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玉劇作的主要類型
在中國戲曲史上,就創(chuàng)作數(shù)量而言,真正能與元代有“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之稱的關漢卿相頡頏者,當數(shù)明末清初的著名傳奇劇作家李玉。清代著名詩人吳偉業(yè)在《〈北詞廣正譜〉序》中,極力稱道李玉“以十郎之才調(diào),效耆卿之填詞”。所謂“十郎”,是指唐代詩人李益(字君虞)。他在家族兄弟輩中,排行為十,故人稱“十郎”。此人才氣橫溢,長為詩歌,與著名詩人李賀(字長吉)齊名。據(jù)說,李益每寫出一詩,教坊樂伎都爭著以重金購取,有的甚至成為供奉內(nèi)廷的歌詞。而“耆卿”,是宋代詞人柳永的字。他好為通俗歌曲,每當一詞脫手,迅即傳遍酒肆歌樓,以至出現(xiàn)“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之說。吳偉業(yè)以李益、柳永比擬李玉,恰是從其在民間的影響力這一層面,充分肯定了他在戲曲創(chuàng)作方面的卓越成就,說明李玉的劇作貼近下層、貼近民眾。李氏戲曲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甚為豐富,下面大致將其現(xiàn)存劇作分作五大類,分別論之:
(一)社會時事劇
這里所說的社會時事劇,也就是以作者所生活時代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的劇作。在當時來說,就是現(xiàn)代戲。在這類劇作中,當以《清忠譜》為代表。
《清忠譜》一劇,與明代傳奇戲動輒四五十齣相比較,篇幅不算很長,分上、下卷,上卷十二折,下卷十三折,凡二十五折。這里的“折”,雖說是沿用的元雜劇分段的名稱,但內(nèi)涵是有差異的。元雜劇中的一折,相當于近世舞臺上的一幕,可以包含許多場次。而此處的“折”,其實有同于“齣”,也就是戲曲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個自然段落,相當于現(xiàn)代戲曲演出的一場戲。
本劇是根據(jù)明代末葉發(fā)生在蘇州曾轟動一時的反抗閹黨斗爭的真人真事而創(chuàng)作,敘蘇州周順昌,字景文,號蓼洲,先后曾任福州理刑、吏部員外郎等職。他娶妻吳氏,生有四子。不論是出任地方官,還是在京師供職,都廉潔奉公,冰心獨抱,雖為官多年,仍家貧如洗。此時,閹黨魏忠賢把持朝政,殘害忠良,網(wǎng)羅黨羽,橫行無忌。朝中忠臣楊漣、左光斗、萬燝等,紛紛遭其暗算,令周順昌義憤填膺,痛恨不已。他自身也遭受牽累,削職閑居,自是抑郁不平。聞知翰林修撰文震孟(字文起)被罷歸,隱居竹塢別墅,便步行前往,借以一吐衷腸。當?shù)孟の洪幹赀B蔓引、逮系忠良、緹騎四出、欺壓百姓種種惡狀,又悲憤滿腔,恨恨不已。不久,太監(jiān)李實奉命監(jiān)管蘇州稅務來此,與應天巡撫毛一鷺計議,在虎丘山塘為魏忠賢建造生祠。書生陸萬齡極力攛掇,充任管工堂長。