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北朝民歌/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邂逅最美古詩詞 作者:木棲 著


2.北朝民歌/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縱觀古今,當?shù)闷稹敖韼接⑿邸彼淖值哪苡袔兹??而花木蘭,必定是提及這個詞時,人們最先想到的名字。

脫下紅裝,身著戎裝,從此便是日日夜夜馳騁邊疆,看大漠荒涼。留名史冊奇女子每個朝代都有,或以忠貞不渝聞名,或以君臨天下聞名,但如花木蘭一般,策馬揚鞭征戰(zhàn)沙場的又能有幾人?

花木蘭的故事始于北朝,當時北朝正處于戰(zhàn)亂之中,民眾普遍習武,養(yǎng)成了尚武的民風。在北朝,女性習武并不罕見。曾有詩“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記載。花木蘭的形象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

兵荒馬亂的年代,人民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國家一聲號令,就要拋下妻兒,拋下生死,奔赴沙場。

一紙軍帖對于一個沒有壯丁的家庭,無疑是千斤巨石。木蘭年邁的父親曾經(jīng)是一名軍人,但如今年事已高,平日在田間勞作已氣喘吁吁體力不支,何談上戰(zhàn)場與敵人生死搏斗。木蘭還有一個弟弟,不過幾歲光景,尚未懂事,又如何能參軍。

吱吱呀呀的織布聲婉轉悠長,還未出閣的姑娘的嘆息聲被這冰冷的機器聲敲打得支離破碎,原本只專注于女紅的豆蔻姑娘,現(xiàn)在卻要考慮如何撐起這個家的脊梁。

年邁的老父親固然是不能再參軍的,而弟弟作為唯一的男丁年紀尚幼,木蘭心里暗暗做了決定:男扮女裝,替父從軍。

在今天看來,這個決定仿佛并不是那么驚天地泣鬼神,但在那個年代,這便是雙重的違逆之舉。女子要有三從四德,雖然處在女子習武的時代,但女子從軍從未被允許;而女扮男裝混入軍中,就是欺上。

一個十幾歲的姑娘,冒著戰(zhàn)死沙場和被加以欺君之罪的風險,毅然決然地奔赴沙場。

家里的老父親萬般不舍、滿心自責,竟然要讓自己如花似玉正當嫁人的年紀的女兒替自己走上生死未卜的戰(zhàn)場。但是又能怎樣,老人家作別女兒的手已顫顫巍巍,又如何跨得上戰(zhàn)馬,拿得起鋼槍。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東南西北都跑遍了,這是何其匆忙。接下來踏上離鄉(xiāng)的路,這一路,風餐露宿,不知吃了多少苦,千里之外,年邁的雙親殷殷呼喚女兒的名字,日日夜夜盼著女兒回家來。每一個日升月落,對于家中等待的人,都是度日如年,時間流逝,離人未歸。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幾句充斥的全是家中雙親呼喚聲,沐浴在同一輪明月下,望穿秋水卻不得相見。孤身一人在軍中的木蘭,耳邊時時回響起母親的叮嚀和父親的教誨,卻往往被山中飛鳥的凄厲叫聲生生扯斷。

呼喚的聲音被一遍又一遍地提到,讀至此,殷殷切切的呼喚聲仿佛在耳邊一聲聲響起。即使已過千百年,今天也能在字里行間看到家中老父母顫抖的手,拄著拐杖,相互攙扶著,站在門口,望向遠方。每一個字都是悠長而悲傷的呼喚聲,思念、擔憂、惆悵,所有的情緒都混在一聲聲呼喚女兒的名字中,心中五味雜陳,不知女兒是否平安,只有等待。

戰(zhàn)場即是血比海深的修羅場,難以想象一個弱女子如何提起沉重的劍,在刀光劍影中穿梭殺敵,屢立戰(zhàn)功。

無數(shù)人戰(zhàn)死沙場,而木蘭披荊斬棘,毫不退縮。多少次受傷,多少次看著戰(zhàn)友陣亡,她一個女兒家,卻沒有絲毫畏懼,沒有慌張,沒有逃避。每一次戰(zhàn)斗的號角響起的時候,她都毫不猶豫地披上戰(zhàn)甲,握起刀槍,飛身上馬,同身邊精壯的漢子們一起,殺進敵軍陣營。

詩中對于木蘭離家時的細節(jié)做了不厭其煩的描寫,對于她征戰(zhàn)沙場的英姿卻一筆帶過。讀經(jīng)此處,每位讀者都不禁在腦海中看到一個畫面,無盡的疆場,塵土飛揚,每個人都在殊死搏斗,鮮血淋漓,人群中突然沖出一位戰(zhàn)士殺出一條血路,厚重的鎧甲之下,是一張清秀的臉,絲絲秀發(fā)從鬢角處悄然滑出,好似一朵染血的蓮花。

