廣等扮作綠林草寇欲暗害李淵,恰秦瓊經(jīng)此,揮動雙锏搭救,使李淵得脫危難。李淵心存感激,欲為他建生祠香火供養(yǎng),以報救命之恩。歸途,李淵誤殺潞州二賢莊商販單雄忠。其弟雄信性如烈火,聞知此事,恨恨不已。
京兆三原人徐(字茂公),尋訪天下英雄,經(jīng)潞州,為單雄信熱情款待,寄宿東岳觀中。秦瓊投宿潞州酒店,因無錢付房費,被店家輕賤,只得賣坐騎黃驃馬以償債。單雄信以五十兩銀子買下此馬,并另贈銀十兩權(quán)充盤纏。秦瓊因處落魄之中,無顏以真姓名相報。他還清債務(wù),匆忙踏上歸途,不料又感染風寒,病倒在東岳觀中,得與徐
相識。恰單雄信來訪,始道破就里,知賣馬者即秦叔寶,遂各敘寒溫。秦瓊臨行,單雄信將黃驃馬送還,并私贈許多銀兩藏于被褥內(nèi)。當秦瓊投宿皂角林酒店時,為開店的潞州捕快張奇誤認作剪徑的強盜,以致發(fā)生毆斗,傷奇身死,惹下人命官司。潞州刺史蔡清,不問青紅皂白,將秦瓊問成死罪,金锏、錢物入庫,行李、馬匹入官。解差童環(huán),素與單雄信交好,匆忙前往告知。單雄信遂請徐
擬狀申訴,扮作秦瓊兄弟,化名秦瑤,去新任軍門袁天罡處申冤,秦瓊被免死,充軍幽州,由童環(huán)押解,一路多得其照拂。行至順義,幽州總管羅藝新得一好漢名史大奈,身長一丈,腰大十圍,力舉千斤,拳棒皆精,特設(shè)擂臺于此,令徐
之友、總管府中軍張璧(字公瑾)監(jiān)押坐鎮(zhèn),欲打盡天下英雄。三月以來,未逢對手。史大奈洋洋得意,秦瓊至此,登臺打擂,將其挫敗,贏得“天下第一好漢”之譽。
至幽州城,幸有尉遲南、尉遲北兄弟,好漢薛彪,杜氏四杰等,皆對秦瓊照顧有加。然凡來此軍犯,均須打一百殺威棒,無一人能幸免。眾人為此而犯愁。秦瓊打擂取勝之事,為羅藝之子羅成聞知,遂告知其父。羅藝大為稱奇,恰值其妻秦氏壽誕,遂召瓊?cè)胍?,問知姓氏、鄉(xiāng)貫,始知打擂者乃其內(nèi)侄,于是開脫其罪名,姑侄始得相認。秦瓊教表弟羅成锏技,羅成教秦瓊羅家槍法,武藝各有長進。
“秦瓊鎮(zhèn)宅”剪紙
秦母六十壽辰將至,秦瓊辭別姑母諸人回鄉(xiāng)探親。臨行,羅藝命秦瓊捎書一封,投寄濟南節(jié)度使唐璧,請他對內(nèi)侄加以關(guān)照。為賀秦母大壽,天下英雄紛紛奔赴濟州。唐公李淵感念秦瓊臨潼山相救之恩,特遣女婿柴紹前來,送白銀六千兩為賀。程咬金、尤俊達攔路劫持,雙方發(fā)生爭斗,幸而徐、單雄信、張璧等趕來,講明就里,始知同為江湖朋友,遂握手言歡。王伯當、齊國遠二人,也隨即趕到。祝壽宴上,眾英雄當場結(jié)拜,以圖大事。
因有羅藝薦書在先,秦瓊得任唐節(jié)度使帳下旗牌官。元宵節(jié)將至,適逢越公楊素生日,特發(fā)批文,差秦瓊前往東京,送珠玉珍寶等賀禮。尤俊達、羅成等人,紛紛要同去東京觀賞花燈,便私自將批文中“一”字先改作“三”字、又改作“五”字,秦瓊見狀,無可奈何,只得應(yīng)允。事為越公府中參謀李靖看破,令其兄弟不必看燈,速離京城。不料,齊國遠、程咬金、尤俊達、羅成等人不聽勸告,徑往長街觀燈。有一陸氏,應(yīng)住于西城的妹妹之約,偕女王婉兒前往觀燈。許國公之子宇文成德,乃花花公子,帶仆從也來看燈,且尋訪美女。見王婉兒貌美,欲搶來做親。羅成、程咬金等人,聞聽呼救聲,知是奸邪橫行,蔑視王法,公然搶親,遂怒不可遏,便扮作鬧社火跳五鬼者,趁亂混入許國公府,沖進內(nèi)室,打死花花公子及家中惡仆數(shù)人,救出王婉兒,交與其母,令其速逃。羅成等英雄,逃過官兵追殺,躲入李靖寓所。王叔楊林奉旨統(tǒng)領(lǐng)三萬鐵騎,滿城搜索,各城門也嚴加盤查。次早,李靖出城圍獵,令羅成等五人喬裝成家人模樣,混出城去,欲往金墉城投靠魏公李密。
青齊王楊林,武藝高強,力敵萬軍,麾下有十二太保,皆如狼似虎,身手非凡。此時,他為新帝登基特備下賀禮,并征聘好漢秦瓊一起護送,并授以虎翼將軍之號,料萬無一失。程咬金、尤俊達聞知楊林押解數(shù)萬兩銀子入京,乃預(yù)先埋伏叢林之中,中途打劫,因酒醉氣力不濟,反為楊林所擒。他們托名程達、尤金,被押赴軍前。秦瓊聞訊而至,乞楊林暫緩行刑,將二人押赴濟州。至濟州,程、尤越獄逃走,王伯當、李密、羅士信等積極回應(yīng),焚燒倉庫,截殺官兵,大反山東,齊聚瓦崗寨。楊林遷怒于秦瓊,欲將其處斬,歌姬張紫煙得知此事,女扮男裝,迅即來報,令秦瓊速逃出潼關(guān),并自刎以堅其去意。楊林等縱馬來追,形勢危急,幸而程咬金等前來接應(yīng),始得脫險境,直奔瓦崗寨而去。因程咬金能祭起落地之帥旗,被推舉為寨主,號混世魔王,好不快意。
此時,楊林命大將東方旺在泗水關(guān)豎立百尺銅旗,令天下英雄前往拔取,但世人懾于其威勢,無一人敢去。其實,旗端裝有大斗,內(nèi)藏善射者四名,近旗者即發(fā)暗箭射死。金墉城魏公李密,不知是楊林所設(shè)圈套,聞知秦瓊力大無窮,特下書程咬金,求其派遣秦瓊前往。此時,隋煬帝游幸江都,荒淫無度,民怨沸騰,動亂四起。李密興兵打破界牌關(guān)、滎陽關(guān)、虹霓寨、臨陽關(guān),自立為王。竇建德于漳南稱夏王,梁師都稱帝于延安,劉光守在武州稱燕王,李淵起兵于太原。楊林無奈,遂下書求羅藝派兵前來保關(guān)護旗,羅成奉命前往。秦瓊至泗水關(guān),揮動雙锏,擊下銅斗,跌死神箭手,倒了銅旗。東方旺前來追殺,幸羅成出陣相救,殺死東方旺,救秦瓊脫險,大破金鎖陣。事為羅藝所知,見兒子犯下彌天大罪,喝令綁起斬首,眾將官央求不允,秦氏出面求情也遭嚴拒。
陸氏、王婉兒母女流落幽州,尋訪恩人下落,當?shù)弥_成即將被處死的消息時,大為驚慌,匆即趕去。恰沙陀國公主靖璇飛,奉調(diào)率五千人馬往江都護駕,路經(jīng)幽州,婉兒母女攔街哭訴衷情。公主大為羅成英雄氣概所感動,迅即趕往法場,將羅救下,并贈以鎧甲、坐騎、銀兩,令其速逃。羅成行前,將婉兒母女交其母秦氏照管,匆即逃去。
泗水關(guān)被破,群雄紛起,靠山王楊林坐臥不安,遂設(shè)一毒計,以江都城比武招賢為名,遍招天下英雄,其實暗藏鐵烏筒炮,待其一旦聚攏,便放炮將眾人震死。此計不成,又令前來比武者自相殘殺,待其精疲力竭,始出兵滅之。第三計是甘泉關(guān)設(shè)千斤閘,令靖璇飛率兵把守,嚴防來人出走。秦王李世民發(fā)兵晉陽,同四弟元霸、參謀李靖等,率兵討隋。中途與羅成相遇,成與元霸遂奔赴江都比武。秦瓊、王伯當、齊國遠、尤俊達等人,也聞訊由瓦崗寨趕來。先后來者,還有孫韜、金勇、蘇定方、張須陀、程咬金等人。當眾英雄進入甘泉關(guān)后,天突降大雨,水深三尺,鐵烏筒無法燃放。副主考官宇文化及無計可施,徒喚奈何。次日比武,初試射箭,羅成勝張須陀,穩(wěn)取狀元。又試舉千斤青石蹲龍,程咬金勝蘇定方,取得榜眼。再試兵器,秦瓊以雙锏打死舞動雙刀的大招討左杰。此時,楊林不得不出馬對決,秦瓊失利,羅成拍馬出戰(zhàn),將楊林殺死。羅成欲出甘泉關(guān),奈靖璇飛不允,遂以計賺開,李元霸手托千斤閘,眾英雄趁機逃離險境。
《羅成破陣》連環(huán)畫
雙鞭尉遲恭(字敬德)辭別親人,留一鞭在家,往朔州劉武周處尋覓功名。路經(jīng)一山村酒店,痛飲“三碗醉金獻計,欲禮聘秦瓊前來參戰(zhàn)。為方便出行,他化裝成游方道士,以唱簡板漁鼓名義,賺入洛陽城,得見秦瓊,道明原委。瓊慨然允剛”酒,欲趁著酒興繼續(xù)前往。店家稱,由金龍山北行,有金龍池,時有水怪出而傷人,故極力勸阻。尉遲恭不聽勸告,執(zhí)意向前,欲在金龍池畔小憩時,果有水怪出現(xiàn),原來是匹烈馬,遂將它收服,以充坐騎。六丁神仍化作老丈,贈以甲胄、鞍轡,以成就其功名。
尉遲恭畫像
劉武周(字定遠)武藝超群,膂力過人,借助其妹丈沙漠單于之力,擁兵自重,自號定陽王,結(jié)集劉百紀、張萬年、范君章、宋金剛諸人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并張掛榜文,吸納四方英雄。尉遲恭前來投奔,旋即接納。劉武周操練兵馬,討伐李淵,攻打雁門關(guān)等處。尉遲恭先后挫敗雁門守將張永壽、柏壁關(guān)將領(lǐng)江榮、寧武關(guān)江華,又攻打渾源、沁水、云魔、高平等八寨。齊王李元吉倉皇出逃,八寨失守。
柴紹之妻平陽公主李氏,見父起兵晉陽,乃招募精勇,聚兵數(shù)萬,攻下盩厔、武功等處,扎營于供奉秦瓊塑像的永福寺,接應(yīng)父兄。秦瓊妻與婆婆失散,流落至此,為公主收留。尉遲恭出兵攻晉陽,秦王李世民率兵迎敵,麾下七員大將卻接連受挫,彷徨無計。徐諾,偕程咬金投奔唐營。秦瓊被封為馬軍總管,在美良川與尉遲恭大戰(zhàn),晝夜廝殺,不分勝負。尉遲提議,先打秦三鞭,若不作躲閃即是贏。然后由秦打尉遲兩锏,若是躲閃,即是輸。結(jié)果,尉遲不耐锏擊,抱鞍吐血,拍馬欲逃。時劉武周身死,尉遲遂投唐。李世民欲攻打洛陽,正觀看地形。王世充麾下大將單雄信聞知,報楂樹崗之仇情切,便拍馬橫槊前來,不顧義兄徐一再勸阻,執(zhí)意追殺秦王。尉遲恭得知消息,匆即趕來,縱馬躍過溪澗,單鞭奪槊,殺死單雄信,救下李世民。后王世充被生擒,唐王登基,建都長安。平陽公主令人往瓦崗寨迎來秦母,使其一家團聚。
《曲??偰刻嵋芬粫?,稱此劇“與正史多不合”。其實,并不盡然。本劇中秦瓊、程咬金、徐、李靖、尉遲恭、單雄信、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宋金剛、蕭銑、王伯當、柴紹、史大奈、李元吉、魏征等,皆史有其人。且有些情節(jié),也有史可據(jù)。
如本劇第二本卷下第十六齣《投軍》,借劉武周之口,說齊王李元吉荒淫無忌,搜訪美女,納為妃寵,也有案可稽。《資治通鑒》卷一八七“唐紀三·高祖武德二年”載,齊王元吉性驕侈,奴客婢妾數(shù)百人。時常令此類女子披上戰(zhàn)甲,作攻戰(zhàn)之戲,前后死傷眾多。他還游獵無度,踐踏莊稼,搶奪民物,射殺無辜。又夜開府門,淫亂成性。
第二本卷下第十九齣《聞警》,敘李元吉鎮(zhèn)守三關(guān)八寨,兵臨城下,還傳女樂演奏歌舞。聽說尉遲恭率兵攻打,立即“快備車輛,滿載金銀、嬪妃、美女,星夜奔至長安”。此實為他鎮(zhèn)守并州時之事。據(jù)史載,劉武周進逼并州,元吉對司馬劉德威說:“你帶領(lǐng)老弱守城,我率領(lǐng)強兵出戰(zhàn)?!比欢?,話音剛落,他就于晚上開溜了。
第二本卷下第二十五齣《較雄》所寫“美良川之戰(zhàn)”,尉遲恭、尋相將回澮州,秦王世民派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與對方約定在美良川開戰(zhàn),最終將對方打敗,斬首二千余級。
第二本卷下第二十六齣《奪槊》,寫秦王計劃攻打洛陽,與軍師徐《資治通鑒》卷一八八“唐紀四·高祖武德二年”記載道:前往魏武陵上觀察地理形勢,為單雄信追殺一事。《資治通鑒》卷一八八“唐紀四”記載,武德二年(619)九月,秦王李世民帶領(lǐng)五百騎兵巡行戰(zhàn)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率領(lǐng)步騎萬余突然襲來,將李世民等包圍。王世充麾下部將單雄信揮動長槊,直接奔向秦王。尉遲恭見狀,躍馬大呼,將單雄信刺落馬下。王世充兵丁稍稍退卻,李世民得以脫險。劇中之情節(jié),基本上是本之于史實的。
又如第二本卷下第二十一齣《驚像》,曾敘及平陽公主戎裝出場,組織娘子軍,接應(yīng)父兄之事?!顿Y治通鑒》卷一九○“唐紀六”記載,武德六年(623)二月,平陽公主薨,安葬時,儀禮超常,動用軍樂,前后部鼓吹、班劍四十人。并追述道:“公主親執(zhí)金鼓,興義兵,以輔成大業(yè)!”可見其在平定天下中建有大功。又據(jù)《舊唐書》卷五八《柴紹傳》后所附,平陽公主乃高祖第三女。李淵起兵太原,密召柴紹前往相助,留公主于長安。柴紹去后,公主歸鄠縣莊,盡散家財,召集兵勇,積蓄力量,得數(shù)百人,起兵以響應(yīng)其父。她先后派家僮馬三寶說降了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地方勢力,聲威漸壯,并相繼攻陷鄠縣、盩厔、武功、始平等地。每到一處,公主必申明法令,禁止士兵騷擾百姓。因此,遠近聞名,前來投靠者紛至,得兵七萬人。李淵聞知此事,大喜過望,令柴紹迎接公主。公主率領(lǐng)精兵萬余人,與秦王李世民會師于渭北,軍中以“娘子軍”稱之。圍擊京城時,平陽公主與柴紹各建幕府,并駕齊驅(qū),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該劇在創(chuàng)作中,采擷史實之處甚多,在此不一一論列。
同時,李玉在戲曲創(chuàng)作中,還時常于民間故事里擷取素材,以強化場上演出之時的看點。如本作第一本卷下第二十三齣《上壽》,敘眾英雄紛紛前來為秦瓊之母祝壽,或吟詩以賀。目不識丁的程咬金,見別人吟誦詩句,他也要來幾句,作品寫道:
你們拜完了,待我來拜。我也有壽詩。(眾笑介)他也有壽詩?(程)老太太請上,容小侄拜壽?。ㄇ啬福┎幌T。(程)太太生來不是人,(眾)這是甚么詩?(程)好的在后面。南極降下老壽星。(眾)這一句罷了?。ǔ蹋┤绾危筐B(yǎng)個兒子會做賊,(眾)這是怎么說?(程)偷個蟠桃奉母親。(眾)好?。ǔ蹋┛墒呛玫脑诤竺?。
如此一段充滿詼諧況味的段子,到后來被附會至機警敏捷、喜滑稽嘲謔的紀昀(字曉嵐)身上。據(jù)《清朝野史大觀》(卷九)記載,紀曉嵐為一老夫人做壽,即席吟詩道:
“這個婆娘不是人”,一座賓客皆吃驚不小。紀又從容續(xù)吟道:“九天神女下凡塵?!北娐勚?,莞然一笑。他再吟道:“生下兒子去做賊”,大家聽到后,頓時驚愕不已。紀為接著又說:“偷得蟠桃壽母親?!眻錾蠚夥疹D時活躍起來。紀氏所吟,與劇中程咬金詩句除第二句外,基本相同。顯然后者乃由前者演化而來。而本詩最早出自何人,或稱是江南才子唐伯虎,但無確鑿證據(jù)。大概是源自民間傳說故事。這則從另一層面透現(xiàn)出李玉對通俗文學涉獵之廣。
當然,《麒麟閣》畢竟是一部戲劇作品,虛構(gòu)與夸飾自然當更多,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間傳說故事的影響。隋、唐間尉遲恭、程咬金、秦瓊諸民間英雄的故事,除尉遲恭外,其他數(shù)人元代戲曲中則較少見。尉遲之事,所知者不過關(guān)漢卿《介休縣敬德降唐》(一名《武周將敬德降唐》)、尚仲賢《尉遲恭單鞭奪槊》、屈子敬《敬德?lián)漶R》、楊梓《敬德不伏老》、鄭廷玉《尉遲恭鞭打李道煥》、佚名《老敬德?lián)朐构摹?、《程咬金斧劈老君堂》、《徐茂公智降秦叔寶》等?shù)種而已,敘及秦瓊者卻極少。唯明脈望館鈔校本雜劇,如《智降秦叔寶》、《魏征改詔》、《四馬投唐》、《鞭打單雄信》諸劇,始較為詳細地敘及秦瓊、程咬金、單雄信、王伯當諸人之事,但人物性格不夠連貫。《鞭打單雄信》一劇之情節(jié),比如敬德刺單雄信落馬、李世民在洛陽城外觀察地形為王世充所困、徐救李世民與單雄信割袍斷義等,為李玉《麒麟閣》多所采取。
而在同類題材的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直至明萬歷年間出現(xiàn)的《大唐秦王詞話》(又名《唐傳演義》、《大說唐全傳》),仍以敘尉遲恭故事為主,如“敬德伏妖降怪”、“敬德奪先鋒”、“敬德戰(zhàn)八將”、“美良川虹蜺澗敬德大戰(zhàn)秦叔寶”、“程咬金賺敬德”、“敬德降唐”、“榆窠園敬德單鞭救駕”、“敬德奪矟”、“敬德保駕兩救主”、“敬德裝病”等。據(jù)有關(guān)學者考證,此書所題“澹園主人編次”,“澹園主人”,即萬歷間諸圣鄰的別號?!洞筇魄赝踉~話》現(xiàn)存,凡八卷,六十四回,是據(jù)民間藝人的說唱加工整理而成。
《大唐秦王詞話》內(nèi)文書影
而題“竟陵鐘惺伯敬編次”的《大隋志傳》(四卷,四十六回),則較多敘及秦瓊諸人之事。如“楂樹崗唐李淵遇盜”(第四回)、“秦叔寶途次救唐公”(第五回)、“秦叔寶遭窮途落魄”(第六回)、“三義坊當簡受腌臜,二賢莊賣馬識豪杰”(第八回)、“東岳廟英雄染疾病”(第十回)、“賞花燈單雄信送友”(第十一回)、“皂角林財物露遭殃,順義村擂臺逢敵手”(第十二回)、“張公謹仗義全朋友,秦叔寶帶罪見姑娘”(第十三回)、“勇秦瓊舞簡服三軍,賢柳氏收金獲一報”(第十四回)、“秦叔寶歸家奉慈母,齊國遠截路迎良朋”(第十五回)、“報德祠酬恩塑形象,西明巷易服尋丈夫”(第十六回)、“王婉兒觀花燈起釁,宇文子貪美色亡身”(第十八回)、“馳令箭單雄信傳名,屈官刑秦叔寶受責”(第二十二回)、“供盜狀愿生死無辭,焚捕批真千古罕見”(第二十三回)、“好朋友商議在一夕,眾豪杰同來慶千秋”(第二十四回)、“秦叔寶卜居養(yǎng)老母”(第三十五回)、“徐茂公初交秦叔寶”(第三十七回)等等,增出秦叔寶之事跡很多。
