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譯文
玉爐子點著香,紅蠟燭淌著淚,燭光偏照著畫堂中滿懷秋思的人。她眉毛上的翠色已經(jīng)淡薄,如云的鬢發(fā)已經(jīng)散亂,秋夜漫長,被子和枕頭都覺寒冷了。
梧桐樹上,半夜三更下起雨來,它也不管離人正心上痛苦著呢,一葉葉,一聲聲,在空空的臺階上直滴到天亮。
注釋
①更漏子:今人吳藕汀《詞名索引》:“調(diào)見《花間集》,始于唐溫庭筠?!?②不道:不管,不顧。言風(fēng)雨不管離人的痛苦。
賞析
溫庭筠的《更漏子》共有六首,這是最后的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之所以好是它區(qū)別于溫詞中常見的那種辭藻密集、濃得化不開的風(fēng)格,寫一個婦女在午夜孤獨(dú)的環(huán)境中對自己“秋思”、“離情”的直接傾訴,明白流暢,朗朗上口,真切感人。
上片從“玉爐”“紅蠟”“畫堂”等語,可知其是富家女子;“蠟淚”又是自身悲哀的象征?!捌铡倍?,怨恨之情畢露。眉翠淡薄,鬢云散亂,寫其無心梳理飾容,所謂“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夜長衾枕寒”,夜漫長而難寐,引起下片聽雨。下片全從聽覺上寫,想是在枕上的情景。譚獻(xiàn)評《詞辨》謂:“似直下語,正從‘夜長’逗出?!薄安坏离x情正苦”,“不道”二字亦同上片“偏照”一樣,是怨及無知覺的風(fēng)雨。下片雖直瀉,而一夜無眠卻終未說破,依然含蓄。
溫庭筠(812?—866?)
字飛卿。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因辭章敏捷,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故稱“溫八叉”。貌丑,號“溫鐘馗”。常出入歌樓妓館,儇薄無行,仕途蹭蹬,做過隨縣和方城縣尉,官終國子助教。其詩設(shè)色秾麗,辭藻繁密。多數(shù)作品格調(diào)不高,為北宋初西昆體詩人所取法。其詞秾麗側(cè)艷,被“花間派”詞人奉為鼻祖。后人輯有《溫庭筠集》《金奩集》。