屢立戰(zhàn)功的木蘭凱旋而歸,龍顏大悅,要賞賜木蘭高官俸祿,卻被這位年輕的戰(zhàn)士一一謝絕,只求還鄉(xiāng)。

傳奇之所以是傳奇,不僅因為她以女兒身代父從軍,不僅因為她驍勇善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更因為她不慕容華,金衣霞帔加身也不看一眼,只愿早日還家。她所掛念的,只有家中的父母。

戰(zhàn)爭伴隨了花木蘭多少年我們今天不得而知,只知道當年木蘭年幼的弟弟已長大,此時已是精壯的小伙子,殺豬宰羊慶祝姐姐歸來。雙親多年不見,更加年邁,兩人相互攙扶著,步履蹣跚地行至外城,迎接女兒回家。

木蘭以女兒身在軍中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處處小心謹慎,每日必以纖弱的身軀撐起沉重的盔甲,而如今佳人告別沙場回到故鄉(xiāng),卸下伴隨自己多年的冰冷戰(zhàn)衣,再著紅裝。

久違了,輕紗羅裳;久違了,胭脂紅妝。

推開掩映的門扉,昔日并肩共生死的兄弟的表情可以作為一幅搞笑的圖畫了吧。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十二年并不是個確切的數(shù)字,或許更多。木蘭的故事也不只是詩中這般簡潔,一定有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

關于《木蘭詩》產(chǎn)生的確切年代,通常說法是產(chǎn)生于北朝后期,余冠英先生認為,應該在五胡亂華之后,在陳代之前。這首詩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陳僧人智匠所編的《古今樂錄》中,后來才被《樂府詩集》收錄。

關于花木蘭的姓氏以及籍貫,史上眾說紛紜。有觀點認為木蘭本姓魏,并非姓花,為亳州人。木蘭的籍貫說更是百家爭鳴?!吨腥A活頁文選》中寫道:“關于木蘭的姓氏和籍貫……后世有多種傳說:有人說她是譙郡人,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她是商丘人?!币环N觀點認為木蘭故里黃陂,《太平環(huán)宇記》中提到:“木蘭山,黃陂縣北六十里,舊木蘭縣,取此為名?!泵骷尉浮饵S陂志》也載:“木蘭山,在縣北七十里……傳嘗產(chǎn)木蘭,隋曾以此山名為木蘭縣,故有木蘭將軍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一邑之名山也?!边@兩種說法都是基于木蘭山的名稱判定,并無其他依據(jù)。另有一說木蘭祖籍山西,出自“木蘭姓花,延安有萬花山”。這一說法也并無充足依據(jù)。

明代徐渭著有《雌木蘭替父從軍》,其中寫道:“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枝,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娶過俺母親賈氏,生下妾身,今年才一十七歲。雖有一個妹子木難,和小兄弟咬兒,可都不曾成人長大?!弊源?,木蘭姓花籍貫河北的說法便深入人心。

無論史上是否確有其人,無論她姓氏為何祖籍何處,花木蘭的形象始終歷久彌新。在古代,這個形象無疑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巾幗英雄。之于男子,她的勇氣、豪氣令須眉也自慚形穢;之于女子,她是沖破封建枷鎖、樹立女性不倒地位的榜樣。

花木蘭這個人物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在于她的真實。鐘惺曾經(jīng)評價說:“英雄本色,卻字字不離兒女情事。”木蘭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但不是冷血英雄,她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她可以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置生死于不顧,也可以溫婉地坐在明鏡軒窗前,拈花理紅妝。木蘭的形象不是一個寂寞的英雄,她也會思鄉(xiāng),也會有少女的私密心思。最后對于木蘭還鄉(xiāng)的描寫,更是輕松詼諧,全家人一片歡樂繁忙,我們的戰(zhàn)場英雄打理一番,“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多么啼笑皆非的場面。

歷史有著濾沙淘金的作用,能夠保存下最經(jīng)典的文化,《木蘭詩》就是其中一例。它是構建于那個時代之上的,體現(xiàn)民心的故事。在亂世之下,朝廷強制征兵,民不聊生,這樣的時代,就需要這樣一個英雄,沖破封建束縛,順應時代卻又在反抗時代。有詩贊美道:“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jié)。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花木蘭是一個傳奇,是在封建社會中順應時代潮流的華麗轉身,忠孝兩全,她是當之無愧的典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