其實,在明代嘉靖間書坊主人熊大木編集的《唐書志傳通俗演義》一書中,也敘及“秦叔寶簡打潘林”、“棄鄭歸唐”、“程知節(jié)散金行間”、“李世民結(jié)納叔寶”、“敬德大戰(zhàn)美良川”、“三跳澗勒馬飛渡”諸故事。與李玉生活于同一時代的劇作家袁于令,所作《隋史遺文》小說,似從《大隋志傳》改編而來,敘述秦瓊事跡則更為詳細?!恩梓腴w》中基本情節(jié),大都見于該書。而清初褚人獲的《隋唐演義》,又似從《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演化而來,回目也多所相似??梢?,本劇在構(gòu)筑情節(jié)時,在選取素材上是兼采多書的。在某些方面,還可能受到小說《水滸傳》的影響,如秦瓊形象的塑造,就帶有及時雨宋江的某些印痕。尉遲敬德酒后降服水怪,也有武松景陽岡打虎的影子。
此劇在后世也多所演出?!毒Y白裘》收有該劇的《反牢》、《激秦》、《揚兵》等齣?!度龘酢窞椤都{書楹曲譜》所收錄。日本竹村則行所藏“舊抄曲本”,收有本劇的《入罪》、《起解》、《打擂》、《下棋》、《見姑》、《慶集》、《上壽》、《征聘》、《卻扛》、《三擋》、《驚像》、《五報》、《較雄》、《跳澗》、《榮歸》等齣。唯齣名與原劇略有出入。清闕名編《梨園演曲》卷四,收有本劇《三擋》。黃仕忠《日藏中國戲曲文獻綜錄》,皆有載述。京劇的《麒麟閣》(又稱《激秦三擋》)、《劫皇杠》(《響馬傳》)、《賈家樓》(即《五面枷》)、《三家店》(一名《男起解》)等,皆是由李玉《麒麟閣》改編而來。弋腔有《麒麟閣》、徽劇有《三擋》、秦腔則為《三擋楊陵》。又見于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王森然《中國劇目辭典》等書。下文凡涉及此類內(nèi)容,大多出自如上著述,不一一標出。
《風云會》、《牛頭山》,是寫宋代或與宋王朝立國相關(guān)的故事?!讹L云會》分上、下卷,上卷第一至十五齣,下卷第十六至二十六齣。本劇第一齣《家門》稱:“世事如棋,前程似漆,男兒失去牢騷。窮通天賦,白眼任兒曹?!焙茱@然,其間可能寄寓了他功名無望的嘆慨。因看慣世事無常,故而對現(xiàn)實無語,以至連“牢騷”都不屑發(fā)抒,可見情感郁悶至極。他的翻閱舊史、“檢點英豪”,恰是為了一吐干云霄之“意氣”。其創(chuàng)作心理,由此可窺知一二。
劇敘五代末年,朔州人鄭恩雙親早喪,無所依靠,但胸懷灑落,性格粗豪。他尋訪天下英雄,路經(jīng)北岳恒山,又染病兩月,棲身道院,請相士苗訓看相,謂其“孤身落泊”,故心緒不佳。值北岳帝誕辰,有太原“賽哪吒”淳于勝在此搭高臺比武,聲稱專打天下好漢。因兩年來未逢敵手,故特豎“大言牌”炫示。鄭恩聞訊前往,三拳兩腳便將淳于勝打下臺來,博得眾人連連喝彩。蒲州解梁人趙信,生子名普,女為京娘,一家數(shù)口度日。普欲外出游學,以進取功名。趙信見家中竹林產(chǎn)有龍竹,乃請工匠制成一對龍笛,獻于北岳廟后宮懸掛,以祈求子女富貴。鄭恩游至解梁地面,天降大雨,往一農(nóng)家暫避。主人趙信知其乃是打擂獲勝之英雄,殷勤挽留,并將女兒京娘終身之事托付。
岳州防御使趙弘殷之子匡胤,力敵萬夫,氣吞四海,曾大打御花園,威名大振,與張光遠、石守信等九人結(jié)為兄弟,常使槍弄棒,街市玩耍。一天,趙匡胤在街上見一漢子所賣鐵胎弓,無人能拉得開,遂近前觀看。他討弓在手,一拉即開,使賣弓人鄭恩大為佩服,兩人遂結(jié)拜為兄弟,共往酒樓飲酒。華山道士陳摶下山,于竹橋邊開卦鋪以尋訪異人,面睹趙匡胤、鄭恩等人面相,連連稱奇。此時,南唐新進十八名歌姬,漢帝特建御勾欄以蓄之,并任憑士民觀覽游玩?;ɑㄌ珰q蘇小之乃太師蘇逢吉之子,奉命掌管勾欄,借機尋事詐人,騙取錢財。趙匡胤扮作賣獾兒肉者,誆入勾欄,殺掉蘇小之,并將歌姬韓素梅救出苦海,趁亂逃出京城。
趙信偕妻、女往北岳燒香還愿,路經(jīng)介山,為寨主張光兒(綽號滿天飛)手下嘍啰偵知,趕走趙信夫婦,將京娘劫往青牛觀,欲作壓寨夫人。青牛觀觀主趙景清,乃趙匡胤之叔,故匡胤逃出京城后,避禍于此,不料又臥病月余。一日閑行,聞聽東廊下有女子哭聲,大驚,問知就里,便不顧叔叔阻攔,將女救出,結(jié)為兄妹,將坐騎赤麒麟讓其乘坐,親送她還鄉(xiāng)。至汾州地面,尋得酒店進食。不料,介山強人張光兒帶人馬追來。趙匡胤挺身而出,揮動軍棍,將強人打死,為地方除害。迤邐來解梁,將京娘交與趙信夫婦,轉(zhuǎn)身而去。
趙匡胤畫像
鄭恩帶著韓素梅逃至并州集義村,靠砍柴度日。然而,此地有三霸,一為以董達為首的“董家五虎”,領(lǐng)數(shù)百人馬強霸汾陽小金橋,向過往客商強取賦稅,人稱董達為“護橋龍”;二為木鈴關(guān)守將韓通,出獵踐踏民田,搶掠美女;三是昆侖山怪獸猩猩,時而出山吃人。韓通之母上山進香,為怪獸搶入深山。鄭恩上山砍柴,聽得婦女哭聲,遂救其下山,并打死怪獸。韓通感激不盡,攜重禮登門致謝,見韓素梅貌美,遂見色起意,以謝儀充聘禮,將其搶走。鄭恩回來,親往木鈴關(guān)問罪,并殺散圍擊之兵丁,將韓救出,寄頓于女庵,己則出尋義兄匡胤。
此時,郭雀兒得后漢之天下,趙匡胤大鬧勾欄之事不再追究。柴榮又贈以緞疋,令往絳州發(fā)賣??镓仿方?jīng)汾陽小金橋,董家五虎等橫加刁難,以致發(fā)生打斗。他難敵眾力,恰鄭恩來此,拔棗樹作武器,將對方擊敗。未久,柴榮登基為帝,因與趙匡胤為結(jié)拜兄弟,特令掌書記趙普持手詔外出尋訪。在酒店,與另一尋訪匡胤的苗訓邂逅,言語多合。此時,鄭恩、趙匡胤也來該店投宿,各自相認,互通款曲,始知京娘乃趙普之妹,鄭恩為京娘未婚夫君。
回朝后,趙匡胤被授為殿前太尉都點檢之職,操練兵馬,掛帥印征剿南唐。他令鄭恩為先鋒,獲大勝。未幾,柴榮病逝,趙匡胤領(lǐng)兵北征,駐扎陳橋驛。眾將見國勢不穩(wěn),趁趙匡胤熟睡,以黃旗覆其身,拜為帝。韓素梅因與趙匡胤有婚約在先,有旨迎請皇妃入京,寄宿平山驛館,恰京娘也暫居于此,二人得以相認,以姑嫂相稱。眾將功成,皆歸山隱居而去。
《風云會》所涉及人物,大多史有其人。劇作描述宋太祖趙匡胤面色赤紅,目若辰星,力敵萬人,氣吞四海,被相面者目為異人,與史書所載大致相符?!端问贰ぬ姹炯o》稱他,生于洛陽夾馬營,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同一般,當成大器??镓穼W騎射,常超出同輩。他曾經(jīng)試騎烈馬,不用控制馬的勒口,一躍而上。馬狂奔而去,沖上城樓旁斜道,趙匡胤頭觸門上方的橫木,掉下馬來。人們以為其必受重傷,不料他竟然慢慢站了起來,又一路狂奔,追上了馬,縱身一躍,仍騎于馬上,毫發(fā)無傷。旁觀者禁不住嘖嘖稱奇。此頗有傳奇色彩,因而圍繞趙匡胤產(chǎn)生出的故事便多了起來。
又如陳摶,乃亳州真源人。史載其四、五歲時,曾戲于渦水,有一穿青衣的老婦來喂養(yǎng)他,自此聰明異常,讀書過目不忘。后唐長興(930—933)中,舉進士不第,便打消進取功名的念頭,以山水為樂。自言曾得仙人指點,往武當山九室?guī)r修煉,前后二十余年,每天不過飲酒數(shù)杯而已。又移居華山云臺觀、少華石室,每睡眠百余日不起。周世宗聞其名,命華州地方官將他送入京,留于宮中月余,授予諫議大夫之職,但他固辭不受,皇帝只得送陳摶回山,但經(jīng)常派官吏前往探望,并贈以厚禮。其事入《宋史·隱逸傳》。
陳摶事跡經(jīng)口口相傳,愈發(fā)奇幻,被收入明人洪應(yīng)明所編《仙佛奇蹤》,稱唐明宗召他出山,他長揖不拜。又以三個美麗的宮女相賞,他寫詩道:“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得來。處士不興巫峽夢,空煩云雨下陽臺?!本苁彰琅?,隱居而去。其實,該詩宋人劉斧《青瑣高議》前集卷八《希夷先生傳》已載,唯字句略有不同而已。
又記載,五代末,天下戰(zhàn)亂四起。趙匡胤之母肩挑起他兄弟二人逃匿,以避兵亂。陳摶偶然遇見,吟詩道:“莫道當今無天子,都將天子上擔挑?!彼阎w氏兄弟將來定能登上龍位。本劇《望氣》、《談星》兩齣戲,即由此敷衍而成。劇中時常出現(xiàn)的算命先生苗訓,史有其人,入《宋史·方技傳》。史家稱他善察天文,能預(yù)測吉兇。趙匡胤陳橋驛黃袍加身,他預(yù)先已測知,并當面相告??镓窞榈?,授予他翰林之職。
本劇中趙匡胤所結(jié)拜的兄弟石守信、張光遠、王審琪、周霸、李漢昇、史彥昭、楊廷幹、羅彥威、鄭恩諸人,有些是出于虛構(gòu),如鄭恩、張光遠、周霸等人,均不見史傳。但石守信、王審琪(《宋史》作王審琦),《宋史》有傳。他們與匡胤有否結(jié)拜,不得而知,但石守信確為趙匡胤之得力大將,屢立軍功。王審琦與趙匡胤為“布衣交”,甚得其信任。據(jù)說,審琦素不飲酒,一次陪匡胤飲宴,他以不能飲推辭,當飲到酒酣耳熱時,趙匡胤一番說辭過后,勸道:“酒,天之美祿。審琦,朕布衣交也。方與朕共享富貴,何靳之不令飲邪?”(《宋史·王審琦傳》)王審琦無言以對,應(yīng)命連飲十杯,竟安然無恙。自此,每當侍宴,便滿杯而飲。然而,他一旦回到私第,卻再也不能飲,若強飲,必病。后來,審琦得了急病不能講話,匡胤親自前往探視;及身亡,又前往哭奠,甚為悲傷,可見二人關(guān)系非同一般。作品如此安排關(guān)目,亦非無據(jù)。
趙普事跡,多見于史傳,此不贅述。
當然,本劇之情節(jié),以傳說故事居多,大多采自戲曲、小說。如《鬧觀》、《送路》等齣所敘趙匡胤救護京娘之故事,即相傳已久。南戲中有《京娘怨燕子傳書》、元雜劇中有《荊娘怨》、《金娘怨》等劇,已佚,疑即演此故事。晚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情節(jié)與本劇大致同。趙匡胤叔父名景清,為清油觀主(劇作“青牛觀主”)。響馬張廣兒(劇作“張光兒”)、周進,接京娘寄頓清油觀中,匡胤將其救出,送往蒲州。本劇情節(jié)同此,只是個別文字略作改動。劇中所敘京娘乃趙普胞妹一事,乃純屬虛構(gòu)。
打董達、韓通之事,明脈望館鈔校本雜劇,有《打董達》、《打韓通》二劇?!洞蚨_》一劇所敘,為趙匡胤、鄭恩、柴榮三人同過橋,本劇《除暴》一齣,則改作趙匡胤推車過橋,與橋霸董氏五虎發(fā)生爭斗,鄭恩聞訊趕來相助。
《打韓通》所敘情節(jié),與本劇《奪嫂》、《完玉》兩齣所敘則全然不同,并無韓素梅被搶之事出現(xiàn)。
還有,元末羅貫中作有《趙太祖龍虎風云會》雜劇,敘及鄭恩、趙匡胤請先生相面之事,與本劇大致同。不過,算命地點是竹橋,而非汴梁橋;相面先生乃陳摶,而不是苗訓。但石守信招募勇士,趙匡胤應(yīng)聘成功以及雪夜訪趙普諸事,本劇并未涉及。羅劇也未敘及千里送京娘之事。
至于明代熊大木所編小說《南北兩宋志傳》中所敘“大漢橋鄭恩賣弓”(第十三回)、“匡胤大鬧御勾欄”(第十四回)、“大舍途中打董達、匡胤華山訪陳摶”(第十六回)、“鄭恩激怒打韓升”(第十八回)、“趙匡胤絳州斗武”(第十九回)、“匡胤酒館遇鄭恩”(第二十回)諸情節(jié),經(jīng)過改造,為本劇所取。趙匡胤所結(jié)九兄弟,也源于此。妓樂韓素梅與趙匡胤的感情糾葛,并采自該書??梢?,《南北兩宋志傳》小說所提供的素材,在本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岳飛塑像
京劇中的《飛龍傳》情節(jié)與本劇大致相同。其他如《灑金橋》、《董家橋》、《送京娘》等劇目,皆與此劇情節(jié)相關(guān)。尤其是《送京娘》一劇,豫劇、秦腔、楚劇、徽劇、粵劇、漢劇、川劇、滇劇、桂劇、同州梆子等,皆有此劇目。
《牛頭山》一劇,也分上、下卷,凡二十五齣,敘岳飛抗金事。大意是說,相州湯陰岳飛(字鵬舉),熟讀兵書,義勇蓋世。他目睹金兵南侵,百姓涂炭,十分痛心,志圖恢復(fù),蒙宗澤舉薦,留守東京,厲兵秣馬,欲渡河一戰(zhàn)。不料,奸臣黃潛善進讒言,將岳飛貶為河北招撫使張所麾下旗牌,留守之事令主降派官吏杜充接管。消息傳來,剛剛招撫的抗金隊伍,紛紛四散。金四太子兀術(shù)奉命同兄長粘沒喝、丞相斡離不兩次率兵南下,直攻汴京,掠欽、徽二帝,康王趙構(gòu)南遷為帝。然緣岳飛留守東京,威名久著,故南犯受阻,憂心忡忡,聞知岳飛被貶,改由杜充接任,大為欣喜,遂奉旨統(tǒng)兵南下,攻打汴京。曾任御史的張所,于“靖康之變”中,單騎突圍,刺血作書,力圖恢復(fù),在河北募兵十七萬,以方圓八百里牛頭山為根據(jù)地,嚴防金兵南侵,被授予河北路招撫使。聞知英雄岳飛有此遭際,為之憤惋。岳飛前來,因志趣投洽,英雄相惜,遂待為上賓。
新任東京留守杜充,不通文墨,貪婪無比,投機鉆營成性,聞敵至而喪膽。金兀術(shù)兵臨城下,他倉皇捧印信投降??低跻岂{揚州,奸臣汪伯彥、黃潛善分別任左、右丞相。二人狼狽為奸,賣官鬻爵,賄賂公卿,排除異己,讒害忠良。李綱、趙鼎等忠臣紛紛遭貶謫,遠竄外地。金兵將南下,汪伯彥帶家眷、攜珠寶私自逃回故里。黃潛善欲以康王為降金籌碼,偕其出逃。中途,宮女劉翠華與張娘娘被難民擠散。翠華之父操舟江上,將二人接至六合家中。梁山好漢渾江龍李俊,平方臘后流落太湖,與費保等訂盟聚義,后以打魚為業(yè)。趙構(gòu)、黃潛善等人為金兵追擊,由揚州一路逃至太湖,為李俊等所救。金兵來至湖畔,尋船渡湖,船駛至湖中心,李俊令童威兄弟諸好漢將船踏翻,淹死許多追兵。黃潛善妻嚴氏,因看不慣丈夫惡行,遂于白云山結(jié)茅而居,終日焚修。趙構(gòu)、黃潛善由梁山英雄燕青接應(yīng),由杭入海,逃至明州(今浙江寧波)白云山,為嚴氏收留。黃潛善以打探消息為由,潛往金營,欲獻趙構(gòu)以謀取富貴。嚴氏窺出端倪,搭救趙構(gòu)出逃而自刎身死。黃潛善帶金兵來搜,已人去樓空,以虛報信息為金兀術(shù)殺死。張所得知此信,即與岳飛商議,遣將軍牛皋為先鋒前往救駕,岳飛后行,救趙構(gòu)于危難之中。
岳飛之子岳云,在故鄉(xiāng)居住,胸有大志,讀書習武,得九天玄女之助,令滄海君授以神槌一對,重一百六十斤,習藝三晝夜,武藝精通,俟機助父親成就功業(yè)。張娘娘同翠華逃至湯陰,投奔岳夫人母子。牛皋催促糧草,路經(jīng)湯陰,去岳府拜望,因夜深相貌不辨,遭岳云追殺,并無意間透露聚集牛頭山之事。岳云拜別母親,往牛頭山尋父。至山西蒲城解梁地界,訪知牛頭山所在。此時,杜充降金后被任命為總管,奉命往牛頭山捉拿宋帝,與岳云邂逅,遭重創(chuàng),落荒而逃。鞏令公之后鞏韜與其妹鞏金定,聞聽皇上被圍,領(lǐng)兵前往解救。路遇岳云,慕將門英名,鞏韜將妹妹許與云為妻。至此,岳云始知牛頭山有三:一在金陵,一在解梁,而宋帝被困之牛頭山,乃在湖廣、江西交界之處,遂令鞏金定往湯陰,己則奔湖廣而去。
岳云至牛頭山下,揮動鐵槌,殺進敵營,為牛皋接應(yīng)上山。岳飛因兒子不聽召喚,私自離家,欲以軍法處置。眾將央求,不允,直至趙構(gòu)親自出面講情,始將岳云釋放。未幾,趙構(gòu)便封這一十余歲之少年為忠勇大將軍、五營都統(tǒng)制,掛先鋒印破敵。時隔不久,趙構(gòu)效漢高祖故事,登壇拜岳飛為帥,誓師祭旗,不日與金兵開戰(zhàn)。屆時,岳飛身先士卒,揮槍殺入敵營,連滅金兩員大將。加之岳云助戰(zhàn),金兀術(shù)敗逃。金兵無計可施,乃前往湯陰,將岳夫人、張娘娘擒獲,恰鞏金定趕至,殺敗金兵,將二人救出,護送往臨安。趙構(gòu)至臨安重登大位,論功行賞,岳氏舉家得以團圓。
《牛頭山》一劇之人物,如岳飛、牛皋、王貴、岳云、張所、宗澤、李綱、趙鼎,反派人物杜充、黃潛善、汪伯彥以及金兀術(shù)、斡離不等,皆見于史書所載。本劇在史實的基礎(chǔ)上加以虛構(gòu)創(chuàng)作而成??菇鹈麑⒃里w,乃是一傳奇人物?!端问贰ぴ里w傳》記載,岳飛出生在一個世代務(wù)農(nóng)的忠厚家庭。他的父親岳和,常常節(jié)食以接濟那些饑腸轆轆者。有的村民耕田時擠占了他的土地,他索性相讓,毫不計較。賒欠了他的錢財,也不追著對方要求償還。據(jù)說,岳飛生時,有只像鴻鵠的大鳥飛來屋上鳴叫,因以取名。生未滿月,黃河在內(nèi)黃決口,大水驟至,其母姚氏抱起岳飛坐于甕中以避洪峰。結(jié)果,被沖至岸邊,躲過一劫,人們都很驚奇。此事為清初的《說岳全傳》采入,而本劇并未涉及。由于岳飛自幼有著良好的教養(yǎng),所以他十分注意品德、氣節(jié)的涵養(yǎng),學習刻苦,敦厚寡言,然上進心強,喜讀史書與兵法,并習學武藝,尊師重道。他曾跟從周同等學射箭,由于虛心好學,周同將自己的本領(lǐng)全部傳授給他。后周同病逝,岳飛初一、十五設(shè)祭于家。岳和看到后大加贊賞,對兒子說:“你身為時用,能為國殉身、為義捐軀嗎?”岳飛聽了這話,很受激勵。他后來之所以出入沙場,屢立戰(zhàn)功,淡泊名位,赤心報國,是與嚴格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