此時,任吏科給事中的魏大中也被逮,由原籍浙江嘉善押往京師受審,當路經(jīng)吳門。周順昌得知好友音訊,便每日駕小舟往胥江守候,以當面作別。大中所乘船至胥門,順昌不顧押解校尉阻止,也無視可能受牽累的危險,徑登船與其共抒壯懷,斥罵魏閹。魏大中見眾多同年好友知道自己被逮,無不畏禍深藏,獨周順昌不以生死介意,十分感動,并訴說臨行時孫兒允柟牽衣痛哭之慘狀。順昌以己女許其孫為妻,以結百年之好。校尉見他竟敢與朝廷下令逮系的欽犯聯(lián)姻,皆驚詫不已。
《清忠譜》連環(huán)畫
時隔不久,花費百萬錢糧的魏忠賢生祠建成。如此禍亂朝綱的兇險之徒,竟然被無恥小人吹噓為“一柱擎天”、“功留社稷”,在一片嘈雜聲中,他們將魏閹像送入祠堂供奉。周順昌特地趕來,當著魏閹干兒子毛一鷺及眾太監(jiān)的面,手指魏忠賢雕像大罵,“恨不得奮利刃,屠腸斷頸”(第七折),然后憤然而去?;丶液螅眢w倦怠,倚桌小憩,夢中徑達殿庭,直至皇帝游樂之所的海子,面見帝控訴魏忠賢罪惡,并持笏板痛打魏閹?;实劢抵迹瑢⑽航壍绞胁軘厥?。順昌在大笑中醒來,發(fā)現(xiàn)卻是南柯一夢,心頗怏怏。時隔不久,周順昌斥罵魏閹以及與魏大中聯(lián)姻諸事,為魏忠賢所知,遂遣緹騎來蘇州問罪。毛一鷺派中軍往吳縣縣衙下達緊急公文,告知此事。陳知縣與順昌有師生之誼,乃趁著夜色飛馬趕往林家巷周宅,將此事報知恩師。文震孟也來相告,勸周順昌設法解脫困厄,但順昌毫不介懷,視死如歸,聽憑校尉押解而去。蘇州百姓顏佩韋,性情剛直,粗豪知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言不合,拍案而起。他曾在李王廟書場聽藝人說《岳傳》,聞知抗金名將韓世忠出生入死、累立戰(zhàn)功,反被奸臣童貫誣為喪師辱國,以至上了鐐杻,怒火頓起,遂踢翻書桌,大鬧書場,的確是位血性男兒。其他幾位市井百姓楊念如、周文元、馬杰、沈揚諸人,仰慕其人品,與他結拜為兄弟。
楊漣畫像
周順昌被逮,羈押西察院,“眾百姓都抱不平,要去救他”(第十折)。顏佩韋、楊念如得知消息后,一方面令馬杰、沈揚分頭在閶、胥兩門告知過往行人,一方面請草庵和尚敲梆聚眾,同往西察院請愿。書生王節(jié)、劉羽儀也參與其事,請學堂中朋友前來,寫辯呈申訴。李太監(jiān)等人誤以為周順昌曾供職吏部,家中必定富有,故捏造此案,欲敲詐白銀萬兩,不料順昌為官清廉,竟然連一個錢也沒有搜刮到,便大失所望,遂痛打縣衙差役以泄憤。此時,西察院門前人聲鼎沸,喊聲震天。百姓塞巷填街,執(zhí)香號乞,呼吁官府放人,甚至愿以身替代。蘇州寇知府、吳縣陳知縣目睹此狀,無可奈何。撫臺毛一鷺被迫出見,但無視民怨沸騰,卻一味敷衍,又以欺騙手段,讓周順昌出面安撫,而扣留遞辯呈之人,揚言一并解京斬首。眾百姓得知就里,齊集轅門,團團圍住,決不離去。差官揮刀恫嚇,激怒了顏佩韋等人。他們率眾闖入轅門,“打進打出三次”(第十一折),殺死校尉。官吏見狀,四處奔逃。