李玉采岳飛事跡入劇,與他對岳飛人格的追慕與景仰是息息相關(guān)的。岳飛于宋宣和四年(1122)應(yīng)召入真定宣撫使劉韐帳下當兵,時立戰(zhàn)功??低踮w構(gòu)來相州(今河南安陽),岳飛由于劉浩的引見得以晉謁,又跟從劉浩解東京之圍,與敵相持于滑縣之南。他曾帶領(lǐng)百余騎兵在河上訓練,敵人突至,岳飛很淡定地對士兵說:
“敵雖眾,未知吾虛實,當及其未定擊之。”(《宋史·岳飛傳》)說著,便率先騎馬沖入敵陣。敵兵有一位猛將氣勢甚盛,揮刀前來,岳飛將其殺死,敵人銳氣頓減,大敗而逃。岳飛得升秉義郎,隸屬東京留守宗澤管轄。在開德、曹州之戰(zhàn)中,皆立有戰(zhàn)功。宗澤對他稱道不已,說:“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宋史·岳飛傳》)遂教其排陣之法。
康王即位,岳飛上書言事,彈劾黃潛善、汪伯彥步步退卻,無意抗敵,請求御駕親征,恢復(fù)中原。結(jié)果,以越職言事而被削職。他投奔河北招討使張所,受到禮遇,張以國士待之。后岳飛得任中軍統(tǒng)領(lǐng),陳抗金大計,大得張所器重,命他跟從王彥渡河迎敵。至新鄉(xiāng),金兵勢力方張,彥不敢前,岳飛獨自率領(lǐng)所部,與金兵交戰(zhàn),奪其大旗而舞,這大大鼓舞了士兵戰(zhàn)斗意志,遂攻下新鄉(xiāng)城。次日,與侯北川交戰(zhàn),他身上負傷十余處,仍堅持與敵搏斗,麾下兵士皆殊死奮戰(zhàn),將敵方擊敗。岳飛又轉(zhuǎn)戰(zhàn)太行,擒金將拓跋耶烏。居數(shù)日,再遭遇金兵,飛單騎而入,揮動丈八鐵槍,將黑風大王刺死,敵軍潰敗。后復(fù)歸宗澤,為留守司統(tǒng)制。宗澤卒,杜充代之。戰(zhàn)胙城、戰(zhàn)黑龍?zhí)兑约霸阢崴P(guān)、竹蘆渡,皆大捷。宋建炎三年(1129),數(shù)股敵兵匯聚,達五十萬眾,迫近南薰門,眾人大驚,不敢開戰(zhàn),岳飛又挺身而出,說道:“我為你們破敵!”邊說邊飛身上馬,左持弓,右揮槍,沖入敵陣。金兵大亂,紛紛潰散。杜充懼敵,想退守建康(今江蘇南京),岳飛勸阻道:“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復(fù)取之,非數(shù)十萬眾不可?!保ā端问贰ぴ里w傳》)杜充拒不接受,不久便降金。金人攻常州,岳飛四戰(zhàn)皆捷。金兀術(shù)欲避往建康,飛預(yù)先設(shè)埋伏于牛頭山,待金兵至,令百名將士于夜間穿黑衣混入敵營,使敵自相攻擊。兀術(shù)轉(zhuǎn)入黃龍灣,岳飛以三百騎兵、兩千步兵沖殺,使敵軍節(jié)節(jié)潰敗,不得不退至淮西。岳飛戰(zhàn)功卓著,威名遠播,令敵聞風喪膽,或圖其像以供奉之,或稱其為岳爺爺,的確是大壯軍威。
岳飛為人低調(diào),從不居功自傲,對親人要求甚嚴。如小將岳云,乃岳飛養(yǎng)子,視同己出。年十二,跟從張憲參戰(zhàn)。岳飛征戰(zhàn),他也每每相從,數(shù)立奇功。每次戰(zhàn)斗,岳云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煞是威武。攻打隨州,他第一個登上城樓。攻打鄧州、襄漢,論功為第一,但岳飛卻隱而不報。隔了一年,由于負責將士升賞官吏的竭力申辯,岳云才得任武翼郎。岳飛抑子功不報,連大將張俊都看不下去,說:“岳侯避寵榮,廉則廉矣,未得為公也!”(《宋史·岳云傳》)遂上奏,欲超常賞擢岳云,岳飛力辭不受。
牛頭山岳飛抗金故壘
朝廷降特旨,令云連升三級。岳飛又推辭道:“士卒冒矢石,立奇功,始沾一級。男云遽躐崇資,何以服眾?”(《宋史·岳云傳》)又予拒絕。在穎昌大戰(zhàn)中,岳云數(shù)十次沖入敵陣,負傷百余處,鎧甲都被鮮血染成了紅色,以功遷忠州防御使,岳飛再辭之。岳云身亡時,年僅二十三歲。在兒子升擢問題上,岳飛是如此嚴苛,實非常人所能及,難怪他在軍中享有那么高的威望。
由上述可知,本劇所寫主干情節(jié)本之于史實,細節(jié)則出自于虛構(gòu)。如牛頭山,劇中稱有三處,查有關(guān)地志,有兩處與古籍所載相合。一為江蘇江寧縣南之牛頭山(又作牛首山)。據(jù)《元和郡縣志》,山在縣南四十里。山有二峰,東、西相對,名曰“雙闕”,舊稱“天闕”。岳飛設(shè)伏擊敗金兀術(shù),即是此地。筆者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曾訪勝于此,岳飛當年所建抗敵工事,仍隱然可見,嘆為奇跡。劇作所稱另一牛頭山,在湖廣、江西交界處,當在湖北大冶西南。此山跨陽新縣界,距江西較近。至于蒲城解梁之牛頭山,則未見記載。陜西褒城縣西,有牛頭山。《太平寰宇記》謂,此山山形如牛頭。云霞如笠即雨,故又稱戴笠山。而非劇中所稱蒲州解梁,稍有出入。
明熊大木所撰《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又稱《岳武穆演義》、《大宋中興岳王傳》、《岳武穆王精忠傳》等),已具備斡離不死、李綱抗金、岳飛為宗澤所器重、岳飛投奔張所受到禮遇、建康失守、高宗棄杭州奔明州、岳飛解常州之圍、牛頭山設(shè)伏降金兵、金兀術(shù)兵敗向韓世忠乞憐(劇中改作向岳飛乞憐)等情節(jié),本劇大多吸收,僅作部分調(diào)整。而秦檜當國,陷害岳飛事,則未涉及。后出之《說岳全傳》,與本劇情節(jié)則多不相同。本劇所敘岳云擅自離開家鄉(xiāng)而投軍,岳飛勃然大怒欲斬之,此情節(jié)似來自紀振倫等所撰小說《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此書敘及楊宗保于木閣寨私自招親,其父楊六郎欲斬之之事,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與之多所相同。而上述《麒麟閣》羅藝欲斬子、眾將及其妻紛紛求情之情節(jié),也來源于此。本劇中李俊、燕青諸人事,又當與明末陳忱《水滸后傳》之情節(jié)有些關(guān)聯(lián)。如高宗被圍、李俊救駕、燕青護駕返臨安等事,劇中也大致涉及?!端疂G后傳》有清康熙甲辰(三年,1664)刊本,說明本劇當作于康熙三年之后。此推測,或距事實不遠。
《千忠戮》一劇,又作《千鐘祿》、《千忠祿》、《千忠會》、《琉璃塔》等名目,學者認為,《千忠戮》當是本名,因懾于政治高壓,故劇名一改再改。本作分上、下卷,凡二十五齣,前三齣缺。劇敘明初史事。皇太孫朱允炆即帝位后,采納近臣齊泰、黃子澄建議,有意削奪周、齊、代、岷等王權(quán)力,燕王朱棣深感不安,乃起兵征討。途中,御妹慶成公主奉太后懿旨,勸其罷兵,以免骨肉相殘,傷及天倫。朱棣不允,揮師渡江,攻打京師九門,殺入城中,家家逃避,禍及百姓。倉促間,皇后馬氏投火身亡。建文帝來至奉先殿哭訴于先靈,后落發(fā)為僧,與翰林程濟一起,從地下暗溝出逃,往吳江村史仲彬家暫住。未幾,燕王登基,改元永樂,將齊泰、黃子澄等全家抄沒,嚴刑拷打后斬首,并株連九族。御史景清因入朝行刺,被剝皮楦草。又召方孝孺起草登基文告,方孝孺穿孝服麻衣來見,拒不應(yīng)命,被當場殺死,且屠戮十族。
朱棣聞知允炆出逃,受諂臣陳瑛啟發(fā),派兵前往搜索,結(jié)果一無所獲,怏怏而去。朱允炆、程濟以師徒相稱,由吳江村逃出,漸近貴州地界。至武崗州鶻摩山下,因饑餓難忍,程濟前去尋找吃食,允炆行李為游方僧劫奪,又天降大雪,遂往古廟棲身。舊臣吳成學化名雪庵和尚,牛景先化名東湖樵,扮作一僧一道,為尋訪朱允炆迤邐來此,也在古廟投宿,遂得以聚首。此時,朱棣采納陳瑛建議,四處搜捕允炆,派朱武率人馬往閩、浙,丘福率兵馬去江西、兩廣,張玉則經(jīng)湖廣往貴州,直至云南、四川,分道訪查,欲趕盡殺絕。朱允炆等見追兵來勢兇猛,危在旦夕,便躲入古墓暫避。吳成學、牛景先則扮作建文帝與程濟,作匆促逃跑狀,張玉不辨真假,將二人捉拿。吳、牛自刎身亡,張玉令手下梟其首級入朝領(lǐng)功。
程濟府中乳母,因國變,受主人之托,偕程女回徽州拱秀鄉(xiāng)居住,以母女相稱。待程女長至十四歲,始告之真情,女痛哭不止。此女向日已許配蘇州吳江縣翰林侍讀史仲彬之子為妻。慶成公主往齊云巖進香經(jīng)此,需人役轎夫。地方排門攤派,發(fā)現(xiàn)程女,便密報歙縣縣令錢百清,派人捉拿。錢知縣押解欽犯程女入京,與慶成公主鑾駕邂逅于籐溪,女高聲呼冤。公主問知就里,代為遮飾,斥責知縣屈陷無辜以邀功請賞,將女帶回府中。知縣無可奈何。
史仲彬聞知吳、牛替死,程濟陪帝遠遁,便扮作乞丐,沿途尋訪二人下落。路經(jīng)鶴慶山,為強人劫奪毆打,恰猛虎出現(xiàn),將強盜銜走,仲彬也暈倒于地。此時,程濟下山尋取吃食,發(fā)現(xiàn)仲彬,遂同往山上茅庵與允炆相會。后朱棣知張玉所捕獲乃別人假冒,焦灼不安。工部尚書嚴震直,因曾出使安南,熟悉云南一帶地理,故被派來追捕建文帝君臣。恰程濟送仲彬返鄉(xiāng),允炆為嚴震直所擒,打入囚車,連夜押解入京。程濟聞知,不顧危險,尾隨趕來,面責嚴震直背義忘恩、反顏事敵,又痛哭于建文囚車前,傷心欲絕。負責押解的眾將士見狀無不動容,不顧阻攔,紛紛四散而去。嚴震直也自覺羞愧,自刎身死。程濟打壞囚車,朱允炆得救。
新任兵部尚書陳瑛,假公濟私,為所欲為,時進讒言,陷害忠良,誣史仲彬殺死嚴震直,放走建文帝。仲彬夫婦及兒子史晟被捕入京,嚴刑拷打,問成死罪,押往刑場處決。幸慶成公主出面相救,死刑得免,改發(fā)配充軍。史妻文氏,沒入慶成公主府中服役,見到程女,婆、媳得以相認。
朱棣巡視邊關(guān),令榮國公張玉為先鋒,統(tǒng)兵三萬,至榆木川扎營稍憩。棣身感疲倦,隱幾而眠,夢見其父朱元璋以及大臣方孝孺先后前來,當面斥責其骨肉相殘,無情無義,眾冤魂也紛紛前來索命。棣驚嚇身死。至宣宗瞻基登基,始下赦書,程濟、史仲彬等人俱得赦免。允炆回朝,經(jīng)多人辨認,始為新帝確認,被請入后宮,敘叔侄之禮。此后,安享宮中。陳瑛作惡多端,全家被處死。史仲彬官復(fù)原職,兒子史晟與程氏完婚。
本劇所敘,大致本之于史實。燕王朱棣自幼習兵,智勇兼具,富有謀略,屢經(jīng)戰(zhàn)陣,威名大震。明太祖朱元璋病危,因太子朱標已死,按照宗法制度,留遺囑傳位于嫡長孫朱允炆。并稱,一旦身死,諸王在封國舉行祭奠,不得來京哭吊。朱棣前來奔喪,將要至淮安,朝廷令其回歸封國,這使他很不高興。此后,諸藩王多擁兵自重,行不法之事。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多以叔父之尊,瞧不起允炆這位新帝,且無視國法,擅作威福,先后以罪廢國。這令燕王深感不安。因大臣齊泰、黃子澄曾提議削奪藩王,為建文帝所采納,便以清君側(cè)為名興兵南下,自率兵攻破金川門,奪取皇位。建文帝見朝中文武投降者居多,左、右僅剩數(shù)人而已,感到絕望,便將諸后妃關(guān)在內(nèi)宮,縱火焚之,自己則改換衣裝出逃。朱棣令方孝孺草詔告知天下,不從,便滅門十族。許多宮人、女官、內(nèi)侍,大都被殺。凡為建文帝所不喜者,卻得以保留。
《明史》載,宮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還記載,有人說建文帝是從地道逃出深宮的。云南、四川、貴州一帶,均有朱允炆為僧后往來之蹤跡。胡濙、鄭和等人曾奉旨追逃,均未果。如此看來,建文帝究竟是死于宮中,還是出走云、貴,竟成了千古之謎。本劇所采用的是后一種說法。
劇中所敘建文帝寄居史仲彬家之事,也有案可稽。清初谷應(yīng)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一七《建文遜國》記載,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允炆失國,倉皇出走,輾轉(zhuǎn)至吳江黃溪史彬(劇中作“史仲彬”)家。史彬?qū)⑵浒仓迷谠褐形鬟叺那暹h軒,允炆將其改作水月觀。過了三天,諸臣來史家相會。朱棣即位后,將在編在位而逃走的463名官吏,俱削職。不久,吳江縣丞鞏德(劇中作“鞏化龍”,以丑扮)前來搜索,一無所得而去。次日,朱允炆與兩僧、一道出逃。前后凡三日住史彬家。出逃前,為帝落發(fā)者乃翰林編修程濟。當時愿隨允炆逃亡的,有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等五六十人。因考慮路途不便,僅留兩、三人隨行。危難之際應(yīng)聲而至者,其中有中書舍人郭節(jié),時稱雪庵,即雪和尚,乃劇中吳成學的原型。成學,史無其人。御史牛景先,號東湖樵夫,又稱東湖主人。劇中“廟遇”齣敘及其人。
明永樂四年(1406),朱允炆曾建茅庵于白龍山暫住。此庵曾遭火災(zāi),程濟設(shè)法為之修繕。八年(1410),工部尚書嚴震(劇中作“嚴震直”)出使安南,訪建文帝蹤跡,忽相遇于云南道中,相對而泣。允炆問:“你怎么處置我?”嚴答:“你走吧,我自有辦法!”允炆離去,嚴自縊于驛站內(nèi)。其間,允炆因患痢疾,形容枯槁,史彬、郭節(jié)等曾前往探視,各有禮物相贈。劇中“虎救”、“搜山”、“打車”諸齣內(nèi)容,由史籍所載而敷衍生發(fā)。程濟,《明史》有傳,該傳曾采傳聞道:“帝亦為僧出亡,濟從之?!保ā睹魇贰づ>跋葌鳌罚?/p>
陳瑛其人,建文時曾因與諸藩王勾結(jié),被貶謫廣西。朱棣即位,首先起用他。因前有過節(jié),故他對建文帝及其周圍大臣怨恨甚深,幾次進讒言加害。史書稱其性貪殘,人多怨者。劇中所述,與史書表述相合。
可見,該劇的主要情節(jié)、人物,大都能在史籍中尋得蹤跡。作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嚴肅的。其中的《代死》、《搜山》、《打車》等齣,為人們所稱道。而《廟遇》、《搜山》、《打車》、《草詔》、《奏朝》、《八陽》、《雙忠》、《歸國》等齣,為后世所常演。京劇《搜山打車》(又名《千忠戮》),即據(jù)此而改編。
其他如,《昊天塔》敘楊家將故事,楊業(yè)(又作楊繼業(yè))以及其子六郎延朗(延昭)史有其人?!端问贰贰ⅰ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東都事略》以及乾隆間所刊《保德州志》等,大都載有其事跡。元末朱凱有《昊天塔孟良盜骨殖》雜劇,明代小說《北宋志傳》、《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等,均演述其事。本劇大致?lián)≌f及元人雜劇敷衍而成?!镀邍鴤鳌冯m說本之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但是明人《孫龐斗智演義》(又名《前七國孫龐演義》)小說以及元末佚名雜劇《龐涓夜走馬陵道》等,顯然對該劇的故事情節(jié)有直接影響。《連城璧》(已殘),是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東周列國志》中部分情節(jié)而創(chuàng)作。但元人高文秀《保成公徑赴澠池會》等劇作,也當對《連城璧》之情節(jié)結(jié)撰施以影響。
《兩須眉》劇中所敘黃禹金、鄧氏夫婦事,采自史書及地方文獻,實乃敘晚明六安黃鼎及妻鄧氏反抗農(nóng)民起義軍等事實。不過,劇作對現(xiàn)實中內(nèi)容作了較大改動,如黃鼎初為馬士英走狗,后則降清,劇未敘及。清尹繼善《(乾?。┙贤ㄖ尽肪硪晃宥^:“大兵南下,鼎歸誠,鎮(zhèn)安《七國傳》有一定淵源關(guān)系。至于《連城璧》,川劇有同名劇作,京劇有《澠池會》、《完璧歸趙》、《廉頗負荊》(即《將相和》),河北梆子也有《廉頗負荊》,秦腔有《和氏璧》,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李玉劇作的影響。慶。平定池陽水賊,各營流散婦女以千計,悉遣令還家??偠今R國柱題留參決機務(wù),剿張福寰,鼎功居多?!笨芍渖酱蟾?。
黃鼎,《(乾?。┙贤ㄖ尽肪硪晃宥?、《(同治)六安州志》卷二七、《(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二三三、《(民國)懷寧縣志》卷一四等,俱載其事跡。大意是說,明末黃鼎以秀才投軍,由黃州通判改升河南總兵。清兵南下,投降洪承疇,為清廷走狗。官至提督。其妻鄧氏獨不降,擁兵數(shù)萬,屯聚濠、泗一帶山谷中,對抗清兵??偙R國柱命其子招降,不從,又親自前往。鄧氏率眾出見,將兵餉、簿籍交付后,又騎馬遁跡山中。二人均曾追殺農(nóng)民起義軍,但一降清、一未降。李玉在劇作中對黃氏夫婦極力吹捧,而對農(nóng)民軍又如此仇視,自然反映出他嚴重的歷史局限。但將變節(jié)分子美化為愛國英雄,又似因身處亂世、消息不暢所致。以李玉之氣節(jié)追求而論,當不致如此。
以上劇目,有的至今仍尚演出。如京劇《洪羊洞》,即是由《昊天塔》改編而來。京劇中的《馬陵道》、《孫臏裝瘋》以及秦腔的《孫龐斗智》、河南梆子的《罵龐涓》,又與
(三)家庭倫理劇
李玉的劇作,內(nèi)容十分豐富,除以當代實事、歷史故事為題材的劇作外,還有些作品涉及家庭倫常、人倫道德等生活層面的內(nèi)容?!度f里圓》即是其中之一。
《萬里圓》一劇,敘清初盛傳于江南的黃孝子尋親之事。本劇分上、下兩卷,上卷為第一至十四齣,下卷乃第十五至二十七齣,凡二十七齣。其中第十八齣至二十齣已佚,僅存二十四齣。
黃向堅《黃孝子尋親紀程》書影
本劇大意說,明末書生黃孔昭(字含美)乃宦門之后,居蘇州金閶門內(nèi),娶妻朱氏,生子向堅,潛心為孝。娶婦頗賢,一孫尚幼??渍雅e人及第,新授云南大姚縣令之職,遂偕妻及孤侄向嚴同往任所。兒、媳送至吳江,始別。未幾,京師為起義軍攻破,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年號弘光。任命史可法為淮撫,視師江、淮。然而,此時之小王朝,將驕卒悍,貪圖享樂,朝中權(quán)臣作祟,交相蒙蔽,文恬武嬉,無意恢復(fù)。史可法欲上殿面君,獻防御之策,靖南侯黃得功,擬進京求糧,二人邂逅于途中。入京后,弘光帝耽于宴樂,一味敷衍,拒絕相見。又求于權(quán)臣馬士英,馬據(jù)擁戴之功,傲慢無禮,一味推諉,雖掌錢糧出入,卻拒撥軍餉。時清兵南下,已渡過黃河,史、黃只得回歸本職,加意防護。在云南,元謀縣土司吾必奎起兵作亂,黔國公沐天波調(diào)遣臨安土司沙定州率兵鎮(zhèn)壓。沙定州又叛亂,殺入沐府,女眷多投井身亡,天波偕二子逃亡永昌。沙亂方定,川兵又來掠奪。大姚縣慘遭屠戮。黃孔昭赴省辭官,欲回故里。
幾年后,值時亂年荒,加之新朝地方官清查前朝官員,黃氏家產(chǎn)幾遭籍沒。黃向堅(字端木)與父母闊別九載,擔心雙親安危,欲辭別妻子,并寫下遺書及家中薄產(chǎn)清單,前往尋訪。同宗黃承祐(字上枝)、門婿殷尊來(字佐臣)趕來送行,再三勸阻,然向堅思父母情切,執(zhí)意不從,遂于臘月初一孤身登程。黃孔昭由大姚回返,流落白鹽井,衣食不繼,靠其侄向嚴砍柴變賣以謀生計。一川兵由南京流浪至此,細說清兵攻打江南、洗劫蘇州之情狀,黃孔昭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憂心如焚。黃向堅一路跋涉,由杭州至嚴、衢諸州,出玉山,下廣信,過貴溪、弋陽,時遇盜賊劫掠,野獸傷人,“佳山佳水,盡成苦況”(第十一齣)。至除夕,始達許灣投宿,從過客口中得知,前途更為險惡。亂兵濫殺無辜,關(guān)津盤查甚嚴。然為尋父母,他稍作休憩又登程。路經(jīng)撫州狀元嶺,天降大雪,甚是寒冷,又遇強盜賈老虎搶劫,剝?nèi)ヒ挛铮詮娙甜嚭?,冒雪前行,跌而暈倒,為山寺僧人所救,贈以衣物盤纏,又前行。由湘鄉(xiāng)渡江而西,上寶慶府,至武崗州,過王陵溪,出洪江關(guān),上桃子巖、大龍壁,抵水流湍急之三溪,過獨木橋,為浪打而落水,被船家救起,知其為孝子,便送他渡過此溪。黃孔昭寄居鹽井,幸有當年秋闈所取士王用賓(字殿飏)等時加接濟,勉強度日。黃向堅一路奔波,與滇南大將軍兵馬相遇,疑其為奸細而被綁。后來,將軍得知其為孝子,特開批條放行,令其往大姚尋父。至關(guān)索嶺,去廟中小睡,恰有官員前來祈雨,不容閑人入廟,遭訓斥。說來也巧,祈雨之眾官吏多與其父相識,憐為孝子,贈白銀二十兩等,令向堅往鹽井尋訪。
江寧按察司派人來蘇州,捉拿前朝官吏親眷以勒索錢財,向堅之子占雯被鎖拿。幸而黃承祐趕來,打散官差,救出占雯。黃孔昭在鹽井,日與五葉庵老僧參究佛理,并于友人處借得李贄《續(xù)藏書》一部,愛不釋手,極口贊許卓吾“一代偉人,千秋法眼”(第二十三齣)。當讀至此書所載文安人王原千里尋父、十年始覓得父歸之事時,感慨頓生,盼子前來。恰于此時,向堅尋訪至此,與砍柴的向嚴相遇,得與父母聚首。孔昭遂以銷假補官為名,賺開關(guān)門,趕往家鄉(xiāng)。向堅妻吳氏,偕子占雯苦度時光,至端陽節(jié),兒子讀書費用也無錢交納,困苦異常,只得以針黹貼補家用。不久,孔昭帶家人跋山涉水,歷盡艱苦,終于回到蘇州,舉家得以團圓。
作者聲稱“宮商譜入非游戲,為忠孝傳人而已”(第二十七齣),撰寫此劇,是為忠孝者立傳,所敘述的乃是發(fā)生于明末清初的一件實事。清初著名散文家歸莊所寫《黃孝子傳》一文,記載黃向堅尋父之事甚詳。略謂:黃向堅,字端木,祖先為常熟人,后遷于蘇州之西郊。其父黃孔昭(字含美),明崇禎六年(1633)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被選為云南大姚知縣,偕妻及弟之孤子赴任,向堅留家。清兵南下,兩京失守,連年戰(zhàn)爭,行旅斷絕,向堅思親更切,遂不顧親友勸阻,辭別妻子,挑起行囊,穿上草鞋,打一把雨傘,開始了艱難的尋父歷程。前后達五百三十余日,經(jīng)歷七省、三十三府,州縣衛(wèi)司、關(guān)驛鎮(zhèn)寨不可勝記,步行二萬五千余里,始尋得其父。劇中所寫,大都本之于史實。如去時之路線,至杭州,渡錢塘,歷嚴州、衢州,入玉山,至撫州,渡湘江,歷寶慶,至武岡州,劇中皆如實而寫。因操吳音,被疑作奸細,主帥以其為孝子始放行。本劇第十六齣即敘此事。在關(guān)索嶺,他力竭而昏倒,為老僧所救,見于本劇第十二齣《跌雪》,不過,將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改在撫州境內(nèi)。沙土司作亂,沐藩失守,第六齣曾敘及此事。黃孔昭在瑯井的友人書案上,得讀李贄《續(xù)藏書》,對王原尋父事稱道不置,則見于本劇第二十三齣。凡主干情節(jié),大多見于《黃孝子傳》。唯歸途種種經(jīng)歷,劇作從略。
黃氏蘇州家中生活窘?jīng)r,歸莊文中很少敘及?!睹魇贰分惺沼姓憬S巖人黃孔昭(字世顯),官至南京工部左侍郎,生于明宣德三年(1428),卒于弘治四年(1491),與蘇州黃孔昭事無涉。劇中所敘王原事,見于李贄《續(xù)藏書》卷二四“孝義名臣”內(nèi)。大意是說,文安百姓王原,當他尚在襁褓之時,其父王珣為躲避繁重的賦役,就孤身逃亡在外。二十年后,王原長大成人,娶妻方月余,便立志尋父,聲稱:“人而無父,何以為人?”與親人哭別。他初達涿鹿,轉(zhuǎn)而東行,走遍齊魯之郊野,到達四橫島。又趕往清源,渡淇水,入輝縣,在夢覺寺尋得其父,相擁而哭,歸而與家中親眷相聚。此時,王珣已六十四歲。因此事與黃孔昭相類,故其讀至此文而感慨頓發(fā)。據(jù)說,這一劇作寫成后,經(jīng)常演出于蘇州一帶春、秋兩季的祭神活動中,在教育后代孝順父母上,產(chǎn)生很好的社會效果。據(jù)《(同治)蘇州府志》(卷八九)記載,蔣宇均之父蔣煇,任貴州龍里典史,因事得罪,被發(fā)配新疆。宇均萬里相隨,寸步不離。后因母病返家,終日侍奉。母亡,葬母后仍回戍所。五、六年中,不畏萬里路途之險,往返四次,直至父歸。其侄蔣大镕曾仿照《萬里圓》作傳奇以傳播其事跡,足見本劇在當?shù)氐挠绊?。(參看趙興勤、趙韡《清代散見戲曲史料匯編(方志卷·初編)》)
另一部傳奇劇是《人獸關(guān)》,所反映的乃是朋友、親眷、主仆之間的倫常關(guān)系。本劇也分上、下卷,上卷為第一至十五齣,下卷乃第十六至三十齣。值得注意的是,本劇沒有按照傳奇劇寫作慣例,以“副末開場”(或稱“開場家門”、“家門大意”等)冠于其首,而于第一齣《慈引》中,以姑蘇各方土地神登場,并引出南海觀世音菩薩說法,就“世人貧賤二觀,炎涼異勢,負德背恩,忘卻本來面目”(第一齣),演述施濟輕財好義、桂薪負義忘恩一段故事,并感嘆“禽獸衣冠在”(第一齣),“如今世上有錢的,何人不負心也”(第一齣),以針砭世俗,給背德忘恩之徒施一棒喝,由此引出故事搬演。
趙興勤、趙韡《清代散見戲曲史料匯編(方志卷·初編)》書影
本劇大意是說,茂苑(今江蘇蘇州)施濟,字近仁,飽讀詩書,卻不愿為禮法所囿,無意功名,遂耕讀度日。他性喜山水,妻子亡故,續(xù)弦嚴氏,生子施還,相伴為生。同窗俞德(字慶庵),新遷山東廉訪使。施濟在虎丘僧悟石禪室設(shè)宴為之餞行,見寺廟傾圮,乃捐三百紋銀令僧修復(fù)。當?shù)刎斨鞴鹦?,家產(chǎn)敗落,官府逼勒甚急,初賣女兒,仍難以償還,又長街賣妻,以償官債。臨洮客商田老爹,以販羯羢為生,貨值銀萬兩,常住蘇州,欲討一房家小,遂以十兩紋銀,買桂薪之妻尤氏身旁服侍,并收得婚書。桂薪賣掉妻子雖有剜心之痛,但官債仍難以償清,尚欠銀二百四十兩,便往滸墅關(guān)親戚處告借,然一無所獲。他又去梅花樓門徒處求吃食,結(jié)果吃了閉門羹。恰其朋友蘇友泉、吳中片、董古兒諸人,攜酒肉來虎丘千人石聚飲,且請歌女唱歌侑觴。桂薪腆顏湊近,想討點殘羹冷炙以充饑腸。眾人盡管曾受其大惠,一度相交甚厚,然一見其落魄,竟視同陌路,聞呼而不答,索性起身徑往悟石軒看戲。此際,桂薪見家破人亡,妻子被賣,朋友冷臉,孑然一身,官府又按時追索所欠債銀,深感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生活無望,欲投劍池自盡,恰巧施濟趕來,將其搭救,并以三百兩紋銀相贈,令其償還官債,贖回妻子,與親人團聚。
嚴氏見丈夫樂善好施,視錢財如糞土,既助大士殿修繕銀三百兩,又以相同數(shù)額銀子助桂薪償還債務(wù),如此輕財,家業(yè)實難持守,故再三叮囑兒子施還,刻苦讀書,以謀取功名。時天降大雪,施氏與妻、兒飲酒賞雪,桂薪偕妻、女登門道謝,并聲稱甘為犬馬以報恩德。施濟待之以酒飯,并各贈以衣物。當聽說他們無處安居而棲身古廟時,便將自家園屋相讓,并助以薪米之費。待桂家安頓好之后,施濟又令管家送去白米、銀錢等物。桂薪大喜,請管家上座,尊為上賓。次日,偕女登門再謝,欲將女兒送與施濟為妾以報大恩,遭施濟嚴拒。施濟見此女與兒子年齡相仿,便認作兒媳。桂薪回來后,在施家園屋內(nèi)挖出許多壇金銀,他本想告知施家,但為妻子阻攔,遂將銀子匿起。自此,桂家生活富足,日日酒肉。
桂薪妻弟尤滑稽,本為縣吏,因未能賠補錢糧,鋃鐺入獄,妻死子亡,家無片瓦。出獄后,饑寒難耐,暈倒于雪中,被桂薪救往家中。因施濟家有良田千頃,被舉為糧長,承擔收糧并押解入京的重任。不料,船至中途,黃河浪急,船毀人亡。官府令其全額賠償糧款,又逼其打造船只,并將施濟扭送官府。嚴氏拿出金銀,交付桂薪前往官府打點。施濟終被放歸,然緣驚嚇而身染重病。桂薪見施家衰落,先令尤滑稽去其故鄉(xiāng)龍游購置房產(chǎn),后攜金銀與家眷遷去。
李玉“一人永點”書影
浙東海寇頻發(fā),朝廷命山東廉訪使俞德佩印登壇,節(jié)制閩、廣,提師征討。他欲先往嘉禾(今浙江嘉興)進發(fā),將女兒送往家鄉(xiāng)居住。自施濟亡后,施家田園蕩盡,朝不慮夕,生計艱難,房舍業(yè)已典賣,被買者驅(qū)趕出門,無處安身。施氏母子無計可施,欲往龍游投靠桂薪,以完兒子親事。此時,桂薪已成龍游第一富豪,珍珠滿箱,黃金斗量,田連阡陌,房舍凌云。家既富有,又想謀官,為尤滑稽所攛掇,欲動用數(shù)千兩白銀,往京中買取功名。施還前來拜訪,桂薪冷面相對,僅留一飯,便令家丁將其拽出府門,丟紋銀一兩,揚長而去。桂薪之子則對施還毒打、折辱。施還歸來店中,向母親嚴氏哭訴遭際。母憶及往事前情,憤然難平。店家王婆見狀,深為同情,親自上門見尤氏,代為求情。不料,尤氏不僅一口否認施家當年資助三百兩白銀之事,就連兒女婚姻也矢口否認。而桂女貞兒,為人賢德知禮,對父母瞞心昧己之惡行甚為不滿,便私下托王婆給施氏母子送去金釧一副、白銀十兩,并聲稱婚事既定,生死不負。施氏母子聞知,大為感動。然因投親不成,只得回返,行經(jīng)錢塘江,因風高浪狂,船翻落水,幸而俞德平定??芑爻?,也路經(jīng)錢塘,命人救起,細加盤問,始知是故人親眷,而多加照拂,并當即將女兒許與施濟為妻,結(jié)兩家姻好。
尤、桂二人進京謀官,全憑尤一人四處張羅,僅預(yù)購官服,就花銀數(shù)千兩。施氏母子回鄉(xiāng),得俞德相助,贖回舊房。他們修理房舍時,于閣板上發(fā)現(xiàn)先人賬簿,一一得知埋銀處所,遂逐個發(fā)掘,家業(yè)復(fù)振。但是,當掘至園屋所藏金銀時,見所埋十甕,皆空空如也,始知為桂薪竊去,也無意追究,而聽之任之。然而,尤滑稽是用姐夫銀錢運作于當?shù)?,為己謀得一親軍指揮使之職。他將桂薪僅剩的三百兩紋銀也搜出,占為己有,又令店家將桂驅(qū)出。桂薪氣惱異常,欲刺殺尤滑稽未果。此際,桂薪之子出獵,因踩壞鄉(xiāng)宦莊稼,被毒打身死,田地也為他人奪占,家產(chǎn)為大火焚燒,仆僮四散,尤氏患癲癇之疾,時?;杳?,家境又回到當年情狀。桂薪歸鄉(xiāng),見家產(chǎn)化為烏有,妻子亡后變狗,悲痛羞愧,擬送女兒往蘇州成親。未久,施還高中探花,奉旨回鄉(xiāng)完婚。桂薪來到施府,見如此榮耀,誤以為是別家府第,剛進門就被仆人逐出。一旦問明就里,更羞愧難當,無地自容,只得暫回船上。恰尤滑稽因作戰(zhàn)失機被鎖拿問罪經(jīng)此,二人得以相見。后來,桂薪求俞德相助,始得與嚴氏相見,施還擇日成婚。
本劇故事采自明邵景瞻所作文言小說《覓燈因話》卷一《桂遷夢感錄》。據(jù)邵氏《覓燈因話》“小引”,此書寫于萬歷壬辰(二十年,1592)。當時,他讀書于遙青閣,案頭有瞿佑《剪燈新話》一書。來客見后,愛不釋手,一直讀到半夜才罷。晚上,二人抵足而眠??腿酥v了許多怪怪奇奇之事,使作者大為心動,呼童點燃燈燭,有選擇地記錄下這些感人的故事?!豆疬w夢感錄》即是其中之一。
據(jù)小說所載,故事發(fā)生在元朝大德年間。敘蘇州人施濟,為人超絕群倫,負有氣節(jié),年四十而無子,性喜游歷山水。戲曲所敘,與之大致相同。小說中桂遷,為施濟少年時同學,其家產(chǎn)破敗,是由于貪圖貨賣之利,將家業(yè)抵押于李平章家,因經(jīng)營不善,又中途遇險,貨運船只為巨浪吞沒,債主逼索償還,故不得已欲典妻賣子。施濟聞知此事,代為償還債務(wù),且不立字據(jù),使桂遷大為感動。因李平章催逼甚急,桂遷無處安身,施濟始將前村土地、房舍讓與桂遷經(jīng)營。桂遷欲將小兒子作人質(zhì)典押,為施濟拒絕,而并非女兒。這一點,與劇中所敘略有不同。桂氏掘得施氏先人所藏窖金,轉(zhuǎn)移至會稽,而非劇中所寫龍游。小說所寫,施氏母子至會稽后,寄居旅店。施之子曾三抵桂氏之門,頻遭冷眼。且桂妻故意刁難,曾揚言若能取出當年借據(jù),始能償債。施母氣惱異常,抑郁身亡。劇中所寫,則為施母回歸鄉(xiāng)里,直至兒子富貴榮身,仍安然無恙。且劇中桂遷妻弟尤滑稽,在小說中乃同鄉(xiāng)劉生,性善滑稽,奔走京津多年,并稱手眼通天,愿為桂上下斡旋,謀取功名。桂遷夢中變?yōu)槿娖蕖阂沧兂扇?,且因饑餓難忍,同吃小孩所排糞便,因夢而警醒,往蘇州訪得施氏子,將女兒嫁與其為妻,并厚葬施濟夫婦。他率子、婿還鄉(xiāng),三分家產(chǎn),成了會稽名家。劇作則無此類內(nèi)容。而俞德父女,也為本劇增出之人物。其他情節(jié),本劇與小說同。本劇所寫時代,文中并未明確交代。
上海博物館藏金圣嘆行書軸