京師差官擔心再生變故,便趁夜色未盡,將周順昌押上船,解往京城。嘉興朱祖文(號完天),曾蒙順昌照拂,感念不忘,就暗中一路護送。順昌子茂蘭尋找父親不得,遂追至無錫,不顧校尉攔阻,跳上船與父親相見。又見救父無望,欲投江自盡,為朱祖文所救,二人結伴徒步赴京。而蘇州府奉命差遣捕快,先后將馬杰、沈揚、周文元、顏佩韋、楊念如等五人逮入獄。魏忠賢陰狠歹毒,親勘東林一案,楊漣、左光斗慘遭酷刑,先后身亡。魏大中遍體鱗傷,嗚咽氣絕。周順昌受審,歷數(shù)魏閹“欺君虐民,殘害忠良”(第十五折)之罪,并揮動枷杻將陪審官倪文煥、許顯純二閹黨痛打,致其鼻梁折斷。直至牙齒被敲斷,順昌仍含血噴奸臣之面,頑強抗爭,寧死不屈,幸而通政司徐如珂及侍御顧宗孟、范景文、鹿善繼、孫奇逢諸公從中周旋,始得緩死。
茂蘭躲過緹騎暗害,潛入京師,改名換姓,刺血作書,擊登聞鼓代父申冤。徐如珂接受血書,俟機代為轉(zhuǎn)呈。又允茂蘭之請,冒著風險,令他前往探監(jiān),與其父一見。恰于此時,魏閹所派差官以查監(jiān)為名,徑入監(jiān)房,以布囊套順昌之頭,將其活活勒死。茂蘭拼命上前搶救,無助于事,悲痛欲絕,幸獄中禁子等相助,始得逃出,并向朱祖文哭訴其父死時之慘狀。顏佩韋等五人,被誣作亂民,斬首示眾。周茂蘭將父之靈柩暫寄僧舍,匆忙歸家,遵照父親臨終遺言,與母商議,其妹由顏佩韋母陪伴,乘小船往嘉善與魏公子完婚。
顏佩韋等死后,化作厲鬼,欲赴京尋魏閹復仇。周順昌幽魂不散,回歸故里,與他們邂逅于中途。此時,天曹神仙前來頒旨,封順昌為應天城隍,佩韋等人為五方功曹。未幾,天啟帝駕崩,新帝登基,起用東林黨人,魏忠賢被發(fā)去守皇陵,自縊于涿州旅店,一時樹倒猢猻散。毛一鷺被抄家、監(jiān)禁。數(shù)以萬計的蘇州百姓聞知此事,分別扛起鋤頭等家伙,奔赴虎丘十里山塘,拆毀魏閹生祠。他們扯起粗大的繩索,齊聲喝號,將牌坊拉倒,并把魏閹雕像砸得粉碎,好不快意。顏佩韋等人的尸身,為本地鄉(xiāng)紳合葬半塘,題作“五人之墓”,石坊上鐫刻有“義風千古”四個大字。文震孟應召即將赴京任職,臨行,特來墓前祭拜,當?shù)匕傩找蔡嶂洪幍裣耦^顱以祭義士。魏忠賢黨羽倪文煥、許顯純俱受嚴懲。周家榮封三代,茂蘭蔭中書舍人,赴京纂修國史。
本劇據(jù)晚明史事創(chuàng)作而成,事本《明史》相關人物傳記及其他文獻。如周順昌事,見《明史》卷二四五,記載其事較詳。大意說,順昌在任福州推官時,曾捕治管稅務太監(jiān)高寀的爪牙,毫不含糊。任吏部稽勛主事等官,清廉自持,力杜請托,拒不受賄,兩袖清風。劇中寫他“司李破稅珰之膽,閩海冰條;秉銓卻暮夜之金,吳門鐵面”(第一折),即以此為據(jù)。“司李”,即司理,乃理刑之官。在古代,“李”與“理”通,“理”,即治的意思?!岸惈殹?,即稅監(jiān)。《漢書·宦者傳》記載,秦漢時,中常所戴冠,參照士人樣式,皆銀珰左貂。明帝改作金珰右貂,皆用閹人擔任。“卻暮夜之金”,用《后漢書·楊震傳》中典故。說楊震遷官,路經(jīng)昌邑,他有一位任昌邑縣令的學生叫王密,夜間趕來相見,想贈以重金,為楊震嚴詞拒絕??梢?,這類描寫是符合史書記載的。
周順昌畫像
《明史》本傳還記載,魏大中為魏閹誣陷被逮,路經(jīng)蘇州,周順昌聞知,前往餞行,與他同住了三天,并將女兒許給其孫為妻。押解校尉催促趕路,順昌怒目而視,斥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