由作品第二齣《離樽》敘述俞德新授官職“山東廉使”來看,似是元代?!傲埂保疵C政廉訪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將提刑按察司改為肅政廉訪使。元代統(tǒng)治者將所轄地域分作二十二道,每道設(shè)有廉訪使、副使等職。山東設(shè)有東、西道肅政廉訪使,但由第十五齣《旌旋》俞德自述“久任青徐廉訪”來看,又與《元史》所載不符。徐州屬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金屬山東西路。青州,唐時稱青州,金為益都路總管府,元沿其舊,屬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轄區(qū),非山東??梢姡瑒≈兴鶎?,并未完全參照史實。另外,作品于本齣還稱,“浙東??芨`發(fā)”,又似在寫明代事。據(jù)史書記載,浙、閩一帶,山巒疊起,形勢險要,灌木繁盛,道路狹窄,易于藏身。而且,括蒼山一帶又有不少產(chǎn)貢金的礦坑,巨大的利益吸引,使得一些人趁機而起,趨之若鶩,跳穴其間,劫掠錢財。地方官派兵追剿,然因地形復(fù)雜,難以奏效。加之東南沿海,倭寇出沒于海島,殺掠居民,劫奪財物,為沿海百姓之大患。尤其是浙東的松門、金鄉(xiāng)、平陽、寧波、定海、臺州、黃巖、象山、紹興等地,數(shù)罹其害,百姓苦不堪言。如此看來,俞德率兵征剿浙東???,乃是反映的明代現(xiàn)實。作家似是有意模糊時間概念。
還有,劇作第三齣將小說中所寫的桂遷于貨物轉(zhuǎn)運途中出了問題以致家產(chǎn)蕩盡、債主逼索,改作欠官府“黃帛絹錢糧五百兩”,為“京中差官”所逼,而家破財散、典賣妻兒,而自身卻“做俘囚”,是明言因“欠官債”而三日一追比?!氨取?,追征、催征錢糧之意。至于為何欠,作品并未作交代。這一情節(jié)的改動,事情雖小,卻似有意影射清初的江南奏銷案。據(jù)史載,清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末,朝廷降旨吏、戶二部:錢糧為軍國所急需。管理此事的大、小官員,應(yīng)加意催促,按期交納。然而,直隸各省卻拖欠許多錢糧,以種種借口遲遲不予繳納。對不盡職之官員,應(yīng)嚴加懲創(chuàng),以示勸懲。此前,吳縣新任知縣任維初,為追逃拖欠,曾在縣衙嚴刑拷打欠賦稅者,還盜賣漕糧。這大大激怒了當?shù)厥考?,以致引發(fā)出順治帝喪期,百余名秀才去孔廟痛哭并口出怨言之事。江寧巡撫朱國治借題發(fā)揮,以驚動先帝之靈、“聚眾倡亂,搖動人心”、抗清謀反等罪名,將為首者逮捕,倪用賓、金圣嘆等十八人被處斬刑。
劇中所寫施濟被舉為糧長事,乃晚明實事。據(jù)顧公燮《丹午筆記》“籍富民為糧長”條記載:“明末,江南歲輸白糧于京師,例用富民主運,往往至破產(chǎn)?!碑敃r,官府先將富戶登記在冊,五年審定一次糧長人選。凡是在冊的富人,爭著穿起破爛不堪的衣裳,打扮成窮人模樣,彎著腰哭喊著請求官府免除糧長之役。因運糧途中,風波無定,一旦船覆,則家破人亡。即使安然到京,由于胥吏的層層盤剝,大概十六釜能剩下一石就已萬幸了?!案?,乃古代的一種量器,一釜為六斗四升。“石”,也是量器,十斗為一石,十升為一斗。如此說來,一百多斗糧食,運到京師后,也不過僅能落得十斗,官吏之盤剝是何等嚴重。作者采之入劇,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
當時,江南賦稅特重,名目繁多,百姓不堪重負。朱國治先在無錫、嘉定二地催征,又把蘇州、松江、常州、鎮(zhèn)江及其附近的溧陽縣欠納錢糧情況上報戶部,牽涉士紳二三千人,11346名生員俱被斥革,名曰“奏銷”。據(jù)說,當時縣中監(jiān)獄所關(guān)者多為拖欠錢糧之人,以至幾無立足之地。而且,不論情況是否屬實,都要進行嚴刑拷打。著名文士吳偉業(yè)、汪琬等,也難幸免。就劇中對這一情節(jié)的描寫來看,與奏銷案中種種事件有些相仿,當有影射清初蘇州一帶生活現(xiàn)實之意。由此而論,本劇的成書時間,當不會早于清代的康熙初年。
《人獸關(guān)》自問世之日起,便不斷得以演出?!毒Y白裘》、《納書楹曲譜》、《集成曲譜》等書,均收有本劇之單齣。本劇中的《演官》(即第二十三齣《癡擬》)、《幻騙》(即第二十五齣)、《惡夢》(即第二十六齣《冥警》),更成為昆曲舞臺上常演之折子戲。
(四)婚姻風情劇
在李玉的劇作中,有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人們的婚姻生活、兒女風情,對于我們了解明清之際世俗社會的婚姻價值追求、愛情締結(jié)取向、擇偶標準抉擇等,提供了形象化的資料,與晚明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所描繪的世俗世界,共同構(gòu)成了絢麗多姿的豐富畫面。他的《永團圓》、《占花魁》、《意中人》、《眉山秀》等劇作,就生動地反映出這一方面的內(nèi)容。
“三言二拍”書影
《永團圓》一劇,也作上、下兩卷,凡二十八齣。上卷由第一齣《虀志》至第十四齣《巧合》,下卷則由第十五齣《雌吼》至第二十八齣《雙合》。上、下卷分配勻稱。
“虀”(讀jī),是指切成細末的腌菜或醬菜。
劇中蔡母有“將釜中薄粥,甕內(nèi)黃虀,少充饑腹”(第一齣)以及“樂虀鹽清風無靦,守松筠匪石心堅”(第一齣)之語,以虀鹽恬淡的艱苦生活,砥礪兒子刻苦好學、積極向上之志,故以“虀志”為第一齣標目,作者之創(chuàng)作心理隱然可見。
本劇敘金陵桃葉渡書生蔡文英,字長卿,父早亡,偕母陶氏相依為命。雖滿腹才學,但一貧如洗,家徒四壁,困苦異常。雖與本地富豪江納(別號百川)之長女蘭芳有婚約,卻因家中貧寒,無力迎娶。延安俠士王晉,為進取功名至金陵,訪友不遇,滯留于旅店,雪后天晴,晾曬羊裘,為上街閑行的蔡文英所見,駐足而觀。王晉知其貧寒,慨然以皮襖相贈,令文英大為感激。金陵南門外村坊舉行慶豐收盛會,扮演各類故事,江納約其友畢如刀同往觀賞,恰蔡文英偕同王晉也前來,與江納不期而遇。文英近前施禮問候,遭冷眼。江納回到家,即采納幫閑畢如刀建議,請“來往盡門生故吏”(第五齣)的賈金(號郁齋)來府,密謀悔婚之事。次日,他請文英過府宴飲,逼其寫下退婚文書,并退還聘禮百兩紋銀。蔡文英以需母親畫押為名,賺回退婚文書,徑回家中,說知底細。又出后門,真奔府衙,擊鼓鳴冤。應(yīng)天府尹高誼,別號云天,愛民如子,嫉惡如仇,聞知江納嫌貧愛富,無故悔親,立即將一干人等傳喚至府衙,要江納賠償白銀六百兩,方許退婚,然文英不愿退婚,雙方僵持不下。賈金貪圖賞金,欲往府衙代江納投遞訴狀,學中朋友聞知此事,尋得賈金,當面斥其“與銅臭作犬馬”、“衣冠禽獸”,并同往府衙,聲援蔡文英。
江蘭芳對父親賴婚之事大為不滿,趁家人不備,于黃昏時分逃出府去,來到水西門外,欲投江自盡。恰巧江西劉義夫婦往泰安州進香,泊舟于此,聞聲將其救起。江納見女兒走失,焦急萬分,無計可施。新年過后,高府尹重理此案,并傳喚涉案諸人,當堂將江納所繳六百兩銀子交與蔡文英,令其領(lǐng)江氏回家成親,并對江納說道:“你欲退婚,無非嫌蔡生貧窮。如今他有了六百金,在一書生不為貧了;況女貌郎才,合是一副。我如今把你女兒完配蔡生,你也休得再講?!保ǖ谑凝i)江納因長女出逃,恐官府問責,暗地讓次女蕙芳頂替。結(jié)果,弄假成真,府尹將公堂作喜堂,當場讓他們配為夫妻,令江納懊悔不已。
雄雞泊任金剛,以開酒店名義,專門劫掠過往客商。他身邊有賽昆侖力大無窮,心粗膽大,供其驅(qū)使。任妻雷氏,性烈如火,頗為強悍,對他嚴加約束,“不許淫人妻女”,否則正以家法。
蔡文英新婚,夫婦共敘衷曲,蕙芳始道破真相,稱是代姐而嫁。文英聞知就里,大為驚訝,決計去江邊尋找蘭芳。江納本想賴婚,結(jié)果賠銀七八百兩不說,又將次女搭上,長女也下落不明,懊惱異常。新春剛過,他去江邊尋女,恰遇醉酒之畢如刀,思及家中遭際皆是因該人而起,遂大聲斥罵。畢欲借故逃脫,又與蔡文英相撞。江納聞聲趕來,三人發(fā)生爭執(zhí),文英被毆打。王晉江邊閑行,打散江納諸人,將蔡文英救下,并代其捐納,令他入北監(jiān)讀書。
劉義救起蘭芳,將其收養(yǎng),同往泰安州進香。又擔心女子貌美為歹徒騷擾,故將她扮作男裝同行。路經(jīng)雄雞泊,遭任金剛等強人打劫,蘭芳被搶入山中打草喂馬。雷氏見其為俊美男子,遂起意,當?shù)弥耸桥訒r,妒性大發(fā),罰蘭芳入廚下做苦力。蔡文英入北國子監(jiān)讀書,音訊難通,家中母、妻掛念不已。此時,江納登門,言語羞辱,并勸女改嫁豪門。話語未了,有人以蔡文英功成名就、名登金榜相報,并討要賞錢。江納見狀,一反常態(tài),熱情異常,將報錄者請至家中設(shè)宴飲酒,又主動要求把親家母陶氏及次女遷至自己位于三山街之房舍居住。
應(yīng)天府尹高誼,三年任滿,入京復(fù)命,途經(jīng)汶上縣,誤投任金剛黑店。任見他為官吏模樣,認為必有錢財,欲趁夜色殺人劫財,事為蘭芳窺知,趁金剛喝酒之機,潛入客房,將真情告之高誼。高誼等人立即撥墻而逃。汶上縣得知此事,派人捉拿兇徒,歹人聞訊而逃,唯蘭芳被捉拿歸案。高誼得知實情,又感其救命大恩,便收為義女。未幾,王晉為大司馬所薦,得授濟南把總,駐扎寧陽縣。文英被任命為兗州府寧陽縣尹,不日啟程赴任。江納本來早已捐監(jiān),又花費六七百兩銀子,補得東阿縣主簿一職。高誼升任山東巡撫,路經(jīng)涿鹿驛,江納受李巡撫之命,前往拜迎,被收做巡捕官。蔡文英到任,接家眷同住,政簡刑清,百姓安然。不料,任金剛等強徒,化裝成錦衣衛(wèi)官吏模樣,徑來寧陽縣衙,以文英為人質(zhì),欲劫持縣庫銀兩。蔡文英見狀,佯裝應(yīng)允,以縣庫銀兩不足為名,稱代為挪借,將消息暗自傳遞于把總王晉。王晉參破機關(guān),手提裝石塊之破箱,帶干練隨從同往,一舉擒獲歹徒。
蔡文英前來拜見巡撫高誼,當面致謝,高誼以女兒婚事相許,文英以“糟糠有婦”回絕。高誼不容其分辯,也不道破原委,稱擇定時日,送縣衙成親。蘭芳偶入義父書房,見題名錄上之蔡文英已娶江氏為妻,甚是納悶,經(jīng)義父講明就里,始知此江氏乃是自己的胞妹。蕙芳得知文英將再娶撫臺之女,也甚為惱怒,責夫“憐新棄舊”、“趨炎附勢”。佳期來臨,花轎進門,蕙芳始知所送新娘原來是其親姊。
本劇中地名,大多有據(jù)可查。如金陵(今江蘇南京)的三山街、水西門等,至今仍沿用其名。又如第二十一齣敘及的新橋驛,新橋鎮(zhèn)在山東東平縣北八里大清河西岸。金、元時為縣府所在地。此處明、清時當有驛站,由江南入京,必當由此經(jīng)過。這些地名在劇中出現(xiàn),為我們了解作者在當時的行蹤提供了可靠的線索。劇作家若非對金陵比較熟悉,如何連三山街這不為一般人所知的地名都寫入劇中?如果沒有入京的經(jīng)歷,怎么連新橋驛也點綴于本劇情節(jié)之內(nèi)?這一點,文獻不見記載,也是論者最容易忽略的。
本劇故事不見所本,可能出自作者杜撰,但個別情節(jié)也有受古劇影響之印痕,如江蘭芳投水自溺,為進香者劉義夫婦所救,與《荊釵記》中錢玉蓮抱石投江,被乘船路經(jīng)此地的官吏錢載和搭救,情節(jié)有些相似。再如巡撫高誼迫使蔡文英與義女成婚,情節(jié)又近似于《琵琶記》中牛丞相逼蔡邕入贅之事。對此,馮夢龍《永團圓》“總評”業(yè)已指出。另外,馮夢龍有《永團圓》的改訂本,增出了“登堂勸駕”、“江納勸女”諸情節(jié),讓蔡文英執(zhí)友王晉得見蔡母,江納勸慰蕙芳認可文英新娶諸事,以使情節(jié)更為連貫。
此劇問世后,產(chǎn)生較大影響。明末菰蘆釣叟所編《新刻出像點板時尚昆腔雜曲醉怡情》選有此曲單齣。昆曲選齣《舊曲鈔本》第五冊收有本作絕大部分內(nèi)容,《虀志》、《俠贈》、《會釁》、《疑宴》、《詭離》、《紿使》、《控休》、《賺嬌》、《嬌合》、《述緣》、《覓詬》、《邸慶》、《促姻》、《閨艴》、《雙合》等齣,均得以入選。
《墨憨齋定本傳奇》書影
第八冊所選與第五冊略有不同,達十六齣之多?!毒Y白裘》初集選收本劇中《逼離》(即第七齣《詭離》)、《擊鼓》(即第九齣《控休》)、《鬧賓館》(即第十一齣《賺嬌》)、《堂婚》(即第十四齣《巧合》)、《討代》(即第十三齣《討代》)。其中,《會釁》、《賺契》、《逼離》、《擊鼓》、《堂配》等,后世時常演出。
在李玉的這類劇作中,《占花魁》一劇最為著名。該劇也分作上、下卷,每卷各十四齣,凡二十八齣。冠于正戲開場前的“花引”,相當于傳奇劇中的“副末開場”(或“開場家門”、“家門大意”等),不過另取一名目而已。
劇敘,北宋宣和年間,朝廷輕信蔡京、童貫、楊戩、高俅諸佞臣之言,鑿池筑園,大興土木,征花石之綱,惹天怒人怨,金兵趁機南犯,汴京危在旦夕。汴京人秦良,在種師中經(jīng)略麾下任統(tǒng)制官,駐守荊門鎮(zhèn)。生子秦種,尚未婚配。京師危急,秦良奉命領(lǐng)兵勤王,令子在家演習武藝。汴京女子莘瑤琴,本宦門之后,無奈父母雙亡,依叔父莘內(nèi)監(jiān)度日。京師淪陷,徽、欽二帝與金相約議和被拘,不得回返。康王趙構(gòu)從相州逃出,泥馬渡江,得脫險境。莘瑤琴由仆人蘇翠兒、沈仰橋夫婦陪同,逃出京城,來至揚州,與舊鄰卜喬相遇。卜喬設(shè)計,將莘、蘇誆至船上,載之而去。仰橋覓船歸來,尋小姐與妻不見,便渡江南下,一路尋訪而去。
秦種逃至臨安,聽說新帝登基,便尋一飯店住下,為店主朱仁老漢收留。卜喬將莘、蘇騙至臨安,先將蘇翠兒賣往秀州為娼,又以百兩銀子的身價,將瑤琴賣入西湖塘邊妓院。莘瑤琴中卜喬奸計,誤入羅網(wǎng),縱受皮鞭抽打,拒不接客。秦種少年俊美,朱仁家中婢女雪梅見貌起意,前來勾引,遭到嚴拒。事為朱仁無意中看到,對其品行越發(fā)敬服,便令其販油發(fā)賣,以謀生計。老鴇王九媽見莘瑤琴拒不應(yīng)從,便心生毒計,預(yù)先用酒把她灌醉,使其失身于富豪金公子,而自己卻賺得大把金銀。又讓結(jié)義姐姐劉四媽苦苦誘逼,莘瑤琴急于跳出火坑,遂漸漸放松了警惕。祝方青、衛(wèi)學士、張山人等無聊之徒,將臨安娼妓都邀至片石居飲酒,以品評青樓女子容貌之高下。此時,莘瑤琴已被更名為王美娘,也應(yīng)邀出席,被舉為“花魁”,自此名聲大振。
沈仰橋自揚州失妻,一路尋至蘇州近郊盛澤鎮(zhèn),于賣唱者中發(fā)現(xiàn)蘇翠兒,夫妻得以相認。秦種走街串巷賣油,無意中發(fā)現(xiàn)美娘美貌,心生愛戀,禁不住偷覷。自此之后,時常來妓院門口賣油,希圖再得一見。一日,他暫停賣油生意,又去原地等候,恰美娘應(yīng)齊太尉之約,登湖上官舫彈唱,便登酒樓小飲,欲再睹美麗容顏。騙子卜喬所得銀兩早已揮霍殆盡,為餬口計,遂往上天竺云漢閣出家為僧,法名海潮,然品行惡劣,仍貪戀美色。沈仰橋得許瞻云資助,將妻贖回,共往臨安打探莘瑤琴消息,并在九里松開一茶館,賴以謀生。仰橋以事外出,翠兒與伙計打理生意。卜喬來店飲茶,雙方業(yè)已認出,但并未點破。卜喬心中暗喜,欲再設(shè)計謀,騙翠兒上鉤。他先付仰橋銀子,讓其往湖州販絲綢,將其支開。不料,事早為沈仰橋識破。他暫將銀子收下,以觀其動靜。卜喬一旦探得仰橋偕伙計外出貨賣,便潛入茶館,以圖奸宿。翠兒虛與委蛇,先飲以酒,又讓奸僧脫衣先睡,然暗將其衣物藏起。此時,沈仰橋及伙計應(yīng)聲而至,卜喬懼甚,赤身躲入空箱,翠兒趁機鎖箱。仰橋?qū)砝K索、杠子,將箱子抬出門去,行走之間,忽遇巡城官吏,乃棄箱逃跑。臨安府尹袁嚴,命人打開箱子,見內(nèi)中有一裸僧,知必為偷情行奸之徒,便下令仍將箱子鎖起,拋入錢塘江中。
秦種自見美娘之后,情難割舍,欲再睹芳容。他好不容易積得十兩紋銀作為見面之資,便穿起新置辦的衣物前往,然美娘忙于應(yīng)酬,未得一見。十日后又往,美娘則應(yīng)俞太尉之約游西湖,至傍晚仍未歸。鴇兒王九媽將他送往美娘房中等候。至二更時分,美娘大醉回房,倒床而眠。秦種唯恐其著涼,用衣物覆蓋其身,又捧暖茶供其飲。美娘酒性發(fā)作,欲嘔吐,秦種擔心污床上被褥,便用自己所買新衣袖口承接,并用新衣代其拭去口邊穢物。然后,將新衣置于床下。次日清晨,美娘醒來,見秦種面生,驚問何人,并打問夜間醉酒經(jīng)過,大為感觸。臨行,以二十兩白銀相贈,以報一宵之情。
萬俟公子乃樞密院萬俟卨之子。其父依仗奸相秦檜之勢,把持朝綱。子則橫行霸道,為所欲為。他幾次約美娘出游,均遭拒,乃差惡奴打破房門,強行搶人去湖上陪酒,并借扮戲為名對美娘百般折辱,扯下首飾,剝?nèi)ヒ挛?,脫下鞋子,將她扔進十錦塘雪地中。美娘蒙受如此屈辱,深感絕望,欲投湖自盡,幸而秦種經(jīng)過此地,將她救下。美娘腳疼,難以行走,秦種扶她走進一民居,欲令其稍作休息,然后喚轎子送她回家。不料,此正是沈仰橋夫婦住所,主仆得以相認,各道別后遭際。不久,鴇兒尋來,將他們接回家中。秦種與美娘當晚對天盟誓,訂百年之好。王美娘執(zhí)意從良,老鴇起初不允,幸有劉四媽從中斡旋,終于得以千兩白銀自贖其身,換回賣身文契,恢復(fù)自由身,與秦種結(jié)為夫妻,翠兒等也來同住。
秦良率兵征討,剿滅偽齊劉豫,平定汴京,官封殿前太尉,文武百官歡聚于西湖,莘內(nèi)監(jiān)亦受邀登船飲酒。秦種與莘瑤琴去西湖法相寺進香,說來也巧,秦良偕莘內(nèi)監(jiān)也來寺內(nèi)隨喜,親人得以聚首,各有封贈。
本劇是根據(jù)馮夢龍《醒世恒言》所收小說《賣油郎獨占花魁》而改編,主干情節(jié)相去不遠,人物身份稍有變更。如小說中莘瑤琴,乃汴梁安樂村村民莘善與妻阮氏所生。他們開有雜糧、油鹽店鋪,生活較為寬裕。遭兵亂,逃亡中與女兒分離,尋訪無著,來至臨安,身無分文,后為秦重收留,在油店中幫忙。而本劇中莘父官拜侍中,但未敘其名字,且夫婦均已亡故,叔父為內(nèi)監(jiān)。而小說中的賣油郎名叫秦重,母親早喪,父親秦良,親手將他賣掉??磥恚斒莻€下層百姓,無任何職務(wù)在身,后來成為上天竺寺中香火公。秦重廟中燒香,得與其父相認。而劇中秦父是領(lǐng)兵打仗的統(tǒng)制,后因功升至殿前太尉、樞密副使。情節(jié)上,也略有差異。如沈仰橋、蘇翠兒夫婦之事以及卜喬剃度為僧、劉豫僭位、秦良征伐、金兵南犯等,均是劇作增出。小說中所敘朱十老店中邢權(quán)與使女蘭花有私情,邢權(quán)數(shù)進讒言,離間十老與繼子朱重(即秦重)之關(guān)系,秦重被驅(qū)逐出家門,往眾安橋下賃房居住。邢權(quán)盜錢財出走,十老病重,又召回秦重操持家業(yè),以及十老病故秦重繼承其家產(chǎn)等情節(jié),為減少頭緒起見,均為劇作刪削。馮夢龍《情史類略》也敘及此事,然事稍略。
《賣油郎獨占花魁》連環(huán)畫
本劇第十九齣《溺淫》所敘沈仰橋夫婦懲治淫僧、淫僧被府尹投之于江這一情節(jié),出自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五“委巷叢談”。大意是說,杭州西湖靈隱寺旁的九里松街,賣香燭紙馬者居多。一僧暗戀一女,對其顧盼不已。事為該婦人看破,設(shè)計誘他上鉤,說說笑笑,無所顧忌。這一僧人以為時機成熟,更為放肆。女子故意說:“丈夫在家,沒有辦法和你親近?!痹撋R上設(shè)法籌集銀兩,令女子之夫外出經(jīng)商。數(shù)日后,果然看到其夫整裝待發(fā),大喜。這一日,他匆忙趕往婦人家,與她共同飲酒、進食。天色已晚,女子讓他脫衣先睡,然暗中將其衣物藏起。此時,忽然傳來急促敲門聲,奸僧驚惶失措,藏身衣籠中。婦人隨即將籠上鎖,把丈夫迎進門來。夫婦將衣籠抬至街上,為巡邏的士卒發(fā)現(xiàn),又抬入官府。臨川府尹袁尚書發(fā)現(xiàn)內(nèi)中是一裸僧,命人投入江中。本齣情節(jié),完全依照小說所述而鋪展?!肚?偰刻嵋肪硪痪旁谥浽搫r,稱此故事出自《西湖游覽志》,乃誤記。
此劇也為多種曲選所收錄。明末菰蘆釣叟所編《新刻出像點板時尚昆腔雜曲醉怡情》第一冊收有《占花魁》。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所收藏“藎臣李懷邦集注”《藎臣氏雅集》第三冊,收有本劇《暖壺》、《獨占》二齣戲。清陳湘記輯“陳氏鈔曲本”,凡收本劇七齣,即《拐騙》、《落娼》、《托業(yè)》、《賣油》、《揚花》、《得妻》、《贖身》諸齣。著名戲曲選集《綴白裘》所收,為《勸妝》(本劇第五齣)、《種情》(即第二十齣《種緣》)、《串戲》(即第二十三齣《巧遇》)、《雪塘》(即第二十三齣《巧遇》)、《獨占》(即第二十四齣《歡敘》)、《酒樓》(即第十四齣《再顧》)。京劇《獨占花魁》(一名《賣油郎》),即由此改編而來。川劇、秦腔、湘劇、河北梆子、評劇等,均有此劇目。楚劇則題作《酒醉花魁》。
《意中人》一劇,依然分作上、下卷,但篇幅稍長,上、下卷均為十六齣,凡三十二齣。劇中四川雙流人史弘,號光遠,小字玉郎。其父官拜禮部尚書,已下世。奉母文氏,耕讀為生。他年已二九,入府學讀書,然因婚事未成,便辭別母親,以游學為名,尋訪情投意合之人。山陰劉章(字鑒湖),曾居相位,因與權(quán)臣不合,歸隱鄉(xiāng)里,與老妻及女兒夢花共同生活。史弘由書僮青條陪同,經(jīng)湖、廣,過閩中,來山陰,寄居惠度寺僧舍。一日閑游,與持竿垂釣的劉章相遇,經(jīng)攀談,始知此人即父親生前好友。劉章遂將史弘接來家中居住。
豪門惡少吳聞,家中富有,廣有金銀,欲尋絕色女子為妻,召來幫閑楊青雷計議。楊口稱相國之女劉夢花才貌出眾,堪充配偶,并自愿前往提親。然而,事后他卻移花接木,騙得吳聞白銀千兩,將己女楊賽姐假扮作夢花,嫁往吳府。吳聞生性癡頑,真假莫辨,自以為做了相國女婿,心中暗喜。打獵之時,與游賞山水的劉章相遇,以小婿自稱,遭對方訓斥責打,始知所娶非千金小姐?;丶液?,夫婦廝打成一團,賽姐反占上風。吳聞好不氣惱。
史弘自入住劉府,與夢花時得相見,雙方皆想測試對方詩才,一旦得睹所賦詩,相互傾慕不已。試期臨近,史弘遵母命欲前往應(yīng)試。臨行,二人私會于熙春閣,隔墻絮語,當面訂情。而后,他赴京應(yīng)試。不料,司禮太監(jiān)張邦寧奉旨來浙江點選秀女,吳聞因遭打而懷恨在心,對太監(jiān)執(zhí)門生禮,將劉夢花名字上報。劉章不敢抗旨,預(yù)備車輛,護送女兒入京。夢花見與玉郎婚事無望,臨行前,懇求父母將婢女茜紅認作義女,以續(xù)婚姻,得允。又留書一封,待史弘尋來時面交。
史弘入京會試,高中榜眼,循例拜會勛戚故舊。駙馬都尉屠用堅,假意謙恭下士,實則網(wǎng)羅親信。待史弘前來拜見,他硬要下聘,將侄女許其為妻。史弘以已定婚盟嚴詞拒絕。屠用堅伺機報復(fù),上報朝廷,令史弘不得歸娶,而遠涉重洋,往琉球國冊封。劉夢花乘船至毗陵境,過淮安,至黃河渡,為惡夢驚醒,十分感傷,投水欲自盡,為由京回返的青條救下,主仆相認。他們擔心朝廷降旨問罪,不敢返回山陰,而改赴成都雙流。史弘航海封王,一帆風順,歸途道經(jīng)江南,迂道來山陰探親,誤聞夢花投水身死,悲痛欲絕,又讀夢花所留書信,更百感交集,勉從岳父之命,與茜紅草草花燭,匆忙回京復(fù)命。劉章無奈,親送義女茜紅去成都雙流,始知女兒安然無恙,父女抱頭大哭,悲喜交集,遂將劉夫人接來同住。史弘因琉球封王有功,特擢翰林侍讀,準其回家探親。待其回至雙流,始知事情真相,與夢花完婚。未幾,劉章以太子太傅之職銜被起用,史弘也升任內(nèi)閣學士,同進京供職。
《意中人》,又名《意中緣》,與清初李漁《意中緣》所敘事迥異。李漁之劇作,乃敘名妓林天素、女畫師楊云友,先后寓居西湖,以繪畫為生。她們慕書畫名家董其昌、陳繼儒之名,往來生情,分別戀愛許嫁。李玉的《意中人》與李漁劇作無涉,所敘事看似無所根據(jù),其實不然。該劇既為才子佳人戲,當與同類小說有許多關(guān)合之處。說部《定情人》中男主人公雙星,其籍貫、經(jīng)歷乃至婚姻的締結(jié),與《意中人》中史弘如出一轍,而女主人公劉夢花,又與小說中江蕊珠如同一人。二者在內(nèi)容上有許多疊合之處,其間的繼承關(guān)系自不待言。但總體來看,劇作似當早于小說《定情人》。其理由如下:
一是對婚姻價值的理解上,戲曲與小說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意中人》劇作,盡管強調(diào)“夫妻二字,乃是情性之所相兼,必遇魂銷心醉,方能適我意中,稍有一絲不甘,未免終留一隙”,故而,史弘要“自去尋訪一個媳婦”(第二齣),已朦朧地表現(xiàn)出追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在他看來,婚姻的締結(jié),貴在“情緣”的投合。若“情緣不偶”,斷然“不敢輕就”。這已遠離了門當戶對的門閥婚姻觀念,是較為可貴的。同時,他還認為,男女之情的萌生,除了外貌的吸引外,還有內(nèi)在的才學與品行。愛慕之心,“無非慕才而起”,所以,當對方顏值符合自己理想之時,接下來便是“試其才藝”。以才選才,相契兩心,這就跳出了婚姻論財、男才女貌的舊有模式,注重的是當事人的條件相當、才學匹配,而不是家世利益的交換、政治的圖謀,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與《定情人》相比,在婚姻價值的理解、擇偶標準的斟酌上,仍略遜一籌。
小說中雙夫人,在兒子婚姻締結(jié)上,明確指出需門當戶對。而兒子雙星所強調(diào)的是,“若論門戶,時盛時衰,何常之有,只要其人當對耳!”(第一回)是當事者的條件相當、情趣相合,而不是家世利益。當母親說“婚姻乃天所定”、“非人力所能勉強”時,他卻認為,天意難以揣測,但人事“活潑潑在前,亦不能盡聽天心而自不做主”,“自之做主,或正是天心之有在也”。(第一回)不信天命,而相信人力,力求靠自己主張個人的婚事,這在當時來說,自然具有擺脫禮教束縛、追求思想解放之意義。雙星心目中的理想婚姻,乃“即不幸而貧賤,糟糠亦畫春山之眉而樂饑,賦同心之句而偕老,必不以夫子偃蹇,而失舉案之禮,必不以時事坎坷,而乖唱隨之情。此方無愧于倫常,而謂之佳偶也”(第一回)。意思是說,婚姻當事者,不因?qū)Ψ降呢毟?、盛衰、窮達、貴賤而改變初衷,這才是真正的愛情、理想的佳偶。如果因身世變化、地位懸殊,而愛情、婚姻也隨之轉(zhuǎn)移,還有何“情”可談?他心中的理想配偶,是“才美兼全”,“有女如玉,怎說不美。美固美矣,但可惜眉目無詠雪的才情,吟風的韻度,故少遜一籌,不足定人之情耳”。(第一回)僅有漂亮的外表是遠遠不夠的,還應(yīng)有與之相應(yīng)的“才情”,才能“定人之情”。“情”一旦“定”,便應(yīng)“不移不馳”、“死生無二”(素政堂主人《〈定情人〉序》),而不能朝秦暮楚、得隴望蜀。這一愛情觀,與《玉嬌梨》、《白圭志》、《好逑傳》諸才子佳人小說的表述,應(yīng)當是一致的,其價值則遠高于《意中人》一劇的表達。說明在明末清初之際,人們在經(jīng)歷了天崩地裂的社會動蕩之后,對婚姻、愛情價值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完善。如此看來,《定情人》的產(chǎn)生晚于《意中人》,當是不言而喻的。
《定情人》書影
二是女子對個人婚姻締結(jié)的主動參與。
在古代,青年男女的聯(lián)姻,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事者本人是無權(quán)過問的,故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之說。在封建衛(wèi)道者看來,女子就是服侍于人的,就是聽憑男子發(fā)號施令的,決不敢自作主張。評判婚姻是非的標準,完全掌握在別人手中,屈從于所謂的家長權(quán)威或社會輿論。而《意中人》中的劉夢花,秉性聰明,長于翰墨。她見史弘相貌端雅,氣度不凡,且又擅長詩詞寫作,甚敬重其為人,便產(chǎn)生向慕之情。但因男女有別,不能當面吐露心事,故情懷怏怏。在追求自由愛情的道路上,夢花雖說并沒有采取過于激烈的舉動,但此等心緒的表達,已違背了傳統(tǒng)道德對女子的要求。直至史母催促史弘應(yīng)試,二人分手在即,她深感面對如此“才貌兩全的人”,絕不能當面錯過,才令丫鬟茜紅相告,約史弘在熙春閣相會,當面訂婚盟。為別嫌疑,她隔窗以通款曲,說道:“奴雖有心,還待父母之命;哥哥成名之后,向我父母求親,萬無不允。奴家今日一言既許,專候哥哥便了。”(第十二齣)還表示,“從今已后,相契兩心”,縱然“地老天荒,今日盟言難廢”。(第十二齣)然后,灑淚而別。繼之而來的才是父母許婚。
而《定情人》中江蕊珠,與《意中人》劇里的劉夢花相比,性格則鮮明許多,對婚姻自主的追求上也表現(xiàn)得更為熱烈、更為理智。她盡管對雙星的“翩翩風流韻度”很是愛慕,也為對方詩才所傾倒,但卻并不急于表白,所思慮的是對方“才貌雖美,但不知性情何如?性不定,則易更于一旦;情不深,則難托以終身”(第四回)。在蕊珠看來,青年人心性不定,變化較多,故“不患其無情,而患其情不耐久。初見面既親且熱,恨不得一霎時便偷香竊玉。若久無顧盼,則意懶心隳,而熱者冷矣,親者疏矣。此等乍歡乍喜之人,妾所不取”(第四回),所強調(diào)的是“情貴乎專注”,反對那種“見花而喜,見柳即移”(第四回)、心性飄“婚姻大事,其中情節(jié),變換甚多,不可不慮”(第四回)。忽、見異思遷的薄幸行為。她內(nèi)心盡管已點燃起愛情的火苗,但外在表現(xiàn)上卻“若親若近,冷冷疏疏”、“悄悄冥冥,潛潛等等”(第四回),通過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方法,來試探雙星對愛情是否“至誠”,表現(xiàn)出難得的冷靜與理智。這一自我保護意識,體現(xiàn)出該女子可貴的處世策略,在那種“始亂終棄”時常發(fā)生的封建時代,有著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直接影響到《紅樓夢》里林黛玉在與賈寶玉交往中時而斟酌情感輕重的描繪,在古代小說林里是難得一見的妙筆。
假如說《定情人》產(chǎn)生在先,而《意中人》在改編時,不可能不留一點痕跡。所以,這又是《意中人》早于《定情人》的一個有力證據(jù)。
三是相關(guān)細節(jié)問題。
戲曲和小說在細節(jié)問題上,也有不少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如第九齣《促試》中,史母文氏對兒子前程擔心,說道:“今乃大比之年,試期在即;縱然不就婚姻,也要功名著意。我欲待寄書一封促他應(yīng)試,又不知身在何方。我那兒嗄,教我做娘的好不放心也!”“大比”,科舉時代稱鄉(xiāng)試為大比。鄉(xiāng)試,是由各直省舉行的人才選拔考試,故稱省試。因其考試時間是八月,所以又稱“秋試”或“秋闈”。秋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屆時,各府、縣取得考試資格的讀書人,聚會于省城,參加考試??荚嚭细裾邽榕e人。本齣中,后文所說“秋試在即,必須促他應(yīng)試才好嗄”,即是此意。而至第十七齣《辭婚》,史弘登場卻說:“下官自從離了山陰,入都會試,幸賴祖上書香,叨中榜眼?!弊髁谁偭盅缟峡?。前面稱“秋試在即”,中間無有任何交代,卻直接寫赴禮部舉行的考試中了進士,又經(jīng)過殿試,被欽點為榜眼。很顯然,前后情節(jié)有脫榫之嫌,忽略了情節(jié)的照應(yīng)。禮部考試一般在二月舉行,故又稱“春闈”、“禮闈”。
戲曲創(chuàng)作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自然可以節(jié)略一些枝蔓的情節(jié),但必要的交代還是需要的。而本劇中史弘,以一“入泮郡庠”的府學秀才,繞過省試,直接參加國家舉行的遴才大典,當然是不可能的。這是作家在構(gòu)筑情節(jié)方面的疏漏。而小說在改編時,可能已意識到這一問題,在情節(jié)鋪敘中,這樣寫道:“此時小姐神魂已定,心魄已寧,忽見說雙星已中解元,又見說中了狀元,又聽見他守義不允屠駙馬之婚,著人來接她,心中不覺大喜”(第十三回),使脫漏的情節(jié)得以彌合,這又是小說晚于劇作的一個旁證。
還有,劇作第八齣《和詩》,敘劉夢花“隨景題情”,賦詩以遣悶懷,詩曰:“落花飛絮滿階苔,似我愁縈掃不開。仰看泥巢雙燕語,似曾相識故飛來?!笔泛氲米x詩稿,贊不絕口,也隨即和了一首:“紅紫交加映翠苔,名苑有意近人開。緣知不比群芳者,另有仙家遺種來?!倍≌f第三回,則改作江蕊珠不是就“眼前風景,吟詩一首”,而是在讀詩時,“忽看見‘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忽然有觸,一時高興,遂拈出下句來作題目,賦了一首七言律詩”。乃是由于晏殊【浣溪沙】詞句,引發(fā)出她的詩興,才寫了這首“烏衣巷口不容潛”的七律。這一改動,則自然合理許多。因為既然引用晏殊之成句,也不能僅說成“隨景題情”。而且,作為大家閨秀,稍有閑暇,則誦讀詩詞,也符合其身份。
此外,劇作第十五齣《獻美》,借紈绔子弟吳聞之口說:“如今世界不論什么官員,斯文人便要鉆去拜個門生。”雖似游戲之語,但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晚明之時,吏治腐敗,“賣官鬻獄,賄賂公行,懸秤升官,指方補價。夤緣鉆刺者,驟升美任;賢能廉直者,經(jīng)歲不除。以致風俗頹敗,贓官污吏,遍滿天下”(《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一書中,曾尖銳地指出,當時的官場,“聯(lián)朋結(jié)黨,攀引門生,互相傾軋排擠,采用各種權(quán)術(shù)打敗競爭的對方。張璁、夏言、嚴嵩、徐階等人的出任首輔都是通過這些手段取得的?!保ā吨袊肪V要》第三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頁)這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吏治而言。而從讀書人層面來說,晚明時,“詩書之道虧,而廉恥之途塞”(清·吳偉業(yè)《復(fù)社紀事》,《梅村家藏稿》卷二四)。因婁東張溥負有文名,一言褒獎可令人身價百倍。緣此之故,四面八方之文人,紛紛以所作文郵寄,拜稱門生,以求沾溉,其中有真心向?qū)W者,也有借其名圖謀功名利祿者,一時魚龍混雜,紛爭時起,也使師生之誼的內(nèi)涵變了味,遭致不少正直之士的不滿。如此看來,李玉在劇中稱“如今世界不論什么官員,斯文人便要鉆去拜個門生”(第十五齣),顯然是有感而發(fā),當是有所指的。而清初,由于統(tǒng)治者厲禁結(jié)社、拜門生之習,這類現(xiàn)象已明顯減少,失去了現(xiàn)實針對性,故在小說中,則刪去了赫炎拜司禮太監(jiān)為師之類情節(jié)。這又是《定情人》乃由《意中人》改編的一個內(nèi)證。
晏殊【浣溪沙】郵票
然而,盡管此劇也曾為人所關(guān)注,卻終因結(jié)構(gòu)之疏漏、情節(jié)稍松散,很少為后世伶人所搬演,也未見為曲譜所收錄。
《眉山秀》也分上、下卷,凡二十八齣,上、下卷各十四齣。敘宋時四川眉山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生子蘇軾(字子瞻)、蘇轍(字子由),均卓犖有才,人稱“小蘇”、“大蘇”。
父子皆宦游京師。女蘇美(字小妹),也錦心繡口,才學滿腹,而待字閨中。文士黃庭堅與蘇氏為通家,在老泉前極力稱道秦觀(字少游)才情,有代牽紅線之意。宰相王安石(字介甫),有子王雱,也頗具才情,由老泉口中得知,其女才華出眾,欲代子求婚,故將兒子文稿交與老泉。蘇軾奉父之命,分別將王雱、秦觀文稿,交小妹批閱。小妹對兩人之文才,皆予以肯定,但對秦觀之才學更為稱道,批道:“今日聰明秀才,他年風流學士??上ФK同時,不然橫行一世。”(第三齣)蘇軾知婚事有望,與黃庭堅同見秦觀,告知此意。不料,秦觀聞知蘇軾曾戲謔其妹:“蓮步未移香閣內(nèi),額頭先到畫堂前”、“幾番拭臉深難到,留卻汪汪兩道泉”(第三齣),知其必額高眼凹,相貌丑陋,必面見方允。恰小妹去大相國寺燒香,秦觀乃趁機扮作道士,近前攀話,并巧出對語,以試其才。小妹對答如流,令秦觀折服。秦觀進士及第,高中探花,宴罷瓊林,即入贅蘇府。不料,新婚之夜,新郎卻被拒于洞房之外。小妹自出題目,三試新郎,并令婢女朝華及仆婦監(jiān)考,一應(yīng)閑人均當回避。若考試不中,則罰在外廂讀書三月。秦觀自恃高才絕學,不以為意,前兩關(guān)皆過。至第三關(guān),小妹吟出上聯(lián)“閉門推出窗前月”,觀苦思不可得,蘇軾見狀,以石投水,使其豁然開朗,對出“投石沖開水底天”(第六齣)以為下聯(lián),得入洞房,飲合歡酒。
才女文娟,字湘云,淪落風塵,卻性喜文墨,慕秦少游之才,希圖一見,苦無機緣。王安石推行新法,手段強硬。富弼、韓琦因?qū)π路ú粷M,被朝廷貶出京師,并不許朝中官員前往送行。節(jié)屆重陽,蘇老泉出游郊外,得知此事,趕去相送,并寫《辨奸論》指斥王安石專權(quán)。恰見王安石經(jīng)過此處,遂跑去與之理論。未久,朝廷降旨,將蘇老泉斥逐歸家。蘇軾擔心父母安危,要親送至瞿塘峽始回。王安石得知,要蘇軾取出峽水一壇以供烹茶用。小妹才名日著,太后降詔,令她作賦以紀祥瑞,并贈以葡萄錦等物。奉旨前來之宮監(jiān)與秦觀剛對弈一局,小妹才思敏捷,賦已寫就。恰于此時,文娟寄一詞至,欲訂終身之約。秦觀令小妹代答一首以致意,小妹賦【踏莎行】“霧失樓臺”相寄。
“蘇小妹三難新郎”剪紙
長沙城中幫閑柳思春,吃喝嫖賭,樣樣俱全,游手好閑,還假裝斯文,終日游走于花街柳巷。聞知文娟對秦觀傾慕已久,便請一字不識之暴發(fā)戶包仰崇冒充秦觀,臨時背誦少游之詩一、二首,權(quán)作騙吃騙喝的本錢。文娟誤以為真,遂設(shè)宴款待。不料,談吐舉止間露出馬腳。包妻甚妒,聞知丈夫吃花酒,打上門來,包、柳諸人匆即逃散。
此時,秦觀因反對新法,被貶郴州酒稅監(jiān),與小妹話別,匆即離京。路經(jīng)長沙,得與文娟暢敘、歡會,盤桓未久,即赴任去。蘇軾出任杭州知府,與佛印禪師過往談禪,泛舟湖上,飲酒作歌,有歌姬琴操、月素追隨。未幾,又因觸忤權(quán)相王安石,被貶為黃州團練,先后居定惠院、臨皋亭。黃庭堅奉使前來,遂同游赤壁,盡享山水之樂。蘇小妹自丈夫去后,掛念不已,乃女扮男裝,千里跋涉,前往郴州。王雱狀元及第,官授翰林,好不榮耀。他以威權(quán)自恃,遂召參政呂惠卿計議,欲在文字上做文章,傾陷蘇軾等人。此時,安上門監(jiān)鄭俠不顧權(quán)臣阻撓,擊登聞鼓,上疏彈劾呂惠卿,并將手繪《流民圖》上呈朝廷。朝廷遂廢新法。
文娟時常往尼庵觀空閣與慈月閑話,蘇小妹自稱秦少游,與化妝成書僮蘇福的婢女朝華來此,和她不期而遇。文娟真假難辨,遂道及前時少游相訪并贈以詩之事。小妹詐稱前者為假,并當場賦詩,被譽為絕唱。眾人聞知秦觀來此,來渡船旁求詩文題跋者接踵而至,小妹一一應(yīng)允,頃刻寫就。文娟偕慈月前來,欲訂婚盟,小妹借故推托,乘船而去。
王安石罷相后,被安置江寧,王雱則暴病身亡。安石寄寓驛館,見館中題壁詩斥責己身,又得知被人稱“拗相公”,好不氣惱。恰參政呂惠卿奉命巡視江南,也路經(jīng)此地,前來投宿。王安石令家人江居喚來一見,對方卻反面無情,拒不相見。前則奴顏婢膝,后則冷面相對,一“恭”一“倨”,判若兩人,令安石感慨頓生。次早,便騎騾沖雪而去。途中,又懼人追打,只得東躲西藏。
蘇小妹剛到郴州,太后又傳懿旨,著其星夜入京,纂修《女史》。夫妻再度分離。蘇軾也奉詔入京,升任端明殿學士,并賜御宴款待。回府后,佛印趁蘇軾入睡之機,以色相點化,使之跳出繁華場,潛心悟道。秦觀入京,來觀空閣接文娟,文娟懼怕受騙,又以真為假,拒不上船,直至真小妹假少游寫信前來迎接,始隨同入京。后來,蘇小妹道破箇中原委,文娟始明白事情之真相,舉家團圓。
本劇主要依據(jù)晚明馮夢龍通俗小說而改編。如秦觀與蘇小妹情事,是由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一《蘇小妹三難新郎》改編而成。其中,老泉賦《繡球花》詩未成而以事外出,小妹續(xù)成之;王安石夸贊兒子高才,老泉不留神說出女兒文才超群之事,安石有意聯(lián)姻;蘇軾與小妹兄妹間各逞詩才,寫詩互嘲;小妹在東岳廟與化裝成道人的秦觀相遇,對對子以見其才思敏捷;三出難題,以考新郎之才學等,皆出自該小說。而與王安石相關(guān)之情節(jié),有的采自本篇,如蘇老泉作《辨奸論》以譏刺安石;安石見大、小蘇連登科第,有意修好,請老泉過府飲酒等。但王安石被貶出京,赴金陵途中受種種折辱之事,則見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四《拗相公飲恨半山堂》。而該小說又是由宋人話本《拗相公》(見《京本通俗小說》)而改編。
廣雅書局刻本《廿二史劄記》
當然,本劇在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上,顯然是繼承了小說中的一些觀點,對變法所存在的問題肆意擴大,對王安石其人的評價也欠公允。王安石推行新法,是針對當時國家財政緊縮,而朝臣卻襲故守常、不思進取而發(fā)的。那時,宋神宗欲有所作為,擬舉兵收取燕、云等失地,振興大宋基業(yè)。但是,用兵必須有財力支撐,于是青苗之法行。聚財需要用人,這給幸進之徒開了方便之門。其實,王安石為官清廉,推行新法也不是為一己之利。況且,青苗之法,是始自陜西轉(zhuǎn)運使李參。當時,李參考慮到戍守將士眾多,而吃食不足,令百姓自己預(yù)測所生產(chǎn)糧食有多少盈余,先貸以錢,待莊稼收成后再交官。這就是所謂“青苗錢”。結(jié)果,試行一年后,國庫有了余糧。王安石借鑒了這一經(jīng)驗,在出任鄞縣地方官時,推行此法,受到百姓歡迎,故為相后,又在全國推廣。不料,在推行中出現(xiàn)了問題?!案蛇M者以多借為能,而不顧民之愿否,不肖者又藉以行其頭回箕斂之術(shù),所以民但受其害而不見其利”(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六《青苗錢不始于王安石》)?!盎俊?,意謂苛斂民財?!妒酚洝埗愑嗔袀鳌分^:“外內(nèi)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薄都狻芬稘h書音義》解釋說:“家家人頭數(shù)出谷,以箕斂之?!薄盎?,即簸箕,一種揚米去糠用柳枝(或竹條)編成的器具。斂,是聚斂。因按人征收,百姓才產(chǎn)生怨言的。所以,清代史學家趙翼稱:“古來未嘗無良法,一經(jīng)不肖官吏,輒百弊叢生,所謂有治人無治法也”(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六《青苗錢不始于王安石》),“人皆咎安石為禍首”(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六《王安石之得君》),實欠公允。而作為戲曲家的李玉,受其知識視野的限制,當然看不到這一點,也只能良莠不辨、人云亦云了。
第二十六齣《點悟》中所演五戒、紅蓮事,乃出自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三○《明悟禪師趕五戒》。秦觀與青樓女文娟事,見南宋洪邁《夷堅志補》卷二《義倡傳》。書中記載說:長沙有一娼女,善于唱歌,更喜秦少游詞,每得一篇,即手抄口誦不停。后來,少游因政治斗爭被貶出京,道經(jīng)長沙,尋訪可與交談?wù)?,有人舉此娼往見。秦觀起初沒有放在心上,待到相見,見該女子容貌秀美,不可多得。說話間,見案頭有《秦學士詞》,知為己作,大喜,因問道:“秦學士是誰呀?你怎么得到他那么多作品?”此女不知來者即秦觀,俱道愛慕之意,并演唱平素所習秦學士詞。當少游道明身份時,此女喜出望外,大為驚訝,張筵款待,歌秦詞以侑觴。當晚,與秦觀歡會。自少游離去,女閉門謝客,拒不與他人來往。秦觀死于藤,該女聞之大慟,前往奔喪,遇靈柩于途中,繞棺三周,痛哭身亡。原故事中此女無姓名,劇作取名為文娟。
第十九齣《設(shè)計》所敘監(jiān)安上門者鄭俠,繪《流民圖》以設(shè)法上呈之事,也有所本。據(jù)《宋史·鄭俠傳》載,神宗熙寧六年七月至次年三月,久不落雨,麥苗焦枯,五種不生,群情懼死,人無生意?!皷|北流民,每風沙霾曀,扶攜塞道,羸瘠愁苦,身無完衣,并城民買麻籸麥麩合米為糜,或茹木實草根,至身被鎖械而負瓦揭木,賣以償官,累累不絕”。鄭俠目睹此慘狀,即繪流亡圖設(shè)法上呈,懇求朝廷開倉賑貧,革除弊政。據(jù)說,宋神宗反復(fù)觀此圖,數(shù)次長吁短嘆,袖圖入后宮,夜不能眠??梢姡瑒∽鞣Q鄭俠“鼎鑊嚴刑不懼”、“拼死上疏”,是有史實依據(jù)的。
秦少游與蘇小妹聯(lián)姻事,則出自小說家杜撰。如同徐州有蘇小妹墳、故黃河上顯紅島為小妹抗洪殉身處皆系民間傳聞一樣,不可深信。據(jù)文獻記載,蘇軾有三個妹妹,一嫁柳子玉、一嫁程之才,皆早亡。另一位很可能夭折更早,未提及其婚配之事。對此,前人多有辨析,此不贅述。該劇目經(jīng)改編后,也經(jīng)常上演。京劇有《三難新郎》(又名《蘇小妹》)。川劇、滇劇、秦腔、湘劇、評劇等,都有此劇名?;驑嗽弧短K小妹》,或題名為《三難新郎》。
(五)軼聞傳說劇
李玉的軼聞傳說劇,主要有《一捧雪》、《太平錢》、《五高風》等幾種。這類劇作,與歷史故事劇有所不同。歷史故事劇,一般來說,大都本之于史實,有的是就正史有關(guān)傳記等文獻創(chuàng)作而成,如《連城璧》之類;有的是史有其人,故事大多出自虛構(gòu),但部分內(nèi)容有史實之依據(jù),如《麒麟閣》、《風云會》等。而軼聞傳說劇,則是根據(jù)民間傳聞或帶有一定神話色彩的傳說故事創(chuàng)作而成的戲劇作品,與歷史故事劇相比較,虛構(gòu)成分當然更多。哪怕是劇中人物歷史上曾有,但故事卻是純粹屬于那種“得之于行路,傳之于眾口”(唐·劉知幾《史通·采撰》)之類傳聞。下面,就各劇之內(nèi)容略述如下:
《一捧雪》是李玉著名的戲曲作品,流傳較廣的《一笠庵四種曲》,置于卷首者即為該劇。另外,《一捧雪》還有單獨的舊鈔本傳世。錢謙益寫于清順治甲午(十一年,1654)《〈眉山秀〉題詞》一文中,已提及《占花魁》、《一捧雪》以及《眉山秀》,知上述之劇作,當創(chuàng)作于明、清之交,或順治初葉。本劇分上、下卷,上卷除類似于“副末開場”的“談概”外,有十五齣;下卷也為十五齣,凡三十齣。
劇敘錢塘莫懷古,字無懷,官至冏卿(即太仆寺卿,在明代則掌管牧政),家中富有,喜收藏文物、字畫。妻符氏,子莫昊。一家數(shù)口居鄉(xiāng)度日。朝中權(quán)貴嚴嵩之子世蕃(號東樓),屢次來書相邀,懷古遂生起復(fù)之意。一日漫步街頭,蘇州裱褙匠湯勤(號北溪)避寒風于檐下,瑟瑟發(fā)抖。懷古知其寄居破廟,心生憐憫之意。恰赴京前有許多字畫需要裝裱,便將湯勤收留家中。將啟程,家中設(shè)宴為懷古餞行。席間,他一時高興,令人將家中祖?zhèn)鲀r值連城之至寶盤龍和玉杯取出,以招待眾人。此杯傳自秦世,色白如雪,故名“一捧雪”。眾人見杯,皆嘖嘖稱奇。席間,塾師方毅庵見湯勤“言詞諂諛,行藏奸詭”,囑懷古多加提防,懷古口中應(yīng)諾,卻不以為然。
未幾,懷古收拾行囊,帶上侍姬雪艷、家人莫誠及湯裱褙等入京。將至京師,與出京赴薊州總?cè)秩嗡钠堇^光(字元敬)相遇,互道寒溫。入京后,嚴世蕃設(shè)宴為懷古接風洗塵,并帶他賞鑒其各樓所收藏商周彝鼎、唐宋書畫等珍貴文物,并敘及匠人稀少、古書畫未及裝裱之事。莫懷古以湯勤薦,世蕃大喜。席間,令家優(yōu)演《中山狼》一劇以侑觴,并出銀三百兩為湯勤購買房屋,安排住所。湯勤感激涕零,便趁嚴世蕃觀賞因失軍機而論斬之總兵戴綸所行賄的寶物漢玉杯之時,將懷古匿寶不獻、家藏“一捧雪”之事和盤托出,并自告奮勇,前往索取。
既是九世相傳之珍寶,莫懷古自然不忍拱手送人,然又畏世蕃權(quán)勢,只得令莫誠持重金請玉工仿造“一捧雪”而呈上。嚴、湯均不辨真?zhèn)?,大為高興。懷古也因獻寶而官升太常寺正卿。湯勤因善于周旋,又助世蕃斂財,得任左軍都督府經(jīng)歷一職。他來莫府告知,懷古留以酒飯,視湯勤為心腹,不料醉后竟吐真言,將以假代真、以贗品替換真玉杯之事說出。湯勤一旦歸來,當即密報。嚴世蕃大怒,遂采用湯勤之計,以拜訪為名,多帶兵丁,徑奔莫府,把住前后門,直入內(nèi)室,抬出箱籠,逐一搜查。幸好莫誠探知此事,預(yù)先將寶物藏起,才暫時免卻禍患。
莫懷古知嚴世蕃陰險奸詐,未搜得寶物,決不會干休,為防其加害,連夜逃出京師,直奔薊州,欲投靠戚繼光。嚴世蕃以盜竊國家寶物、擅離職守之罪名上奏,欲將懷古置于死地。夜色微茫,莫懷古等人逃跑途中,為世蕃所派追兵擒獲,押至戚繼光軍營。戚以計支開追兵,又示意懷古不必說話,將其羈押。仆人莫誠見狀,計無所出,愿代主死。戚繼光則令懷古騎快馬往潮河川魏參將處棲身,雪艷則寄頓薊州。所差官兵提首級來京,嚴世蕃嫌臟,不愿驗看,而湯勤卻執(zhí)意查驗,指認假冒。嚴世蕃一旦明白就里,惱羞成怒,發(fā)誓要斬草除根,并聲稱連戚繼光也捉拿來京。
戚繼光率兵征剿來犯之韃虜,大獲全勝,剛回帥府,便被京師所派錦衣衛(wèi)武官,以徇私放縱、欺誑朝廷之罪名鎖拿,連同雪艷一同押回。錦衣衛(wèi)都指揮陸炳奉旨審理此案,明知冤枉,但因圣命難違,仍計無所出。庭審間隙,證人湯勤慕雪艷姿色,近前示意,若愿意嫁給自己,便認假作真,愿出面證實此乃莫懷古首級。雪艷佯允,湯勤于再審時果當堂作證,使此案又生波瀾。戚繼光官復(fù)原職,雪艷被當街官賣,湯勤代其納了身價,當晚迎娶入門。不料,其悍妻花氏聞知,大鬧花堂,痛罵湯勤,趕走眾人,使婚事無望。稍后,湯勤又生一計,避開花氏耳目,徑往雪艷住所成親。雪艷將其賺入洞房,支開眾人,面責其忘恩負義種種情狀,然后抽利刃將其殺死,旋即自刎身亡。戚繼光嘆其貞烈,代為收尸,葬于西山,并親往祭奠。
時隔不久,嚴世蕃又差校尉趕往錢塘,緝拿莫氏母子。塾師方毅庵在官衙探知此事,與莫夫人計議,令莫昊隨己潛回江右老家,隱姓埋名,進取功名,以圖報仇。他又恐官府追查莫昊下落,便用書僮文鹿假扮。結(jié)果,莫氏一家三口被流徙開平衛(wèi)安置,萬里程途,苦不堪言。莫昊更名方昊,隨師還鄉(xiāng)。師赴京趕考,得選福建海城縣學教授,歸即告知其父及雪艷遇害情狀,并誤以為戚繼光不念舊情,落井下石。昊聞知此事,恨恨不平。此時,莫懷古則化名歸復(fù),在潮河川魏參將麾下作幕僚,終日憂心忡忡,為報仇無日而嘆慨,度日如年。一日,湯勤之隨從見主人已死,便盜取金錢,欲販賣人參,也來至潮河川。莫懷古從他口中得知雪艷死訊,甚是悲痛。
方昊赴京應(yīng)試,進士及第,拜座師、房師之后,同年詹趨時又邀其拜閣老嚴嵩,方昊一口回絕。并于次日上朝時,當庭彈劾嚴嵩,歷數(shù)其種種罪狀,并代父鳴冤。不料,朝廷竟準其奏,將惡貫滿盈的嚴嵩羈押,嚴世蕃充軍,并抄沒其家產(chǎn),莫氏一家均得以赦免。方昊以抗疏直言,被授予御史之職。
莫夫人流徙開平衛(wèi),而并不知莫誠替死之事,正準備還鄉(xiāng),偶去郊外砍柴,發(fā)現(xiàn)丈夫之墓,便前往焚燒紙錢,哭訴苦況。此時,莫懷古也遇赦出關(guān),路經(jīng)此孤墳,與妻相遇。妻誤以為鬼,驚恐異常,待懷古講明原委,始轉(zhuǎn)悲為喜,失聲痛哭。戚繼光聞知莫家蒙冤得白,正欲派人前往接回,恰懷古夫婦抵門,驚喜萬分。方昊奉朝廷之命,攜尚方寶劍巡視九邊,懲治驕兵悍將,剔除積弊。戚繼光將其迎入總兵府中,席間,用“一捧雪”杯勸酒。方昊見杯大怒,誤以為戚害其父,拔劍相向,直至父母來至廳前,始消除疑慮,向恩人道歉。嚴世蕃被斬首,傳示九邊。戚繼光將“一捧雪”送歸原主,后堂飲酒歡慶,其樂融融。
此劇所敘之事,看起來無所依據(jù),其實不然。它與晚明的一段軼事有關(guān)。據(jù)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二“內(nèi)閣·偽畫致禍”記載,嚴嵩權(quán)力極盛時,因家中所藏珍寶之多難以計數(shù),便涉足書畫、古董收藏諸雅事。當時,其親信*懋卿總理鹽政,出使江、淮,趙文華督兵使吳、越,各秉承嚴氏意旨,搜刮古玩字畫不遺余力。當時,傳說宋人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流落故相王鏊后人處。王氏家財巨萬,難以用錢打動,便委托蘇州人名湯臣者前往,設(shè)法謀得。湯臣以擅長裝裱馳名于時,為嚴氏門客,也與婁江王忬(字民應(yīng),號思質(zhì))相往來,因勸說王忬購買此珍品。王忬當時任薊遼總督,正鎮(zhèn)守薊門,不能擅離職守,就令湯臣以合適的價錢買下,然未能如愿,便請?zhí)K州人黃彪模仿真本以進呈。黃彪也算是作畫高手,所臨摹竟能亂真。嚴氏得此名畫,視為珍寶,作為諸收藏名品的壓卷之作。每當設(shè)宴招待貴客,必取出欣賞。有妒忌王忬者了解到此事,徑稱此為贗品。嚴世蕃目不識珍,以假當真,故又羞又怒,恨王忬有意欺騙。禍因此而起。還有人說是湯某怨恨王世貞兄弟,而有意暴露此事??磥?,王氏與嚴嵩、嚴世蕃父子似有著很深的恩怨情仇。
同書“內(nèi)閣·嚴相處王弇州”又載,王世貞(字元美,號弇州)擔任部里的一般官吏時,與嚴嵩父子關(guān)系較好,時相過從,主要是因為其父王忬時任薊遼總督,擔心遭到嚴世蕃的妒忌,故不得不著意周旋。其實,王世貞很看不起嚴世蕃,每當與他一起飲酒,經(jīng)常對其肆意取笑、戲侮,使之不能忍受。恰巧世貞弟世懋(字敬美)登進士第,嚴嵩妒性暗發(fā),將諸孫叫到跟前嚴厲訓斥,責其不成大器,難當大任,這更引起嚴世蕃對王世貞兄弟的不滿與怨恨。他多次在父親面前說王世貞的壞話。所以,嚴嵩在官吏升擢上故意貶抑之,幸而副相徐階一力周旋,始得免。職方郎中唐順之奉命出行,核查薊鎮(zhèn)在籍兵員情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上報文書中稱有兵員九萬多,實則五萬七千,又皆老弱之輩。于是上奏,忬被降二級。嘉靖三十八年(1559),把都兒、辛愛數(shù)部來犯,聲東擊西,王忬誤判軍情,引兵而東,敵人乘間而入,渡灤河而西,劫掠遵化、遷安、薊州、玉田等地,直接威脅到京師安全。王忬遭到嚴厲斥責,被停發(fā)俸祿,軍前效命。嚴嵩趁機進讒言,結(jié)果,忬論斬。次年冬,竟死西市。
據(jù)《明史》卷二八七《王世貞傳》記載,王忬灤河失事,被投入死牢。此時,王世貞辭去青州兵備副使官職,與弟世懋整日匍匐在嚴嵩門前,痛哭流涕,請求救援。嚴嵩表面上答應(yīng)代為計議,實則落井下石。王氏兄弟又終日穿囚服跪于道旁,攔諸權(quán)貴所乘轎子,叩頭求救,然眾人皆畏懼嚴嵩權(quán)勢,無人敢代言。王忬終被處斬。
《明史》卷二○四《王忬傳》則記載,王氏與嚴氏父子的結(jié)怨,一是因為王世貞因言語尖刻而失歡于嚴世蕃;二是由于嚴家門客時常以世貞家瑣事引惹得嚴嵩父子怨恨;三是楊繼盛因彈劾權(quán)奸嚴嵩等權(quán)貴,年方四十,即被處死,王世貞代其辦理喪事,更遭到嚴氏父子的痛恨。這里所說的家中“瑣事”,或即《萬歷野獲編》所載令人臨摹《清明上河圖》之事。
梅蘭芳、蕭長華合演《一捧雪》
如此看來,《一捧雪》所敘莫懷古事,實乃王世貞父子事。不過是將《清明上河圖》隱去,以“一捧雪”替換之。戚繼光出鎮(zhèn)薊州,是在隆慶初年。而且,是初任神機營副將,后任都督同知,專管薊州、昌平、保定三鎮(zhèn)軍事訓練,后任總兵。劇中所寫,與史載不盡合。莫懷古之名,也出自作者杜撰,史無其人。清人汪師韓《談書錄》(清乾隆刻上湖遺集本)“一捧雪是清明上河圖”條曰:“《一捧雪》傳奇所謂莫懷古者,隱名。若謂莫好古玩,好古如以手捧雪,不可久也,所指乃王忬事。”晚清文人梁章鉅《浪跡續(xù)談》卷六亦謂:“所謂莫懷古,乃隱名。若謂莫好古玩,好古如以手捧雪,不可久也?!比绱私忉?,此劇似寓勸誡之意,或也有一定道理。上述王世貞父子事,王襄《廣匯》、孫之騄《二申野錄》注、姚平仲《綱鑒挈要》等,均曾載及,但文字簡略。
《一捧雪》問世后,著名戲曲折子戲選集《綴白裘》,收該劇《送杯》、《搜杯》、《刺湯》、《祭姬》、《換監(jiān)》、《代戮》、《杯圓》、《邊信》等齣。明末菰蘆釣叟所編《新刻出像點板是受《一捧雪》劇之影響。河南梆子也有同名劇作,足見影響之大。
“張果老倒騎毛驢”剪紙
時尚昆腔雜曲醉怡情》第三冊,收有本劇的第三、四、十九、二十、二十二、二十五、三十等齣。清內(nèi)府鈔本《皮黃曲本》、《繪圖京調(diào)四集》、《京都三慶班京調(diào)十集》等,均收有同名劇作。且為京劇名伶小連生最擅長之劇目。名伶張三福、高慶奎、周信芳等,也以演該劇馳名于時。另外,徽、漢、晉、湘、滇、川諸劇以及上黨梆子、秦腔等地方劇種,經(jīng)改編后均演出此劇。后世京劇所演《莫成替主》(一名《搜杯代戮》、《薊州城》)、《審頭刺湯》、《雪艷娘》、《雪杯圓》(一名《柳林會》),弋腔的《祭姬》,同州梆子的《斬莫成》等,皆是由李玉《一捧雪》改編而來,徐州梆子有《嚴海斗》(又稱《白玉杯》)一劇,其中也以玉杯為重要關(guān)目,疑《太平錢》是一部神話傳說故事劇,現(xiàn)存《回首》至第二十七齣《約圓》收煞,凡二十七齣。
本劇的主干情節(jié),采自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三三《張古老種瓜娶文女》。小說所敘,乃南朝梁武帝之時故事。韋恕本為諫議大夫,因諫梁武帝奉持佛教,被貶為滋生駟馬監(jiān)刊本也分作上、下卷。上卷由第一齣“開場白”至第十五齣《歸山》止;下卷由第十六齣做判院,所走失的乃“照殿玉獅子”白馬,而非白驢。事情發(fā)生的地點,在真州六合縣界,而非廣陵。韋恕兒子名韋義方,因文武雙全,隨王僧辯北征,而非王忠嗣。韋義方回鄉(xiāng)途中,渴甚求瓜,發(fā)現(xiàn)文女,以劍刺張老,劍斷為兩截。此情節(jié)未為劇作所取。張古老所居山乃道教勝地茅山,而非劇中所寫王屋山。開生藥鋪者為申公,也非羅公遠。二者情節(jié)略有不同。而馮夢龍小說,又是據(jù)唐李復(fù)言《續(xù)玄怪錄》中“張老”一文而改編。韋固之事,則見于《續(xù)玄怪錄》所收《定婚店》。
本劇大致?lián)≌f而敷衍,個別細節(jié)則有出入。如《定婚店》中的韋固,乃是孤兒,欲娶清河司馬潘昉之女,未得。刺乳母所抱幼女者,乃韋固仆從。此類情節(jié),劇作均作了不同程度改動。劇中所寫,唐玄宗試張老法術(shù)事,乃是由隱于恒州中條山的張果事跡移植而來。張果事,見唐人小說《明皇雜錄》。《宣室志》、《續(xù)神仙傳》也曾載及。第二十七齣《約圓》所寫,劉蟾自葫蘆中跳出以戲金蟾之情節(jié),又受到《神仙傳》所載《壺公》故事的啟發(fā)。至于第二十齣《贈詩》所敘“設(shè)宴絳云樓”,絳云樓,乃明末錢謙益寵姬柳如是之居所。明崇禎十四年(1641)六月,著名文士錢謙益與名妓柳如是成婚。未久,錢氏在所居半野堂后建樓五間,名之曰絳云樓,將柳氏比作神仙下凡,建樓以示紀念。本劇所寫絳云樓,乃是韋固與美女慧娥仙界相會之處,是作者故取此名以喚起接受者的關(guān)注,還是有意向錢謙益示好,均在不可知之中,值得進一步探究。至于劇中第十七齣《漁樵》所稱福建長溪縣境內(nèi)的王屋山,也是出自作者杜撰。長溪縣,乃唐代設(shè)置,在福建霞浦縣南三十里,距福州甚遠。此地并無游仙湖。王屋山,在山西陽城縣西南,南跨河南濟源縣,西跨垣曲縣界,名為天下第一洞天。據(jù)說是軒轅訪道之處。上有接天壇、黑龍洞、仙宮洞天、太乙池等勝景。此山并不在福建境內(nèi)。道教中的東華帝君即東王公,為天界先天真圣?!渡癞惤?jīng)》稱其居于東荒山中石室,而非王屋山。東華帝君與張果老事無涉。劇中說,張果老被封東華大帝,建宇王屋山巔,也是作者杜撰。劇中所寫張果老倒騎白毛驢之事,時而見于古籍記載?!豆沤駡D書集成》“山川典”所引《平陽府志》就曾記載,張果老在中條山隱居,經(jīng)常來往于太原、汾陽一帶,所騎白驢,日行數(shù)萬里。小說《四游記》中的《東游記》,記述張果老倒騎白驢之事。劇作將張果老之事附會于張古老,以突出其“奇”,是有意為之。本劇中的《綴帽》、《夢簿》、《刺孤》、《種瓜》、《窺妝》等齣,為后世曲譜所收錄。
《五高風》是李玉的另一部劇作,計上卷十六齣,下卷十五齣,凡三十一齣。劇情大意是說,宋時,陜西延安人文洪,字建國,官拜都御史之職。夫人趙氏,賢淑齊家,生子文錦,年方二十,新中解元,尚未婚配。時,瓊州??茏鱽y,權(quán)臣尤權(quán)因得??芩V賂黃金、珠寶等物,遂縱敵歸海,埋下后患。文洪目睹賢奸混淆,朝綱不振,上疏彈劾權(quán)奸尤權(quán)父子把持朝綱、弄權(quán)漁利,而遭奸臣忌恨,發(fā)生爭執(zhí),遂當場痛擊尤權(quán),以致觸怒朝廷,被推出午門斬首。幸禮部侍郎蕭通上殿極諫,始將其救下,而革職歸田。臨行,蕭通將弱女瑞英相托,附船回延安,以探望其外公、外婆。途中,文錦訪知瑞英貌美,趁其下棋之時,彈《鳳求凰》曲以致意,并吟詩以動其心。二人隔船目視,俱各有情。未久,??苤畞y又起,朝廷乃起用文洪,令其以原官督師,經(jīng)略云貴、兩廣等處,即日啟程。瑞英居于文家莊舊宅,去花園游賞,路經(jīng)文錦書房,進內(nèi)觀賞其詩稿,贊不絕口,恰文錦由外歸來,與瑞英相遇,當面求婚。瑞英應(yīng)允,二人對天盟誓,永不分離。
尤權(quán)之子尤仁,官居司馬,偵知瑞英貌美超群,遣人前往提親。蕭通初則應(yīng)允,歸而與女兒說知,始知曉瑞英自訂終身之事,雖然十分氣惱,但還是答應(yīng)了女兒自許之婚事,并拒絕了尤家的求親之舉。尤仁見求親不成,便蓄意謀害文洪,令時任潮州總兵的周敞伺機將文洪殺死。不料,周敞懼戰(zhàn),先降了???,文洪以喪師失地之罪被解京監(jiān)押,全家抄斬。情勢危急,管家王安之子王成,愿替主死,救下文錦。義士鄭彪有萬夫不當之勇,且智謀過人,聞知文夫人躲在文洪之妾張氏處,便暗中前往,將其救下,送往西歧山暫避,并火燒張氏莊院以滅其跡。瑞英聞知公公即將被處斬,親帶紙錢等物,去法場哭祭。鄭彪又舍死忘生,揮刀馳入法場,將文洪救出,并將王成替死之事相告。不料,二人寄宿旅店時,又遭追殺官兵暗算,文洪被逮,鄭彪趁機脫逃。瑞英法場哭祭之事,為父所知,遭到嚴斥,憤而自縊。
尤仁見婚事無望,又遷怒于蕭通,令鄭彪胞弟鄭豹去官府出首,稱劫法場系蕭通指使,蕭通也被問成死罪。此案由開封府尹包拯、大理寺正卿司馬光、兵部尚書尤仁三法司共同審理。鄭豹經(jīng)不起拷問,幾乎吐露實情。尤仁建議擇日再審,將鄭豹暫時羈押,暗中卻喚來獄中看管犯人的禁子,以千兩紋銀相送,令其殺豹以滅口,生怕攀扯出自身。
王安、文錦逃亡途中,與押解文洪的囚車相遇,文錦與父相認,又為官兵捉拿。王安逃脫追殺,徑奔開封府告狀。包公問知案情,細細查訪,又受神靈暗示,夜往尤府門首,捉得瓊州報子,盡知周敞為尤仁指使而里通外寇、坑陷文洪等種種丑事。包拯復(fù)審此案,令周敞當堂出示尤仁密信。尤權(quán)畏罪自縊,尤仁只得服罪。此時,朝廷降旨,文洪仍官廣東經(jīng)略,蕭通官復(fù)原職,包拯升任龍圖閣大學士,文錦也得授中書之職。尤仁、周敞俱被處死。文錦感念瑞英之深情,親往蕭府瑞英靈前哭奠,瑞英竟死而復(fù)生,二人遂成就花燭。
此劇雖也敘及包公斷案事,但明代所刊《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又名《包公傳》)以及清代所刊《龍圖公案》(又稱《包龍圖神斷公案》),均未載有與本劇相關(guān)之事。而包拯借助陰司之力而斷案事,卻每見于《包公傳》故事的表述。本劇第十九齣,敘蕭瑞英聞知文洪蒙冤被綁縛法場,即將處斬,遂偕婢女前往,焚燒紙錢,生祭公公。此情節(jié)似受明傳奇《賣水記》中《黃月英生祭彥貴》一齣戲的啟發(fā)。不過,后者是閨秀往法場生祭即將被處決的未婚夫,前者為生祭公爹,但情節(jié)極為相似。《賣水記》一劇已佚,但佚曲尚保存于《八能奏錦》、《詞林一枝》、《昆弋雅調(diào)》等曲選中。第四齣,文錦彈《鳳求凰》曲向瑞英傳示愛意之情節(jié),顯然又受了《西廂記》“琴心”一折戲的影響,不過是將故事發(fā)生地,由寺院的園中改為水路的船上。就連瑞英所吟“寄與吟詩者,應(yīng)憐長嘆聲”(第四齣),也是由《西廂記》中崔鶯鶯的“料得行吟者,應(yīng)憐長嘆人”化用而來。第七齣,敘蕭瑞英去文錦書房,觀賞其詩稿,恰為歸來的文錦撞見。二人遂互通情款,當面訂立婚盟。這一情節(jié)的結(jié)撰,當是受戲文《商輅三元記》一劇中“雪梅觀畫”的影響。該齣戲,戲曲折子戲選本《摘錦奇音》、《歌林拾翠》、《樂府玉樹英》、《玉谷新簧》、《時調(diào)青昆》等,均曾收錄,在當時歌場演出甚盛,故為李玉信手拈來,采入劇中。至于死而復(fù)生得為婚配事,則每見于六朝小說或后世戲曲,不足為奇。
郵票上的包拯(京劇凈角)
在人物安排上,作者也有任意牽合之嫌。如作品第二齣,文洪登場,既稱“與包拯同僚”、“又與京、攸蔡氏逢”。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而蔡京則出生于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長蔡京近五十歲。至于蔡京之子蔡攸,則年齡更小。包拯病逝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時蔡京不過十五六歲。哲宗紹圣(1094—1097)初年,蔡京始代理戶部尚書,“識者有以見其奸”(《宋史·蔡京傳》)。文洪若真的先后與包、蔡在朝中共事,此時,年齡當在八十歲上下,又豈能領(lǐng)兵征戰(zhàn)?當然,這是戲劇家所言,在史事追述上允許有虛構(gòu)以及錯亂年代之表述,不必過于計較。又如第四齣,敘文洪被革職歸里,本處巡撫范正,因是其門生,特來叩見。巡撫一職,乃是明、清之時的官職,品級略次于總督,但也是權(quán)高勢重的封疆大吏,宋代卻無此官職。如此之類,閱讀時均應(yīng)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